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宝鸡道地中药材产业突破发展对策

2021-11-29王秀琴

西北园艺(综合) 2021年6期
关键词:宝鸡市宝鸡柴胡

王秀琴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天然资源宝库,有天然药用植物3 210 种, 占全国药用植物的30%。陕西宝鸡地处秦岭北麓,有柴胡、山茱萸、苍术、秦艽、太白贝母、党参、林麝、猪苓、芍药和五味子等道地珍稀中药材。近年来,宝鸡市制定了中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推动全市中药材种植水平和生产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笔者总结了宝鸡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指出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发展现状

1.1 科学制定规划, 发展路径明晰 近年来,宝鸡市政府先后制定 《宝鸡市关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宝鸡市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宝鸡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6—2025 年)》《宝鸡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0 年)》《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未来一段时期宝鸡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工作思路和基本遵循, 也为各县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例如太白县出台了《关于打造太白药谷振兴中药材产业的决定》,麟游结合县域特点制定了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

1.2 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扶持给力 按照宝鸡市政府统一部署,市、县(区)成立了发展中医药产业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配备了人员和办公场所,建立了工作机制,统一领导、协调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同时通过政策引导、 扶持奖励、 业务指导等手段, 有力推动了产业快速发展。 各县(区)结合产业扶贫,在土地流转、种植养殖补助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麟游、太白、凤县、 金台区等在中药材种植上安排专项财政资金补贴。 如麟游县2021 年出台《麟游县巩固产业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财政扶持资金奖补办法(暂行)》。对在符合政策条件的耕地内种植中药材进行支持,办法规定农户当年新种植柴胡、丹参、黄芪、黄芩等道地中药材5 亩以上的进行补贴, 每亩一次性补助600 元, 最高限额5 万元; 新型经营主体当年新种植面积在100 亩以上的进行补贴,每亩一次性补助600 元,最高限额20 万元。

1.3 优化产业结构,药材面积扩大 市县农业部门近年来把发展中药材种植作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植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脱贫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自然禀赋, 有机整合项目资金, 以南北二山、西部山区等适宜地区为主,鼓励群众发展市场销路广、生产效益好的柴胡、黄芪、甘草、丹参、苍术等药材品种。截至2020 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39.58 万亩, 较2016 年增加21.58万亩,规模种植中药材品种达20 多个,规模较大的有柴胡(19.8 万亩)、山茱萸(3 万亩)、丹参(2.2 万亩)、苦参(1 万亩)、黄芩(2.2 万亩)、苍术(0.86 万亩)、黄芪(0.82 万亩)、甘草(0.5 万亩)、秦艽(0.6 万亩)等。

1.4 推广技术模式,提升生产水平 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在宝鸡起步较晚,针对此,宝鸡市农技中心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中药材工作专班,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所、 推广单位进行学习交流,扎实开展中药材新优品种引进示范、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推广,以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主体为主,按照“技术人员+合作社+基地”等工作模式, 深入种植基地, 帮助解决生产问题,普及种植技术,宣传产业形势,提振群众信心,相继推广了苍术机械化播种、丹参“高起垄+覆黑膜+水肥一体化”高产模式等,提升了中药材种植生产水平。

1.5 壮大发展基地,推进规模生产 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原则,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合理选种,努力推动中药材生产向基地化、标准化、园区化方向转变。目前,宝鸡已建成万亩以上药材种植示范基地3 个——宝鸡市博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柴胡、苍术、黄芪5 万亩左右; 陇县玖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丹参、连翘、艾草、苍术、猪苓、重楼等1.5 万亩;眉县天源中草药开发公司,仿野生种植“太白七药”1.1 万亩。千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12 个。 其中,凤翔康泽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黄芩、丹参等0.12 万亩;岐山利世田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丹参、黄芩0.12 万亩;渭滨区九峰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柴胡、黄芩、赤芍、苦参等0.2 万亩;麟游酒房镇金鑫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柴胡0.3 万亩。 宝鸡市陈仓区博仁药业种植基地被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论坛组委会和陕西中药协会命名为 “十大种植基地” 。

1.6 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新型主体规范 积极申报合作社规范提升等省级专项, 加大扶持力度,规范运行机制,按照“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基地”方式,努力培植壮大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宝鸡市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100 亩以上合作社33 家,其中2020 年新建成 12 个 (其中 500 亩以上 5 个),陕西鳌太医药有限公司建成 “宝鸡市秦岭中药材观光示范园”,仿生种植太白山中草药500 余种,收集中草药标本200 余种。

积极支持指导中药材种植企业开展提纯复壮、良种繁育等工作,为规模化种植提升资源基础。陕西鳌太医药有限公司建成占地20 余亩的秦艽种质资源圃和1 000 亩秦艽种植示范基地, 开展秦艽种质资源保存和生产示范推广工作。 岐山县利世田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黄芩、丹参育苗基地500 亩。

2 存在问题

2.1 研发机构少,研发力量不足 中药材种植技术涉及多环节、多学科、多领域,专业性很强。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生长习性, 不同药材要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和加工炮制办法。 立地条件、栽培措施、采收时间、加工方法等对中药材有效成分、品质品相影响很大。 农谚“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说的就是中药材采收具有严格的时令节点。 目前宝鸡缺乏专业研发机构和中药材专家队伍,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太少, 致使本地道地中药材开发挖掘和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迟缓,技术服务相对滞后。

2.2 道地药材品种混杂 据不完全统计,宝鸡种植的中药材有100 多个品种, 面积较大的有柴胡、山茱萸、猪苓、黄芪、杜仲、黄姜、板蓝根等, 其中柴胡面积最大, 少数品种面积超过1 000 亩,大部分只有几百亩甚至几十亩。 宝鸡大多数道地药材品种由野生驯化种植, 品种内植株差异大,叶型、花型、植株高度、生育期、产量、质量不同,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筛选,品种不纯,对生产有一定影响。 加之规模较小,生产分散,相同品种在不同区域、不同地块生长表现、产量、品质一致性较差,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2.3 育苗技术成为瓶颈 目前除柴胡种子群众可以自繁外,大部分中药材品类的种子、种苗均从甘肃陇西、内蒙等地调运,不仅增加了种植成本,而且费时费力。 同时,从外地调运的种苗在本地种植, 由于生长环境改变和长途运输影响,常出现道地性丧失、药材质量下降、成活率不高、易携带土传病害等一系列问题,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成为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制约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4 大型企业少, 带动力弱 经过多年发展,宝鸡已经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中药制造、中药保健品及中药提取物企业近20 家,总数位列全省第三位,但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品牌意识差。向源饮片、科兴饮片、雍盛饮片、汉方国药等4 家中药饮片和紫光辰济、华西制药、金方药业等3家中成药制药企业属宝鸡市中药工业龙头企业,但企业生产原料大多也要靠外调,年销售额仅5 000 万元,2018 年中药工业实现生产总值7.7 亿元,中药饮片生产总值仅3 亿元。 这与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甘肃陇西等地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中药工业总体呈现规模偏小、布局分散、核心竞争力不强态势。没有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种植道地药材规模上不去,品牌价值提升慢,制约了产业发展。

2.5 种植水平低,标准化水平不高 宝鸡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时间短, 人们对中药材生产认识水平较低, 普遍认为只要种到地里就能获得好收成,“靠天收益”思想比较严重,对中药材精细化生产管理认识不足。中药种类繁多,对环境要求不同,栽培技术差异大,普遍缺乏对中药材生产特点、生产技术、市场变化等全面掌握的技术人员,不论是农户还是技术人员,对新品种、新技术掌握和应用与生产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从而响了中药材产量、品质、效益的提高。

3 突破性发展对策

宝鸡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大力倡导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理念,高标准做大道地药材产业。

3.1 大力发展优质道地中药材种植 宝鸡应重点规模化发展柴胡、山茱萸、苍术、秦艽、太白贝母、党参、猪苓、芍药、五味子等道地品种,突出“有机、绿色、道地”理念,积极推进中药材良种化、药源基地标准化、土壤有机化、产地初加工标准化。围绕打造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大力扶持发展中药材生产新型经营主体, 建立行业协会。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要求, 在北部山区建设10 万亩高标准连翘、秦艽、金银花、菊花、牡丹(丹皮、油用牡丹)等“药用植物+生态旅游”基地;在西部山区建设10 万亩柴胡绿色生产基地;在南部山区建设10万亩苍术、太白贝母、重楼、五味子、山茱萸、黄精等秦岭道地中药材基地。 提高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与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绿色中药材产业。

3.2 建立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支持建立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各级技术服务部门应加大力度开发、驯化、培育秦岭优质中药材良种,繁育优良道地药材种苗和种子, 就地就近供应种植企业和农户,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促进规模化发展。 也可将良种优苗和栽培良法积极推向全国市场,延长产业链条。

3.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指导作用 宝鸡中药材产业发展缺乏技术人才, 亟需组建一支集药材开发、驯化、扩繁、栽培技术标准研究及规范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科研团队, 大力开发秦岭药材资源。同时,要建立中药材生产技术人才引进机制,邀请国内大专院校专家,开展与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开展多方面实验研究,形成一批专利技术、新品种、新标准、新产品,提高宝鸡道地中药材生产水平。 依靠专家解决中药材生产中突出问题, 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选育,研究制定规范化种苗繁育、栽培技术,大力引进推广中药材生产、采收、加工农机具(设备),解决中药材生产中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高等问题。

3.4 聚力开发宝鸡秦岭药谷 “宝鸡柴胡”“太白贝母”“秦香牌天然麝”等品牌全国有名,但要做大做强需从品牌和科研上下功夫, 充分挖掘宝鸡秦岭药谷独有的“七药”品种。

近年来,我国利用地名、知名山脉命名中药材品牌的成功范例不胜枚举,如云南白药、长白山人参、苗药、藏药、贵药、川药等。宝鸡以“秦岭七药”为龙头深度开发秦岭药谷,唱响“大秦岭”中药材品牌势在必行。

品牌是产品的灵魂和生命。 没有响亮的品牌就没有广阔的市场,没有可观的效益。 因此,要高起点策划包装和注册“大秦岭”中药材区域统一品牌,助力宝鸡中药材产品宣传销售。同时要利用多种媒体和多种形式(举办展销会、推介会等),积极宣传推介宝鸡中药材产品,以发挥品牌效应,扩大影响范围,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销效益。

3.5 积极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坚持“龙头带动、传授技术、扶持产业”思路,带动宝鸡中药材产业发展。

宝鸡先后引进外地企业家创建陕西云台林间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麟游酒房镇金鑫中药材合作社、 陕西锶长久中药材种植科技有限公司等5 家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累计种植中药材5 万亩,通过他们带来的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促进了本地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种植中药材水平的提高。

另外, 宝鸡积极扶持有一定规模的本地企业合作社40 多家,种植中药材10 万亩,实现产值6 亿元。 其中,宝鸡博仁药业公司种植柴胡5万亩以上, 投资2 000 万元建设饮片生产线1条,已获国家GMP 认证,带动农户9 000 余户。

由上可以看出, 宝鸡引进和扶持的龙头企业都发挥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今后还应不断引进有实力的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入驻宝鸡,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略)

猜你喜欢

宝鸡市宝鸡柴胡
宝鸡市普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宝鸡市人民医院简介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宝鸡市陈仓区:五化提升强堡垒 党建引领扶真贫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走进宝鸡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