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实践
——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2021-11-29朱文凯王蓓金李警

关键词:师德师高校教师师德

朱文凯,王蓓金,李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7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任[1]。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经过5年时间左右努力,基本建立起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与有效的师德师风长效建设机制”,即从国家层面构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

师德这一概念出现已久,溯“德”字之源,象形字“德”中间是一只眼睛,四面都是直角道路,造字本义是看清道路方向,大道坦然直行,之后金文中加入心,突出心胸坦荡的含义。《说文解字》里将“德”解释为“升也”,即境界因善行而升华。从造字演变中可见,德是做人做事心胸坦荡,是多行善事升华品格。教师能够达到“德”的标准,便符合师德之标准。

教师从事的是立德树人、播种未来的事业,应该有超出一般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准[2]。纵观中西方师德建设实践,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侧重点,中国有体制制度、文化积淀等优势,也有需要向西方借鉴的地方。国内各高校以国家总体要求和意见为基准,在师德师风方面做了多番建设和改善,逐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自觉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为党和人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3]。在网络中,处处可以搜到高校教师侵害学生、学术造假的案例,一经出现,轰动一时,在知乎“你遇到的坏老师可以有多坏”中,出现诸多令人心痛的回答。但“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个例需要惩戒,但不能影响主流的良好,多数教师都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守住自己的本,守住教师的价值。对比中国强调“社会”的儒家思想,西方更强调“个体”与“自我”,强调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儒家思想在西方不被理解,他们更强调个人主观感受,从个人角度出发判断事物,这对师德的修养不能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

高校历来重视师德建设,有较为完善的师德考核体系。以部属高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西电印发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的通知,引入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制度,每年均开展师德师风考核工作并开展师德培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以期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响应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制定出台《师德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收集师德失范行为典型案例,印发成册,以明确师德红线,发挥警示作用,在网站上开设“师德举报”和“教师心声”窗口,聆听真实的声音。在教育部引领下,各高校基本都有相应的师德师风制度准则及相关培训,致力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对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师德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一些严重的师德问题仍时有发生。诸如:政治意识不强、缺乏大局意识和规矩意识;学术不端,在科研工作造假、抄袭论文;教风不严,不遵守教学纪律,敷衍完成教学任务;行为不正,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当利益等[4]。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足而一。

(一)师德培训收效甚微

教师被动化接受师德培训,收效甚微。师德培训初衷很好,但“师德”并非技能,无法量化,是内化于心的品质品格,通过培训来提高一个人的品质,难度很大。笔者曾参加过数次教师培训,对其深有体会。师德培训往往是培训者在台上讲解条条框框,教师在台下忙于手头事务。究其原因,或是培训者说教意味浓重,或是培训内容吸引力不强,与教师需求不对称,或是教师认为培训即形式,对师德塑造并不能有任何影响。这往往造成培训场面宏大,但收效甚微,有徒劳无功之感。

(二)师德考核趋于形式

量化考核趋于形式,带上行政化考核的影子[5]。师德考核本意是通过考核,引导教师注重师德修养,明晰师德底线,树立师德标杆,从而以考核促进师德修养,以师德修养促师德考核落实落细。但是师德标准并非科研业绩或教学课时量,是无法量化的,表格化的考核形式和固定化的考核内容,最终使师德考核走向形式化,无法促进师德向好。

(三)评价导向有待优化

重视立德树人,但绩效考核挂钩科研更明显。高校围绕育人开展教学、科研两大重点工作,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使命所在,然而科研资源多、来路广、业绩高、成果丰,在教师职称评审等各方面贡献颇多,在年底绩效考核也增色不少,因此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与此相反,本科生参与科研较少,培育人才、师生相处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更多,在与学生交流时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师德形成的重要来源,却在绩效考核中占比不足。教学、科研均能亮点频出之人少之又少[6],高校教师只要能在两者其一有一定建树,绩效考核便不应有太多差额。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优势

(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根基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进行深刻精辟的分析。高校教师作为“现实的”“社会的”人,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更注重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和自我实现[7]。国家着力通过提升地位、维护尊严、尊重个性的具体行为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对教师的最终命运予以关怀。相对来说,西方信仰的“人本主义”,是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出发的,他们所讲的人的发展,是统治阶级的自身发展,因而并不能代表高校教师的利益。

(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我国在持续发展中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从中国航天到北京奥运会,从汶川地震到新冠疫情,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优越性日渐凸显。“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地位待遇,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将教育当做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国家层面的重视层层下达,各高校联动实施,有利于建立完备的师德师风制度体系。国家重视高校这一三全育人、立德树人重要阵地和高校教师这一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重要群体,在多个高校、院系进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树人为要,立德为先,以“三全育人”试点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空间学院厚植钱学森航天精神和红色家国情怀,强化“大思政”工作理念,抓住全员项目导师制和人才培养方案两条主线,以实践、课程、文化、网络四个育人维度为突破,着力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学后教,师生共学,不仅有助于培育创新人才,而且有利于教师素养的自我提升。

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探索

纵观国外,西方国家都制定了较完善的有关教师道德规范的法律法规,侧重于以法律约束师德。相比之下中国高校的师德培养,更注重制度约束和自我修养[8]。制度约束关注的是师德底线,自我修养依靠教师自省自悟,外在力量如何合理有效推动师德发展?站在对立面,不断强调各种师德奖惩措施制度,只会把教师推得更远,合理的做法是通过理解、尊重、关心、相信教师,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营造“栓心留人”的宽松用人氛围,激发其内在动力[9]。我国可借鉴西方对师德师风在法律制度上的规范惩戒,将党的引领、师德的自我修养、外界的引导监督、法律的制约和促进教师发展结合,使高校引导监督有强有力的支持,惩罚警戒有强有力的抓手,多方促进师德师风向好。

(一)关注个体价值,培养主观态度

高校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学历均为博士,作为高学历人群,他们普遍对自己和所在单位期望值较高,管理人员根据“期望理论”,对教师进行“期望值管理”,即主动关注教师个体价值和发展需求,通过个体谈话形式及时沟通,帮助教师设立合适目标,制定实现步骤,通过明确的期望值培养教师的“激动力量”。“激动力量”激发内部潜力,促进积极工作。就教学来说,教师能在备课教学中强化责任意识,在被学生的肯定中内化职业道德,长期的“期望值管理”可以促进师德师风和业绩能力并向发展,实现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价值,变被动接受师德培训为主动修养职业道德。除此之外,西电还通过工会等组织凝聚人心、培养态度,例如组织凸显师德主题的基于教师共同体的研修,在轻松的氛围里发挥传帮带作用,二级单位如空间学院通过教师节、儿童节等节日福利增强教师及其家庭幸福感。充分利用班主任负责制、本科生导师制等制度增进师生情感,为教师创造主动修养师德的氛围,使其在关爱学生的过程中寻找身为教师的责任感。重视“课程思政”,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主力军”,也是“学习者”,他们先受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认同,才能真正地传达给学生,这便是“课程思政”对教师的反向作用。

(二)利用互联媒体,师德舆论互促

当代师德师风的宣传效果受多方掣肘,往往是好事不出门,“师德标兵”小范围赞颂,坏事传千里,失德行为大幅度传播,这种效应是坏事容易推及己身的心理造成的。舆论谴责影响教师整体形象,以一定百伤及教师心理。师德常在人心,而不是标签,很多遵从师德的教师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事件发生时才能彰显其品德。在信息时代,“舆论谴责,以一定百”的现象还需通过媒体舆论的力量转变。西电重视宣传引领,邀请师德先进个人开展专题讲座,评选“西电最美教师”,来挖掘选树师德典型。空间学院通过“空间菁英”系列报道来叙写普通教师平凡忙碌生活中的点滴,对教师进行不形式、不美化、不标签化的真实还原,期望以此破除公众成见的壁垒高墙,同时以媒体的认同、舆论的引导反过来规范教师行为,达到师德与舆论互促兼好的局面。

(三)细化从业要求,追踪边缘问题

师德培育是长期的行为,入职前的把关、入职时的教育、入职后的长期追踪缺一不可。入职前除了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外,还可以通过谈话、查阅档案、联系原单位了解等方式强化品德考察;管理人员收集在职教师和学生对新任教师的期望,选取恰当的部分,在入职谈话时传达给教师,使教师在入职初期就明晰身为教师的责任,并步步落实;入职后的长期追踪难度大,但预期成效好,高校教师凭借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工作能力等进高校、评职称,能力优于常人,他们也懂得为人师的责任和道义,有些教师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奉为真理积极践行,但有部分教师并未将师德内化于心,反而将之作为装点自我的外衣,在名利双收面前丢失了初心,徘徊在犯错的边缘地带,这就需要发挥党委和党支部的力量,深入群众,时时排查,多多了解,发现并纠正边缘问题,严格按照规定惩处失德教师,使标杆和反面同时发挥作用,正面引导,反面警戒。

五、结语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10]。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是也曾说:“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关系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关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培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对更优质教育资源的美好期待。新时代,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刻认识到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到强化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以《意见》为抓手,以增强理论学习涵养师德师风为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从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方面探索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整合资源、协同联动、统筹推进,全员参与、全面动员、全方位推进,建立完备的师德师风制度体系和有效地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升高校教师的核心素养,加大高校教师的日常监督,保护合法权益,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高校教师队伍,不断提升师德诗风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猜你喜欢

师德师高校教师师德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致良知与师德
谨防师德师风失范
江永:“码”上举报 师德师风问题
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