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渠建设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建设

2021-11-29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指挥部

李 玲

(红旗渠干部学院教研部,河南 林州 456550)

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历经半个世界的风雨洗礼,至今依然稳稳地镶嵌在太行山上。许多前来参观红旗渠的人面对雄伟壮观的“水长城”感叹不已:在那样一个没有现代化生产工具的年代,林县人民就地取材,用人工砌成的渠道,是如何成为不漏、不倒、不垮工程的典范?追寻其原因,就在于林县县委高质量建设这条引水渠道,而高质量建设的底蕴在于红旗渠严密、科学的制度。修建红旗渠10年间,林县县委和红旗渠工地党委、红旗渠总指挥部制定了与实际相适应的、涉及红旗渠建设方方面面的制度。林县县委根据事物的不断变化,从实际出发,把制度化为规定、通知、意见、守则、决定、工作职责、注意事项等,科学地建章立制,从而使制度成为红旗渠高质量建设的支撑。

一、红旗渠上规章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到国家建设,小到一个单位,都离不开制度的支撑与保障。规章制度是保证社会秩序正常运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犹在思想建设之上。红旗渠修建10年,投资6000余万元,基本没有发生贪腐事件,这得益于修建红旗渠时严明的规章制度建设。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实现了红旗渠质量效益的统一,确保了红旗渠工程稳健推进。

1960年2月11日,修渠大军开赴修渠工地,亟须制定相应的制度指导整个施工安排。中共林县红旗渠委员会根据党的纪律要求,形成了值班、报告、作息、施工、安全、卫生、学习、财务、物资管理等配套制度机制,保证了红旗渠工程建设能够廉洁高效地进行。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红旗渠动工后,随着自然灾害的加重,粮食供应越来越紧张。为了防止浪费粮食,1960年2月21日,红旗渠总指挥部发布了《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财粮金融股工作意见》,对粮食补助发放标准和管理、资金筹集和开支责任划分、资金管理等方面做了严格规定。在粮食补助上,向劳动一线倾斜,工地管理人员一律不补。在资金筹集上,以各单位自筹为主,自筹自用,除一些小型支出外,较大的款额一律通过银行营业所转账划拨,进行非现金结算。在资金管理上,规定了各单位每月留存的现金数目限额,超过规定限额的资金,必须当天就近交到人民银行在工地设立的各个营业所,工地上所有粮食供应站和商店当天营业的货款一律存入当地银行营业所。

“请示报告制度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组织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1]”。1960年2月24日,红旗渠总指挥部下发《关于加强联系报告制度的通知》,要求每个分指挥部坚决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请示报告制度鲜明体现了我们党讲政治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么大的党、这么多党组织和党员,如果都各行其是、自作主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那是要散掉的”。因此,贯彻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可以防止杜绝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本位主义。

红旗渠是关系到林县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百年大计,严格的质量管理是这条大渠不漏、不倒、不垮的保证。1960年3月25日,总指挥部发布了《关于红旗渠总干渠上段砌石的须知》,对工程的断面、桥涵、隧洞进行了详细规范,细化了建筑材料的规格和责任追究办法。1961年6月,下发了《怎样才能把渠道修得滴水不漏》,提出了六项原则。1962年11月5日,在红旗渠总干渠第四期工程施工中,总指挥根据新的地质状况,下发了《第四期工程施工须知》,从总体标准、渠线开挖、材料规格、基础处置、泥浆使用五个方面做出规范性标准。1965年5月,林县水土保持局未雨绸缪,下发了《红旗渠支渠施工须知》,统一建设思想、统一建设规格、统一质量要求。1966年9月6日,林县水土保持局下达了红旗渠总干渠加高加固的施工计划,制定了施工实施细则。1967年3月10日,下发了《红旗渠总干渠加高加固须知》。红旗渠总指挥部和业务主管部门根据红旗渠施工的阶段性特征,制定与实际相适应的施工制度。各施工制度使监督有依据,验收有规范。

红旗渠党委和红旗渠总指挥部为了使财物管理规范有序,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健全财物制度,使管理有效。1965年3月15日,红旗渠总指挥部做出《关于财务管理的几项制度》,对粮款补助、物资管理、财务开支进行了详细规定,以堵塞漏洞。1966年3月30日,在三条干渠即将竣工之际,为了保证集体财产不因竣工而流失,严防贪污、盗窃、浪费,红旗渠总指挥部发出《关于认真搞好竣工清财的通知》,提出了十项要求,并规定如有违反,按情节轻重给予处理。红旗渠建设中的财物制度,在约束人们不良行为的同时,制度中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人有执行制度内在动力,提高了工作绩效。

二、红旗渠上规章制度建设的作用

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为了使更多的人遵规守纪,不仅要教育人们树立自觉意识,还要有一种强制的力量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就是规章制度。随着红旗渠工程的持续推进,工地上的党员干部搞特殊化、贪污浪费、怕吃苦受累、不愿长期奋斗、思想懈怠、消极应付、脱离群众、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显露。如何应对这些考验,化解这些危险,规章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一)增强规章制度建设,克服官僚主义习气,奠定坚实群众根基

红旗渠修建中制定的各种制度具有激励作用,激励的实质是正强化效应。党员干部主动积极地表现出党的先进和纯洁行为,一定会得到党组织和群众的称赞和表彰,既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个人。

红旗渠开工后,林县县委对“五同”工作方法进行了细化和改进,把“五同”工作方法规范为“五结合”工作制度,其中第一个结合就是深入第一线与指导全盘工作相结合,要求减少会议、文件和报表,使党员干部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生产第一线。当时扎扎实实到田间、到食堂、到马棚、到猪圈进行工作的县、社、队干部达到四千三百余人,群众都说八路军的作风又复兴了。好的制度是代表形象的,红旗渠上的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制度,克服了官僚主义的习气,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使群众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毫无怨言地投身于红旗渠的建设中。

(二)增强规章制度建设,汇聚党员干部凝聚力,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党的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保证,有铁一般的纪律才会有铁一般的队伍。制度是纪律的载体,纪律通过制度来实现。1960年3月,中共林县红旗渠委员会发布的三项组织纪律中有一项纪律要求各分指挥部副营长以上的非脱产干部,凡工作调动时,必须有县委组织部通知,经党委会同意后,方可执行,否则一律不得离开岗位。1960年4月,红旗渠总指挥部发出《各分指挥长应经常向总指挥部直接汇报的通知》,要求分指挥长不准以各种借口向总指挥部推托汇报,更不允许汇报的情况与实际情况不符,重申“各分指挥长每2-3天要亲自向总指挥长汇报一次整个工程进展情况”。

红旗渠建设中的各项制度适用于每个党员干部,不分级别,不分年龄,所有人都必须无例外地遵守。高效的组织性、严明的纪律性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去争取胜利。

(三)增强规章制度建设,警示党员干部遵规守纪,形成预防腐败的有效防线

制度是一种约束和规范,红旗渠建设期间的各种制度,对各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负有各种责任的干部和管理者必须遵循制度的规则和程序。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红旗渠建设的司令部,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部由办公室、宣传部、工程技术指导股、劳调福利股、物资供应股、粮食供应股、公交邮电股、治安保卫股组成。工地党委明确了“一室七股”的权限和职责,实行了责任清单和权利清单制度,对“一室七股”的功能、调控、权责、主体、运行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界定,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详尽规定权力运行的边界、程序、流程,用制度对权力进行规范约束,使党员干部遵纪守规,形成了预防腐败的有效防线。

三、红旗渠上规章制度建设的效果

红旗渠上严明的规章制度建设,归结起来就是为了一个目的,高质量建设红旗渠,把红旗渠建成不漏、不倒、不垮永续利用的百年工程。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实事求是,严把工程质量,做细、做精,加强监督问责。

(一)规章制度建设形成了红旗渠建设中务实的工作作风,保障质量效益相协调

所谓踏踏实实,就是不浮躁,把精力集中在与人民群众高度关联、与发展高度同步的红旗渠建设上。李大钊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2]”注重落实、讲求实效,是红旗渠上党员干部一贯的作风。小店分指挥部把38名干部下沉到各营、连,严格实施包出勤足、包思想进取、包民工干劲大、包群众纪律好、包高功效、包民工生活好、包生产安全“七包”责任制。这些下沉到生产一线的干部都把铺盖卷放到了自己所包的营、连,与民工同睡一铺炕、同吃一锅饭、同点一灯油、同打一根钎、同破解生产中的难题。分指挥部干部吴万和下到南屯营,在劳动中发现劳动定额不合理,随即与营、连长进行研究修订,使包公定额趋于恰当,过去有多人经常完不成定额,包工定额修改后,工作效率较之过去大幅度提高。

天下事,兴于实,败于虚。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1966年12月22日,中共林县红旗渠委员会专门发出《关于减少会议提高劳动效率的通知》,要求各分指挥部党总支、各连党支部把会议减少到最低限度;不准占用劳动时间开民工大会,非开不可的会放在晚上开,严格限制会议时间,不能超过晚上9点;严格会议审批制度,分指挥部开全体会议要经总指挥部批准,连队开全体会议要由分指挥部批准。红旗渠是干出来的,不是开会开出来的,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实干创造实效,实效检验实干,实干是响亮的宣言,实效是最权威的裁判。林县的党员干部在红旗渠建设中形成的务实作风,保障了红旗渠质量和效益相协调。

(二)规章制度建设强化了红旗渠建设中的执纪问责机制,奠定百年大计工程

红旗渠党委精准有效地推进施工质量执纪问责工作,明确职责定位,压实责任到位。在施工中,各个施工单位按照《施工须知》的要求和质量规范进行施工。施工连队一天一验收,分指挥部是三天一验收。分指挥部验收时,先让每个工序的组长或队长背诵施工规范口诀,然后再进行实体验收。总指挥部工程技术股一周一验收,每个月总指挥召集各分指挥部和施工员进行总体验收。在每一级验收中,发现施工不符合质量要求,无条件立即掀掉,返工重建,返工不计工,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准讨价还价,负责人员还要做出检讨,进行自我批评。

1962年3月31日,总指挥部组织全体分指挥长、13个施工员、58个连长以及总指挥部业务股干部,对河顺分指挥部工段进行验收。根据施工标准,从西头开始,有的用尺子量,有的用铁锹捅,一米一米地验收到东头,一丝不苟。验收结束后,小店、元康、临淇分指挥部的分指挥长对工程质量进行了点评。他们认为,河顺分指挥部工程进展快、质量基本合格,主要是勾缝所用沙子不太好、渠道内堆积物没有清理、个别地方宽度不够。指挥部要求河顺分指挥部认真对照验收意见,将现有问题改正过来。红旗渠历经半个世纪风雨,风采依然,源于对施工质量规范的严把死守,源于严格的执纪问责。

(三)规章制度建设规范了红旗渠建设中的工程细节,保障了红旗渠工程建设的高质量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红旗渠工程来说,工程细节上有任何的疏漏,都会导致工程的失败。红旗渠总干渠第一期工程质量对后续工程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于垒砌所需石料的选择和加工规定得清清楚楚。垒砌主要用片石、块石、料石、拱石,必须石质坚硬,清除掉石面泥土和风化杂质。料石用于砌筑墙内外表层,六面加工五面,主面要求加工细致,对口严缝,不能缺角,其长、厚度,尺寸要比背面稍大;片石主要用于渠墙砌体填腹,每块重量不得小于15千克。所有块石必须方正,上、下面平整,石面不能有尖锐的突角,每块不得小于30千克,厚度不能小于20厘米,长度、宽度不能小于厚度。拱石主要是按照样板锻料,长度应大于厚度的1.5倍[3]。

红旗渠是林县的老百姓从太行山上开凿料石,之后把一块块石头垒砌起来修建而成,每一块石料都关系到红旗渠的百年大计。红旗渠各分指挥部根据垒砌石块的程序和施工规范,从清基、备料、拌浆、垒砌、填腹等方面编写了民工易懂易记得口诀。

比如拌浆:

淋好灰汤选好土,泼层灰汤上层土;

闷大堆、和好泥,当天不使当天泥。

红旗渠上的规章制度以其严明性、操作性,使红旗渠建设的各个环节都置于制度的规范下,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保障了红旗渠建设的高质量,使红旗渠真正成为可以永续利用的世纪工程。

四、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年红旗渠的高质量建设以制度为底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如今,国家提出和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我们要借鉴当年红旗渠的制度建设,贯彻落实好这一方针政策,逐步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指挥部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建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部”
从政治势能到治理效能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的“难”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红旗渠》
坚守一线“指挥部”?当好一线“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