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话语文化间性动态性研究
2021-11-29张廷芳
张廷芳
(北方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宁夏 银川750021)
人类通过活动产生和改变着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和人们的身份,社会交际活动进行的关键层面是文化语境。文化改变着社会活动中人们的身份,在错综复杂的语言和文化体系中,言语是直接体现身份话语动态和话语目的性动态的有效元素和前提。言语交际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呈现构建信息相互反馈的动态模式和传递过程,并积极构建话语的内涵、意义。通过语言创造一种情景,反射主体间在具体情景下的社会心理活动,形成具体文化系统的文化动态演绎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话语的各类研究已有较长历史。许多学者认为,语言运用作为交际行为结果的语言,其范例统称为话语。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话语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策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趋势。Van Dijk是话语研究理论的领军人物,他的话语研究理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从语言学、语义学方法研究文学理论和话语方法;第二阶段主要通过话语研究心理,对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第三阶段侧重于跨学科的社会话语研究[1]。詹姆斯认为话语是对使用语言的“现场”开展活动和确立身份的方式[2]。话语是具体语境中语言的使用。话语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意义选择的过程。目前,学者普遍认为话语指话语分析,并从话语分析角度阐述语言、语境与文化差异性的关系,“语言总是同时反映和构建语言使用的情景或语境”[2(]99)。语言内涵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在建构话语的语义结构中实践,并反射语义的具体语境,通过具体实践表现社会关系。陈建平等重申了Fair⁃clough的观点,认为“话语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一个特殊形式、话语是建构性的,话语建构了社会主体,建构了社会关系,话语与社会是互为建构的”[3][4(]93)。话语是有目的的,动态的言语行为在具体语境中构建语言并传递不同文化间生命体的具体特征,是体现文化自我一致性、社会性和自我反思性的必要条件和因素。
文化间性是不同文化受到文化异质性影响,形成固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又融合多元文化模式的动态表现。话语是构成文化的资源,体现资源的现行特性和层次表现,是一种动态的扩展过程,因为不同语言之间、语言与环境之间,都是通过话语传递、理解、解析和诠释不同文化内涵而相互联系的。在具体语场实践中出现的话语主题通过连续话轮反映具体会话主旨,同一语言现象植入不同语场,体现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就会有所不同。背景迥异的国家间的文化交流通过话语体现语言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移的特征。建构话语文化间性的动态性意义体现在话语在特定语境中不同的动态含义,反射话语的有限方式及双向的话语建构和传播过程,包括文化融入不同语言的动态性建构过程。话语是建立语境动态生成的具体体现,文化间性是体现和肯定文化异质性的维度和价值观。
二、话语分析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话语通过某种实践活动形成特定的社会历史性,体现某种权力关系,“人类历史是一部话语生产史”[5]。“历史话语分析认为只有将话语置于社会实践的历史中研究,话语分析才有意义也才有可能。”Fairclough认为话语建构社会是一种社会实践,在特定情况下,社会实践完全由话语实践构成[3]。话语是文本分析和社会实践分析的中间向度,通过话语实践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借以研究不同语境下话语文本不同形式的生产、消费和分配过程,解释并包含社会实践的文化动态,因此,“每个语言特征,如同生命体,都有其历史”[6],话语历史和社会性体现文化间性的动态实践形式。全面理解社会活动,不仅需要观察,更重要的是通过话语分析探究整体的历史发展。因此,话语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交互的,语言及话语组织中蕴含着社会文化的具体特征。
话语反映了人们进行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成果。例如,“雪花飘飘,北风萧萧”①“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出自歌曲《一剪梅》。2020年初,“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成为火遍欧美国家社交平台的“网红”话语。作为一种话语交流媒介,如同商标一样,代表着一种动态身份和应用价值,体现了话语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话语分析由结构主义代表人物Harris首先提出,他通过替换和分布的方法对口头语言进行分析,以找出话语层面类似音位、音素的语言结构单位[7]。自此,话语分析成为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研究范围涉及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及人工智能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话语研究逐渐涉及人类交际语言的方方面面,话语分析以现实的、流动的实际语言和信息交流过程中的数据为基础。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话语研究涉及政治、文化、经济、贸易、心理、生态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从多种层面、多个角度在跨学科背景下探讨语言在真实语境中的使用,反射话语交际的演绎过程。
话语通过特定语境建构社会意义,反映并说明社会现实、人际关系及知识、信仰等。话语是一种社会行动和沟通桥梁,它与社会文化之间是一种辩证、同构关系,反映了人们的文化活动。话语的自然意义是话语本身描述的客观事实,非自然意义则是说话人主观的非实际的意义[8]。“话语创造了唯一的‘现实’,构建了社会机构、实践及思想”[9(]7),例如,在西方社交平台走红的歌词“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其内涵离不开对话语实践过程本身及具体态势的语境解读,这同时体现出话语是一种社会性标记的语言认知和构建世界观的工具。通过话语分析,建构语言使用中的社会问题、思维表达问题、立场站位等观点,通过话语互动呈现“对应—应答—反馈”的话步,了解各种社会活动中构建社会现实的方式,体现社会变迁过程中话语传递信息和获取信息方式以及互动的交际宗旨、原则和意义。语言的使用体现文化互动,这种互动具有社会性。随着话语的深入,根据“信息源”的具体意义,交际者的话语意图通常能够体现语境的社会交际意义。施旭认为,“从表象上看,话语是言语社交活动”,“从社交和目的的性质看,话语是社会实践活动”[10(]5),没有话语便没有人类社会生活。话语的目的是体现具体语境中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在话语互动过程中,话语传递的是某一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认知原则。比如,话语分析在社会语言学中针对性别的分析,了解话语在社会发展时期如何体现妇女的社会地位、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了解性别歧视,以及话语体现权利的建立过程、分配和巩固方式,还有权利和意识形态的结合等。“语言从功能上讲是交际的工具,始终与人和社会发生着关系,因而语言的研究不能脱离社会”[11(]21)。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实际上体现的是语言交互过程中话语的社会属性,构成不同文化特定的交际意义、信念和意识形态。语言塑造人们的世界观,话语建构人们的世界观以及对世界的感知,“语言能够为我们感知、认知世界提供介质。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和话语系统,现实便呈现什么样的模样。语言建构现实,提供有效方式,帮助我们知悉、理解世界”[12]。“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现实性和对象构成是中国文化元素出现在他国文化中,形成一种话语表达形式的文化内涵,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语言形式,是思想的直接体现。因此,话语的历史变迁反映了社会现实在历时层面各方面的互动关系。
三、建构话语文化间性
“在语言学里,‘话语’通常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实际应用的语言,与‘言语’近似”[13(]29),话语构成是文化实践的基础部分,话语通过言语传递信息并投射隐性的文化价值观。因此,对他国文化的认识不仅要看到表面的东西,也应该看到其潜在的文化内涵,诸如对逻辑和信度的概念、控制情感的模式、美的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地位的称谓等,这些都需要在话语桥梁架构起的多种功能中去理解和挖掘。以“toilet water”为例,其字面含义为厕所的水。有一次,笔者在美国洛杉矶机场候机,到卫生间休息,听旁边的两位女士一边化妆一边聊天,其中一位女士说自己钟爱“toilet water”,说着便从包里掏出一瓶香水和她的朋友分享。如果仅从谈话语境及字面意思了解,对“toilet water”的理解肯定会离题万里。文化和社会是相依相存、相互共生的。文化能力是社会交往中对某一群体文化性、文明性等意识的理解。“话语的宏观使用环境,指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14],因此,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文化是话语框架下复杂的显性和隐性的结合体,仅从一种理论工具、一种文化流派对文化差异进行检视和归纳是不够的,必须采用整合性的文化视角,通过话语所呈现的特定语境,多维度、多视角建构话语的具体方式及其应用,对文化差异进行全面阐释和理解。根据不同层面的文化特点选择适合分析该文化纵向层面的理论维度,将文化维度应用到纵向层次的文化差异解读中,不仅可分析国家与民族文化,还可分析商业文化、行业文化、组织文化、群体文化等各层次差异中的具体形式。充分揭示交际过程中话语认知的社会、文化因素的辩证关系,诠释各种具体社会背景所融合的文化动态性。话语在特定语境中体现着不同身份的人的语言特点和性格特征,同时,话语也反映了人所根植的文化特征。例如,“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凸显的是特定语境下语意因素中的文化动态观,扩大了话语的文化主体范围。“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15]。话语作为社会交往过程中使用的语言,从话语实践的具体语境,以多面性和多维度体现着具体文化的人文价值观,诠释了多元文化视角和世界中的文化间性。社会文化资本在交互过程中反射不同文化的话语融合、认知融合及语言风格。在特定的差异性文化中,话语是制造和再造意义的社会化过程。正如“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所彰显不同文化的逻辑思维,其实际的话语语用体现了一种消极、无奈的心情,包含着负面情绪。在实践中,语言系统观下构建话语文化间性动态性,通过话语主体体现文化动态的积极性,提升看问题的高度,整合、反思、建构积极的文化价值体系。这种话语体系的动态性即是文化主体的生命力所在。话语的文化认知维度基于文化实践活动,文化间性是文化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文化内涵是通过话语体现的,例如,英国的茶文化闻名世界,与“tea”相关的话语,如low tea,high tea,meat tea,royal tea蕴含着英国的饮食文化,甚至包孕着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文化修养及社会价值观等。
话语的首要功能是传达情感,Barbara认为话语最重要的功能是表现语言艺术,是诗性的[16(]255)。文化是持续发展的有意义的话语动态建构过程,话语中的主体符号在动态的“复调”过程中也传递文化主体的话语信息。文化间性是在互动中形成的,因此,话语作为交流媒介,体现了文化间性主体交流的张力,尤其对文化差异的具体意义和内涵一定要有客观了解。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话语动态性的体现中,应该具有理解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包容性和灵活性的能力。因为社会实践和个体是随着话语建构不断改变的,话语是具体描述社会的过程,是各种行为动态取向的过程,且体现了不同社会的意涵,塑造社会的不同认知,支持意识形态的实践、文化的目的性和文化间性的主体性。话语建构信息不仅建构主体交际,还关注文化间性——一种隐性的“间性”、多元化的世界及其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话语是实现文化间性的本源和基本形式,是文化的解释和循环,话语的主体性和动态性体现了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和彼此尊重。“文化间性以文化间的开放为前提,它承认文化对话是一种力量关系。文化间性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宽容,以文化间的相互开放和永恒对话为旨归。”[17]通过话语分析不仅可以系统诠释文化现象,也可了解文化间的沟通范围。全球化时代,随着语言变迁和族群交往,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形成了跨时空、跨地域的文化互动。尊重他者文化,同时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基于话语在不同文化的语言及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差异和认同而共同发展,在不同文化的竞争、合作中实现文化变革。话语实践重构文化间性的社会情境,认知、关联具体语境的文化间性所要传达的理念凸显着具体文化的主体地位。话语动态性建构既反映社会现实,同时经由认知方式而改变本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影响力。不同社会文化通过不同话语规范,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话语实践,探寻自己文化的间性特质,从而实现文化革新。
就文化间性而言,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建构话语主体,在自识与互识之间坚持文化独特性,吸纳他者文化,动态的话语建构促使文化随着时代变迁进行重组,因为每种文化都不是单一体,只有在话语的复联和关联中才能显示真正的意义。全球化、文化背景和话语通过参与者的文化知识得以彰显,“有什么样的文化,便有什么样的语言符号系统,语音同概念(语义内容)的组合也不是绝对完全任意、偶然的,而是一定的民族文化选择的结果”[18(]1)。文化间性的主体话语作为生产和建构文化模式的架构桥梁,反映了文化映射下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行为和准则,产生符合各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性和传承力。文化传播不是盲目被动地传播和对外扩张,而是通过建构文化话语,了解他者文化,深入分析他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传播本民族文化,使本民族文化话语深入受众心理,主动接受和了解文化差异,体现话语特色,增强话语可行度,推广话语的通俗性,形成本民族的话语体系,进而提升话语权。“语言帮助世界建构、维持或瓦解社会权利关系”[18(]87),在语言、思想、社会所建构的现实中,政府、公民和民间组织等主要言说者体现文化身份,在建构话语文化间性及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中应当发挥积极作用。
四、建构话语文化间性的动态性
话语实践的动态建构体现了文化间性的动态意义。“话语是文化话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最主要的根源;跨文化情景中的社会行为、社会实践活动、支配关系、不平等关系和权力争夺等是在文化偏见和其他社会认知因素的作用下才最终在话语中表现出来的。”[4(]224)语境的完整性必须是话语的动态建构,对语境动态性的理解有助于了解话语的动态性。话语意义根植于语言交流的具体语境中,身份通过话语资源和话语能力得以体现。此外,话语还关注语言和言语的实质物体,“语言为使用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潜在的选择,话语是使用者从中选择的后果”[19]。通过话语信息的积极建构,有助于文化间性主体的接纳、认可、共生、共存。文化间性具有流动性、时空性、实践性和时间性。只有注重话语的流变性,理解其动态内涵,通过文化间性差异的协商,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承认和尊重才能共同发展,相互影响,互利共生。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间性的理论依据和前提。话语是认知社会的必要前提和接口,认知不同社会差异产生不同话语。“拥有共同语言或话语是一个群体得以成立的基础之一。”[20]文化是交融、变迁的动态过程,而话语的动态构建正是文化特质的实践和保留。任何语言和文化都有多面性,通过文化的多元性展现文化的独特自我,以此宣传自我、展示自我、成就自我,在此过程中,既要避免文化交流自高自大的“ethnocentrism”倾向,也应避免自不如人的“xen⁃phobia”。文化间性的动态性不仅体现文化多元,更重要的是强调文化差异,文化间的交流及互动,文化想象力的差异性永远是一种文化间性,就像任何社会认知的主体间性一样,只存在相对性,只有面对文化“间性”的立场选择和建构自身文化独特性进程中的对接和交融”[21]。
五、结 语
语言走多远,现实就发展多远。诚如图像并不能再现现实一样,语言对现实的再现也面临重重困难。单维的语言虽然不能与多维的现实世界一一对应,但是语言能够为我们感知和认知世界提供介质。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和话语系统,现实便呈现什么模样。语言建构现实,并提供有效方式帮我们知悉、理解世界。尊重文化多样性并建立文化自信,这条道路任重道远,因为文化自信是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前提。通过话语传递文化的真正内涵,使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话语动态性、主体性与文化间性的动态性、主体性是相互交融、彼此促进的。话语的主体性、特殊性、系统性和历史性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本质基础。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发展是语言认识论的具体话语立场,它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主体性。文化根植于社会现实和实践生活,分析话语可窥见生活实践和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