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草莓主要虫害及安全用药防治
2021-11-29王志海
王志海
(天津市蓟州区林业局,天津 301900)
近年来蓟州区温室草莓虫害发生比较严重,已经成为制约蓟州区草莓优质高产的主要瓶颈之一。做好草莓虫害的防治工作,首先要掌握草莓虫害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等,力求做到‘治早、治小、治了’。
1 红蜘蛛
1.1 为害
红蜘蛛对环境条件要求低,繁殖能力强,一年能孵化12代,一次100只左右,世代交替为害。可借风力及人员活动扩散传播,速度快,易大规模流行。一般10℃以上开始活动,16℃时开始产卵。主要以刺吸汁液、吐丝、结网、产卵等方式为害草莓叶片、花器、果实。叶片受害初期,叶背面出现黄白色、灰白色小斑点,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为害程度加强,叶片变成灰白色,之后黄化失绿,可见白色网,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果实受害时,幼果膨大难,形成僵果,畸形果增多,成熟果实表层有白色网状物,失去商品价值。高温、干旱是导致红蜘蛛发生及侵染的主要环境因素。
1.2 防治措施
红蜘蛛繁殖速度快,容易产生抗药性,防治困难,应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综合防治。
1.2.1 农业防治 选择良种,培育壮苗,从根本上减轻红蜘蛛为害。根据红蜘蛛的侵染途径,采取隔离措施,控制棚室人员的进出及规范操作工具的存放等。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带虫枝叶,改善草莓生长环境,促进通风透光。
1.2.2 生物防治 智利小植绥螨是防治草莓红蜘蛛最有效的天敌,捕食速度快,且仅捕食叶螨,不伤害草莓植株,叶螨消灭后其种群也不能存活。虫害发生初期,可释放智利小植绥螨进行红蜘蛛的防治,释放前应尽量压低红蜘蛛种群数量。
1.2.3 化学防治 红蜘蛛春季和秋季为害最重,3月上旬或5月下旬喷5%尼索朗1 500~2 000倍液或34%的哒螨灵1 500~2 000倍液2次,间隔7~10 d。为害严重时喷10%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8 000倍液防治,7 d左右防治1次,整个生育期使用3次。为保障草莓安全,避免农药残留,采收前15 d停止喷药。
2 蓟马
2.1 为害
蓟马喜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3~28℃、湿度40%~70%。雌性成虫进行孤雌生殖,偶有两性生殖,每次产卵22~35粒,若湿度适宜,6~7 d即可孵化。成虫能飞善跳,扩散速度快,防治困难。主要为害草莓叶片、花器及果实。受害初期,叶片变薄,有黄色斑点,随着为害加重,叶片卷曲皱缩,长势弱。果实受害时,果皮粗糙,顶端呈水锈状,幼果期为害严重时,果实难以膨大、呈褐色、僵死;成熟果实易出现木栓化,丧失商品价值。高温、干旱是蓟马发生的主要因素。
2.2 防治措施
蓟马有2个高发期,第1个发病高峰为11-12月,此时草莓刚进入开花坐果期,为防止落花和落果,种植户一般会减少浇水量,易形成高温、干旱的小环境,促使蓟马的发生。第2个发病高峰为次年3-5月,此阶段温度逐渐升高,蒸腾量加大,种苗容易缺水干旱,种植户为了降低棚温,打开下风口后,空气流通快,更有利于害虫的传播。
2.2.1 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病残花朵和果实,控制蓟马种群数量。加强肥水管理,提高草莓植株的抵抗力。
2.2.2 物理防治 利用蓟马趋蓝色的习性,设置蓝板诱杀成虫。
2.2.3 化学防治 可选用60%乙基多杀悬浮液3 000~6 000倍液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喷雾防治。蓟马昼伏夜出,下午用药效果更佳。尽量选择持效期长的药剂,同时使用粘着剂,增加药剂的附着量,延长防治时长。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药剂交替施用,避免蓟马产生抗药性。喷雾时全面细致,重点喷植株中下部及地面等若虫栖息地。
3 菜青虫
3.1 为害
菜青虫也叫菜粉蝶,其幼虫通称青虫,主要通过咬食叶片为害草莓植株。在化学防治过程中,易产生抗药性,造成防治困难。草莓受害时,叶肉被啃食,叶片表面留下一层透明表皮或叶片表面有明显孔洞、缺刻,严重时整个叶片只残留粗叶脉和叶柄,造成草莓绝产。春秋两季为害最为严重。
3.2 防治措施
3.2.1 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病残叶,控制虫口数量,降低种群密度;清洁棚内及周围杂草,减少菜青虫的繁殖场所,避免交互侵染。
3.2.2 生物防治 释放广赤眼蜂、微红绒茧蜂等天敌防治。
3.2.3 化学防治 选择5%甲维盐·氯氰微乳剂1 000~1 500倍液,或苏云金杆菌1 600 OIU/mg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叶面喷施,7 d左右防治1次,整个生育期使用3次。早上或傍晚在植株叶片两面均匀喷药,防治效果更佳。
4 蚜虫
4.1 为害
为害草莓的蚜虫种类繁多,以桃蚜和棉蚜为主,繁殖力强,能世代重叠,交替为害。除自身进行为害以外,蚜虫还是传播病毒病的重要媒介,能导致病毒扩散,造成严重危害。蚜虫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花器、匍匐茎等幼嫩的组织,其中对芯叶、幼叶为害居多。叶片受害初期,叶背面有黄色小斑点,之后出现褪绿斑点,随着蚜虫数量增多,其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引发霉污病,从而影响光合作用。为害严重时导致芯叶不能展开,成熟叶片卷缩变形。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干旱,有利于虫口密度的增加。
4.2 防治措施
由于为害草莓的蚜虫种类较多,繁殖和适应能力强,所以很难根治,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综合防治。
4.2.1 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叶、老叶和田间杂草,降低蚜虫种群数量。
4.2.2 生物防治 利用七星瓢虫、食蚜蝇、寄生蜂等蚜虫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4.2.3 化学防治 遵循“早治、治小”的原则,在发生初期进行防治以确保药效。
5 蛴螬
5.1 为害
蛴螬主要以幼虫为害草莓根茎,有转株为害特点,每头幼虫可为害4~6株草莓苗,常咬食草莓幼根或咬断草莓新茎,使地上部生长发育恶化而死苗,导致缺株,严重时全园毁灭。扒开受害株,可见植株已无根系,周围土壤中可找到卷曲的呈马蹄形的幼虫。
5.2 防治措施
5.2.1 农业防治 施用有机肥前要充分发酵腐熟,利用高温杀死粪肥中的蛴螬和蛹,以减少成虫产卵,避免蛴螬大规模发生。连作地块要进行土壤消毒或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环境。
5.2.2 物理防治 可采用人工捕杀、黑光灯诱杀和成虫趋化性进行诱杀,诱杀剂可选择糖醋液或在烂果中混入少量敌百虫防治。
5.2.3 化学防治 草莓定植前可用药剂处理有机肥中的蛴螬,可选用5%辛硫磷颗粒剂处理草莓植株周围的土壤,667 m2使用2 kg施于地面后翻入土中即可。
6 蝼蛄
6.1 为害
蝼蛄是杂食性害虫,主要为害草莓根系及茎部,通过咬食幼芽、幼根,导致植株凋萎死亡。
6.2 防治措施
蝼蛄有2个为害高峰,第1个为害高峰是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2个为害高峰是9月至10月中旬。
6.2.1 农业防治 定植前要深耕,有条件的进行土壤消毒,施用腐熟的农家肥。
6.2.2 毒饵诱杀 将5 kg麦麸与90%敌百虫150 g加水混匀,制成毒饵,撒施于草莓园,诱杀蝼蛄。
6.2.3 化学防治 草莓生长季667 m2可选用90%敌百虫200 g,兑水750 kg,在垄沟内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