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2021-11-29郑士鹏
■郑士鹏
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百年历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懈奋斗、艰辛探索形成的独特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保障。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是党的革命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凝练的结果,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整体,具有独特的内在特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意蕴。中国正处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应把握革命精神的灵魂,坚持革命精神的核心理念,传承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社会革命精神,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1]革命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中孕育和产生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包含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丰沛的情感、意志、人格与智慧,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服务宗旨与品格情操,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是党的革命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凝练的结果,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又赋予了革命精神以鲜明的内在特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充分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精髓,具有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成为推进和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滋养。中国当前正处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积极创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表现方式,增强革命精神的话语权,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红色基因并发挥其价值意蕴,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逻辑与内在特质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根本依据和基础的。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心是根据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态势而调整的,这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又赋予了中国革命精神鲜明的内在特质,主要表现为中国革命精神的继承性、内生性、人民性和实践性。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逻辑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演变过程,根据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孕育和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继承和创新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孕育和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即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以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体现在,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此时,党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恢复国民经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形成了以抗美援朝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后,在面临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仍然持续高压围堵和全面封锁、国内经济文化科技全面落后的形势下,如何使贫穷落后的国家尽快富强起来、人民富裕起来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以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塞罕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虽然我国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一度出现了偏差,社会主义建设也经历诸多曲折,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本质和精髓始终未发生质的变化,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精神启示。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经过思想大讨论,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P212)在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中国开启了第二次革命的进程。对此,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P113)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党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阶段、发展路线、党的建设目的和规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世界发展形势的了解,以巨大的勇气开创了决定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以特区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黄大年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丝路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新的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P19)。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握我国新时代新转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创新和探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做出了系统科学的回答。在全面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征程。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论述和强调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并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深入贯彻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形成了以抗疫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精神,赋予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新的内涵和使命。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在特质
从渊源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备继承性。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其将不同时期的具体的革命精神加以整合,既体现了党的革命传统,又兼具时代意义。其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底蕴深厚,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其“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P36)。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勇于担当、百折不挠、众志成城、自我革新等精神标识。其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和全人类的理论,是革命的理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并没有提及革命精神,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每一部著作、参与指导的每一次革命运动都体现了伟大而彻底的革命精神。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6](P414)这就是伟大的革命精神。其三,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系列革命精神在本质上是高度统一的,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产生的革命精神,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产生的革命精神,这一系列革命精神相互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具有传承性和同质性。
从形成过程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备内生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内生性特征。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国情下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中国革命规律、建设规律、改革规律基础上凝聚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每个时期的革命精神都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国的具体国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党特点。如红船精神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尝试各种道路失败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敢为人先的精神;井冈山精神体现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面临何去何从的困境的时代背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敢闯新路的精神;特区精神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的精神等。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内生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支撑下,中华民族凝聚起了强大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释放出了强大的民族内生力量。
从基因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备人民性。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人民的命运与党和国家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4](P21)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之初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了其革命精神基因的内核必然是鲜明的人民性。无论是任何一个时期的革命精神,都深刻彰显了人民性,如:红船精神包含的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八一精神包含的为民奋斗精神,苏区精神包含的一心为民精神,延安精神包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西柏坡精神包含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精神,焦裕禄精神包含的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包含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等等。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赢得了民心。通过充分并广泛地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了强大的人民力量,最终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下,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并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
从价值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备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7](P23)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认识,其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实践的进程。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实践,最终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国的社会面貌由废到兴,中国人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奇迹,最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的支撑下,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山河破碎、一盘散沙的历史局面,摆脱了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革命精神的支撑下,先后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得以确立,摆脱了被孤立、封锁和压制的危险。改革开放以来,在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革命精神的支撑下,推进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摆脱了积贫积弱的面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精神,创新和发展了自我革命精神和社会革命精神,使中华民族又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华丽转身。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
《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面简称《决定》)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8](P3-4)充分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极大的意义。
(一)革命精神为坚持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领导力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领导中国革命并最终成为执政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势。《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8](P6)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原理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高政治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坚持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实现了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提升自身先进性、革命性、执政能力的基础上,领导全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的努力和探索,使中国在近现代史进程中经历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华民族从处于世界边缘的位置逐渐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铸造的革命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作为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等。革命精神也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重大问题,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最高追求,进而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为坚持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领导力量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二)革命精神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增进团结、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看家法宝,是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革命时期锻造的革命精神使党和人民表现出了强大的团结力、战斗力,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摧枯拉朽之力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新中国成立后锻造的革命精神,使党和人民表现出了强大的艰苦创业、团结协作、自力更生的力量,引领党和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取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锻造的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激励党和人民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发图强,取得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鼓舞党和人民奋力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雄辩地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要想发展,都必须有“一点精神”。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9](P285)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特别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10](P146)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5](P47-48)当前推进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激励和鼓舞党和人民的精神与意志,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历史实践证明,唯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能承担这一历史重任。
(三)革命精神为破解国家治理现代化难题提供了方法启示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的一场新的革命,在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艰难和复杂程度不亚于以往的任何一场革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具有鼓舞和激励作用,而且从实践层面为破解国家治理现代化难题提供了科学正确的方法启示。如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过程中坚持的指导思想所彰显的首创精神以及坚定信念、忠于信仰等精神,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灵魂是实事求是,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深刻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要求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立足中国最大的国情、立足中国发展的实际。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锐意进取、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等精神,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改革创新提供了方法启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蕴含的鲜明的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依靠群众、立足群众、为民奋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亲民爱民、以人为本等精神,则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有效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方法启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体现出的对人类命运的关怀精神,如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内容的丝路精神,为拓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国际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人类共性难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促进世界文明交流提供了思路指引。
三、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11](P37)一切伟大的精神都需要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和特色。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当前正处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在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逻辑和内在特质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表现方式,增强革命精神的话语权,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红色基因并发挥其价值意蕴,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一)把握革命精神的灵魂,厘清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灵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根本思想方法。纵观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过程,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时期,任何革命精神都离不开当时的具体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实际。革命精神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精华。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也出现深刻变化,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当前,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经济社会长期以来的非均衡和粗放型高速发展造成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等诸多问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某些领域的生产力水平还较低,市场体系和机制还不健全;资源和能源还没被充分利用,资源利用率和人均资源拥有量低;社会保障事业和民生工程发展不够充分,人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依法治国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发展还不充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度还有待深化;社会群体突发事件和矛盾依然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还有很大空间;环境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发展对绿色生产方式的要求愈来愈高;社会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亟待加强;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等等。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从中国当前最大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实际出发,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灵魂中汲取启示,厘清和直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科学正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工作和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国家治理的总体效能。
(二)坚持革命精神的核心理念,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磅礴力量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核心理念,代表人民、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始终占据理论最高峰、永放光芒的真正原因。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都深刻体现了坚定的人民立场。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核心理念,把人民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和深厚基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充分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地位,坚持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不断激活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热情;使各项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地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意志,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导向,着眼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到第一位,统筹好全局与局部、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重点、长期与短期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导向,顺应人民的期待,切实保障人民的各种权益,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充分尊重并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依靠人民、信任人民,不断激发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汇聚起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强大力量。
(三)传承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革命精神最突出的是自我革命精神。自我革命是特殊形态的革命,要求革命主体必须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和革命自觉性。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内在基因,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制胜之道,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革命的终极目的是理性改造世界,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前提是对主观世界加以正向的改造,也就是说革命者必先进行自我革命,确保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进而推动社会革命。对于今日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革命最关键的是传承自我革命精神,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已经超过9000万,毫无疑问成了世界第一大党,大有大的优势,但是大也有大的难处。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最根本的政治力量,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更加复杂,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为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是否具备自我革命的自觉性,是否能够持续开展自我净化和锻造,能不能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进行斗争,是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的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5](P43)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要充分传承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把握执政规律,加强党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建设,把自我革命精神贯穿到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去。这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真正将党的思想能力和政治能力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结合起来。这需要不断涵育精神、淬炼党性,坚定党员干部的革命意志,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仰,着力培育高素质的优秀干部队伍;提升党员和干部的革命觉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快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使党在革命性的锻造中始终走在前列,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四)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社会革命精神,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其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之上,作为一种社会运动,社会革命破除了陈旧的上层建筑,展现出了新的社会思想文化样态,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社会革命,不但深刻反映了党的执政规律,更顺应并遵循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革命精神并非是单一的、独立的,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变革的伟力和历史作用。如红船精神中的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先驱精神中的改写历史的创造精神,八一精神中的勇于创新精神,古田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中的勇闯新路精神,特区精神中的开拓创新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别能攻关精神等,为攻克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难题和障碍提供了有益启示。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遭遇的问题会越来越多,面对的障碍也会越来越多,但我们党更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解决动力不足的风险,方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因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伟大变革,需要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社会革命精神,以社会革命精神不断推进改革创新,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要树立大局思维和危机意识,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时代的发展及人类思想同步前进,又要注重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各方面的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努力创造出比其他制度更高的效率、更强的竞争力、更持久的生机活力。同时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性布局和系统性工程,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