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附红细胞小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1-11-29梁其康

云南农业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土霉素小体肌肉注射

梁其康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云南思茅665000)

猪附红细胞小体病又称为黄疸性贫血病、红皮病等,是由附红细胞小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而引起猪、牛、羊等动物共患的溶血性疾病,是严重影响养猪业生产发展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动物,对公共卫生事业危害较为严重。附红细胞小体感染在中国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猪附红细胞小体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播途径多,病猪以高热、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特征,感染率高达80%~90%,且该病多为隐性,常与猪的其它疾病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带来困难,常造成误诊[1]。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 病原体

习惯上,人们常将附红细胞小体称为血液寄生虫。实际上,该病病原体属于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的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大小为0.3~1.3 μm×0.5~2.6μm,呈多形性。多为球形、逗点状和卵圆形,少数呈月芽形和杆状,常单个、数个乃至10多个附着在红细胞的中央或边缘,使红细胞象长满刺一样。姬姆萨染色的血液涂片上,病原体呈淡红或淡紫红色;瑞氏染色病原体呈紫蓝色。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附红细胞小体感染的宿主很多,牛、羊、兔、猪、鸡和人都可感染,但大部分是隐性感染。调查显示,各种阶段猪的感染率达80%~90%;人的感染率可达86%;而鸡的感染率更高,可达90%。但除了猪之外的其它动物发病率不高[2-3]。

2.2 传染源

猪附红细胞小体病的传染源为病猪和隐性染病的动物。

2.3 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播途径比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经蚊虫叮咬的传播,注射针头的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在注射治疗或免疫接种时,同窝仔猪往往用同一只针头注射,可能造成附红细胞小体病的人为传播。仔猪之间打架、食入被血液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此外,附红细胞小体还可经交配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在所有的感染途径中,吸血昆虫的传播是最重要的。

2.4 流行季节和地区

本病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夏季发病较多,冬季相对较少。最早见于广东、广西、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随后则逐步蔓延至河南、山东、河北、新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近几年在普洱市境内也时有发生。

3 临床症状

各种阶段的猪均可感染发病,有些猪场初生仔猪的发病率可达80%;20—60日龄的猪发病率可达50%~60%。但一个猪场总的发病率在15%~20%,病死率达70%。潜伏期约为7 d。猪附红细胞小体病流行一开始,少数猪或个别猪食欲不振,精神萎顿。此时体温在39℃左右,以后病猪食欲废绝。3 d以后体温开始上升,并停留在41~42℃。鼻腔中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眼结膜苍白贫血。有的猪呼吸加快,每分钟达40~60次。粪便呈球形干硬并带有粘液和血液;尿少而黄,严重时呈红色甚至褐色;病猪饮水量明显下降。到第5 d以后,病猪耳尖由红变紫,有的病猪后肢出现麻痹,随之臀部和背部出现红色斑点,鼻腔中有时流出脓性分泌物。很快,身体各部位的斑点连成一片,整个猪体变为红色。此时体温下降至40℃左右,当体温下降到39℃以下时,病猪濒临死亡[4]。

4 病理变化

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贫血和黄疸。可视粘膜黄染或苍白。病猪血液稀薄、颜色变淡,血细胞压积显著降低;肝脏肿大,呈黄棕色;全身淋巴结肿大,质地柔软,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或出血斑点;脾脏肿大、变软,边缘有点状出血;肾脏肿大,有出血点;心脏扩张、柔软,心包内有淡红色液体。病情严重者,肺脏发生间质性水肿。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5.1 临床诊断

初诊的临床症状为贫血,对外界反应迟钝,发热41℃或更高,耳尖及四肢末端先发红后发绀,个别猪只出现黄疸,排血尿或酱油色尿液,粪便干硬呈球型。

5.2 直接镜检

采用直接镜检诊断猪附红细胞小体病是当前的主要手段,包括鲜血压片和血液涂片染色检查2种方法。鲜血压片检查法是采病猪耳尖的新鲜静脉血液1滴,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约1∶10稀释),加盖玻片在400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有多种形态如球形、椭圆形、逗点状、月芽形及杆状的附红细胞小体。涂片染色法是采耳尖静脉血制成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后,将涂片置于油镜下观察,可发现红细胞表面有球菌样的小体或长链状的菌体复合物,也可在红细胞的胞浆内见到圆形或卵圆的附红细胞小体。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

猪附红细胞小体病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主要是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畜舍和环境卫生,并按猪群不同生长阶段饲喂全价的配合饲料,以增强猪的机体抵抗力。

(2)定期进行消毒和驱虫灭蚊工作,及早杀灭传播疾病的媒介。

(3)在疾病防治和阉割操作时要注意器械、用具的消毒,避免交叉使用而引起感染。

(4)尽量减少不良的应激反应,防止诱发因素出现。

(5)药物预防,对在疫区未感染的健康猪,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或苯胺亚砷酸粉剂,或用复方九一四针剂0.2 mL·kg-1体重,每月肌肉注射1次,可预防病原体在猪体内繁殖。也可在该病暴发前口服附红净进行预防,农村散养户可按0.25 g·kg-1体重,1 d喂1次,连喂10~15 d;规模化养猪场按每吨饲料中配入1 kg,连喂15~21 d。

6.2 治疗

该病在不同地区的治疗效果不同,应根据实际的发病情况,选择用合理的药物,防止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使用以下几种药物治疗本病,效果较好。

(1)新胂凡纳明(九一四):15~45 mg·kg-1体重,用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制成5%~10%注射液,缓慢静脉注射。

(2)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等:可按10 mg·kg-1体重口服,连续应用,有一定治疗作用。土霉素针剂每天按15~50 mg·kg-1体重分2次肌肉注射,连用3 d。

(3)贝尼尔(血虫净)粉剂:按10 mg·kg-1体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 d,配合使用牲血素2 mg·kg-1体重,维生素B122~5 mg·kg-1体重。

(4)1%伊维菌素:0.02 mg·kg-1体重,颈部皮下注射,隔5~7 d再用1次。

(5)附红优:8~10 mg·kg-1体重,深部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 d。

(6)咪唑苯脲:20~30 mg·kg-1体重肌肉注射,间隔24 h再注射1次。用药期间适当静脉注射葡萄糖、维生素C及维生素K。

7 小结

(1)附红细胞小体病引起医学和畜牧兽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该病多因断奶、阉割、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诱发,且多发于仔猪,故在有应激因素发生前后,应多服用应激多维及抗生素,以防该病发生。

(3)诊断该病要尽早、尽快。该病各阶段猪发病的临床表现不一致,并且只是部分猪只出现红皮,而黄疸和贫血往往出现在疾病后期,有时继发于其它疾病,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诊断时必须找出原发性疾病。

(4)猪附红细胞小体病在临床上经常与猪瘟、链球菌病、弓形体病混合感染,以及继发感染肠炎、肺炎等疾病,治疗时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对继发病和并发症进行治疗,才可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5)有的猪场确诊该病后,用土霉素肌肉注射,效果不佳。经调查,其原因是猪场饲料中长期添加土霉素类抗生素造成猪群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在这种情况下,贝尼尔应成为治疗附红细胞小体病的首选药物。

(6)因猪附红细胞小体病感染率高,致病力弱,一般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且病初无典型症状,在乡村现有条件下较难及时确诊,有时还会出现误诊误治的现象。笔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应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并在乡(镇)兽医站增添必要的化验设备,并对兽医工作者进行常规的化验技术培训,以提高基层兽医人员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的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土霉素小体肌肉注射
炎性小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中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NLRP3炎性小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胆管癌患者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异常早幼粒细胞Auer小体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畜禽肉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的残留检测研究
山大一成果再登传感领域国际顶级期刊
土霉素注射液对于鸡的有关疾病的治疗作用
应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注入MTX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分析
金黄膏外敷缓解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疼痛39例
新生儿臀部肌肉注射不需要进行血液回抽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