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哲学范式的历时态与共时态研究*

2021-11-29李炳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历时时态范式

李炳华

(延安大学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历时态与共时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哲学范式研究的两个重要维度。其中,历时态是指社会形态演变的时间维度,而共时态则指社会结构整体的空间维度[1]。而“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作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哲学范式的两大核心内容,对之展开历时态与共时态研究,既能深切认识和把握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又能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社会有机体”哲学范式的前提性与关键性维度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前提性维度

“社会有机体”作为具备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开放系统,其具体运行的过程需要保持与外部自然进行持续的物质交换。正因为社会持续运行离不开外部自然的物质支撑,因此“社会有机体”的前提性维度是外部自然。与此同时,社会运行的社会关系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受到外部自然的特定制约影响,而这无疑与社会运行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产生一定的负向作用。

外部自然通过为人类发展提供生活资料,保持着与人类社会交互作用的关系。可是说,外部自然是人类发展与交往的物质客体,且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2]。同时,社会运行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承受外部自然的影响,即是说,社会消费方式与交往方式都是在外部自然提供生活资料基础上完成的,且外部自然也深刻影响了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

此外,外部自然也为人类社会提供相应的生产资料,即人可以通过劳动改变物质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物质是由人所创造的。就是说,外部自然鉴于自身的先在性,因此是人对之进行物质形态塑造的先决条件。同时,外部自然也对生产方式进行制约,即不同的外部环境导致不同的社会状况与生产特征。但需要指出这种制约关系并不是决定关系。

外部自然也是社会关系正常交往的物质基础。虽然社会关系是从自然关系独立而出的,但是社会关系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支持。同时,外部自然还以规律与条件的方式对社会关系进行制约,并形成了多种生产方式,分别是社会关系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简言之,社会有机体,在社会关系、生活以及生产方式三个层面上,均受到外部自然的制约。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关键性维度

而“社会有机体”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关键性维度,是人类活动的实践。实践作为关键性维度,表现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塑造人自身、连接人与自然关系、交织人与社会,并以此促使社会机体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的开放系统正常运行。因此可以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哲学范式的关键性维度。

首先,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以实践为中介。保持自然先在性基础,人化自然正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完成了自然向人的过渡,即实现自然向人的生成。此外,在具体生产层面,人与人之间的生产或社会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再生产关系,均与实践息息相关。简言之,实践在构建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也完成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再生产。

其次,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关键性维度的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实践主体在改造实践客体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物质资料基本的需求。同时实践也是完成人的对象化过程的关键,此过程中,作为哲学范式的关键环节的实践,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真正实现了人对自身的创造。

最后,实践是“社会有机体”生成的根本方式。人类和自然正是基于实践的相互交织与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社会有机体,并以此持续运行与发展。换言之,整个社会作为由人构成的有机整体,也完成了个人实践的生成,并使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以及人类与自身在相互交织中向前发展[3]。另一层面,因为“社会有机体”哲学范式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因此可以说,实践既是社会结构产生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社会形态演变的必然结果。

二、“社会有机体”哲学范式社会结构的共时态维度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共时态的系统性

以自然和实践为前提和关键的社会有机体,其在运行与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因素也产生着固定的联系,并以此构成了社会结构。以唯物史观看,“社会有机体”哲学范式的社会结构包括系统性与复杂性两个维度。社会结构想要保持正常运行,生产关系需要适应生产力,以及上层建筑需要适应经济基础,两种基本规律决定着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有机体”的骨架结构。

国内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共时态的系统性首先体现在,从人的活动范围来看,社会结构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结构、文化结构、政治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等[4]。可以说,社会结构是由生态、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等结构,相互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而这正是社会结构系统性的独特表现,同时也很好地说明了社会结构的全面性。

其中,经济结构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有机结构,而在具体社会生产中形成的政治关系即为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是人类在改造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以观念上层建筑为内容的文明结构。而调节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则构成了生态结构。这些基本结构在社会有机体领域相互作用与相互交织,并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保持着对立统一关系。

在“社会有机体”中,生态结构具有保障作用,对调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起着前提性作用[5]。文化结构具有引导作用,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推进具有促进作用。政治结构具有控制作用,影响并制约社会发展的形式和程度。而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着其他结构的发展与变化。简言之,各种结构要素在“社会有机体”运行机制中,交织并渗透,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共时态的复杂性

社会结构想要保持正常运行,生产关系需要适应生产力,以及上层建筑需要适应经济基础。这是保证“社会有机体”哲学范式下的“社会结构”有序发展的基础性规律。然而,在微观的社会结构层面,除了要遵守两种基本规律以及生态、文化、政治、经济等宏观结构之外,还要考虑到在具体社会交往与生产实践之中,形成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以及阶级阶层结构等。

其一,城乡结构作为社会结构重要范畴,其涉及问题主要包括城乡关系、城乡对立、以及城乡融合等问题,具体包括城乡结构问题的产生根源与现实途径。其中,城乡关系产生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即私有制决定了城乡对于物质生活资料的占有程度具有显著差异,且此种差异不断加剧的过程中,出现了城乡对立。可以说,城乡对立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因而消灭城乡对立,解决私有制存在的天然弊病,实现城乡融合,是解决城乡对立与“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二,区域结构在社会结构中同样至关重要,主要指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并集中表现了特定区域之间的人与之间的差异关系。较之于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历经多种阶段,分别为区域封闭、区域交流、不平衡、以及一体化阶段。当代区域结构的发展并不成熟,正处于由不平衡向一体化的过渡时期[6]。因此,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革所有制形式,同样也是解决区域结构发展平衡,与实现区域融合的重要必由之路。

其三,社会结构中,除了资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还存在小资产阶级、农民和等。充分认识不同阶级、阶层的性质和地位,对于完善社会结构至关重要。综上所述,掌握阶级阶层结构、区域结构以及城乡结构在社会有机体中的性质与地位,对于更好地保证城乡融合,区域平等、以及各阶级与各基层全面发展至关重要[7]。总之,从共时态来看,社会有机体是以社会机构的两条基本矛盾为重要基础,以生态、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结构为核心,以阶级阶层结构、区域结构、以及城乡结构为具体内容形成的有机整体。

三、“社会有机体”哲学范式社会形态的历时态维度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历时态的演变基本途径

从历时态层面看,社会经历了各种形态的发展与演变,并直接表现在人的发展程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社会形态在其具体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不同阶段。其中,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作为社会形态变革中的最后抗争形式,最终会被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

作为社会形态初级阶段的原始社会,其基本特征体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其生产关系以氏族关系为纽带,而其所有制制度则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奴隶社会取代了原始社会,其基本特征在于生产资料转向私有制,其生产关系表现为以奴隶主对生产资料的完全占有为基础。

生产力继续提升,致使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取代,生产资料保持私有制不变,生产关系变成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基础[8]。作为阶段斗争以及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其显著特征体现在,其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所占有为基础,并以雇佣关系形式出现。此时期,社会生产力飞速提升,社会矛盾与阶级对立尖锐。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无法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致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加深,并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9]。共产主义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最终趋势,通过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直接决定了推动社会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然而,在社会形态的具体演变中,这五种社会形态并不是依次历时发展的,而是存在着飞跃与倒退现象,这也体现了历时态与共时态的辩证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历时态的演变科学方向

以人的发展看“社会有机体”哲学范式的社会形态演变,其演变形式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依赖关系中,其显著特点体现在人的生产水平低下。对物的依赖关系中,人的生产力得到充足释放,但生产资料不归自己所有。第三阶段,则是人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释放的阶段,即人完成了全面发展。

在对人的依赖性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需要依附他人才能生存。在对物的依赖关系中,虽然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但是人与自身创造的物质处于对立状态,且人被异化成的物化关系,并导致劳动者与物质生产资料、与劳动过程且与自身创造的劳动产品处于割裂状态[10]。自由王国阶段,人的全面性得到确立,真正成为完整的人。

“社会有机体”哲学范式下的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经历了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三种社会形态的发展与演变。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哲学范式下的社会发展,可以从历时态上全面把握其结构特征,也可以从共时态上充分认识其形态特征。

结合历时态与共时态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这一哲学范式,对于全面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复杂性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结构整体布局与规划落实,同时也可以认清社会形态转变机制,以此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四、结语

以自然和实践为前提和关键的“社会有机体”,其在外部运行与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因素也产生着相应的联系,并以此构成了特定的社会结构,以及形成相应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哲学范式下的社会发展,既可以从历时态上全面把握其结构特征,也可以从共时态上充分认识其形态特征。结合历时态与共时态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这一哲学范式,对于全面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系统性与复杂性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历时时态范式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超高清的完成时态即将到来 探讨8K超高清系统构建难点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现在进行时
易混时态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