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条件下县域全面品牌强县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
——以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为例
2021-11-29李仙,刘勇
李 仙,刘 勇
(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和传媒学院, 北京 100085;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北京 100010)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努力实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有力抓手就是以县域经济为基本区域单元,大力推进县域全面品牌强县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切实落到实处,从而为实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以福建南平市蒲城县为例,全面系统地论述高质量发展条件下县域全面品牌强县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是我国由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和转型时期的基本要求和重大任务。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指包括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在内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发展,五大发展都指向了对品牌战略的迫切需求。这就对包括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城镇品牌和区域品牌等在内的全面品牌战略的建设、培育和宣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目标也越来越离不开品牌战略的有效引领。全面品牌战略的建设,也反过来为未来包括强县建设在内的城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指明了一条清晰光明的大道。以全面品牌战略为指引,构建包括强县建设在内的城乡区域经济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构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明确要求,在随后的政治局学习会议上又被确定为“6+1”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为促进强县建设和县域经济现代化提供了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和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和实施全面品牌建设战略,也必将为强县建设和县域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性服务和导向性护航。
浦城县深刻地认识到新时代强县建设和县域现代化发展中全面品牌战略的极端重要性,眼光独到地提出要紧紧围绕全面品牌战略,在即将开展的“十四五”规划中,全面制定和贯彻各类品牌战略的总体思路、基本内容和有效措施,为强县建设和县域现代化发展开创出一条新路。为使全面品牌战略,在新时代更好地为浦城县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实现现代化,发挥不可或缺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方向性作用。本文在一列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浦城县区域性质、区位条件、区域比较优势和特点,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区域经济顶层设计的指引,结合“十四五”时期强县建设和县域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形势、阶段和上级各级政府的要求、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以及发展重点和对策,提出全面品牌战略的对接措施和实施方案,以确保未来浦城县强县建设和县域现代化发展顶层设计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浦城县全面品牌战略的区域性质分析
(全面)品牌战略要依托于区域性质分析(或称区情分析),其目的在于搞清楚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与区外比较)、资源环境状况和比较优势(在区内比较),以及现有的经济基础(某种必要的路径依赖),以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和顶层设计的最终目标。明确了区域发展方向和顶层设计的最终目标,就为制定和建立区域全面品牌战略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尽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一)区域性质分析的理论基础——区域发展顶层设计的两种终极形态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任何区域发展方向和最终形态只有两种:要么发展成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都市区;要么发展成为以农业和农产品为原材料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农业区,概莫能外[1]。区域性质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客观的区域区位条件、资源环境禀赋和比较优势所在,以及现有的经济产业基础的分析,明确各区域未来发展方向和顶层设计最终目标,以促进各区域尽快实现其现代化的终极形态。区域性质分析主要包括:该区域在整个国家和省区多层次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区域的资源生态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其在区域分工协作中的独特地位;在深入了解现有经济产业基础之上,明确该区域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达到的最终顶层设计的目标状态。
为落实上述区域性质分析的目的,需要有一套全新的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和思路。一般认为,从纯区域经济角度看,区域经济是由“点、线、面”三种基本空间形态要素组成:“点”是指城乡居民点体系,是主体;“线”指连接各点之间的交通线路,是框架;“面”指农田和生态,是基础。“点线面”三者缺一不可地相互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组成县域、地(市)域、省区和国域(以及洲域和全球域)等空间范围从小到大的多层次区域经济体系。
其中,县域经济是由“点线面”有机结合构成的最小区域经济单元,其主要区域功能是构建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工协作体系。根据区域分工协作的基本原理和上述区域发展方向和最终形态理论,按照世界各国客观实践中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出,任何县域经济终极形态(或称为终极模式、或顶层设计)也只有两种:一是都市县,二是现代化农业县。前者,以城市经济为主要形态的都市县,是以现代化服务业和以非农产品原材料制造业为主的地级以上城市所在的县域,包括首都都市县(北京中心6城区)、直辖市都市县(天津10城区、上海7城区加浦东近浦西建成区、重庆7城区)、省会都市县、地级市都市县等。后者,以农业经济为现代化农业县,是以规模化家庭农场为主的集约高效现代农业县域,其县城和建制镇主要从事以农产品加工和制造业,以及涉农辅助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
从美国与中国的对比来看,在美国,共有3 043个县。其中,都市县,即都市统计区(指50万人口以上的单块中心城市或多块组团中心城市与周边经济关系紧密的县域所组成的经济社会统计区),相当于我国地级市所在的县,有592个,占20%;其余为现代化农业县,占80%,这些现代化农业县就是最终县域经济形态,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发展成为所谓都市县。相比之下,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只有338个(仅占10%),其余均为农业县,其中部分有可能成为未来以制造业或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县,而大部分将发展为现代农业县。因此,未来我国都市县还需要大大增加,至少要增加一倍,与美国都市统计区的数量相同,也就是600个左右,占县域总数的20%;其余的县域则为现代化农业县。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县域区域经济未来发展顶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20%的县域将最终发展成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县,80%的县域则最终发展成为以农业为主的现代化农业县。
(二)浦城县区域性质分析和品牌战略要素的来源
根据以上分析方法,对浦城县的区域性质、未来发展方向和最终可能达到的顶层设计形态分析,可以得出浦城县强县建设和现役现代化发展最终可能达到的顶层设计终极形态是现代化山区农林大县。(全面)品牌战略将按照这样的整个区域定位来制定和实施。
1.明确浦城县在南平市都市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南平市是福建西北部福建、浙江和江西三省交汇的地级市和都市圈,其工农业产业结构和城乡区域结构相对完善,发展历史悠久,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都市圈体系。按照上述区域层次和性质分析方法,结合南平市都市圈中的10个市县各自的区位和区情特点,可以确定它们各自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定位。例如,建阳市作为新的中心城区,承担着未来发展成为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南平都市圈中心城区的功能和责任;延平区作为老的中心城区和历史文化古城,要加快技术进步,发展成为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创新都市城区;武夷山市则已被国家、省政府和南平市政府确定为“武夷新区”,未来发展方向是绿色发展的国家和世界级生态旅游区。除这些市县以外,其余的市县,包括建瓯市、邵武市,以及浦城、顺昌、光泽、松溪和政和等县,都将发展成为南平都市圈中的以农林为主的现代化山区农林大市和大县。
2.浦城县基本区域性质分析及品牌要素
浦城县国土面积3 383.0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3万人,辖2街(南浦[县城]、河滨)、9镇(仙阳、临江、石陂、富岭、永兴、忠信、九牧、莲塘、水北街)、8乡(官路、古楼、管厝、万安、山下、盘亭、枫溪、濠村),296个行政村(居委会)和3 166个村小组(居民小组),是福建国土面积第三大县域。
——浦城县区位条件和生态环境。区位条件,可以描述为位于福建南平市北面之处,南边紧邻南平新的中心城区建阳市,地跨福建、浙江和江西三省四地七县(包括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县、龙泉市,江西省的广丰区,福建省的松溪县、建阳区、武夷山市等),为闽西北陆地门户(历史上为福建“北大门”和必经的“交通要道”,由于福建地形地貌相对封闭,浦城县门户作用显得较为突出,号称“入闽咽喉、东南锁钥(通过仙霞古道)”,反映了其在历史上比较优越的临近国家交通干线上的地理位置。但是,近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京广线(使江西南北通道的地位下降)特别是鹰厦线的修建,使浦城入浙入赣交通干道的功能衰落,浦城的历史地位迅速下降。目前,其交通状况大体可描述为受地形影响形成具有重叠性的“一纵贯穿、二横错开”的主交通网络体系,即G3(京台)高速和G205国道贯穿南北,及G353国道与S0311(浦建)地方高速、G322国道交错的东西向两横联通格局,主要问题是缺少现代化的铁路,尤其是高铁的联通。为重振浦城县往日的辉煌,需要加紧呼吁国家规划和建设通过闽西北陆地古通道的铁路和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使浦城县重新回到国家主干交通系统中来,以逐步恢复其闽西北陆地门户的地位。以上浦城三省交界、历史上闽西北陆地门户、G3京台国道贯穿南北,将成为浦城县区位品牌的依据和来源。生态环境,可以描述为闽江上游和源头南溪水系从北向南贯穿,并由武夷山和仙霞岭从西部、北部和东部环绕,中部和南部形成串珠状溪谷盆地和丘陵组合的地形地貌单元,大体上可概括为“两山一溪多畈垄(‘畈’,指溪谷山间临近溪边地势较低面积较大的小盆地;‘垄’,指地势较高的丘陵山垄田;另外,还有山坡上的梯田)”。其中,“两山”指武夷山脉和仙霞岭,“一溪”指南溪,“畈垄”指分布各乡镇的众多的溪谷山间小盆地和丘陵,包括南溪主干流上的忠信仙阳溪谷小盆地、南浦河滨溪谷小盆地、观前水北街溪谷小盆地,以及南溪主要支流上的富岭、临江和万安等溪谷小盆地。这些山脉、溪流和溪谷山间小盆地和丘陵,形成多种多样的小气候和小生态环境,都将成为浦城县地区品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来源。
——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可以概括为水土生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多样、气候条件适宜,是我国东南地区难得的宜农林生产、宜人类居住的绿色生态之乡。浦城县土地资源结构大体为“八山半水半分田”(比福建整体“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田地多一些),从溪谷山间小盆地(当地称为“畈”)到山脚丘陵(山垄田)和山地“山水林田湖草”空间分布有序。土地资源中,耕地面积53.68万亩(357.87平方公里),耕地系数10.58%,略低于全国的13.6%的平均水平,但远高于福建各县域耕地系数;山地土地资源面积437.4万亩(2 91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6.49%,是全国22.96%(2017年)的3倍以上;山地生物资源以毛竹、香樟、桂花和茶树为主。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质量高。主要水系为闽江上游的南浦溪主干流及其大石溪、西乡河、永平溪、官田溪、马莲河、石陂河、富岭溪浮流支流、西乡河山下支流、盘亭溪九牧支流等众多大小支流组成的树枝状水系。南浦溪纵贯全县南北,各支流遍及全部县域,并在主干和支流上形成众多串球状的溪谷小盆地和丘陵;南浦溪发源于忠信镇雁塘村苏州岭,经忠信七井起至濠村乡濠岭出境入闽江,全长133.2 km,流经9个乡镇,是浦城县成为难得的生态文明优质水源地(为闽江、长江和钱塘江“三江”源头)。矿藏资源,以铀矿、硫铁矿为主,储量居全省第一;铅锌矿、萤石矿品位高,瓷土资源丰富,濠村有黑色花岗岩大型石料矿床。
——浦城气候宜人,属典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兼有溪谷山地多种小气候,年平均气温17.4℃,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93.5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 780.2毫米,是一方令人神往的福地。
资源禀赋对浦城品牌的价值在于毛竹海洋、十大香樟基地之一、溪谷山间小盆地水田景观(“莆”字为“有苗之田”的意思,加上“三点水”,凸显出浦城大米水稻之乡的明显特点)、宜人溪谷山间小盆地农家田园风景、山上旅游休闲避暑胜地、“三江”水源汇聚地等。浦城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2]。公元196年(东汉建安初)置汉兴县,为浦城县设县之始,为福建最早的5个县制之一;公元742年8月(唐天宝元年),定名浦城县,其县制及县名传承至今。唐代东越王在仙阳筑汉阳城,为浦城的始发之地,后逐步迁至今天的位置(“浦”字为江边之地之意,浦城乃江边之城)。历史上,浦城县处在中原由浙赣进入闽地的交通要道上,经济文化繁荣并在古代主流文化之中,成为古闽越文化发源地(闽越王治所所在地)和理学名邦;先后出过8个宰相、20个尚书、4个状元、172个进士;出现过浦城理学十三子(其中有5位是朱熹的前辈,7位是朱熹的弟子);马可·波罗、陆游、徐霞客、郑成功、林则徐等曾在此驻足;南朝诗魁江淹任浦城县令时留下了“梦笔生花”“江郎才尽”典故。浦城素以地下文物著称,福建有“地上文物看泉州、地下文物看浦城”之说,猫儿弄山商代窑群和管九西周土墩墓群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水北街镇的大口窑是宋代闻名中外的民窑之一,是独特的清白瓷产地。由此可见,浦城县依托其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入闽主通道的优势,在古代历史上曾经创造辉煌的文明成就。近现代以来,由于交通干道的变迁,浦城县被边缘化,逐步成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同时,也成为中国革命的兴盛地区,方志敏、粟裕等革命先辈在此战斗过,曾成为中央苏区县。
古闽越文化发源地等历史文化史迹和红色革命经历,都将为其品牌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价值元素(如可创造“梦笔生花”品牌,至于“江郎才尽”,可以反其意或借其意而用之,创造某种食品品牌)。
——经济社会发展与布局基础。从千年古老浦城到40多年改革开放后的新浦城,浦城县始终依托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越来越接近发展成为现代化农林大县的最终目标。目前,浦城县已经初步成为以农林生产和以农林产品为原材料从事加工和制造业生产的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链集群体系。浦城县的山区农林产业是以大米水稻、毛竹香樟、畜禽(圣农)、烟叶、油料等五大主导以及丹桂、薏米、灵芝等“三宝”土特产为特色;在以农林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制造业方面,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和轻纺轻工等三大产业。2011年,浦城县荣获国务院首次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绿康生化在主板上市(也有一些非农林产品为原材料的制造业,如圣新能源(接受南孚电池的辐射是有必要的,有利于产业结构和体系的多元化,有利于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已在新三板上市,但并不是浦城县产业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当然也不排除这类产业的适当发展,主要看市场环境和就业需要而定)。
从产业经济布局看,浦城初步形成了以南浦溪主干为依托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农林产业经济区域布局体系。其中,南浦溪中游地区是浦城县农林经济的核心区,包括以农林产品为原材料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县城(包括南浦街道和河滨街道),以及周边大米水稻集中种植乡镇,莲塘镇、富岭镇、万安乡、永兴镇、古楼乡等5个乡镇,主要产业有水稻大米(薏米)、蔬果、桂花、茶叶、油料、中药材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等;南浦溪上游地区是矿业和各种山货的产地,包括仙阳镇、忠信镇、管厝乡、九牧镇、官路乡、盘亭乡等6个乡镇,主要产业为水稻大米、蔬果、畜产品、香樟、茶叶、灵芝、矿产等;南浦溪下游地区是林业、石材和各种山货的产地,包括临江镇、水北街镇、石陂镇、枫溪乡、山下乡、濠村乡等6个乡镇,主要农林产业有水稻大米(薏米)、毛竹、石材等。浦城县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又都分别划分为中间的南浦溪溪谷地区、东边的武夷山区和西边的仙霞岭山区,从溪谷到山顶农林产业布局井然有序,形成独特的农林山水生态景观。
浦城县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有利于形成品牌的主要要素有丰富优质的农业粮食产品,具有生长优势的林业树种、名贵的中药材特产,以及有一定能力的农林产品加工制造业等。目前,浦城县已经形成的品牌包括蒲城大米、薏米、桂花、灵芝等;正在培育形成的品牌主要有大米(薏米)食品深加工产品、毛竹加工产品、香樟加工产品、畜牧产品,以及加工产品、石材及加工产品等。
3.浦城县未来发展方向和顶层设计的最终目标——现代化山区农林大县
从以上浦城县区位条件、资源环境禀赋和比较优势,以及现有经济产业基础等区域性质全面而详细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从悠远的历史到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以来,以及无尽的未来,浦城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始终是山区农林大县,未来顶层设计的最终发展目标也是不断现代化的山区农林大县。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顶层设计的最终发展目标,就为浦城县尽快实现这样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尤其是在新时期遵循新的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并按照建立现代化农林经济体系的具体目标,通过建立和培育市场化的品牌战略的有效途径,不断强化以农林产业和农林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制造业为县域产业发展主业的要求,提供了不断努力的信念和决心。进一步落实浦城县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目标,还要按照新一轮国土空间资源规划对所有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要求,即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双评价”的基础上,具体确定未来的农林产业和以农林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造业的更加明细的产业发展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浦城县在南平市10个市县中应该属于山区农林大县。今后,浦城县要在已经成为以农林生产和以农林产品为原材料从事加工和制造业生产的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链集群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农林产业和农林产品加工制造业的方向和发展目标,按照2020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实现农林业的产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以完成农林业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农林体系的历史任务,尽快实现成为全面现代化山区农林大县的最终宏观目标。
二、推行全面品牌强县战略的基本思路
明确了由区域性质所决定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顶层设计的最终目标,浦城县理所当然地应当把农林产业和以农林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制造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尽快实现现代化农业强县的目标。一般而言,实现现代化农业强县需要解决农业及其加工工业效益低、收入少的问题。为此,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是迈开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引导下的农业集约化之腿,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3];二是迈开在市场导向下的品牌战略之腿,加强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品牌建设,并融入文化、康养、旅游和宜居等多种经营的高附加价值的先进品牌理念,以解决农产品价值较低、经营者收入不高的难题。这里,主要就现代化农业品牌战略和理念的建设提出如下思路。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在“五大新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以制定和实施全面品牌战略为主要抓手,以构建由区域性质所决定的现代化山区农林经济体系为根本的发展方向和顶层设计的最终目标,围绕水稻(薏米)、毛竹、香樟、桂花、灵芝和茶叶等特色农林产业以及以特色农林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制造业的现代化集约高效发展为主要内容,尽快完成农林大县现代化发展、转型和升级的历史任务,全面推行品牌强县战略,有效贯彻符合市场导向的康养、全域旅游和宜居等品牌理念,把浦城县建设成为福建西北部品牌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先行之县,探索品牌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努力率先实现以全面品牌战略为引导的县域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成功路径,成为品牌强县战略的榜样区和示范区。
为进一步推行品牌强县战略,促进全面品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并使该战略真正起到不断促进浦城县城乡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和实现最终目标的重要作用,还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品牌战略的选择要突出县域比较优势、市场导向和先进品牌理念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和顶层设计的终极目标都需要建立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同时,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县域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和途径,还要遵循市场导向和先进品牌理念的指导。因此,协助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的品牌发展战略,也必须围绕该地区的比较优势、不断变化的市场导向和先进品牌理念的引导来进行。从市场导向和先进品牌理念的角度看,区域比较优势可分为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各类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都离不开品牌战略的有力支撑。就静态比较优势看,主要包括交通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以及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可形成的品牌战略包括著名的山川水文、突出的自然风光、价值独有矿产资源以及历史文化名人等等;就动态比较优势看,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变迁、产业技术进步、主导产品的更新换代、新资源禀赋的发现和发明等,可形成的品牌战略包括土特产品的创新品牌、高新技术产品价值提升、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及新资源产品的挖掘等等。总之,只有形成了符合市场导向和先进品牌理念的区域比较优势,才能谈得上品牌建设,不要盲目作为非比较优势的创新和品牌战略的培育。
2.品牌战略的实施要促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要把握好发展的大方向和顶层设计的最终目标,而且还需要随着技术进步和发展阶段的不断变化,不断调整具体的发展思路,沿着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路径,实施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之有效的全面品牌战略,确保县域经济产业不断升级换代,并不断跟随和赶上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步伐,最终达到高质量现代化的宏观目标。事实上,一个地区经济和产业的发展,重要的不是发展什么,而是要怎样去发展。品牌战略就是成熟市场经济体通常采取的一项先进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屡试不爽的技术性体制性安排和理念,是高质量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和产业健康、快速和平稳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不二法门。
于是,笔者向学生下挑战书:想成为我们班的数学“最强大脑”吗?那就从“闪电看题”开始!今后每一道题呈现的时间都有限,谁能在规定时间内圈画出这道题最关键的条件或需要提醒其他学生注意的关键点,谁就是“闪电看题”这个环节的优胜者!
3.品牌战略的作用要突出实现县域顶层设计终极目标的原则
县域品牌战略的实施,目的就是为实现区域顶层设计的最终目标保驾护航,使这样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过程更加顺利和平稳。如果没有有效的、全面的和正确的先进品牌战略理念的指导,任何走向高质量现代化顶层设计终极目标的县域经济发展都有可能失去其发展方向并归入失败。事实上,许多处于这样发展阶段的县域经济体,最后没有取得成功,或者有些虽然开始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但又很快衰落下来,就是因为没有很好而持久地贯彻持续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的以品牌战略为中心的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永保成功的必由之路。类似这样的例子太多,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要认真吸取它们的深刻教训,避免它们走过的弯路。
4.品牌战略的功能要强调促进县域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原则
全面品牌战略是一个整体,包括区域总体品牌、区域行业品牌、区域产品品牌,以及区域文化品牌,甚至区域政策品牌等,其目的就是促进区域各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城乡各区域间的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在于,正确处理好充分利用区域的各项比较优势,促进有利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的优先发展,与兼顾有利于区域经济稳定协调的各类辅助性、综合性和基础性产业的发展的关系。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城乡区域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深化城乡区域间合理的分工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建立,促进城乡区域间生产要素和产品服务市场一体化,特别是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统一化,为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统一完善的城乡市场空间。
5.品牌战略的布局要有利于县域产业经济合理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则
县域经济的“点线面”现代化最终空间布局结构,是指县域经济实现了顶层设计的最终目标——即农林现代化和以农林产品为原材料加工制造业现代化——的条件下,与之相对应的现代化空间布局结构。县域经济现代化空间布局结构大体格局是:从“点”上看,作为县域经济核心的县城(包括南浦街道和河滨街道),其人口规模要达到全县人口的50%~60%,产业以实现了规模化和现代化的以当地农林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现代化农林产业的产中、产前和产后辅助性服务业全面而发达,几乎所有农林产品加工制造品均实现品牌化,并集中了全县一半以上的农林产品品牌和农林加工制造业产品品牌;各乡镇居民点(包括全县所有17个乡镇),所有乡镇人口总和规模应占全县的30%~40%,以农林产品初加工工业和农林产业产中、产前和产后辅助性社会服务业为主要产业,成为沟通和联系县城与乡村的经济联系的桥梁和枢纽;各行政村和自然村(包括所有的200多个行政村和3 000多个村小组,但不包括县城和乡镇区内的居委会和居民小组),农村人口总规模占全县的10%~20%,要在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大力促进行政村和自然村逐步向家庭农林场转化,通过规模化、机械化、智能信息化和畜牧业化,最终实现农林产业的现代化,并形成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有序转移流动(也包括农林技术、资金、人才和企业下乡的逆向流动),城乡经济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大好局面。从“面”上看,以溪流小盆地为主的农田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得到有效充分的利用和保护,基本实现了集约、优质、高效利用,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农田体系,为浦城县农林产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以两山山脚和丘陵地区为主的林地,得到合理高效开发和利用,较好地发挥着经济和生态双重作用;两山山体、溪流边滩地以及城镇建成区内等生态用地,得到全面和细致的保护和有效恢复,要按照农林业多功能的新思路,把生态用地建设开发成为优美生态环境价值的体现者和开展合理生态旅游活动的承担者。从“线”上看,县城到各乡镇,各乡镇之间、行政村之间、自然村之间都实现了“直线三角形”连线联系,交通线路都成为了品牌宣传的重要窗口;县域内各级居民点之间的交通都实现了当天来回;智能通信已实现全县网络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品牌网络化,并成为品牌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
(二)品牌强县战略的总体思路与功能定位
品牌强县战略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树立先进的全面品牌战略意识,按照区域性质决定的发展方向和顶层设计的最终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强县建设的总体目标,调动全县一切有利于品牌建设的自然、人文、历史条件和因素,构建全面完整的县域品牌战略体系,把浦城县打造成为符合成熟市场经济要求的融康养、全域旅游和宜居等先进品牌理念于一体的现代化强县。浦城县全面完整的县域品牌战略体系具体内容和功能定位如下:
——县城街道乡镇区域品牌战略[5]。高水平的构思对县城(包括两个街道)、各乡镇的经济产业发展特点和功能定位准确、精彩和富有感染力的描述,以便县城、各街道和各乡镇培育和树立各自的区域形象,提高关注度和知名度,为吸引人流物流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软件投资环境。县城、街道和乡镇区域品牌的要素来源主要是地方文化、历史与物产等。
——行业品牌战略。在市场导向和先进品牌理念的引导下,积极推进蒲城县农林主导产业及其加工制造品主导产业的品牌的培育与建设,按照高质量现代化和不断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要求,促进这些地方主导产业优先快速发展,成为带动整个县域经济顺利发展的龙头。行业品牌战略的要素来源主要是符合市场导向的要求、发挥地方比较优势、提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有效扩大产业的带动辐射范围等。
——企业品牌战略。大力培育和引进建立在地方优势资源禀赋条件基础上各类本地和外来企业,并积极鼓励和充分发挥本地和外来企业品牌的建立、培育和宣传活动,提倡本地企业普遍建立品牌意识和战略,充分利用好外来品牌企业在本地的经营开发活动,为提升本地经济的质量、水平和活跃度做出贡献。企业品牌战略的要素来源主要是地方资源优势、经营环境建设、企业经营能力、地方开放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等等。
——产品品牌战略[6]。产品品牌是全面品牌战略建设的基础、核心和落脚点,要突出符合市场导向和先进的品牌理念的要求,从地方优质特色产品的品牌战略开始,逐步推广到地方产品和服务品中去,以实现全部产品的高质量品牌化,构建蒲城县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遍的产品品牌意识和体系,使品牌建设成为产品推销和走向当地和国内外市场的“先声夺人”的响亮标志。产品品牌战略的要素来源十分广泛,诸凡前述的区域品牌、自然品牌、名人品牌、文化品牌都可以成为产品品牌的承载者,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做到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要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要寓意深刻又言简意赅,要标志鲜明响亮又内涵宽广丰富,等等,这些都需要大家集思广益。
(三)品牌战略的总体目标与三大步骤
1.总体目标
全县所有自产产品均实现品牌化——包括所有的本地农林产品和其延伸加工制造品,本地主要企业、行业和区域也都具有品牌化的标志标识;欢迎引进的外来企业带入或创立新的品牌,并对引进已经具有国家和省级品牌的外部企业给予鼓励,让他们起到先行示范的作用。
总之,全县县域逐步实现全面品牌化,所有的区域、城镇、行业、企业和产品都具有精心设计的品牌战略和标识,均要求实现100%的品牌化。全县所有的区域、行业、企业和产品实现品牌化,构建全面系统的品牌战略体系是个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过程,需要慢功才能出细活。为此,实现全县全面的包括所有区域、行业、企业和产品的宏观的品牌战略目标,构建完整的品牌战略体系,需要通过以下3个阶段(即三大步骤)逐步实现。
2.三大步骤
第一步,2021—2025年,全面品牌建设、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起步阶段。主要任务是在顺利开启县域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突出抓好区域、城镇、行业、企业好产品等全面品牌建设和培育的总体战略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全面开展企业品牌建设和培育工作;优先抓好主导产品和主要产品率先实现品牌战略的建设和培育,产品品牌化率达到20%,并创造出好的经验,为全面品牌战略体系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步,2026—2030年,行业品牌建设和培育阶段,是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中期。主要任务是全力推进行业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使产品品牌化率达到50%,全面品牌战略体系建设任务完成过半。
第三步,2031—2035年,区域总体品牌建设和培育阶段,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期。主要任务是全力推进区域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使产品品牌化率达到100%,全面品牌战略体系建设任务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