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1-11-29张塽广州工商学院

营销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经管类文科学科

陶 梅 张塽(广州工商学院)

现代学科与知识体系划分的历史渊源

在当今高校教学体系与专业序列框架中,一直以来即有文科、理工科的传统划分。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其中,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除了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基本上都可纳入“文科”范畴。

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基本来自西方,回顾百年人文社科门类的发展,其基本特征即为“译介开路,借用西方”,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延续的基本均为“西方语境—中国问题”的思维与研究模式,即使对于中国历史悠久的教育体系本土传统,其研究范式亦是源自西方的教育研究体系。故此,应先行梳理西方学科与知识体系划分之历史渊源。

西方思想与知识体系的基本源起与宗教的关系密不可分,其现代知识与体制模式,尤其是大学教育,均来自于一神论的基督教传统,“唯一”、“整体”、“普世论”等观念影响深远,神学的位置至高无上,直到其在大学教育体系中逐渐被哲学所取代,十八世纪末,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开始在大学出现分离。西方知识体系源于此,其教育体系亦源于此,而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化发展,在现代大学中逐渐形成理工与文科的基本划分,社会与人文学科被划分进入文科范畴,需要注意的是,近现代以来,其划分方式显示出西方所谓现代性的根本矛盾,即自然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形而上学与人文学科的衰落,殊不知,自然科学的解释作用如果缺乏人文学科的基础阐释则会孤掌难鸣。

中国的教育体系于古则为书院体系与科举制度,书院即为传承儒家经典的重要场所,科举制度则较为公正系统地为国取士。自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扣关,为求变法自强,无论师从英美、德日还是苏联,其结果是中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建立了自己的高校教育体系,期间基本未经历现代高等教育的递进变迁之路,原有的传统教育体系日渐式微直至分崩离析,就像“大学”这个词汇,当今所指主要为教育机构,而《礼记·大学篇》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指则为立德修身与博学之道了。时至今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建设工作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原有学科划分已逐渐不再适应所需,应予斟酌,再行调整。

新文科的基本内涵及其延伸——新学科整合

(一)新文科的基本内涵

目前为止,学界对于新文科尚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认定。一般情况下,认为其至少应涵盖以下基本内涵。

其一,应在现有文科专业的基础上赋予人才培养新内容。新内容首先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需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注重其核心能力与知识体系的培养,也要注意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二,应打破常规,重视符合发展需要的较大宽度与深度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力度。其三,重要的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态势下,要更加突出文科教育领域的创新性,形成中国特色,构建中国学派,批判地学习,创造性地吸收,真正形成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体系。

(二)新文科内涵的延伸——新学科整合

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在新文科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不应再以文理之别为桎梏,而是应该打破专业限制,更加明确地进行新学科整合的尝试,以重新定位原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组织形式与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教学改革,敏锐把握社会需求,实现“工+文”“理+文”“农+文”直至“医+文”以及文科内部各专业等各个方向在学科整合上的尝试,弱化原有的关于文理之别的固有观念,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新途。

经管类专业人才基本特征的重塑与培养目标的再思考

(一)经管类专业人才基本特征的重塑

经管类专业人才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属于中坚力量。在新的社会需要及新学科整合的背景下,其基本特征得以进一步重塑。

其一,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稳固。梳理当前部分院校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部分存在着“为求综合基础失稳”的现象,其实在新学科整合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应加以拓展,在实用性与导向性的要求下,在知识结构的分析过程中要重视其宽度,在“跨领域、跨专业”理念的指导下,全面夯实其理论基础。

其二,实践技能适应社会需求。当前,人才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要求除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以外,还需要能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实现收益的实践能力。在相关行业不断变化进步的运营管理模式下,经管类人才应具备关键岗位的操作技能与相关的业务知识,对于真实的业务环境可以独立、自如、高效地进行基础运营管理,同时具备管理能力提升的潜力。

其三,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综合素养首先是职业道德素养,经管类人才应具备“德才兼备、家国情怀”的素质特征,德为行先,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在日常工作中,能拥有较佳的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沟通与团队融合能力以及稳定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

(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再思考

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基本特征重塑的基础上,提炼凝结如下新时代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拥有较佳的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沟通与团队融合能力以及稳定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管类人才需求,在较宽的领域上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框架、能够解决基层运营管理问题的务实实践能力、具有较好的管理及综合知识与技能储备及开发潜力的经管类综合应用型人才。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化与调整

(一)全面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新学科整合理念中的重要内涵,即是运用全新思路全面构建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其工作过程将给教师的教学工作直至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全新的改变。既要强调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应用实践能力,也要逐渐接受跨专业、跨领域知识技能的融入,既要重视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也要重点贯彻职业道德与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新学科整合思路突出的特点在于根据所需实现各个专业、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其实现路径主要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的创新。就社会管理与发展看,经管类人才将会在各个行业的不同层级与领域发挥经营或运作管理作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专业界限实现按需融合,而且应该允许不断尝试增减以找寻最佳的课程体系架构,同时,应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入新技术与新方法,不断思考前沿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务实打造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高校教育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上做了大量有益尝试,但在应对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日益提高的要求时,其效果尚不显著,在具体运作中究其根本原因:站在院校主体的角度思考时,缺乏收益或成本考量,而且难以真切体会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故此,单纯依靠模拟、仿真之类的实训课程以及阶段式的企业实习无法完全解决问题,要从院校—社会顺畅衔接的角度打造学生的实践能力,尝试通过产业学院建设等平台实现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真实联合,可以让学生在真实运营压力下学习掌握真正的实践知识与技能。

(四)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经管类人才由于专业特点更加适于在创新创业的工作方向上加以培养。应在巩固其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以及创业的基本工作程序,删除空洞说教,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横向科研项目或企业的真实运营管理项目,要具备绩效目标与相关考核,让其感受真实的工作压力,形成真实的技能提升,同时要注意“双创”教学工作的资源保障,并构建其专有的教学评价体系。

(五)加强区域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视角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较为容易陷入相互抄袭同质化严重的道路,在人才培养视角上,一方面要注意研究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具体问题,在人才培养中加以倾向性的布局,从而更好地体现其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局面下,更应该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全球化路径认知和国际化视野,以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综合素质要求。

猜你喜欢

经管类文科学科
月度荐书单
【学科新书导览】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高校经管类实验课程线上教学方法及对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