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保型酵素的垃圾分类习惯推广研究

2021-11-29伦冠英

中国科技纵横 2021年10期
关键词:酵素课题垃圾

伦冠英

(广州市美术中学,广东广州 510060)

1.研究的背景

自2012年9月起,我市教育系统响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各校全面推进全民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作为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基地”称号,标志着我校更早肩负起垃圾分类的宣教责任,但在校园垃圾分类宣教工作中,师生们普遍反映宣传方式单一、刻板,教育模式单一化、填鸭式,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及其对社会的意义只是一知半解。究其原因,在宣教过程中过于功利和直接,忽略学科结合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需求,使学生不能真正经历由实物——表象——抽象的过程,影响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发展。

“环保型酵素”是以厨余垃圾(蔬菜叶、果皮、果肉等)为原料,配合一定比例的黑糖和水发酵而成,据资料显示它能把空气、水源、土地里的重金属及其他毒素、化学污染等废物改变成有利于大自然的东西,对植物的生长很有帮助。因此,结合化学学科知识以推广“环保型酵素”为切入点研究如何有效形成垃圾分类意识,将对校园关于垃圾分类宣教工作的有效开展有重要的启发性作用。

2.研究的价值与目标

现代化学是一把双刃剑,作为化学教师本可轻松揭开古代炼丹师的神秘面纱,传授对人类生存、生活的各种神奇科学,但它在带给人们福祉的同时也带来莫大隐患。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将环保意识带入化学学科知识中让学生明白化学对人类世界带来的利与弊是非常重要。

如何提高环保意识,更好地引导师生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笔者认为通过本课题研究,发挥美术类学生的专长并结合化学学科科技实践推进校园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可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教育的影响力、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主要研究对象:全校师生。拓展研究对象:学生家长、家庭成员及其他社区人员、校园师生等。

研究内容:结合化学学科知识,借助推广环保型酵素,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的认知,提升师生、朋辈及社区对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让垃圾分类行程习惯。

4.研究过程

4.1 研究准备阶段

查阅文献,收集、分析课题实施策略。通过研究阅读李东静《高中化学对化学素养与环保意识的培养》、刘丽君《浅析垃圾分类管理——改变一个习惯幸福代代相传》的相关内容,奠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梳理了研究脉络,印证在教学实践中讲环保意识带入化学学科知识中对提升学生化学素养有重要作用[1],从现实社会针对垃圾分类的现状,提供了研究实施方法和策略的理论支撑。

制定课题调查问卷,按照本课题的研究策略,从课题研究满意度、参与度、垃圾分类意识的提升和垃圾分类认识程度等方面制定课题研究效果反馈问卷,目的在于调查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能否达成研究目标和改进建议和意见,为本课题可持续推广和延伸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举办垃圾分类宣传讲座和摊位宣传活动,介绍环保酵素。项目初期,积极搜集关于环保型酵素的相关知识技术和资讯,并结合我市垃圾分类知识的广泛宣传内容,对全校师生开展如何正确分类和处理垃圾的培训讲座,为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教育开展制作环保酵素活动打下坚实基础[2]。

4.2 研究实施阶段

体验,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科学态度和化学素养的形成必须是通过实践、理解、归纳、改造、总结等逐步认识而形成的思维产物。组织学生进行制作之前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探究计划和常规探究行为,要求在酵素发酵期间定时观察、记录现象,利用臭氧检测仪探究酵素制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臭氧或其他气体生成,提高观察和思辨能力,结合探究结果,透过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分析和探讨酵素制作过程的成功与失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化学学习中的存在感、优越感和喜悦感,逐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创作,记录转化:对于美术类学生来说,枯燥的数字和实验记录从来都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更希望能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上获得更多的认受性和鼓励。通过酵素制作过程的文字记录、实验操作相片、现场绘画作品等素材,学生们发挥他们美术专业能力把相关的探究信息结合垃圾分类宣传内容汇编制作了一本设计感强烈、可读性、可操作性强的创意宣传小册子——《环保酵素救地球-垃圾分类宣教系列》,为实现本项目最终目标做好硬件准备。

分享,走进家庭:组织校内亲子分享活动,分享“环保型酵素制作小册子”,向师生介绍制作环保酵素经验和垃圾分类的环保信念,并邀请师生的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环保酵素制作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乐趣。

辐射,走访社区:走访社区和周边学校进行环保酵素的宣传推广讲座,分享校园垃圾分类教育与制作环保型酵素相结合的有效实施,把垃圾分类意识渗透进培养学生在酵素制作中对垃圾分类形成良好习惯和分类经验,逐步实现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目标。

调查,体验反馈:向参与者派发调查问卷。

5.研究成效

5.1 创设氛围,发挥专能,激发兴趣

作为美术类学生,发挥艺术创作能力绝对是有效辅助学习其他学科的优质“润滑剂”,本次课题研究的实验制作阶段,结合化学学科探究实验和美术创意灵感,学生用文字、摄影、绘画等形式记录和分析酵素培制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特殊变化,养成学生坚持、细心的习惯,提高观察和思辨能力;结合探究结果,学生发挥美术专业能力把记录的文字、相片、制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等探究信息结合垃圾分类宣传内容汇编制作了一本设计感强烈、可读性、可操作性强的创意宣传小册子《环保酵素救地球-垃圾分类宣教系列》并分享于家庭和社区。

5.2 快乐分享,有效渗透,辐射社群

通过在校举办的感恩成品分享会及“环保酵素救地球”家庭亲子倡议活动,师生们进一步了解了环保酵素的制作乐趣和生活实践应用,对垃圾分类的社会意义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并参与了“环保酵素家庭亲子活动”,成功把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带进师生们的家庭,本项目的影响力迅速在师生的家庭、朋辈和社区传播、渗透。在本课题研究后期,项目组得到多所学校邀请到校开办推广讲座,受邀到海珠区蓝天康园幼儿园、越秀区执信南小学开展“垃圾分类应用-环保酵素救地球”推广讲座,对社群有效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和意识起到重要作用[3]。

5.3 目标达成,效果显著,可持续推广

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也获得超预期的宣传和实践效果。最终本项目组的环保小册子已派发约1150本小册子,酵素制作瓶派发共100个,收获师生亲子活动晒图数量超过60幅,而本项目预期参与人数由原来的100人到项目截止为止已超过约1500人,辐射效果大大超过预期,真正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辐射效果,让垃圾分类的认识和知识带进家庭,影响朋辈,走进社区,对实现垃圾分类“小手拉打手”目标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6.结论

改变意识和习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转变、适应、固化,同时也需要社会氛围和教育活动引导的配合。因此,多元化的、有创新的、结合学科研究的、更生活化、人性化的宣教模式才有助于改变群体根深蒂固的意识和习惯。本课题研究重点不是做酵素或酵素有多好,也不在于做酵素的原料是什么,而是如何提高环保意识,更好地引导师生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通过学科研究,结合发挥美术类学生的专长发挥成功激发学生对垃圾分类工作产生了兴趣,从积极参与到成果分享,再到影响朋辈共同参与再分享,学生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师生的亲子活动的参与以及广泛的分享行为,既是家庭的环保教育,也是亲子文化的传播,无形中把垃圾分类行为习惯和环保意识的信息逐步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和推广,这是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最大成功,也是能可持续推广垃圾分类的相关创新宣教方式方法的动力。

猜你喜欢

酵素课题垃圾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垃圾去哪了
酵素真的是减肥神药吗?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第一次写课题
柠檬酵素
倒垃圾
倒垃圾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