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以尼木藏香为例

2021-11-29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藏香传统工艺

贾 丽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规划中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保护利用、发展乡村传统文化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大力推动乡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1]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医药泡制及民俗类中包含的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等项目。目前,在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传统工艺类项目占201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9项。[2]尼木藏香属于国家级传统工艺。

尼木藏香有着西藏第一圣香的美誉,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明显,拥有最古老的制作技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以其在制作过程中不伤害生物和独特的原料配方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尼木藏香不仅可用于佛事活动,而且还具有祛除异味、净化空气、提神醒脑、益气养神、驱虫驱蚊、杀菌抗病毒、预防感冒、增强睡眠等独特功效,其制作技艺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一、尼木县吞巴镇概况及藏香的历史起源

尼木县地处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系前、后藏接合部,位于西藏第一、二大城市拉萨和日喀则之间。尼木在藏语里有“麦穗”之意。尼木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农、牧县,距离拉萨市区约130 多公里,距离日喀则约140 多公里。尼木县下辖七个乡镇,而享誉全藏的藏香生产地就在七个乡镇之一的吞巴镇①。吞巴的藏语意思是“精通之人”。吞巴镇下辖3个行政村,分别是吞达村、吞普村和根培村,著名的吞巴河流经吞达村和吞普村,属于雅隆藏布江的一条支流,河谷狭窄,上、下游落差大,水资源丰富。吞巴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吞弥·桑布扎的故居位于吞达村嘛呢岗二组境内,这座故居约建于1300 年前的吐蕃松赞干布时期,为土木结构,两层院落,建筑面积约为600平方米。[3](P602)吞达村是西藏少有的千年古村落之一,具有独特的资源环境和交通区位优势。

关于尼木藏香的起源,普遍认为是吞弥·桑布扎在今天的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发明。至今吞弥·桑布扎发明藏香的事迹在当地仍是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吞弥·桑布扎出生在今天的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从小聪慧过人,后被藏王松赞干布选中前往天竺学习梵文,吞弥·桑布扎努力学习,刻苦研修,学成后返回吐蕃,创制了藏文字。吞弥·桑布扎功成名就之后返回家乡,家乡的父老乡亲正遭受苦难,瘟疫遍地、贫困潦倒。吞弥·桑布扎将几种小草混合并让乡亲们在家里常常燃熏,以防瘟疫。后来吞弥·桑布扎又结合唐朝文成公主带来的制香技术,研制出几种不同药性的藏药香,并将配置药香的秘方和制香工艺全部传给父老乡亲。他还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发明了木质加工机械“水磨”,以代替人工磨制制作藏香的底料柏木,从河里开渠引水,推动水车,水车带动曲轴木杵,捣烂柏木制成柏木砖以供制香时使用。自此,制作“水磨”藏香便在这里扎下了根,延续了下来。因此尼木是水磨藏香的发源地。

二、尼木藏香的发展及其制作流程

传统的藏香制作工艺复杂而且考究,从选料、配方到最后藏香的成型等都有严格要求。藏香的选料必须是绿色环保无污染,不添加任何化学用品,艺人手工制作而成。藏香在西藏被认为是圣洁之物,除了自家家中燃香外,还用在祭祀礼佛上。所以艺人在制作藏香前需沐浴、拜佛和念经,带着虔诚的心开始做藏香。按照藏香的形状来分类,可将其分为线香、塔香(也称锥香)、香末和藏香囊。线香,顾名思义就是柱状的藏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形状;塔香的形状像一座塔一样,大约1-1.5cm高,成块状,方便携带,其制作工序和线香差异不大,区别在于成型和捆扎工序上,晾晒干的塔香,装袋后销售;香末,也称香末粉,将底料和配料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放在容器中密封,让底料和配料充分融合,开封后把香末放在容器中燃用;藏香囊,与常见的香囊形状一样,以各式吉祥图案装饰表面,但又与一般的香囊不同,藏香囊里装有挥发性的藏香末,散发的藏药气味能净化空气,有消炎杀菌等效果,可佩戴在身上,也可以放置在室内或者车内。尼木藏香制作有以下工序:

(一)制作底料

制作藏香的底料②要选择上乘的柏木,需要从林芝、樟木等地购回木材。据当地人讲,过去尼木也有柏树,现在的吞达村鲁热组还有一些柏树,但因为数量少已被禁止砍伐。尼木县志中记载:“在赤朗村现存有百余棵大果圆柏”“尼木县七乡一镇共有天然林9612.5公顷,优势树种有圆柏、杨树等”。[3](P475)从外地购买回来的木材,因路途远,运回时已经干透,需放在吞巴河水里浸泡10-20天的时间(如果是新砍伐的柏木则不用浸泡),捞出木头锯成50-60厘米的木段,去掉树皮,在木段中间用凿子打出一个长方形小孔,再放上木头楔子,将制作好的木段挂在水磨车上。水磨车依靠吞巴河水流动速度带动水车叶轮,日夜不停地摩擦,将整个木段磨成木泥。笔者在调查时发现每座水磨车的水槽上方都横着一根细木棍,当地村民告诉我们,在水车转动磨制柏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水,若水量过少磨好的柏木末容易被风吹散,若水量过多会加重后期晾晒的工作量。从这根横在水槽上方的细木棍流到水槽的水量刚好合适,不得不佩服当地人的智慧。

磨制好的柏木泥堆成一个圆柱形,藏香匠人用铲子将柏木泥铲入模具中定型,模具是用木头做成的长方形的框子,柏木泥在模具中定型后的形状像一块砖,这种形状便于储存和使用,当地人称它为“香泥砖”或“香砖”,每块香砖的重量为一斤,晾晒干后备用。

(二)配料

将藏红花、麝香、白檀香、红檀香、沉香、印度豆蔻、穿山甲、甘松、冰片、甘草、康巴草、榆树皮、草果、没药、南格、当归、甘青、青兰、毛河子等几十种香料和药材按一定比例和数量配置好,磨成粉末,和底料混合在一起做成藏香。藏香的不同功效和不同香味主要由配料的比例和数量决定。藏香经过一千多年的创新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现在几十种不同的品种,每一品种的配方都不一样。据藏香艺人介绍,配料的数量通常有二十四味、三十六味和四十八味,配方至今秘而不宣,由藏香艺人掌握。有些香料和药材价格昂贵且当地不出产,就需要从外地购买,因此现在常用的是二十四味配料。藏香制作艺人根据配料的药性来进行配方从而达到杀灭细菌、去除污浊之气、预防疫病、增强睡眠等功效。尼木藏香独到的保健作用来源于藏医药学中的熏蒸疗法。

(三)搅拌

将底料和配料混合在一起加水搅拌,做成泥料③。泥料太干或太稀都无法成型,因此需要掌握好水的比例。具体做法是将香砖搓碎和碾磨好的各种配料混合在一起,放在专用的容器中加水搅拌均匀,让配料和底料充分融合在一起,通常需要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才能完成,耗时也费体力。传统的手工搅拌全凭艺人的经验和技术。在田野调查时,很少能见到手工搅拌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动机器搅拌,再辅以人工倒料和加水。

(四)成型

传统的手工成型④,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的技术活,需要把泥料放进牛角⑤,从牛角大的开口装泥料,用手从小口挤出泥料,做成线香。

(五)晾晒和捆扎

做好的藏香需要晾晒,否则容易发霉,也不易捆扎包装。不同的藏香制作人所采用的晾晒程序和方法也不一致,但阳光和温度都要适中。笔者在藏香艺人加措家中看到,他们家是在厂房里的晾晒架上晾晒,并未放在太阳光下直晒,晾晒两到三天就可以了。晾晒好的藏香需要捆扎,这一工序通常由妇女来完成,一捆大约25根香,用红色的棉线进行捆扎。

三、尼木藏香传统工艺传承与开发状况

尼木是藏香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古老的制香技艺,但到民主改革时期,仅剩下几户制作藏香。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2008 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后,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藏香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这一历史悠久、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得以保护和传承发展。尼木藏香传统传承方式主要有家庭作坊和合作社两种。尼木藏香的开发则是与旅游开发相融合。

(一)家庭作坊传承方式

家庭作坊传承方式是尼木藏香传统工艺主要的传承方式,在尼木县吞巴镇共有281户藏香制作专业户,这些藏香制作专业户仍然采用传统的水磨磨制柏木末做底料,每户有自家的独家秘方。我们在调查时得知,这些秘方都是自家祖传,在家庭内部传承,并不对外,但配料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均选自绿色环保无污染无添加化学物品。每户藏香制作家庭购买一台搅拌机和成型机,用来替代手工搅拌泥料和挤香,提高了生产效率。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类部分工序能否用机器替代,苑利认为“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究竟是否需要创新,这一问题并不能够笼统的来回答。站在传承人的角度看,传承人的本职工作就是传承,这是传承人必须履行的历史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能亦步亦趋地刻板传承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创新,而是要求他们在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使用原料上保持不变,其他变化与自由发挥并不在禁止之列”。[4]笔者认为,用现代机器替代手工成型和搅拌泥料并不会影响尼木藏香的保护和传承,因为制作藏香的底料——柏木末仍然使用传统的水磨制作,并没有为了提高产量而改用现代机器,且制作藏香的配料仍然秉承传统的理念,选用绿色无污染的天然原材料。在调查时笔者走访了多个藏香制作艺人,他们纷纷表示,手工成型和机器成型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且机器挤出的藏香更直。细微区别在于手工和机器的力度不一样,机器挤出的藏香更加密实,密度小,手工挤出的藏香则密度要大一些,体现在燃烧上则是手工挤出的藏香中的配料更能充分的挥发,机器挤出的藏香中的配料挥发性要稍弱一些,但并不影响功效。

(二)合作社传承方式

从目前来看,合作社传承方式在尼木的规模并不大,只有四家藏香有限公司,这四家公司都是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的,每家公司的合作成员20-30 户不等。以合作社形式生产制作藏香,一是能够帮助部分贫困户实现脱贫,二是能够整合资源扩大经营,使藏香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合作社传承方式同家庭传承方式一样,始终秉承使用传统的水磨磨制柏木,选用天然无污染的配料,这一点从点燃藏香气味上可得到印证。合作社传承方式也用机器替代了泥料搅拌和成型工序。

(三)旅游开发模式下尼木藏香发展

尼木县吞巴镇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镇所辖的吞达村,是西藏少有的千年古村落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吞弥·桑布扎制香、驱赶瘟疫,并将制香技艺传授给当地村民,使其改善生活的典故在吞达村世代相传,是村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虽然距今已1300 多年的历史,吞达村村民仍心怀感恩,严格筛选配料,带着虔诚的心制香。著名的吞弥·桑布扎故居保存完好,304 座水磨排列在吞巴河两岸,形成水磨长廊,这些都是吞达村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2008年吞巴手工藏香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3年,吞巴镇荣获“发现·2013中国最美村镇”传承奖;2014年获得西藏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014 年12 月1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尼木藏香”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4 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吞巴镇“2014-2016 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藏香制作”;2015 年 11 月、2016 年 10 月,吞巴镇分别入选西藏自治区级、国家级特色小城镇建设示范点。⑥尼木县吞巴镇获得的这些荣誉进一步宣传尼木藏香并提高了它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了尼木藏香。吞巴镇政府和西藏文旅公司合作,打造吞巴景区,进行旅游开发。吞巴景区得以成功打造,离不开尼木的历史文化资源,其核心文化是尼木藏香文化资源。尼木藏香也通过旅游,提高了知名度,拓宽了销售渠道。西藏自治区十三五规划提出,将西藏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2019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4000 万人次⑦。尼木县距离拉萨较近,拉日铁路经过尼木,便捷的交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尼木的吞巴景区。游客领略尼木藏香制作技艺的千年历史和文化,感受水磨长廊的魅力,对尼木藏香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

四、尼木藏香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逐渐达成共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技艺类进行生产性保护是一重要途径。文化部也在2012年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性意见》,意见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5]尼木藏香在生产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中面临以下挑战。

(一)总体规模小,处于低层次、小规模发展阶段

目前尼木藏香生产有家庭式手工作坊、民营企业和政府主办的藏香厂三种生产经营形式。家庭手工作坊式的数量多,但规模较小。尼木县吞巴镇共有281户从事藏香经营生产,集中在吞达村和吞普村,吞达村藏香制作专业户有187 户,水磨182座,吞普村藏香制作专业户有94 户,水磨122 座。这281 户属于自产自销的家庭式手工作坊生产⑧。藏香制作户使用成型机和搅拌机,生产效率较传统手工搅拌和手工挤香有所提高,但每户的产量不高,制作出的藏香主要是当地群众购买,大多数都是回头客,销往外地的较少。制香的时间不固定,有订单或者家里的藏香销售完才生产。

尼木县民营藏香企业有四家,分别是尼木吞巴藏香净土产业有限公司、西藏香御藏香有限公司、吞巴镇罗布仁青古藏香有限责任公司、吞普村拉旺罗布藏香有限公司。这四家企业均在合作社形式的基础上成立。笔者详细调查了罗布仁青古藏香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于2008年成立,位于吞巴镇政府附近,318 国道旁,制作藏香的厂房就在公司法人加措家里,有一台搅拌机和一台成型机。公司运营模式采取的是:党员致富带头人+双联户+精准扶贫工作模式。该公司共有25 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边缘户2户。这25户家庭,每户出1人作为劳动力,并带上制作藏香的底料(自家制作的香砖),公司法人加措无偿购买藏香原料,根据“罗布仁青古藏香”配方配好后,利用加措家的制香机器和厂房设备进行藏香制作,再利用罗布仁青古藏香的销售渠道为其销售。加措2015 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2013-2017 年连续五年乡、县、市、自治区级先进双联户代表。据加措的妻子昂旺曲宗介绍,公司目前生产低、中、高档等不同档次的藏香,还可私人定制,每年的订单较多,不仅有当地客户,也销往拉萨甚至内地,每年的营业额达到几十万元。⑨即便如此,这25 户人家也不是每天都到厂房制作藏香,我们去调查的当天,仅有6人在加措的厂房制作藏香。与家庭手工作坊相比,民营企业藏香产品种类有所增加,有固定的销售渠道,销售金额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内地已经形成产业化生产的传统手工艺品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由政府投资的藏香厂、研发中心、展销中心因为疫情没有对外开放。据吞巴镇政府工作人员M 介绍,2000年由尼木县政府投资修建成立了藏香厂,规模不大,后来倒闭,修拉日火车站时拆除了。2016年又在镇政府对面修建了藏香厂,2017年挂牌藏香研发中心和展销中心。2018年在尼木县城建成了占地83亩藏香产业园区,采用机械化生产。由于是在外地采购的藏香包装袋,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包装袋迟迟送不到藏香产业园区而无法销售。

由上可知,家庭手工作坊、民营企业和政府主办的藏香厂都还处于低层次、小规模发展阶段,呈现散、小、弱等特点。

(二)市场定位过窄,缺乏品牌和商标意识,营销理念滞后

藏香的历史悠久,具有显著的民族特需品特点。家庭手工作坊制作的藏香注重的是实用性,沿用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配方,满足的是当地民众的日常消费需求,市场定位过窄,在独特性、美观性、艺术性等方面体现不足,难以适应现代消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在藏香制作户DW家里看到,藏香的品种有线香、塔香和少部分的香末,但功效上并没有太多的创新。缺乏品牌和商标意识,调查发现,制作好的线香几乎没有外包装,卖给当地群众时直接用旧报纸包裹。塔香直接用塑料袋打包,无任何标志和产品说明。在DW家里发现有吞巴镇政府提供统一的包装袋,上面有标识和产品说明,但不经常使用,说明其品牌和商标意识不强。有限公司生产的藏香为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已经有低、中、高档等不同档次的藏香产品,在其功效上有所创新,但区别不是很明显,缺乏较高的辨识度和差异性。在产品类型上创新制作了香枕(把配方好的藏香末放在枕头里,其挥发的香味有助于安神,提高睡眠质量),但仍不够丰富,可结合市场的需求特别是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研发出更多的产品类型。民营企业的品牌和商标意识有所提高,罗布仁青古藏香有限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但仍使用的是吞巴镇政府统一设计的外包装袋。总体来说,尼木藏香存在市场定位过窄,缺乏品牌和商标意识等问题。

尼木藏香在销售方式和营销渠道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家庭作坊生产的藏香全凭口碑和老顾客购买的方式进行销售,合作社生产的藏香比家庭作坊生产的藏香销售渠道广,但仍然是传统的订单式销售。也有通过中间商的网络平台销售,但几乎没有销售量,藏香的营销理念滞后。

(三)藏香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藏香传统手工技艺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藏香发展重要瓶颈之一。2008年尼木藏香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西藏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虽然目前已形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体系,不同级别的传承人在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方面起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但存在年龄普遍较大的问题。藏香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对外来文化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在调查时发现,从事藏香制作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很少见到年轻人。上文提到的罗布仁青藏香有限公司在尼木当地算是藏香做得较好的一家,法人加措和他的妻子也都年近50岁,加入加措公司的25 户家庭,出的劳动力也都是中老年人,在调查当天我们见到的6人中,2位男性和4位女性,年龄均在45岁以上。藏香制作专业户QB制作的藏香在尼木当地口碑较好,回头客较多。QB 制香的技艺是祖传下来的,被问到这门技艺如何传承下去时,他表示着急但也没有办法,因为他的两个孩子都不愿意选择从事制香制作,两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事业,一个孩子考上了公务员,一个孩子当了教师。其他藏香制作专业户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多数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藏香制作,其原因一是上学接受了教育,有更好、更多的选择;二是从事藏香制作收入普遍偏低。技艺人才青黄不接,也导致在藏香的制作工艺上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从而影响整个藏香业的发展。

五、乡村振兴背景下尼木藏香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是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振兴,但不限于农业振兴。把乡村看成是独立的社会、文化单元,在一个更高更长远的层次上,实现当前乡村的品质发展、融合发展、全面发展,使乡村现代化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6]尼木藏香根植于吞达村,历史悠久,是吞达村特有的产业资源,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关键,开发和利用使其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将有助于西藏乡村繁荣发展。

(一)培育尼木藏香传统工艺品牌,加大传统工艺普及和宣传力度

以家庭作坊、专业合作社为主的藏香生产经营模式向大小结合、专业化协作的现代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尼木藏香产业从数量型向品牌效益型提升;二是在藏香新产品和特色产品技术研发方面增加资金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藏香传统工艺品牌竞争力。避免因技术含量不高,工艺简单,款式单一,而导致区内市场上存在着大量内地或邻国借鉴尼木藏香开发的藏香产品;三是需提高藏香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并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改进设计,丰富藏香产品类型,提高藏香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知识讲座、学习借鉴其他知名品牌好的做法等形式予以提高。四是鼓励藏香从业人员注册藏香产品商标,保护创新成果,保护知识产权。

将尼木藏香制作技艺纳入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和职业技术学校课程中,以加大传统工艺普及。据笔者调查所知,西藏的雪堆白职业技术学校将藏香技艺作为一门课程在教授学员。西藏民族大学也开设了《文化遗产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课程,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少年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传统工艺也能得到普及。尼木县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拍摄尼木藏香技艺的纪录片、专题片和宣传片,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二)加强藏香传统工艺传承人的队伍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人,所谓“人在艺在,人亡艺绝”。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相应地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尼木藏香已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县级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总体年龄偏大,大多数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藏香制作,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状况令人担忧,加强藏香传承人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传承人要选好和带好徒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传承人在传承技艺的过程中去物色下一代的传承人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某一门传统技能否传承下去的重大问题。[7]藏香传承人在物色传承人时需重点考察徒弟的人品和为人以及是否有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品行好的徒弟才能担负起传承技艺的历史重任。二是制定藏香技艺传承人的保护政策,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仅仅限于补助资金的发放,应充分利用政策从根源上解决传承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这些政策包括:1、通过表彰、命名、授牌等提高传承人知名度的方式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2、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市场竞争力。3、通过由政府帮助传承人注册商标等方式,保护传承人的合法权益。4、为传承人传承、展演提供免费场所。5、政府有责任从政策面鼓励传承人,对藏香制作的配方进行开发利用,实施产业化经营。[8]三是充分利用“西藏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鼓励和吸引年轻人加入藏香制作队伍,不仅能为藏香制作队伍增添力量,还能让藏香制作在产品类型、技艺等方面的创新上更上一层楼。

(三)拓宽尼木藏香的销售渠道

尼木藏香产品的销售渠道非常有限,这不利于尼木藏香的发展。目前,尼木县依托吞达村浑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吞巴旅游景区,但是藏香制作技艺与旅游市场并未深度融合,与内地传统工艺和旅游市场开发成熟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西藏自治区“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将西藏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确实是很多人心目中向往的旅游地,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调查时发现,游客在吞巴景区仅仅是观赏“水磨长廊”,并没有体验做香的相关服务,对藏香相关的宣传也较少,游客很难全面了解藏香制作以及藏香文化。可借鉴其他传统工艺的做法,在吞巴景区设立藏香艺人制香场地和游客体验地,游客不仅可以观看藏香艺人制香的过程,全面了解藏香的制作以及藏香文化,还可以亲身体验做藏香。旅游无疑是拓宽尼木藏香展示展销渠道较好的方式之一。还应鼓励藏香从业人员参加如“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雪顿节”“珠峰文化节”以及区内外各类文化展会以及节庆活动,设立尼木藏香展销专区,为尼木藏香搭建更多展示交易平台,不断提升尼木藏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传统工艺”模式,开展网络销售活动,借助于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带货等形式销售和推广尼木藏香,从而不断拓宽尼木藏香展示展销渠道。

结语

传统工艺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使用并沿用至今的工艺,其工艺产品多为村民日常生活使用,“当这些传统工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元素时,村民作为工艺产品的生产者,就能找到长期依靠生存的条件,就能获得更多的致富渠道,由此也助推了乡村的振兴”。《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的产品品牌”。[9]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振兴,通过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乡村品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留在乡村,是延续、传承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乡村繁荣发展也是解决“空心村”现象的有效办法。尼木藏香秉承绿色、环保的理念,选用天然原材料的做法正好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掘,完全可以成为西藏乡村振兴的试验田,为西藏传统工艺的发展提供榜样。

[注 释]

①2019 年4 月,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尼木县吞巴乡,设立吞巴镇。

②柏木末在藏香中的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当地人又称柏木末为底料,其他香料和药材所占比重小,当地人称其为配料。底料和配料混合在一起做成藏香。配料只能按比例配置,否则气味太浓烈导致藏香无法使用。

③“泥料”:将底料和配料混合在一起搅拌成泥状。

④成型,也称之为“挤香”。这道工序有时也称为挤香成型。

⑤牛角,是用来成型的专用工具,藏香艺人MMCR 告诉笔者,牛角要用公牦牛角,大约3-5 厘米长,以方便用手握住牛角为佳,因为需要手的力量把泥料挤出成型。MMCR 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要用公牦牛角,笔者的藏族学生给出了答案,公牦牛角的弯度要大一些,更适合当作挤香的工具。

⑥资料来源于尼木县吞巴镇政府。

⑦资料来源于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http:∕∕lyfzt.xizang.gov.cn∕xwzx_69∕jdxw∕202001∕t20200108_128741.html.

⑧数据来源于尼木县吞巴镇政府藏香制作专业户统计表。

⑨资料来源于田野调查,被访谈人:昂旺曲宗。访谈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18级民族学本科学生拉姆拥措。

猜你喜欢

藏香传统工艺
让传统工艺焕发时代新颜
尼木藏香飘万里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不只是一种味道
“高原明星”藏香猪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新建藏香猪养殖场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