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青春片的价值观彰显与重塑
2021-11-29陈凡
陈 凡
(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与灵魂,而文化产品的创作与传播担负着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大学生作为华语青春片的主要接受者,这种影片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而青年的价值观状况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因此,梳理青春片承载的价值取向,厘清个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责和使命,有益于更好地发挥华语青春片的育人功能。
一、华语青春片的历史溯源
青春片,广义上来说,是一种电影题材,一种对于青年生活、青春岁月、成长主题的或乐观、或悲观、或写实、或戏剧化的表达;而狭义上来说,则是一种类型,一种基于一系列具有共性的能指符号对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冲动、叛逆、错失、莽撞和迷误的驯服、救赎和引导[2]。青春片在世界电影产业中异彩纷呈,《毕业生》《两小无猜》《暮光之城》《初吻》《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电影在大学生中深受欢迎,表明对青春的回味与体会是人类情感价值的共同体验,青春的共同情感体验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
华语青春片的创作也不例外。华语电影的诞生及发展和戏剧、文学的关联性紧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诉求,个人叙事趋附于国家叙事之下;直到20世纪中叶和平稳定后,才越来越多地出现个人叙事的表达,青春片因富于个体经验的讲述成为华语电影中的重要表达形态。
比较起来,华语青春片的发展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比我国内地起步早。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的琼瑶爱情片就呈现出青春片的样态,之后的台湾新电影运动更是催生出一大批自传体式的青春片,如余为彦的《童党万岁》,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新千年之后的台湾青春片创作又发展出小清新商业青春片的创作热潮,如《十七岁的天空》《盛夏光年》《我的少女时代》等,引发广泛热议与模仿。香港的青春片创作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商业经济的崛起,秉持着商业性的运作气息,对青春的书写杂糅了戏剧、犯罪等,并以商业性的包装进行推广,如陈果的《香港制造》,彭浩翔的《青春梦工厂》《春娇与志明》,黄修平的《狂舞派》等。内地的青春片创作自20世纪80年代逐渐起步,《沙鸥》《青春万岁》《青春祭》等影片将时代诉求与青年个人叙事关联起来,引发了时代回响。之后的《十七岁的单车》《站台》《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影片以青春的不羁与个人化叙事为主调,构成了残酷青春的时代呓语。内地商业青春片的创作,在2013年的《致青春》后迅速崛起,涌现出了时下大学生们最为熟悉的青春片文本——《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闪光少女》等,青春的当代叙事更为贴近主流的青年观众,引发了极大的反响。
二、华语青春片的价值彰显
电影作为一门叙事的艺术,叙事文本的编码背后总是隐匿着价值。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指出,“意识形态是一套既存的表象(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是形象、神话、观点或概念)系统(有它自己的逻辑和原则),并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具有历史的作用”[3]。叙事活动是人文精神进入大众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具备了缔造时代精神、组织生活秩序的价值功能[4]。华语青春片在不同的文本叙事中隐匿着多重二元对立价值,对此进行解码分析,梳理华语青春片价值取向的整体情况,有利于矫正价值取向的偏差,进一步彰显其正向价值。
(一)华语青春片的价值取向偏差
1.拜金奢靡
《小时代》系列给广大青年营造了极其梦幻的奢靡生活,金钱带来的物质满足使得主人公变得不再本真,友情充满着猜疑,生活剩下的就是攀比和背叛。这种对于物质极度崇拜的价值取向,容易误导大学生脱离生活实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人民日报》评论也曾指出:“在中国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艺作品对于物质和人的关系的探索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但探索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创造和物质拥有的层面,把物质本身作为人生追逐的目标,奉消费主义为圭臬,是‘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5]
2.伤逝消极
青春因懵懂而美好,因美好而令人怀念,但《致青春》《沉睡的青春》却诉说着对青春的伤逝与缅怀。这种把过往与当下人为割裂的价值叙事及其流露的“失去的总是美好的”价值取向,容易导致大学生沉溺消极、无所追求。
3.自私狭隘
《左耳》《九弄咖啡馆》等华语青春片对于青春的讲述,拘泥于单纯的校园关系,割裂了其与家庭、社会的联系,营造的人物关系大多逃脱不了“三角恋、报复、死亡……”的叙事套路,自私自利、背叛狂暴等价值观念的滋生传播,容易导致涉世未深的青年受众的价值观错位,可能会造成他们因“小我”的爱情失利而丧失人伦亲情,甚至草率地否定生命的意义。
(二)华语青春片的价值彰显
1.实干拼搏
美好的生活不是凭空想象和坐享其成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干拼搏来获得的。《中国合伙人》《奋斗》《爱拼北京》就很好地诠释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在奋斗的过程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目标也有彷徨、有裂痕也有弥合,这些善良、勇敢、坚定的青年终于通过努力勤勉、勇往直前的拼搏实践,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的成长励志故事,远比《小时代》虚华、空洞的价值观更加符合中国现实,对于培养当代青年的吃苦耐劳、创新创业的时代品格有着很好的引领作用。
2.乐观积极
通往成长的道路绝非坦途,青春的岁月也并非全然美好,但要具备拥抱生活、活在当下的乐观精神与积极心态。《青春派》就是一首青春的成长赞歌,与以怀旧为主题的青春片叙事模式不同,它讲述的是青春的成长故事。男女主角虽然由于学习成绩的不对等造就了恋爱的失败,但男主角并没有因此沉沦消极,而是反观自我,将精力用到了学习上,最终考上了大学,收获了另一份爱情。正如影片结尾所说“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在成长的道路上,也许会失去一些,但选择不同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也要学会不纠结沉溺于过往,积极把握现有的机遇,努力提高自身本领,拥抱更美好的明天。
3.友爱包容
青春的养料来源于亲人、师长、朋友的真诚陪伴与帮助,比起青春期爱情的轰轰烈烈,亲情、师生情、同窗情则显得润物无声,却更为持久有力。《我是你妈》中妈妈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及梦想的支持,《老师·好》中苗宛秋老师对学生的严厉管理及最终感化,《女大学生宿舍》中大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友情的珍视与呵护,对生命价值的尊崇,刻画了一幅幅温暖的画面,带给人安宁和力量。青春本不完美,要承认它的青涩懵懂和冲动彷徨,也要以更开阔的视野迎接青春的馈赠,实现自身价值理想的同时成就彼此,遇到最好的自己。
三、华语青春片与大学生的价值观重塑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价值的引领,在商品经济社会思想的多异性中显得格外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做到守土有责,注重多方协同,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影视创作者要不忘初心使命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判断,变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在文化创作领域,则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先进文化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产品之间的矛盾。因此,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对于影视创作者而言责无旁贷。
影视创作者的主体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文化产品的价值观生成,青春片创作主体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引导当下青年的价值观。是守土有责、不忘初心,坚持创作文化精品,还是为博人眼球、争取票房不惜生产文化糟粕?这一问题值得影视创作者重新审视。由章子怡、黄晓明等主演的《无问西东》,讲述了20世纪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热爱学习、以身报国的青春故事,他们在战火纷飞年代对知识的热爱、对爱情的忠贞、对祖国的赤诚,给予了青春最好的诠释,也启发影响大学生们思考人生意义,珍惜把握青春。而彭于晏、倪妮主演的《匆匆那年》所描绘的则是零零碎碎、纠缠无味的青春虐恋故事,堕胎等情节的设计更是引起观影者极大的心理不适,这种爱情观的误导会影响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大学生们行为失当。因此,创作者应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时代诉求,不忘创作初心,遵守文化艺术创作的规律,自觉创作有益的文化精品,使青春片在适应时代变革的同时坚守其文化价值与使命。
(二)大学生观影群体要知行合一
大学生作为青春片价值观接受的主体应具备甄别意识,不能片面追求明星阵容、场景奢华、情节跌宕等感官的刺激,而应从青春片所承载的文化深度和价值内涵进行思考选择。否则,不仅消费了金钱,也会消耗了能量,造成精神的空虚与价值的迷失。
大学生应积极进行自我提升,一方面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真正做到“人民有信仰”,自觉为国家发展献力献策。另一方面,培养良好的影视审美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的影视作品在带给人感官享受的同时,也极大丰富和滋养了人的精神,因此观影群体应该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突破影视审美的瓶颈,提升观影层次。可喜的是,《小时代4》《栀子花开》《微微一笑很倾城》等青春大片口碑与票房的相继失利,体现了观众对影片消沉价值观的反抗;与之相对的是,小成本的《闪光少女》,因影片中塑造的青年学子对自我理想价值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爱情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发了青年大学生的观影热情,口碑与票房获得了双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大学生们更能理性审美,他们认可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并用实际行动支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片。
(三)高校要营造有益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营造有益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汇聚和谐的价值观乐章。
在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的具体实践中,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文化价值的正向引导。应积极收集国内外的进步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旗帜鲜明地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观,抵制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帮助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养成。其次,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文以载道,以德化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为旨归,做好校园文化活动的顶层设计,通过开展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合唱比赛、体育竞赛等异彩纷呈的校园活动,激发大学生的正能量,从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价值观教育。最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工作,而是一项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长期事业。因此,高校要以生为本,做好发展规划,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位教师,落实“三全育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