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发展理念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1-11-29乔云霞
□乔云霞,李 峻
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过渡阶段,成人高等教育出现了生源逐年萎缩、教育教学质量堪忧、社会评价显著降低等问题,这些都给其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危机。在此背景下,如何找到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成为成人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命题。
包容性发展作为对传统“单一发展主义”理念型构下发展路径的重大革新,成为21世纪的一个时代命题,其强调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和共享,符合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而言,包容性发展的意义在于避免教育的不公平与非均衡化,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共享平等的教育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内在思路一脉相承,体现了公平性与合理化的全新价值理念耦合,可促进教育在“机会平等”基础上实现“共参共建共享”。在当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将包容性发展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指导理念进行顶层设计,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明确使命与功能,探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具有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成人高等教育合法性存在的内在要求,也是拓宽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包容性发展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取向
包容性发展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针对现代文明困境而提出的一种全新发展理念,有助于我们认识并解决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尤其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应然取向。
1.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内涵
“包容性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权利贫困与社会排斥导致的全球争端、暴力问题的频发及饥饿、不平等现象的持续存在,国际社会旨在用该理论推动贫困人口的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前后经历了从“益贫式”增长到“包容性”增长,进而上升为“包容性发展”的不断拓展与深化的过程,从“增长”到“发展”虽然仅是一个词的字面变化,却是一维转向多维的整体涵盖,深刻地映射出社会经济发展由局限于经济指标下的“资本主义”向多重指标下的“人本主义”的本质变化,是对现代化背景下社会各方面发展不均衡的反思与纠偏,标志着人本性的价值理念得到重视。2008年,亚洲银行明确“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即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中平等地享有权利、机会与资源。从本质上说,包容性发展是一种合理涵盖的“大全式”发展,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且趋于公平性、共享性的发展,强调加强全体人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其根本目的是让所有国家与地区乃至全体人民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下的全面协调发展。
2.成人高等教育包容性发展的价值内蕴
包容性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理念,其中蕴含的“人本性”“公平性”“共享性”等理念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内蕴做出了全新的诠释。
(1)人本性:成人高等教育包容性发展的价值核心
教育是关乎人的活动,教育的终极价值就是追求人性的完美,使每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成人性”是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最根本的差异,既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性特征,也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导向。包容性发展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包容为路径,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它既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但无论目标抑或过程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因此,人本性是成人高等教育包容性发展的价值核心,其本质是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倡导以人的利益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追求民主、平等、和平的美好愿景,以满足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需求的动态历史趋势且伴随终身的成“人”过程,作为主体因素的人是成人高等教育包容性发展实践性与共享性的统一体。[1]将成人的教育所需与愿景作为始终,通过不断提升自我,发掘人的最大生命价值,引导人们在追求富裕物质生活的同时实现精神世界的完满,使成人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人生的价值与意义。[2]
(2)公平性:成人高等教育包容性发展的价值保障
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是追求公平,而教育公平则是公平理念在教育领域中所体现的一种价值影射与逻辑延伸,其本质在于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理想状态。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机制与渠道,从机会公平的视角出发,成人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应使各类群体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与发展资源,使绝大多数弱势群体可以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弥补教育起点与教育过程的不足,最终实现社会流动。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更加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承担促进社会公平的责任。包容性发展的核心要义是要实现每个人享有自由发展的机会,彰显对社会合理性进行价值判断的公平正义。因此,公平性是成人高等教育包容性发展的价值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公平不是片面强调结果平等,而是重点在于受教育机会的平等,使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得到落实和保障。而实现机会平等的关键在于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现状,妥善处理好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确保全体社会成员有同等的机会参与竞争,进而有效调节社会各群体间由于贫富差距所导致的两极分化倾向。
(3)共享性:成人高等教育包容性发展的价值导向
共享是社会学视角下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是经济学视角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的现实诉求,也是包容性发展追求的最重要目标之一,甚至还有学者将“包容性发展”翻译为“共享性发展”。就其本质意义而言,“包容性”与“共享性”在内在逻辑与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2010年,联合国第45次会议提出要“实现人人共享的包容性社会”,实际上是进一步阐释了包容性与共享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如前所述,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人本性,或是公平性,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共享,共享性强调社会各类成人群体都有平等共享社会资源的权利和机会,是成人高等教育包容性发展的价值导向。共享发展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成人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缓解教育的结构性矛盾,提升资源覆盖的收益面,达到边际效益的最大化。不仅可以改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限制性条件,还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的教育诉求,提高国民的教育获得感,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3]
二、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现状反思
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取得一系列发展成效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与瓶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未能有效地统筹协调多方利益关系,难以实现包容性发展。
1.教育目标的功利性僭越了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本性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从诞生之初,就是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主要目标,社会价值重于个体价值,发展至今,随着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快速推进,即便成人高等教育中学历补偿教育的发展规模呈现萎缩之势,但并不意味着将走向消亡,凭借其人才培养周期相对较短、投入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学历教育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流市场。[4]但“硬币的两面性”也导致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存在明显的市场化特征,部分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将其视作创收渠道,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功利化倾向。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受教育者的需求使然。难以否认在“丛林法则”主导的职场中,部分成人存在功利性的学习动机,但是,依然有很多学员存在非功利化动机,他们参与学习的主要动机在于对高深知识的趋鹜,甚至表现为对高等教育学历“天坛式”向往,将学历文凭作为大学教育经历的唯一证明。[5]二是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使然。在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市场对成人高校办学行为的引导性很强,基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很多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过分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过分突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功利性,导致人本性价值被严重削弱,违背了教育“育人”的初始宗旨。任何一种教育的基本目标都要使人追寻自身价值之所在,应立足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以其理想的精神远景指引现实的人生追求,赋予个体生命完整的价值意义。[6]诚然在市场经济思维深刻影响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今天,成人高等教育抛弃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必然会导致生存发展危机,然而,一旦成人高等教育陷入功利主义泥潭,放弃追求成“人”的本质价值,终将会使成人的精神世界遭受崩塌。[7]
2.受教机会的失衡性消减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杜威指出:“一个社会必须给全体成员以平等和宽厚的条件求得知识的机会。”[8]机会平等是指个人所获之利只与个人的努力程度相关,无关于个人环境。而机会的失衡则是个体无法控制的外在“环境”因素所产生的不平等,相较于可改变的“努力”因素所导致的不平等更令人难以接受。[9]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强调发展效率、让优胜者优先发展的公平观占主导地位,在“马太效应”影响下,这一发展理念对教育领域迅速完成原始积累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不同区域间教育发展失衡等问题,这种结构性失衡不仅源于不同区域间资源优势、地理优势等天性禀赋的差异,更源于“先富带动后富”理念指导下,发展规划、发展政策及投入倾斜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成为限制教育稳定和谐发展的历史遗留下的现实存在,这种现象对由利益驱动的成人高等教育影响尤甚,有可能将那些社会经济水平、地理位置等原因被边缘化的群体排除在竞争机制之外,从而消减成人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众所周知,我国经济水平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员受教育机会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以成人高等教育为例,2018年北京、上海两地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数占总学习人数的比例分别为70%与65%,而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如安徽、云南两地其比例均远低于50%。同时,区域间的成人高等学校师资力量也差异悬殊。排除普通高等学校承担的部分成人高等教育外,北京、上海两地成人高校的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分别占比63.9%与47%;而安徽、云南两地其占比分别仅为32%、15%。[10]由此可看出,中西部地区的成人群体不但在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机会上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且受教育质量也难以相较。现行的成人高考制度虽然确保了“分数论”的形式平等,但分省定额、分区划线、依据地域成人高校数与办学条件等确定录取人员造成公平的“隐性缺失”现象依然十分严峻,[11]可能出现被教育鸿沟和人力资本鸿沟所导致的区域间阶层分化严重。
3.教育资源的依赖性破坏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共享性
任何组织的生存离不开资源供给,高校自身难以生产资源,必须依赖于载体供给,因此高校属于资源依赖型组织。考察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历史可发现,从诞生之日发展至今就存在直接依赖于普通高等教育资源办学的传统,当前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承担着成人高等教育的功能,但由于这些高校按照各自的职能划分、隶属关系从而形成了“条块分割”格局,使得成人高等教育存在师资、物质与经费等方面的依赖,从而破坏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共享性。成人高等教育的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私营投资与企业资助等。但国家财政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明显偏低,2012年开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超过GDP的4%,而对于在总教育人数中占比超过10%的成人教育而言,其教育经费投入却低于该经费总额的5%,[12]并且,这些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加之在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下,企业资助与私营投资偏向于职业教育与高等精英教育,因而多数“继续教育学院”的运转经费来源依赖于学费收入,使得经济落后地区的成人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其他资源的吸附力减弱,突出表现为师资与物质两大资源的匮乏。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有两种办学形式,第一种是独立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即“单轨式”机构,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各成人高校的物资与师资都是封闭式管理,校与校之间难以实现共享。第二种是依托普通高校办成人高等教育,通常以“继续教育学院”的形式存在,这是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这种成人高等教育多依附于普通高等学校这一办学主体,使得物资与师资的依赖性较强。在师资上,其师资队伍主要由高校内部教师担任,在“术业专攻”的影响下,多数高校教师缺乏成人高等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难以对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及教学规律有整体明晰的把握,教学方式与普通全日制高校趋同,难以促进成人学习者的全面协调化发展[13];在物资上,多数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缺乏专门的教学设备,据统计,按照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10∶1的折算,2013年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生均教学设备投入不足普通高校的50%,难以满足成人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14]甚至部分高校将继续教育学院当作富余人员或者“提前退休人员”的安置地。
三、包容性发展理念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
包容性发展既是对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也是我们致力于追求的永恒目标,更是实现价值与目标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目标功利性、机会失衡性、资源封闭性等问题,包容性发展所强调的“人本性”“公平性”与“共享性”等价值内蕴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多层面的路径探索。
1.贯穿终身教育理念,推动成人高等教育“此在性”价值向“将在性”价值延伸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America2000:An Education Strategy)指出:“今天,一个人如想生活得好,仅有工作技能是不够的,还须不断学习,以成为更好的家长、邻居、公民和朋友。学习不仅为了谋生,而且为创造生活。”[15]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也是终身学习化的社会,学习不再是功利化的职业就业准备,而是个体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倒逼成人高等教育由“终结型”向“终身型”转变。“活到老,学到老”体现的不仅仅是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更是人生导向的行为选择。[16]在成人高等教育中须贯穿终身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将每一个成人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关注成人学习者的多方面需要,建设便于成人学习的教育模式,不仅要满足于当下生活理应之所需,更要为未来生活创造可能之必需,将“此在性”的短期增长价值延伸至“将在性”的持续发展价值,实现从学历需求到职业需求再到学习需求的以人为本的质的嬗变,回归成人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
任何时候、任何国家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不仅仅强调文凭对知识的证明作用,更强调学习过程对人的能力提升的价值。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要明确“学历教育”的办学定位。但是,“学历补偿”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而应该以就业人员的学历提升为切入口加强职业能力教育与生活教育,突出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和成人性。将“学历—技能—生活”融为一体,不但帮助成人提高生存能力,还帮助他们理解自身的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
一方面,注重提升成人学员职业能力教育的实效性。任何一种教育都要重点关注学习者需求,成人高等教育学员之现实所需则在于获取目前或将来生活与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保持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在当前产业结构急剧转型势态下,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成人高等教育依靠传统的学历补偿教育占据市场份额已难以维系正常发展,加快职业技能教育发展职业资格培训是“焕新春”的必由之路。可以说,社会上有多少就业人员,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前景就有多宽广。另一方面,切实关注成人的生活教育,满足成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文化需求。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成人高等教育回归成人学员的生活世界是教育本质使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生存需求满足后,人们对于自我生长力量的获得更加注重,因此,成人高等教育需开拓新生市场,细化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提供完善的生活教育课程体系,如为新手父母提供幼儿教养指导、针对灾难危机提供风险规避演示、为退休老人提供闲暇艺术教育和健康教育等,满足人们追求自我发展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塑造成人学员的健全人格,提升成人的生命质量,从而成就完满人生。
2.加强区域补偿政策,推进教育机会从“代内公平”向“代际公平”延伸
罗杰斯指出机会平等的社会才是更加公平的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平不再只是“分蛋糕”式的结果公平,更应是“从做蛋糕到分蛋糕”的过程性公平。教育要实现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首要条件就是要使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是上下三代人的中间“连接点”,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不仅仅关涉“此代”成人的需求与发展,还关涉“上代”与“下代”对社会公平的理解与需求,以及几代人的人生幸福。也就是说,成人高等教育的公平不但可以实现成人个体之间的“代内公平”,还可以通过给成人创造好的发展空间,为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平等条件,从而实现“代际公平”。
但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机会存在区域性的不平等或不均衡现象。根据福利经济学理论,社会分配中的优势群体不会主动对弱势群体实现分配的差额转移,需要政府通过相关政策进行“优削弱补”。对成人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也必须建立在“差异性”这一基础之上,将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作为政策的价值基础和目标,以成人高等教育政策自身的公平内涵与品质为切入点,以差异为参照,进而对相关政策进行实质性的矫正以加强对弱势区域的补偿,[17]推进受教育机会从“代内公平”向“代际公平”延伸。
基于此,一方面要强化全国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与市场的引导性力量来调整成人高校的空间布局。由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占据地缘、资源、政策与人才方面的优势,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当前沿海发达地区应该“反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应发挥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优势高校在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如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的颁布为契机,落实公共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转移的精准扶助政策,推行中西部高校之间的“结对帮扶”政策;成人高校之间结成“兄弟校”或“子母班”,在生生、师师之间进行“一带一”或“一带多”的全方位援助体系;发达地区高校在欠发达地区开设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设立相应的招生倾斜制度,派出优秀教师进行支教或联合教学等方式,缓解区域之间教育不平等的状况,并确保资源利用的高效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项目支持等多样化的方式,吸引东部地区优质高校自觉参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成人高等教育。另一方面,要强化省级区域内的成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弱势地区加大相应福利政策的支持力度,制定层级化的拨款标准与不同人群的学费补助制度,通过针对性的福利供给使弱势学校与弱势群体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18]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发展。
3.构建多元融合体系,推动教育资源由“封闭供给”向“开放共享”延伸
美国成人教育家诺尔斯研究发现:未成年人学习动机实质上是为未来步入社会的“预备型”存储,而成年人学习的知识需求体现为一种“直接现实性”,其成人特质使得不同阶段学习需求复杂多样,并且同一时段也会因人而异,单独的教育模块难以满足所有人的不同学习需求。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包容性,构建交叉互补的多元融合体系,实现教育体系的整体优化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选择与必然要求。我国过去依靠电大、函授及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虽形式多样,但各类教育机构之间沟通不畅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形成“封闭供给”型资源配置模式,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因此,要积极探索各级各类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相互沟通与相互衔接的教育模式,打通成人高校与职业技术院校、普通高校之间的壁垒,打破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过度依赖局面,在招生录取、学制年限规定、专业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共建学分互认、课程共享、师资互通的合作平台,实现各类成人高等教育要素相互贯通、彼此渗透的“共享型”现代化教育体系,[19]实现教育资源从“封闭供给”向“开放共享”延伸。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空间。美国社区学院的核心职能就是通过建立与各联盟方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实现各个主体的互利共赢。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以社区为依托构建校际联盟,取长补短,开放各类教育资源形成共建共享体系。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退、下、农”为主要教育对象的“百万扩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对象的成人化,这为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现实契机。
借此,我们可以积极探索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互补体系,全面共享师资、物质、经费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打造以社区学院为主要载体的“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校际联盟”,有效改善原本成人高等教育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依赖关系”。第一,通过社区学院承载成职校际联盟,保证师资队伍的有效整合。在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有很多来自企业的有多年产业行业经验的优秀人才,他们不但可以提升成人高等教育中成人技能培训的质量,还可以有效拓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第二,整合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物质资源,“借道”社区学院打造两类教育的校际联盟,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在校际联盟中,可以以高职院校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载体,提供相应的物力资源,如部分校舍的提供、实验室的供给使用等,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吸引并获取更多的成人教育生源,实现效率与效益的提升。第三,在经费方面,完善多元主体筹集机制。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所共有的“市场化”特性,可以实行交叉持股的集团化运营;调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多元社会资本的加入,实行“混合股权”制度,确保收益预期;对承载成职校际联盟的社区学院加大投入,以便更好地满足成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在倡导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成人高等教育应当用一种新的眼光、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理解自身,探索发展转型的新路径。本文通过包容性发展的视角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以其所蕴含的“人本性、公平性、共享性”的价值理念分析成人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教育目标的功利性、受教机会的失衡性、教育资源的依赖性等问题,通过提升成人学员职业能力教育的实效性、关注成人的生活教育等发掘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属性;以弱势补偿倾斜与区域均衡发展等原则,推动公平内涵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建立成人高等教育与各级各类教育间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形成一体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由此实现成人高等教育践行全民终身学习思想、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充分满足各类成人群体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在促进个人终身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均衡化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