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生活视域下的绿色生活方式及其实现

2021-11-29杨金华刘明明

关键词:个体消费意识

杨金华,刘明明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其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更加向往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的确,“美好生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是社会发展对人民幸福生活承诺的兑现,更是党和国家对人们向往生活的庄严承诺。而“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2],绿色生活方式助推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相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引导人们积极树立绿色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相处,进而把人们的生活实践行动限制在自然界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当前,中国正处于建设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是绿色消费方式与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各项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阶段,也是自然环境不断改善的攻坚期,而积极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对促进绿色消费、发展绿色产业、营造绿色环境以及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何谓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底色,而绿色生活方式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人类在充分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中尽最大可能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实质上是通过遵循自然、社会以及生活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来平衡人类社会的需求,进而达到保护自然资源、动植物多样性等目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蓬勃发展。

(一)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

近代以来,物质主义盛行,部分个体把物质的挥霍和消费享受作为美好生活的唯一标准,而社会市场为了满足个体的物欲必然会无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疯狂地挤压自然资源,从而大力发展生产力。正如美国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詹姆斯·奥康纳认为,“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及臭氧层的消失”都是 “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导致的”[3]。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也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以及利润的诱惑,人们“无情地砍伐林木毁坏了土壤水分的贮藏所”[4],进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的确,在疯狂发展进而满足物欲的过程中,人与自然面临着严峻的对立,环境遭到破坏,即资本发展下的“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5]542。可见忽视环境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具有退步性的破坏,在这种行为下,社会发展不能顺利进行,甚至在某些方面继续退步。而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创造的财富积累虽然满足人类短期的需求,但并不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可持续幸福。例如,大肆宣扬“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等激发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占有欲,对资源无限的贪婪欲,从而进行“黑色”发展,以此来满足人类对财富的渴望,而对自然中的“绿色”熟视无睹。但是,在人类享受蹂躏自然狂欢的同时也饱尝了自然界对其报复的后果。正如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描写到,“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6]73鉴于人类大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蕾切尔·卡逊警戒人类只有树立绿色意识,努力践行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准则,才能尽量避免寂静春天的到来,才能实现人类的鸟语花香的美好生活。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其强调在生产发展、生活实践中,无论人与自然界的现实统一程度如何,“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5]529。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要立足于新时代下中国发展的实际,倡导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发挥主体的绿色创造性,不仅满足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需要,也满足人们享受美丽生活的需要。

(二) 倡导绿色理念的生活方式

绿色生活方式追求绿色理念,所谓绿色理念主要是指个体以绿色意识为指导从而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的确,只有绿色美才能带来更好的生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重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是当前社会绿色意识转变的重要表现,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互赢理念的恰当比喻。具体来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引导人们对自然的改造不再是寅吃卯粮式的,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方向,是两者双重价值效益的共同实现。同时,“绿水青山”从本质上涵盖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向往,“绿水青山”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基础,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生态文明下美好生活方式的践行也是如此,“绿水青山”创造美好生活方式,美好生活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聚集“金山银山”。因此,在追求美好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也就是说,我们在实现这一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发展经济,同时兼顾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以及开发力,“充分了解我们的所作所为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的远期后果”[6]53。因为只有注重两者并举,才能使其相互支持、相辅相成,从而实现更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7]因此,新时代下的我们要不断升华绿色发展理念,不仅要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更要提高生态环境的绿色指数,真正贯彻绿色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三)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人是自然存在物,人与自然是一种整体统一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所强调,“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8]。绿色生活方式强调个体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打破人与自然的整体生态结构的平衡,减少对自然生态的挤压性破坏,从而在遵循生态规律、维持自然自我修复的过程中进行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使生活更美,人类要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不断提高绿色资源利用率。同时,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可持续的动态过程,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需要考虑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人类生命的延续性,既要让人民群众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美好生活,又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和效率,进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平等发展。具体来说,绿色生活方式方面的公平主要体现在“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所谓“代内公平”是指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平等的享受自然、绿色生活的自由和权利。而“代际公平”是指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不能只重视单个人的美好生态享受而无视后代人的自然生态需要,我们既要实现当代人在自然层面的绿色权益,又要维护后代人应享有的发展利益,在个体需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支点,从而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所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在人们与自然友好相处的过程中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发展,形成经济社会进步与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利于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进而实现社会的美好生活。

二、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美好生活的内在意蕴

新时代下美好生活理念的隆重出场,是对人民群众关于不断提升生活档次的当代回应。美好生活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好生活”起着物质奠基作用,另一方面是“美生活”的内容升华。在保持“好生活”追求“美生活”的过程中,面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是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必然选择。而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9]的现状已成为我国目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显著方面。所以,绿色生活方式是开启新时代下美好生活的“钥匙”,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

(一) 新时代“美好生活”以绿色生活方式为前提

在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是提高品质生活的关键。然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违背绿色理念的生活实践方式数不胜数。例如,从生产发展方面来说,“黑色发展”的方式使得人类在背离人与人、人与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关系的道路上越行越远。这种“黑色发展”方式不仅使得人类自身陷入“发展泥潭”之中,而且使得人类逐渐遭受自然生态的反噬与报复,不利于人类自身“好生活”的实现。正如恩格斯强调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0]同时,资本主义下的“黑色发展”越迅速,对自然的破坏性越大,正如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11]从现实的生活消费方面来说,“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费意识依然在支配着我们的行为决策,其主张人类自身利益是一切开发的前提,强调对自然的索取与征服,从而实现对消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竭泽而渔的行为方式。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导致人与人、与自然关系的急剧紧张,甚至“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12],进而引发异化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异化下的生活消费方式将人物化为实现资本积累的生产工具,人们在资本的控制下忽视社会生产和发展的目的性与商品价值的单向性,也就是说人们在生产或者消费时,无视其行为是否会对自然状况造成破坏性影响,只是单一的从市场方面决定产品的生产或者消费。另一方面,这种异化的生活方式“倡导”所谓的高消费甚至奢侈消费,强调消费不仅是满足个人自身需求的途径,更是把消费量与自身价值和幸福相联系,他们倾向于享受性消费带来的感官满足、无视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和随意践踏。这种消费方式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发展,也打破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事实上,这种异化的消费方式并不能让人感到真正的幸福,也不是美好生活的表现。相反,它会使人们在物质欲望上失去方向、尊严和价值,最终无法真正实现美好的生活。其实,人们对物质财富的享受并不是无限的。我们必须从自然角度完善个人的消费行为,自觉抵制盲目高消费,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只有这样,才能在延续人类“好生活”的同时减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进而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绿色生活是“美好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下,涵盖绿色理念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实现“美好生活”的推动力。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经济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只有鼓励人们树立绿色意识、实行绿色生活方式,才能实现绿色富国与绿色惠民的辩证统一。所以,我们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绿色的设想,坚持思维的绿色化,按照绿色社会生活的要求,培养恰当利用自然的生产、生活能力,同时做到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绿色行动自觉,形成轻物质享受、重绿色精神,戒奢靡浪费、求简约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与自觉意识。另一方面,绿色生活方式从本质上丰富了“美好生活”要领,促使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从“量”到“质”的提高;从竭泽而渔的生产到深识远虑发展的转变。如果说人民群众追求的“好生活”以高质量为主要特征,那么“美生活”则展现出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生活广度的和深度的需求。具体来说,美好生活的“美”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解读。第一,美作为一种精神境界,涵盖了个人对自然生态美得追求,对绿水青山诗意般生活得向往,是人的审美价值与物、自然、环境等的高度融合,即是说,“美生活”是精神与物质的辩证统一,个体深刻认识到“人因自然而生”,不再把自然当做资源库,与自然对立存在,而是以“共生”的视角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美好生活之美来源于社会生活。我们只有创造性地反映人民群众的道德生活,才能潜移默化的提高其绿色道德意识。因此,具有深度内涵的“美好生活”不仅是建立在“好生活”基础上的生活,更是一种展现人与人、社会以及自然融洽之美的绿色生活方式。即实现“美好生活”要以绿色生活方式为主旨意蕴。

(三) 美好生活助推绿色生活方式

美好生活是绿色生活方式的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

从消费层面来说,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消费是一种绿色消费,而绿色消费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核心。绿色消费方式主要体现在消费进行时以及消费完成后,即个体在消费过程中根据其需求合理的择取绿色产品,养成有利于自然的消费习惯;消费完成后采取循环利用的措施,把对环境的污染指数降到最低。同时,美好生活下的绿色消费理念是对传统工业文明下的生活方式的思考和超越,对现代文明下的生活方式的践行具有引领作用。面对传统工业文明生活方式中个体对物质欲望的无节制追求时,当各种“买买买”的商业呼声不绝于耳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毫不犹豫的将这种社会划归为消费社会,在这种消费社会下,炫耀消费、超前消费以及奢侈性消费随处可见,以至于个体沦为消费的奴隶。然而这种无节制的消费不仅刺激和满足个体的虚假需求,导致个体消费行为的失调,更是侵蚀着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的自然环境。正如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资源研究员艾伦·杜宁所说,“消费者社会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具有耗尽、毒害或不可更改地损害森林、土壤、水和空气的危险。”[13]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刺激着人们的消费神经、引导人们进行漫无目的的消费。这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制造了大规模的生活垃圾,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因此,适度消费的理念不仅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而且倡导人们进行“可持续性”消费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虚假消费,以最需要和最有效的方式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水平也有所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人进行一次性消费只是出于身份建构的动机,他们认为消费只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纯粹为了消费进行消费。这种行为不仅导致消费享受主义的盛行,而且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个体关心环境的意识,使其把消费与中国的具体现实相联系,深刻意识到资源的珍贵性和稀有性,从而进行绿色消费,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美好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奋斗的目标,也是党谋事创业的重要前提。建设美好生活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同时也需要人民群众联合开展治污防污行动,建设美丽中国,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文明、健康、科学、绿色的日常生活方式必将成为群众的普遍选择,群众日常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也将大大提高。

(一) 强化全社会的绿色意识

“思想决定成败”,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不仅需要生活观、消费观的转变,还需要生产领域的绿色化。过去我国以“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以“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不仅造成资源的滥用浪费,同时打破了自然生态的平衡,导致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而生态的失衡,不仅不利于中国社会的绿色发展,更会威胁甚至伤害国民的生命健康,违背了人与自然绿色共生型社会的构建准则。究其主观原因在于人们思想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轻视。所以,美好生活实现的程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众绿色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否。不破不立,人们只有深刻认识到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的严重危害,贯彻绿色发展意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14],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强国与绿色惠民的辩证统一,否则美好生活的愿望就如同海市蜃楼一样虚无缥缈。因此,在新时代,坚信实现美好生活的同时要树立“绿色生活、人人践行”的意识,深刻体会到那种以损害甚至破坏自然为代价的生活方式的严重危害,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以绿色的科学方式去替代对自然界的无限占有和利用,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具体来说,社会基层企业也要做出表率,企业主要领导者要依据绿色发展理念制定企业绿色战略路线,革新传统生产方式,并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绿色教育与宣传,提高其对绿色知识和绿色设备技术的熟练掌握程度,将绿色意识运用到具体生产生活中,促进企业的绿色发展。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运用各种方式、渠道加强地方范围内绿色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改善居民的绿色思维方式,提高居民生态文化建设的理念,使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识,进而自觉维护生态的动态平衡,实现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美好生活。

(二) 以绿色发展为动力形成绿色发展理念

如果说发展是为了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那么,绿色发展则以平衡、充分的形式实现人们的新生活。因为绿色发展不仅要推翻“黑色发展”与生态需求之间的悖论,而且立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旨在为人类追求高品质的美好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而绿色发展是区别于传统发展方式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方式,追求人与自然的绿色协调,既注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变革不合理的社会生产方式,提供绿色的生态产品;也致力于不断改进个体环保节约的生活模式,提高个体的节约意识,使其意识到“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5]。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绿色科技创新,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循环发展,加大绿色科技在发展中的投入比例。正如丹尼斯·米都斯认为,“技术发展也许会使工业扩大而污染减少,但是要付出高昂的代价”[16]。即是说,经济的发展基本都是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然而推动经济增长的科技因素有时会打破自然生态的平衡,甚至有的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例如在传统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中,自然沦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变成“金山银山”的“水龙头”与“藏宝地”。对此,我们要恰当解决好美好生活与科技水平之间的障碍,加大绿色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普及化应用,增强绿色技术在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方面的协调,同时将绿色观念践行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从而推动绿色发展,为实现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绿色基础。通过破除传统发展理念,改造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培育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进而推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绿色化。完善绿色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加强绿色产业方面的融资,积极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产业发展,同时实行最严格的绿色发展评价机制,从制度方面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提高绿色技术产品的研制,最终让绿色环保的羽翼助推中国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新时代下国民的美好生活愿景。

(三) 实现绿色生活理念的常态化内在化大众化

作为社会责任主体的人民,在享受美好生活所带来的成果的过程中也需要主动加入到美好生活的创建中,从自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公众的绿色行为自觉还处于萌芽状态,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还未得到充分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引导其树立绿色意识,使其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那么,推动公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具体包括:其一、常态化: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绝不是朝令夕改的形式,而是一种固定化的生活方式。这一生活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要求。作为个体的我们,不仅要将绿色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使其成为一种常态化行动,将绿色生活理念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做出个人奉献。其二、内在化:强化个体的绿色生态意识。将绿色生活方式定性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生态指向性的价值理念是必要的。在当前人们的实践中,个体的绿色行为已逐渐形成,但将绿色意识真正的普及人心还需要多方面努力。为此,培养绿色意识,采取环境保护行动,这是新时代下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基本工作。同时通过宣传引导、典型事迹等多种形式,将绿色意识融入到全民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使得绿色意识内化于心,从而营造自觉节约、崇尚绿色的社会氛围。其三、大众化: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环境污染的加剧,不仅阻碍中国社会的绿色发展;更会威胁到个体的生命健康。因此,全民不仅要把绿色意识根植于脑海中,更要身体力行的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所以,要引导广大民众自觉树立绿色意识,主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使美好生活建设的实践在人民群众中开花结果,从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全方位构建绿色生活教育体系

构建全方位的绿色生活教育体系是真正实现公民绿色生活方式常态化、内在化、大众化的重要抓手。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民进行绿色生活教育,进而实现美好生活。第一,绿色生活教育应从孩童抓起,进而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绿色教育是每个人生活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个体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起着重要影响。因此,在我国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都应设立系统的“绿色生活教育”课程,把绿色生态意识的相关内容融入到不同年龄阶段的课程教学中,并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进而实现绿色生活教育的有效性。第二,发挥家庭教育在国民绿色生活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团体,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家庭精神,在具体生活中规范家庭成员的绿色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通过建立家长会常务委员会、网络联络平台和学校走访日,促进个体在具体家庭互动中形成绿色意识。第三,从社会层面来说,要充分挖掘各个环境公益组织和其他群体的力量,培养个体的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保护观,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弘扬绿色责任意识,在全社会营造绿色的生态文化氛围,从而增强个体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意识。第四,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在当前社会,网络等新兴媒体对个体的行为、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通过把个体没有察觉到,或模糊不清的观点进行整合、条理化,进而建构个体的绿色问题意识,促使人们产生责任感与反思意识。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作用,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模式,提高人们的环保绿色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相关行动加大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从而不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实现美好生活。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生活方式对自然生态的肆意破坏,绿色生活方式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倡导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同时,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绿色生活方式与美好生活两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即绿色生活方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主旨意蕴,而美好生活又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因此,我们要积极构建完善的绿色生活教育体系、引领公众树立绿色意识,进行绿色生产发展,从而引导其主动参与到美好生活的创造。

猜你喜欢

个体消费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新消费ABC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