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濮阳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
2021-11-29濮阳市经济作物工作站李世栋
濮阳市经济作物工作站 李世栋
2010 年濮阳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来,濮阳市蔬菜产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高质高效为目标,着力优化蔬菜产业结构,规范生产管理,唱响品牌效应,不断提高蔬菜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一、蔬菜生产情况
(一)整体生产情况
濮阳市蔬菜种植面积常年在6 万hm2左右,总产量260 万t 左右。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20 年全市蔬菜面积5.89 万hm2、总产量245.14 万t、总产值663 729 万元。人均蔬菜约0.70 t。
(二)设施蔬菜生产情况
濮阳市保护地蔬菜生产方式有日光温室、单膜到5 膜塑料大棚覆盖、小拱棚覆盖、地膜覆盖等。在保护设施的支撑下,蔬菜基本实现周年生产与供应。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全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面积约1 866.67 hm2,年产量21 万t,以生产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丝瓜等蔬菜为主,产品集中上市时间自11 月中下旬至翌年6 月。大棚、中棚、小拱棚蔬菜面积约1.33 万hm2,年产量80 万t 以上,品种多样,早春茬蔬菜产品在4 月中下旬至6 月中下旬上市,秋延后茬蔬菜在10—12 月上市。地膜及其他保护地蔬菜面积9 446.67 hm2,产量42 万t 以上。6 月至11 月上中旬露地蔬菜集中上市。
二、发展成效
(一)区域特色明显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县区蔬菜特色品种布局逐步规模化,生产优势、市场优势逐步显现。濮阳市的大棚丝瓜、清丰县的朝天椒、大棚笋,南乐县的温室西红柿、大棚豆角,范县的莲藕已经成为当地蔬菜的一张名片,当蔬菜收获时均会有全国各地的客商来争抢资源。
(二)模式高效成熟
常年一大茬大棚丝瓜平均每667 m2产量约2 万kg、每667 m2纯收入在2.5 万元以上,该生产模式在濮阳市和濮阳市开发区、范县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据不完全统计,2021 年在2000 hm2以上,成为当地脱贫的支柱产业。大棚早春甜瓜(西瓜)、秋延黄瓜(辣椒),可实现每667 m2纯收入1.6 万元。该模式成为南乐县、濮阳市、范县大棚蔬菜生产的支柱模式。一年2 茬日光温室番茄可实现每667 m2纯收入在3.5 万元以上,成就了南乐县联富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国家优秀示范社,成就了番茄小镇落户当地。地膜西瓜—秋娃娃菜可实现每667 m2纯收入7000 元,正逐步被当地群众接受、采纳和应用。
(三)品种逐步优化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规模种植户在优化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注重品种的筛选和优化,注重与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合作,示范应用新品种。如番茄不同口味、不同大小、不同外表颜色的国内领先优质品种在濮阳市均有试验示范与应用。
(四)生产标准化
为实现蔬菜的持续健康发展,濮阳市蔬菜专业技术人员以百亩以上园区为重点,借助各类项目的实施和标准的制定,长期致力于肥药双减技术的推广应用,坚持增施有机肥、减量施用化肥、科学施用生物菌肥、加强中耕和植株密度的调控、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用量等蔬菜健身栽培措施的传播,促使全市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化。
(五)产品多样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蔬菜产品向高、精、细多样化发展,由原来的地头上市、促净菜上市、袋装上市、干品上市等逐步发展为鲜品、干品、盒装、箱装、袋装等形式上市,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存在问题
(一)濮阳市常年蔬菜基地面积不足,供求失衡,自给率低
随着濮阳市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近郊常年菜田锐减。据了解,截至2020 年底,濮阳市的常年菜田只有2 万hm2(仅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4%)。2020 年全市温室、大棚设施蔬菜全市日光温室面积1 866.67 hm2,仅占全市菜田面积的9%左右,低于全省10%的平均水平。菜田少,蔬菜产量的总量就少,特别是冬季反季节蔬菜更少。12 月至翌年4 月蔬菜产量约14 万t,每天人均蔬菜占有量还不到1 kg,而全省人均蔬菜占有量是1.8 kg,石家庄是3.25 kg,济南是3 kg。濮阳市的蔬菜自给程度非常低,大量从外地调运蔬菜。以王助蔬菜批发市场为例,年交易量达350 万t,本地蔬菜只占总批发成交量的20%,本地蔬菜的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菜田少、自给程度低是菜价高的主要原因。
(二)品种结构不合理,蔬菜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低,单产水平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据了解,濮阳市常年蔬菜播种面积约6 万hm2。其中,白菜类6306.667hm2,占10.7%;葱蒜类6473.33hm2,占11.0%;水生蔬菜3 526.67 hm2,占6.0%;而人们日常消费量较大的黄瓜、番茄等茄果类蔬菜只有9360 hm2,仅占蔬菜全年播种面积的15.9%。这远不能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目前,蔬菜生产仍然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这不仅严重阻碍着标准化生产的推进,而且在与大市场的对接过程中,菜农始终处于劣势地位,这也是菜贱伤农、菜贵农民也得不到实惠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设施化生产规模小,季节性供应差异大,不能做到全年均衡供应
2020 年全市日光温室、塑料大中小棚等设施蔬菜的生产面积只有8 906.67 hm2。其中,日光温室1080 hm2,占当年全市菜田面积的1.9%;大中棚5 066.67 hm2,占当年全市菜田面积的8.86%。二者相加所占比重也只有10.76%。而在山东省寿光市等蔬菜主产区,温室、大棚生产面积已占其菜田面积的50%以上。由于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小,反季节鲜细嫩蔬菜的产量仅占全年蔬菜总产的13%左右,冬春反季节蔬菜供应能力明显不足。1—4 月主要依靠外地调入蔬菜供应市场。
(四)生产风险大
散户生产经营与大市场需求对接不畅,致使蔬菜市场价格波动大,往往出现高产低收益甚至赔本的情况。如莲藕集中收获季节,3—4 月莲藕地头价有时持续出现1.6~1.8 元/kg 的情况,每667 m2产量按2500 kg 计算,每667 m2产量价值4000~4500 元,挖藕人工费用按照1 元/kg 计算,每667 m2需2500 元,种子及农资投资每667 m2成本3000 元,上述两项合计每667 m2成本约5500 元,出现赔本现象。个别年份出现大风、降温、冰雹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往往也会造成减产或绝收现象,严重挫伤群众的种植积极性。
四、发展建议
(一)培育区域特色产业
根据区域蔬菜生产习惯和历史蔬菜发展特色,引导创建一批“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专业乡专业村,培植一批市场潜力大、产业集中度高、区域特色明显、品牌影响力大、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及产业,提升区域蔬菜供应能力和市场综合竞争力。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龙头带动作用
政府制定并出台蔬菜生产保护政策,对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发展后劲足、发展潜力大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支持,支持现有基础设施(含机械化设备)、仓储设施、农业保险及商品流通信息平台建设,提高蔬菜抗逆生产能力,拓展流通渠道,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
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濮阳市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保障蔬菜产品的适销性和产品品质,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