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代化视角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2021-11-29周作芳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国家

周作芳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只有50多名党员,28年时间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1954年毛泽东曾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这段话及其所反映的现实令几代中国人刻骨铭心,由此凝聚成全国上下奋发图强、奋起直追的精神力量。两年过后,1956年7月13号,我国制造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了,1956年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试飞成功,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1956年第一辆坦克发动机也生产出来了,“不能造”成为了历史。“一五”时期的经济成就超过旧中国100年的总和。[2]改革开放40年,我国以年均超过9.5%的速度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西方人称为“中国奇迹”。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庄严宣告:“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3]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本文将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阐释。

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有三重内涵:首先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即工业化;其次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现代化,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组织的转变;第三,是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这三重含义有其内在逻辑关系,工业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往往取决于社会组织和国家治理结构,所以很多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都从社会组织与国家治理结构的层面来探讨不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本文尝试梳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中国社会组织与国家治理结构的变化,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根本工作路线的形成与完善,以此来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这一问题。

一、传统中国社会为什么不能走向现代化

传统中国社会为什么不能走向现代化?是由于传统中国社会与国家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使它无法孕育出现代化来。

(一) 传统中国社会结构:高度自给自足

梁漱溟先生曾把传统中国社会概括为“家本位”的社会。所谓“家本位”是指,传统中国社会以家和家族来组织人口,家和家族是其基层组织单元。这样的基层社会组织规模小而且高度自给自足,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生老病死的问题都能在家和家族内部得以解决,每个人对家族之外的社会几乎没有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走向现代化。

(二) 传统中国国家结构:疏松的行政组织

传统中国国家结构,从表面上看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实际上却是一个疏松的行政组织(韦伯:《中国的宗教》)。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写道:“1555年戚继光调赴浙江新任的时候,东南沿海也迭经倭寇的蹂躏。正当悲观和惶惑遍布于滨海各省,一股五十至七十人的倭寇竟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登陆后深入腹地,到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竟越过杭州北新关,经淳安入安徽歙县,逼近芜湖,围绕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驱秣陵至宜兴,退回至武进。以后虽被歼,但被他们杀伤的据称有四千之多。而南京为本朝陪都,据记载有驻军十二万人。这样的军事行动,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当称为罕见。”[4]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外敌入侵之时反应竟如此迟滞,由此可见,这一行政组织疏松到了何种地步!这样的国家怎么能够组织实施现代化?

(三) 传统中国社会与国家:缺乏组织联系

由于皇权不下县,国家行政组织没有延伸到县以下的基层社会,乡村社会治理完全是高度的家族自治。中国的老百姓除了交皇粮和涉讼以外,跟国家没有任何联系。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曾深刻指出:“中国之不像国家……有一副楹联常见于县衙门,说‘为士为农有暇各勤尔业,或工或商无事休进此门’”[5]这幅楹联形象地概括了传统中国社会与国家的结构特点:国家与社会是两张皮,没有组织联系。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的序言中曾谈及他写该书的目的和方法:想通过对十九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历史变迁做一个历史透视,试图找到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因素是什么。他找到了,这个因素就是“19世纪的中国社会与政治在结构上不同于日本和俄国,中国社会组织体系在国家与家庭这两极之间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因素。”[6]社会与国家之间没有组织联系,这是传统中国社会与国家结构的根本缺陷。梁漱溟先生说,这样的社会与国家结构决定了中国社会在历史上只不过在经历治乱循环的历史道路,一千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和一千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在结构上没有任何变化。

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断了这种循环,中国一步一步陷入亡国灭种的境地,救亡图存成为中国人民的唯一选择。旧式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这些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尝试,未能脱胎于原有的社会与国家结构,都不可避免地失败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未能唤醒民众,也失败了。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很简单,就八个字:政党下乡、政权下乡。

1927年3月,毛泽东针对当时人们轻视农民运动甚至想抛弃农民这一重要同盟军的倾向,花了32天到湖南湘潭等地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正是在这次的下乡考察中,毛泽东发现了中国农民。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7]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不足一千人的队伍转战江西,开始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端,实质上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下乡、政权下乡的历史进程的开端。而政党下乡、政权下乡给中国农村社会注入了革命性的要素,使中国社会与国家发生了结构性的根本变化。

(一) 土地革命改变了农村的土地关系

“打土豪分田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党也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支持。“1930年10月7日中共赣西南特委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土地革命后……农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各个都喜形于色”。[8]363-364有的还提着鸡、鸭、鸡蛋慰问红军。农民明白,他们得到了土地,但如果地主阶级打回来,他们将失去现有的一切,所以根据地农民都积极参加红军、赤卫队,保卫他们的胜利果实。

(二) 思想教育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

政党下乡还向农村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列宁曾说过,文盲是处于政治之外的。当时中国农民的识字率不超过20%,要让不识字的农民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极其困难,而党在农村的思想教育却极其高明且富有成效。

比如,党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编写成《工农三字经》,农民在夜校识字的同时,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这短短24个字就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再有就是编歌谣。据统计,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歌谣有130多首,像这首反映苏区干部作风和干群关系的歌谣“山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来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挑灯笼访贫农”[8]466,村民唱念一遍就记住了。马克思在《宣言》中讲,无产阶级组织为阶级,进而组织为政党才有可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思想教育使农民具有了阶级、阶级斗争、平等、政治参与等意识,这使农民从观念上突破了狭隘的家族伦理的束缚,使他们组织成为一个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三) 政权建设将社会组织与国家组织镶嵌在一起

党在根据地还进行了政权建设,建构了从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省—县—区—乡五个层级的政权体系,这是与当时民国政府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体系。党的政权建设使国家行政体系延伸到了乡村社会,尤其是基层的政权建设,将千百年来自立于政治之外的中国农民纳入到国家组织中来了,农民翻身做了主人。比如:1930年兴国县永丰区第1乡的10名乡政府委员中,贫农6人、工人2人、富农2人。

中国共产党政党下乡、政权下乡重构了传统中国社会与国家组织,将社会组织和国家组织镶嵌在一起,彻底改变了传统中国社会与国家没有组织联系的结构性缺陷,搬掉了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结构性障碍。这就建立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建立强大动员体制,形成了强大的动员能力。中国人民组织起来了,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汇成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巨大社会力量。

“如中央根据地瑞金县24万人口中,就有4.9万人参加革命,3.1万人参加长征,牺牲在长征途中的就有一万人。兴国县23万人口中,参加红军的有8.5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的有1.2万人。寻邬县只有8万人口,有2.5万人参加红军,留下姓名的烈士有7,700人。”[8]578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江西于都是长征出发的集结地,于都河是红军长征过的第一条河。人民群众各家各户都拿出自家的木板来架桥,有一位老人,甚至把自己的棺材板都拿了出来。细节决定历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其历史秘密就在这一细节中。

1937年10月,聂荣臻奉命开辟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他后来在回忆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这段历史时写道:“当时,正是深秋初冬季节,五台山区已经开始飞雪。而我们的许多指挥员还没有棉衣,赤脚上穿的还是草鞋……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拥护。”[9]要是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不可能挺过来的。五台山上3,000多名和尚,用各种乐器演奏音乐来欢迎八路军。和尚们说,我们出家了,但没有出国。他们也组织起来自愿加入了抗日武装,这极大地提升了全民抗日的士气。

“三大战役中,党在人民群众中进行了巨大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援这场空前规模的大决战……据统计,在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累计达到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万头,粮食4.25亿公斤。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0]

党在基层社会的艰苦细致工作,将中国人民组织了起来。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推翻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推动中国步入了现代化的轨道。可以说,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群众路线,推动中国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下乡、政权下乡的具体实践就是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历史,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进程、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历史密码。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11]在七大报告中,党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三大工作作风之一。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三大活的灵魂之一。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正确地实行群众路线,党的事业就成功,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遭受损失”。[1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依然坚守这一路线。十八大后,党内开展的第一次教育活动就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讲话中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13]

纵观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确实贯穿着一条红线,即干部下乡和群众路线。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风雪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到骆驼湾、顾家台村,坐在炕上与老百姓促膝而谈。他在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的讲话中说,阜平是第一块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晋察冀抗日革命根据地的首府,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阜平战斗生活了11年,聂帅后来看到阜平人民还很贫困曾流下了眼泪,说:阜平不富、死不瞑目。所以我脑子里对阜平有很深的印象,从小就有印象,这是我对阜平革命老区的情结。

从聂帅对阜平的深厚感情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阜平情结,我们看到的是传承与坚守,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这种情怀不是凭空产生的,他来源于下乡、来源于党的历史。

2021年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白皮书记录了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历程,分享了中国扶贫脱贫的经验做法,其中讲道:中国减贫实践表明,贫困问题本质上是对人民的态度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是扶贫减贫的根本动力。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识贫、扶贫、脱贫。

而正是在考察阜平时,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号令。8年时间使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一胜利来之不易,靠的依然是政党下乡、走群众路线。十八大以来,全国选派了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组织了近30万名科技工作者到农村科技扶贫,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的征程上。

9,899万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它和近一亿人和数千万个家庭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贫困就是一个陷阱,生活在贫困陷阱的人们多么渴望眼前有一把梯子,凭自己的力量沿着这把梯子上来,超越贫困陷阱。党领导的干部下乡就像一把把伸向贫困陷阱的梯子,而且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下结成一体的网状结构的坚固梯子,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上来了!这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四、结论

中国共产党政党下乡、政权下乡重构了传统中国社会与国家关系,搬掉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结构性障碍,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强大动员体制和动员能力,使得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依然坚守着群众路线这条党的生命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一定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国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