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党内信仰培育的探索及其启示

2021-11-29尹晶晶

关键词:土地革命信仰培育

尹晶晶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50)

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包含认知的加工认同、情感体验、意志控制以及行为检验等”[1]。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党员干部的信仰培育思想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对党内进行的信仰培育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除了思想上的教育,更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党员干部要注重社会调查,关心群众生活,从而提升党员干部的信仰教育,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转化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新时代,我国党内依然存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风险,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用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信仰培育思想指导新的实践。

一、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进行党内信仰培育的实践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党内进行的信仰培育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毛泽东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并非天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信过佛教,读过私塾,直到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创立了新民学会,毛泽东由此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外较早地实行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土地革命时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地的建设、红色政权的存在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一)红色政权的存在是毛泽东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坚定力量

从新民学会时期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的确立到红色政权的出现,毛泽东不断践行着马克思主义信仰,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红色政权的存在,这就是毛泽东进行信仰培育的坚定力量。1928年,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原题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文中指出,中国革命需要无产阶级,1926—1927年中国革命的失败就是因为无产阶级没有坚定执行自己的领导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离不开红色政权的存在。

红色政权之所以存在,第一,它的发生“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3]49;第二,红色政权的存在,“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曾经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的地方[3]49-50;第三,“小地方民众政权之能否长期地存在,则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一个条件”[3]50;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3]50。

相当力量红军的正式存在,农民组织的成立,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的不错误是无产阶级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实践成果。当时的中国是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红色政权能够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存在、发展、壮大,这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坚定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即使身处艰难困境中,依然能够存活和发展。

(二)革命根据地的扩大是毛泽东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现实动力

在八月起义失败和红军第四军在湖南失败之后,毛泽东注意到当时的农村仍处于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豪绅阶级统治仍没有破裂, 保守主义仍然存在,党员干部存在思想动摇、缺乏积极性、准备不足等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这一时期极为迫切。

1927年8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分析了湘赣边界的割据状况和八月起义失败的原因,在世界上只有当时的中国能够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下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块的红色政权。1927年10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革命家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农村革命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不断扩大和发展。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1927—1930年,第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30—1931年,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1931—1934年,到长征胜利前夕的革命根据地的演变;1934—1937年,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革命根据地的发展。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思想的强大的现实动力。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二、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党内信仰培育的实践探索

土地革命时期,在革命的进程中,党内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思想,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为党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解析苏区信仰培育的问题,坚持以唯物史观论者的境界考察信仰培育问题的真相。”[4]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共产党员的信仰教育进行分析。

(一)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反对主观主义、个人主义

1928年南昌起义爆发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到1929年,共产党在不断地同各种错误的思想作斗争,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坚决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红军第四军的部分共产党员存在非无产阶级思想,“但是党的领导机关对于这些不正确的思想缺乏一致的坚决的斗争,缺乏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也是使这些不正确思想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3]85。“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行者,共产党人必须具备辨别和批判错误思潮的能力,在从本质上揭露错误思潮反科学本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更为彻底的批判。”[5]

在《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毛泽东对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单纯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等错误的思想进行分析,指出红军第四军的部分党员在军事上不顾主客观条件,犯革命的急性病,政治水平低,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在组织上,存在非组织的观点,少数不服从多数。关于主观主义,毛泽东指出:“对于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的指导,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3]91;关于个人主义,党内存在着报复主义、小团体主义、雇佣思想、享乐主义、消极怠工、离队思想等。

关于党内所存在的错误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至关重要。毛泽东指出,第一,要加强教育,坚持从教育上提高党的政治觉悟和认识水平;第二,在组织上,坚持指导下的民主生活,领导机关要有正确的指导路线,了解群众的生活;第三,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并在此原则下,积极开展党内批评,努力营造党内批评的良好环境,“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器”[3]90;第四,批判主观主义的分析,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政治形势和阶级势力作分析和估量,防止主观武断;第五,从思想上教育党员,纠正个人主义,坚决抵制享乐主义等思想,毛泽东认为个人主义的社会来源是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在党内的反映,必须加以教育。

(二)反对本本主义,注重社会调查

1930年前后,党内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为了纠正红军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也就是反对教条主义,所谓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是指忽视社会调查,在不了解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的状况下,瞎说一通。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其后,在1931年,毛泽东在《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对这一论断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不仅做调查没有发言权,而且“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反对本本主义”“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的论断。在革命的战斗过程中,毛泽东重视社会调查的重要作用,认为社会调查是制定各项决定的基础。他认为共产党员不能闭着眼睛瞎说,注重社会调查就是在解决问题,调查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完完全全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也就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了。毛泽东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3]110-1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存在着严重的本本主义的错误思想,从书本出发,从书本中寻找答案,而不是从社会现实中寻找答案,盲目地执行上级领导的指示,忽略革命的需要和群众的生活。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又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有实际调查才能纠正本本主义,离开了社会调查去进行工作指导,产生的后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只有正确的社会调查,才能提出正确的革命斗争策略,正确分析社会阶级。要想实现从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斗争目的,实现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中国同志就必须了解中国的社会状况。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和进行实际调查,不能不求甚解,安于现状。与此同时,毛泽东强调,党员干部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注重调查的技术,明确调查对象,制定调查纲目,调查要深入,坚决反对本本主义。

(三)关心群众生活,注重工作方法

1934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报告的结论上讲到《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要想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将革命发展至全国,就必须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革命战争就是人民群众的战争,进行革命斗争就必须依靠群众,让人民群众参与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带领农民进行土地斗争,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解决农民的柴米油盐问题,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只有这样,共产党才能成为群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才能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才能号召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到革命战争中去。如果只是让人民群众参加战争,而不进行别的社会建设,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那么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毛泽东以当时的汀州市政府为例,仅仅推销公债,征收土地税,农民住不起房,吃不起盐,最后在扩大红军等方面的政绩就很小。要切切实实地解决群众的问题,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3]138。

同时,共产党作为革命战争和群众生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注意工作方法和方式问题,毛泽东将革命任务和解决任务的方法比作“过河和船或桥”,认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3]139。正确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党员干部要采取实际具体的方法,采取耐心说服的方法,将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与革命战争联系起来,既解决革命战争问题,又解决群众生活问题。

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关于党内的信仰培育思想,不仅仅对党员干部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民群众也产生很大影响。毛泽东在信仰建设方面不仅仅是单纯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信仰,而是立足于实际,呼吁共产党员注重社会调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与群众的接触中提升全社会的信仰认知,信仰不仅仅是一个词、一句话,信仰更来源于生活。

三、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党内信仰培育思想的新时代启示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是中国历史中一次大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对党员干部的信仰培育,不仅仅是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宣传,更是实践上的行动,使党员干部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的党内信仰培育思想不仅仅适用于党内和土地革命时期,对于新时期党员干部开展自身和社会信仰教育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重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党理想信念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前进的逻辑起点和总体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坚定共产党的理想信念。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存在新的问题,腐败问题、扶贫问题、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问题等,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共产党人必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重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借鉴土地革命时期党内信仰培育的经验,坚决反对个人主义、本本主义、享乐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讲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7]共产党人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的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梦想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实践中去。

同时,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8]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够经受住风雨的考验。共产党人要不断适应世界发展的大势,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重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践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开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群众利益的关系,提升群众的信仰情感体验

党员干部不仅仅要加强自身信仰教育,同时也要提升人民群众的信仰情感体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群众利益的关系。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批判学〉序言》中讲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9]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信仰教育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信仰培育与群众利益的关系,以不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前提。

在中国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下,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员带领农民积极开展土地革命,虽然在1927年到1937年间毛泽东关于信仰教育的论述很少,但是却在不断实践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注重社会调查,关心农民生活,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毛泽东仔细分析农村的阶级状况,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成立劳动互助组和耕田队,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共产党党员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决农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正确处理信仰与利益之间的关系。

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体验源于党对群众的关心和理解。党员干部要切实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不仅要在思想上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更要处理好信仰与群众利益的关系。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基本的生活需求已经得到解决,但是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仍然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如何保障农民的住房问题、看病问题等?只有正确处理和及时解决群众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走进群众的生活,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才能更好地提升群众的信仰情感体验。

(三)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社会实践,提升全社会的信仰认知

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社会的过程。“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2]新时代,在党内信仰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应该回归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社会实践当中,提升人们的信仰认知。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追梦前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支撑,当前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处于攻坚克难的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在科技方面,创新能力不强,科学技术有待提升;在环保方面,生态环境脆弱,治沙防沙、治污防污任务仍旧艰巨;在民生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存在,脱贫攻坚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等。党员干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利益的驱动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体现,如何加强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为一个难点。

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党员干部更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前进的指南针,融入我国社会实践当中。在中国道路的发展中,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紧跟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教育方式[13],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例如,以视频的形式播放革命英雄事迹;加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等;同时鼓励人们参加关于信仰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中了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提升全社会的信仰认知。

四、结语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党内信仰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带领共产党员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面对党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毛泽东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盲动主义。同时毛泽东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一系列著名的论断。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信仰教育出现不同层面的问题,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党内信仰教育思想对于新时代的信仰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和全社会的信仰建设,重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群众利益的关系,提升群众的信仰情感体验;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社会实践之中,提升全社会的信仰认知。

猜你喜欢

土地革命信仰培育
信仰的旗帜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范式分析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