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马铃薯全产业链问题研究
2021-11-29郭娟
郭 娟
(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四川西昌 615013)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两个“紧箍咒”,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导致农业效益持续走低[1],我国用不到9%的耕地生产了全球22%左右的粮食。马铃薯是继水稻、小麦、玉米后的第四大粮食生产作物[2]。我国马铃薯单产具备提升空间,增产潜力很大,发展好马铃薯产业链,能提高经济效益,缓解粮食供求压力[3]。2016 年印发《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马铃薯将成为继稻米、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应加强马铃薯主食产业推进工作。研究凉山州马铃薯的优势及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当下推动凉山州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凉山州马铃薯产业现状
凉山州马铃薯主要分布在盐源、昭觉、布拖、喜德、越西、会东、金阳、美姑、普格、冕宁、甘洛、宁南和雷波等13个县,这些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均在6 700 万m2以上,产量都在10 万t 以上。其中盐源、昭觉、布拖等马铃薯产业特大县的种植面积在13 000 万m2以上,产量在30 万t 以上。木里县马铃薯生产规模较小,但播种面积也达到4 400 万m2,产量接近10 万t。这些县的马铃薯产业链条短,加工比例偏低,大部分用于鲜食菜用或做饲料(大约为75%),加工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0%左右[4]。当地农户对马铃薯的消费长期停留在温饱型消费阶段,无法共享马铃薯加工增值带来的红利,影响了收入水平的提高。
2 凉山州马铃薯全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 马铃薯生产成本较高
当前,凉山州马铃薯种植成本较高的问题普遍存在,正常情况下,种植667 m2马铃薯所需喷药、施肥、灌溉水源等方面的投入约1 000 元左右,人工、农机、租地费等约1 500 元,总成本为2 500 元左右,667 m2产出马铃薯按3 t计算,如果1.2 元/kg 收购,1 kg 收益0.4 元,667 m2一年可赚1 200 元。但凉山州常年雨水较少,有些地方没有灌溉水源设施,只靠自然降水难以满足马铃薯种植需求,一旦发生干旱,会导致马铃薯产量大幅下降,影响整体收益,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需要增加灌溉水源成本。凉山州交通不便,目前还未联通公路的乡镇有19 个、村1 753 个,特别是边远地区大幅增加了运输成本,成为制约马铃薯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凉山州成规模种植马铃薯不多,机械化生产和管理跟不上,增加了生产成本,实际产出收益远低于正常收入。
2.2 马铃薯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马铃薯长期发展的核心是建立全产业链,马铃薯全产业链涉及原材料生产到产品营销各个环节,需要进行基础性研究,研究整合各资源要素,使产能分配合理,经济效益最大化[5]。凉山州仅有一家研究马铃薯种植的机构,研究重点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殖,应针对凉山州独特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产量及外销、产业化进程、网络营销模式及市场客户体系开展基础性研究。
2.3 马铃薯深加工不足
经过多年发展和技术推广,凉山州种植马铃薯品种及产量低的问题得到大幅改进。经调研发现,高山乌洋芋品种在凉山州本地受市场青睐,但种植水平科技含量不高,产量低,不具备深加工要素,没有形成特色的产业优势。随着马铃薯规模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关加工企业不断涌现,推动凉山州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但是大部分企业属于简单重复建设,企业的加工设备科学化水平较低,而且多数企业受到机制、正规化管理及运营资金的限制,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加工生产的精品较少,市场竞争能力差。企业的布局没有根据马铃薯种植情况合理建设,有的区域在方圆不到20 km 中建有多家马铃薯加工企业,造成供应加工材料不足。原材料供应不足,考虑到企业收益问题,有的企业仅进行淀粉加工的初加工或短期加工,这也是制约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问题。
2.4 销售渠道单一
目前凉山州生产马铃薯规模与市场化程度不相匹配,四川省的马铃薯最大生产区位于凉山州,但凉山州还没有形成规模的马铃薯批发市场。凉山州马铃薯主产区大多处在交通运输不便的区域,大幅增加了运输成本,造成马铃薯外运的数量非常有限。鲜薯的销售主要通过各经销商运输到全国各地进行末端销售,但马铃薯储藏条件不好,容易在运输存储过程中发芽,造成不同程度的腐烂,增大销售成本,影响了新鲜马铃薯的外销。除此之外,马铃薯的宣传、包装好坏与否,也是影响销售的重要原因,凉山州大部分马铃薯在包装上精细包装不够,有的基本属于简单包装,大量从产自种植地里的马铃薯直接销售到市场,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影响马铃薯整体的经济效益。
3 凉山州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对策
3.1 对马铃薯产业进行整体布局规划
针对马铃薯成本较高的问题,对现有马铃薯种植区域重新进行产业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农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安宁河谷地带和部分高山地区连片种植,建设“万亩薯田”原料基地,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订单农业,逐步形成马铃薯种薯区—马铃薯菜用区—马铃薯加工区的分区种植结构。可加快良种良法推广速度,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统一管理,实现机械化生产和管理,缩小农业产业现代化差距,降低种植环节成本,水源灌溉、交通运输等生产成本,减少市场价格波动对马铃薯鲜薯的影响。
3.2 强化马铃薯基础研究
马铃薯种植的科技水平对产业发展的贡献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马铃薯上游产业链的增值。为此,有必要依托地方院校马铃薯研究中心,对马铃薯产业市场定位、战略发展方向、主要用途、在凉山州乡村振兴中的地位等开展基础性研究,注重与国内外各大高校的合作,实现产、学、研深度结合,不断研发新品种和新技术,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延伸马铃薯全产业的价值链条。
3.3 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精深加工能力
凉山马铃薯种植面积大,单产水平高,经济效益较好,但始终停留在销售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发展阶段,消费层次一直停留在温饱型消费、副食消费、原料鲜食消费等低端发展阶段。对此,应延伸产业链,打通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凉山农业增值,增加凉山马铃薯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力争在全省、全国甚至国际马铃薯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6]。凉山州马铃薯产业未来发展的出路在于深加工和精深加工,目前首要任务是打破凉山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需要“拓销”和“加工”两条腿走路。依托凉山州现有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由企业牵头,整合政府投资项目。将马铃薯粗加工业延伸到深加工和精深加工,对加工产品进行包装销售,不断延伸农产品产业价值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增值。
3.4 拓宽销售渠道
依托现有资源,拓宽销售渠道。西昌学院是凉山州唯一一所公办高等学校,同时也是凉山州部分县的对口扶贫单位。西昌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是国家级示范建设点,可以此为契机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从大型批发市场逐步向散户、个体户及一些小型批发商转移,通过线上销售+田园直播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4 结语
马铃薯全产业链研究属于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研究,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平衡,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受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替代产品进口冲击等因素影响,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与三大传统主粮具有同等地位,研究马铃薯全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种植、生产与加工结合,将马铃薯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联合,产生聚合规模效应,提高马铃薯产业效益,逐步形成马铃薯产业自主发展的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为国家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提供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