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巴山区乡村产业振兴机理与路径

2021-11-29陈绪敖姚晓玮

农业工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区域特色

陈绪敖,张 兰,姚晓玮

(1.安康学院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725000;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破解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贫困山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可持续脱贫提供了“机会窗口”。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乡村只有具备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才能聚集生产生活的要素,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发展和创造提供必要的条件,进而形成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良性循环。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1]。然而,特定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是社会分工演化的产物,是产业要素聚集和市场发育的过程。我国贫困山区长期贫困且低水平循环发展是由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形成的空间贫困陷阱(SPT),即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生产要素分散和市场发育不充分等综合因素形成的自然、经济、人文社会复合系统的恶性循环[2]。鉴于此,以安康市典型村特色产业发展演进为例,系统分析乡村特色产业演进的机理及路径,对贫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1 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现状

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而分工可以概括为4个层次:企业内部的技术层次、企业之间的社会层次、行业之间的产业层次、区位之间的地域层次[3]。乡村产业是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4]。乡村产业发展演化是技术、社会、企业、地域分工的产物,遵循效率机制和市场规律,其成长发展是一个获取由分工产生报酬递增的渐进积累过程,并通过组织演化来降低专业化分工所产生的交易费用的空间经济组织形态。乡村产业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源于由专业化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其具体的驱动力包括建立在区域优势资源禀赋、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和地域人文素养软实力等内部因素,以及政府政策推动、市场需求拉动等外部因素。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乡村产业”、“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乡村产业”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检索到文献3 755篇,论文3 060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获得文献584篇,论文457篇(1990—2020年),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乡村旅游产业振兴、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的融合发展机理与路径等,这些研究论证了乡村产业发展中的要素配置、业态选择、典型模式及发展路径,对我国贫困山区乡村产业振兴具有一定实践借鉴和理论指导意义[5-20]。然而,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需要综合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产业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理论机理及路径、模式选择,研究需要从多角度进行丰富和加强。

2 乡村产业振兴相关理论

2.1基于农业专业化的“一村一品”理论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产业演化升级的过程。产业升级伴随着产业的结构演化,而产业的结构演化又往往由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所推动,一个地区主要生产什么与当地的要素禀赋结构息息相关[21]。乡村产业振兴的起步阶段是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区位空间优势、自然人文优势,根据市场比较优势推进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专业化,而“一村一品”经济是我国区域农业产业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模式和路径选择[22-23]。

“一村一品”运动由日本大分县农业专家平松守彦于1979年倡导发起,逐渐成为经济欠发达国家振兴农村经济的一种重要途径。“一村一品”的内涵是指以村为基础,在特定区域范围内,按照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充分根植和深挖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开发有特色、价值高、影响力大的名优产品,推进区域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使一个村(或相邻数村)以及更大的区域范围,拥有一个(或几个)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主导产业或产品,进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模式[24]。“一村一品”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于立足实际,着眼于本地区的资源和形式,因地制宜地找准定位,将区域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和产品优势,实现区域农业专业化、市场化,进而获得农产品的市场效应,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实践证明,“一村一品”经济模式是乡村产业振兴起步阶段的有效路径选择。

2.2基于农业提质增效的产业集群理论

乡村产业振兴起步于“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市场化培育和发展,逐步向地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产业形态由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产品深加工、产供销一体化、组织化、品牌化农业发展,通过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和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有力助推区域特色农业集群化、标准化、组织化和体系化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品牌农业。

农业产业集群是相关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农户、农业流通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等,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的集合[25]。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市场规模决定着区域交换能力和分工程度,进而决定区域技术进步与创新,以及区域经济增长[26]。在“一村一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产品优势区,使特定区域特色农业达到一定规模,实现了区域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对产品需求及产品质量提出新的要求,驱动区域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促进区域科技力量的加入,形成汇聚农产品种植基地、大型农用设备经营、种子经销、肥料经销、农产品深加工及技术研发等企业和服务机构的网络集合体,推动乡村产业向高级阶段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有效地推进乡村经济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向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培育、发展和壮大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分散经营向区域空间的规模经济发展,达到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2.3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论

专业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27]。其中专业化驱使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商品化、市场化发展,随着产业市场化的培育又促进交换能力和市场范围的扩大进而驱动区域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形成,使得区域农产品能够在更为广阔的市场中竞争,获得市场效应。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又驱使区域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端化,其具体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质量的提高,最终实现专业化的农产品优势区向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多样化方向发展,促进乡村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技术融合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资生产和流通业、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的融合渗透与交叉重组,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和资源集约配置,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及其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带动农村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28]。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消费升级,以及技术进步催生的农业经济新业态,驱动农业从单一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原料等产品提供功能为主向环境调节、文化艺术、生态支持等农业多功能化发展。农业多功能性驱动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表现:农业产业内部的纵向、横向一体化融合,农业与食品加工业、能源、化工产业的融合,农业产业与旅游、餐饮、康养等服务业的融合,以及高新技术、生物工程向农业的渗透和农村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新兴产业业态的融合。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动力就是通过创新驱动乡村农业产业向多样化的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特征,实现农业综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价值服务功能。

3 贫困山区乡村产业振兴实证研究

3.1研究区概况与典型案例选择

安康市地处陕西省东南部,该地区既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又是秦巴生物多样性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乡村产业振兴适合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按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培育路径,形成了以紫阳富硒茶、岚皋魔芋、平利绞股蓝、镇坪黄连、旬阳狮头柑及特色蔬菜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平利女娲茶、白河木瓜、宁陕香菇、宁陕猪苓、宁陕天麻、镇坪黄连、镇坪洋芋、镇坪乌鸡、旬阳拐枣、旬阳狮头柑、紫阳富硒茶、岚皋魔芋、瀛湖枇杷、石泉桑蚕茧、石泉黄花菜等地理标志农产品15个;开发出4A级景区11个,3A级景区13个,初步形成生态农业、特色食品加工与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本文采用实地观察与访谈的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安康紫阳县城关镇双坪村、岚皋县蔺河镇棋盘村和汉滨区牛蹄镇凤凰村3个自然村,属于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较差的贫困山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典型,通过入村实地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获得3个村近年来产业发展数据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纳梳理,进而揭示现象及问题背后的因果关系,达到研究结果值得推广借鉴的信度和效度。

3.2案例呈现

(1)案例1。

岚皋县蔺河镇棋盘村距离集镇5 km,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388户1 228人,有耕地240 hm2、林地1 533.33 hm2。受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交通设施和人文环境的约束,外出务工是该村最主要经济来源,耕地闲置撂荒现象普遍。近年来,在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政策的促使下,该村在原有魔芋作物种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引育瓜蒌产业,通过“三变”改革和土地流转,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及“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形成特色产业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发展,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市县级农业园区6个,瓜蒌种植面积达到113.33 hm2,并辐射带动周边镇村种植达到200 hm2。相比较传统的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瓜蒌作物种植具有技术要求低、易成活、投入低、劳动量需求小且体力要求不高,以及该种植作物具有产品深加工开发潜力、非常适宜山区旱坡地种植,单产平均可达4 500 kg/hm2,回购价平均为15~25元/kg,扣去成本,净收益可达到4.5万元/hm2。这种选择适宜本地立地条件且经济效益高的瓜蒌产业,以规模化种植,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该村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有效路径选择。用村民的话,瓜蒌成为该村致富的“金蛋蛋”。

(2)案例2。

紫阳县城关镇双坪村,距县城10.6 km,总面积1 100.6 hm2,其中包括耕地323.33 hm2,林地816.67 hm2,辖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538户1 841人。由于该村耕地全部为陡坡地,耕地条件差、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没有水田,缺乏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基本条件,村民常年以外出打工为主。村内主要经济作物为村民零散种植的茶、柑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都非常低。

2016年,在实施精准扶贫背景下,陕西省科技厅选派驻村工作队,采用“激发群众内生原动力、增强产业示范带动力和发挥社会帮扶推动力”的科技精准帮扶策略,形成了“技术专家+专业合作社+产业园区+职业农民”的产业发展帮扶模式,建成山地标准化茶园346.67 hm2,桔园80 hm2,先后成立茶叶、柑桔、养殖等7家专业合作社,13家农户茶叶加工厂整合为2家合作社,从农副产品、种养循环、茶叶采收加工全产业链层面促进产业培育、提质增效,达到农户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 224.74元,增幅16.99%,增长幅度高于全县10.1%的指数。这种产业科技示范模式带动乡村产业高端化发展成为该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选择。

(3)案例3。

安康市汉滨区牛蹄镇凤凰村,距离安康市城区93 km,平均海拔870 m,属中高山区。该村总面积1 600.18 hm2,其中耕地面积308.31 hm2(包括水田36.13 hm2,旱地76.93 hm2),荒山耳杷770.57 hm2;辖6个村民小组,农村常住户籍人口544户1 897人,属于典型的山大人稀、自然地理与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欠发达地区。过去村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外出务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2014年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391人。

2013年牛蹄镇党委、政府采用鼓励17名在外创业成功的乡贤返乡创业,形成“全域规划引领、民间资本撬动、园区社区融合、生态文明一体”的发展思路。在诸多的返乡创业者之中,陈荣堂、陈鸿昌父子以“回报社会,建设家乡”为宗旨,成立安康市京康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农户”的模式整合农村闲置和分散的土地资源,通过投资1.6亿元,实现流转土地333.33 hm2,人均土地流转0.1 hm2,建成高标准示范茶园226.67 hm2、特色苗木花卉基地3.33 hm2、配套喷灌133.33 hm2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产学研”深度合作打造特色茶旅小镇,实现茶旅深度融合,开发出优质富硒茶系列产品,并采用“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私人订制”的销售模式,实现乡村特色农产品高端化、走出去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农户长效增收机制,创出一个可持续的乡村产业振兴模式。正是基于乡村产业的振兴发展,凤凰村2019年入选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2020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4 000余元。

3.3乡村产业振兴路径

首先,中国绝大多数乡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依然是特色农业,而特色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路径一般为由传统家庭分散式的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小农自给自足经济逐步向有地方特色、高品质、经济效益高、能够深加工的特色农业发展。其中,依托区域自然地理立地条件、气候条件、要素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择和培育特色产业项目,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等组织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风险分担机制,促使农村土地流转、入股,资金、劳动力、经营管理人才等农业产业要素资源整合,形成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的“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进而实现乡村产业向市场经济和范围经济过度,成为乡村产业振兴起始阶段的路径选择。调查的岚皋县蔺河镇棋盘村就是典型代表,该村选择具有比较效益的瓜蒌产业,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规模化、园区化种植,由公司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并提供种苗、技术、标准化管理,达到农户与公司利益联结和风险分担有机体,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其次,乡村特色农业产业要破解“区域内循环”的小市场局限,参与更大的市场竞争,技术、研发、创新支撑下的高端产品开发、品牌化经营管理是关键。这一阶段主要是解决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多元市场主体合作机制,包括多元化的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基于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及营销体系建设,共同促进区域农业由种植业、初级产品加工向品牌农业的高端化发展,实现特色农产品品牌效益。调查的紫阳县城关镇双坪村就属于该阶段发展的典型。尽管紫阳富硒茶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但是在缺乏科技、现代管理和人才等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素驱动下,该地传统优势茶产业仅仅以生产绿茶为主,产量低、综合效益低。而在科技力量的驱动下,该村先后开发出了红茶、黑茶及相关茶产品,建设了坡地标准化茶园,在增加鲜叶产量的同时,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特色农产品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最后,乡村产业高级化发展、高端形态及路径是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在“一村一品”的规模化、园区化发展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促使农业产品多样化、丰富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农业多功能性,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开发农业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实现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元价值,是乡村产业振兴高级形态的路径选择。安康市汉滨区牛蹄镇凤凰村通过政策机制创新,吸纳社会贤达返乡创业,促进该村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聚集和整合,实现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

4 结束语

乡村产业振兴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问题。本文从“一村一品”“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理论分析乡村产业培育、演进机理及路径选择,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归纳了乡村产业振兴的阶段特征。起始阶段应因地制宜选择特色产业项目,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提质增效发展阶段应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整合要素资源,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高级阶段应在产业要素积累、体制机制创新、组织管理能力提升等驱动下,促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在“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达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多重效应。

本研究的政策意义如下。第一,各级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因地制宜地选准适合本村资源禀赋、传统优势和市场潜力的产业项目。第二,科技、人才支撑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驱动力,构建乡村科技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平台,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是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第三,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整合乡村产业要素资源,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乡村产业经济的高级形态。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区域特色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特色种植促增收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分割区域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区域发展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