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乡村文化,助推衡南乡村振兴

2021-11-29陈东升衡阳师范学院

营销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特色农村建设

陈东升(衡阳师范学院)

公共文化助推衡南县乡村振兴的优势条件

(一)衡南县经济总量跨越发展,有较好的条件推进公共文化建设

建国70 年来,衡南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扩张。重点企业发展形势较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到2019 年上半年,衡南县重点企业产品市场影响力增大,得意电子、创唯新材料、衡南南方、车江南方、邦友化工等重点企业较上年同期实现增长态势。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43 亿元,同比增长近27 个百分点,比衡阳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5 个百分点。2019 年以来,相继有特变电工集团南方智能电网科技产业园、得意电子期港田新材料等8 个重点项目在衡南县建成,总投资达32 亿元,涵盖了高端装备制造、机械设备和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充分彰显了开放、创业活力的衡南新形象,具备进一步推进衡南县发展优质公共文化旅游建设的工业和经济条件。

(二)三大产业同步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1.衡南县一二产业生产发展稳定

2018 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9.57 亿元,是1986 年的24.6 倍,年均增长10.5%。生猪存栏83.6 万头,是1988 年的1.82 倍。工业方面,2018 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相当于1988 年的97.8 倍,总量达86 亿元之多,实现了16.5%的年均增长。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的营业利润近11 亿元,利税总额约15 亿元,为1999 年的52.2 倍,年均增长23.1%。

2.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2018 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46.99 亿元,是1988年的93.6 倍,年均增长16.3%。全县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65亿元,是1988 年的78.7 倍,年均增长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2.49 亿元,是1988 年的41.6 倍,年均增长13.2%。2018 年全县接待游客301.6 万人次,旅游收入28.8 亿元,分别为2007 年的20.1 倍和720 倍。年均分别增长31.4%、81.9%。

3.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1978 年,衡南县县域经济主要来自农业,三次产业结构为65.5∶20.2∶14.3,农业占据半壁江山,工业和服务业仅占34.5。2000 年,第二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0.4%,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占比,三次产业结构为38.6∶40.4∶21.0。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3∶38.2 ∶44.5,其中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达到61.2%,成为经济增长的领跑产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型。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2018 年南岳机场通航城市21 个,较2015 年增加16 个。保障运输起降8642 架次,是2015 年的6.5 倍。旅客吞吐量81.62万人次,是2015年的7.1倍。经过70年的发展,形成了水、陆、空相衔接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2018 年来,投资规模呈加速增长态势。2018 年,非国有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占比达67.1%,形成了国有、非国有和民间投资方式竞相齐放的格局,增强了经济建设的活力。

(四)城镇建设快速推进

衡南县于2003 年结束新中国成立以来长达50 多年有县无城的历史,15 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0%。一座规划科学、功能齐全、环境宜居、产业兴旺的生态新城傲然崛起,正在打造成为衡阳市的后花园。在产业支撑方面,衡南县政府对乡村文化产品的属性有精准明确地认识,并从政策、资金、效益、市场等多层面进行了统筹规划。

(五)政府支持打造特色公共文化产业

近年来,衡南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和发挥现代“乡贤”在乡村地方发展和村社治理中的引领作用,突出产业提升,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产业旺则乡村兴。根据衡南县的县情,重点规划发展优质稻、衡山黄鸡、水果、中药材和油茶等优势产业,每个特色产业至少扶持一家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纪念品,通过提升自身特色产品发展带动衡南县乡村公共文化下的旅游振兴。

公共文化助力衡南县乡村振兴现存问题分析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针对衡南县农村基础设施而言,主要存在三大短板。第一,各类活动场所类基础性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具体表现在体育健身设施缺乏、农村文化广场简陋而狭小等。与之同时,现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效能非常低。农村基本文化设施(基层文化站或者文化馆)、运动健身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设施成就破败,村组农家书屋也大多有名无实,难见书香。第二,新兴文化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一方面无线网络、数字文化广场要么是进村而未入户,要么就是信号不稳、使用不便;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品种单一品质不高,适合群众胃口或者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应短缺匮乏。第三,缺乏有情怀的农村专业服务人才。衡南县作为人口大县和农业大县,青年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美丽乡村的为数不多,素质高、业务精、结构稳的乡土专业文化人才队伍无法组建和运转。

(二)农业科技普及运用率低,农业经济效益比较低下,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主要表现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欠缺,农民社会福利保障水平低,同时农村人才大量流失,各种专业或者技能人才留不住,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政府相应的投入不足,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致使农业生产效率长时间处于低水平;二是农民思想认识总体上仍然因循守旧,认为祖先流传下来的才是最合适的;三是推广方式欠合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乡村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不足,尤其是那些成效不太明显的乡村文化产业;四是制约特色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性障碍未消除,表现为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不完善,支持措施未到位,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中缺乏有关土地利用与保障的配套政策措施。

(三)基于特色文化的商务游开发力度不够

衡南县人口基数较大,但基于县域特色的旅游经济发展依旧缓慢,外地来衡南县进行商务活动的人数所占的比重不高,而且远远低于省内其他县区。衡南县坐拥民俗表演项目、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等民俗文化资源相对丰裕,但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滞后。同时,衡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精品工程欠缺,特色鲜明而突出的乡村文化小镇凤毛麟角。互联网背景下,衡南县不仅新型乡村文化产业模式单一单板,而且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缺乏,在节庆赛事、区域民俗文化以及乡贤名人文化等的发掘方面,也是简单复制抄袭,缺少创新创意性开发。

(四)文化市场活力不足,农村文化娱乐基础设施成为投入盲点

长期以来,衡南特色乡村文化发展缺乏“市场导向”意识,有县无城历史结束10 多年了,相对完善的衡南地方特色文化市场体系依旧没有建立起来。相比衡阳市其他县区,衡南县文化市场的规模显得狭小,与人口大县不相匹配。突出表现是衡南县规范化的特色文化经营主体太少,市场经营布局及规划极不合理。正是由于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性,特色文化商品既种类单一又数量短缺,加之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文化市场引导监管缺位,引起衡南县特色文化产品经营欠规范,市场秩序混乱。所有这一切,都严重限制了当地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潜力,制约了特色文化市场活力的充分释放。

乡村文化助推衡南县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切合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主动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支两委要积极适应乡村脱贫振兴背景下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加强自身学习,增强组织领导乡村文化建设的实战能力。其次,衡南县委员县政府应该把控“三个抓手”。一是党政主要领导要充分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的选配工作,既要考量乡村“一把手”的政治文化素养,也要考核他们领导组织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实战能力。二是农村基层文化专干人员的配备不能打折扣,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文化专干人员的相关经费补助。三是创新供给模式,实现政府提供“自上而下”的刚性模式与“上下互动”的柔性供给机制两相结合,使之与农民实际需求精准对接。

(二)基层党组织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一是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让乡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得到充分释放;二是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欣赏本地乡土文化主动性,从而提高乡村振兴的生机和活力。

(三)准确把控乡村文化特点,持续推进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有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大局意识,真抓实干,持之以恒,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以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主旋律和正能量,不断提升乡村文明与和谐进步。

(四)切实优化乡村文化服务质量

一要倡导农民公共阅读。将农家书屋纳入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或者纳入县级新华书店流通体系。二要恢复农村电影巡回放映。加大力度在衡南各乡镇文化站增设数字影厅,改善农民看电影的环境。三要送戏入村。政府应加大相应资金投入,支持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下乡进村,增强农民享受文化产品的便利性。四要创新服务模式。引入社会化、专业化、连锁式服务等模式,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增强服务效能。

猜你喜欢

特色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新农村 新一辈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