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声告白》中人物间的冲突、内心的痛苦及自我救赎

2021-11-29李佩瑶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莉迪亚内斯玛丽

李佩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江苏 无锡 214105)

《无声告白》是华裔美国作家伍绮诗的第一部小说,于2014年出版并一举夺得2014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这部小说在种族偏见、身份危机、家庭问题、个人成长、寻找自我与爱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描写。性别的不平等和种族歧视是长期存在的严肃话题,伍绮诗用她特殊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少女如何努力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的故事,引发人们思考自己对待他人时是否存在偏见,我们的爱对家人是否为一种束缚和重压,真正的关心和爱是什么?

一、小说主要人物的痛苦来源

(一)詹姆斯的痛苦

詹姆斯这个人物的遭遇和经历是美国种族歧视现象的典型代表。詹姆斯有着与众不同的东方人的面孔,并且时常表现出一种不愿与他人过多交往的另类模样,但其实他的内心又完全相反,敏感脆弱又自卑,格格不入是他心中始终不愿向他人提及的痛。就像小说中写的那样,“詹姆斯承受了多年别人不加掩饰的打量,他们似乎把他当成动物园的动物,他听够了路人的窃窃私语——中国佬,滚回家——‘与众不同’一直是他脑门上的烙印,在两眼之间闪闪发光,这个词影响了他的一生,在每件事上都留下了肮脏的手印”[1]248。所以他一直在想方设法融入其实并不接纳他的美国社会——“这片鼓吹人人生而平等的土地”[1]41。他害怕自己的英语口音显得不正宗,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不再和父母说中文。由于担心受到同学的嘲笑,他也会极力避免和在学校做勤杂工的父母交谈。连面对自己的妻子玛丽琳,他也一直担心她会后悔和他结婚,怕她拆穿他的真面目,像他一直看待自己那样看待他——一个“瘦骨嶙峋的弃儿,吃剩饭长大,只会背诵课文和考试,还是冒名顶替的骗子”[1]49。所以他始终都不提及自己的过去,说起父母也只是在妻子面前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父母在他上大学后就过世了。其实这种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背后,是对过去深深的不安和恐惧,更是他自己对于自己过去生活的怀疑和厌恶。在日后对儿子内斯和女儿莉迪亚的教育问题上,他也处处表现出自己想要他们也受欢迎,能够成功融入社会的心理,却从来不去思考甚至无视自己孩子真正的需要和内心感受,这也导致了他和孩子们之间出现了越来越深的隔阂。

詹姆斯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他从小到大都在感受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但这种种族偏见更加加深了他对自身及本种族的不认同感。在伍绮诗的第二本小说《小小小小的火》中,作者也在一对美国夫妇想要和一名中国女性争夺一个中国女婴抚养权这个情节中讨论了相同的主题:一个人终究是不能逃避和脱离她自身的种族和本族文化的,否则他们的成长将会伴随严重的身份危机[2]。

(二)玛丽琳的痛苦

玛丽琳出生的时代和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以及现实和自我实现之间的矛盾都让这个人物一直生活在挣扎之中。除了自身的困扰,她还有和丈夫詹姆斯的相互误解,以及她的爱对女儿的重压和她对其他两个孩子的忽视所带来的一系列家庭问题等。这些纷繁复杂的因素让玛丽琳成为一个矛盾体:想摆脱和母亲一样的命运,但却无奈走上了和母亲同样的道路;想把女儿培养成自己理想中出类拔萃的模样,却导致女儿最终走上绝路。女儿的死让她崩溃了,最后也让她重新反思这一切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

玛丽琳一直想变得与众不同和出类拔萃很大程度上源于母亲的影响。她不赞同母亲的生活方式。她母亲的人生仿佛只被局限在一个房子里,做家政和烹饪就是母亲的全部,所以对她来说做医生就是她想象得到的最能与母亲的生活方式拉开距离的职业。在遇到詹姆斯之前她一直为当医生而努力,但是突如其来的意外怀孕,让未完成学业的她只能选择结婚生子。她也反复告诉自己等孩子大一些后一定重回校园。可是时间冲淡了玛丽琳对自己的承诺,当母亲去世时,玛丽琳已经是一个结婚8年有了两个孩子的全职母亲。婚前的信念渐渐远离,她也变成了一个围绕着家庭转的、满脑子只想着烹饪的和母亲一样的女性了。带着对现实的不满,玛丽琳离家出走了,重新入学去追求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但又一次怀孕的事实最终还是击碎了玛丽琳的梦想,重回家庭的她内心却发生了变化,女儿莉迪亚成了她理想实现的寄托,帮助女儿成功成为她人生的全部。查理斯·耶茨的小说《革命之路》里的女主人公爱波,和玛丽琳有着略微相似的状况,起初因为意外怀孕和丈夫弗兰克结婚组建家庭,但是她的心却始终在远方——那个遥不可及的远方——她觉得自己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虚伪空洞令人窒息。她不甘于做一个相夫教子的全职主妇,两个孩子和家庭琐事让她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在《无声告白》中也有着类似的描写:“她的旧生活——舒适温暖,但压抑憋闷。”[1]141

(三)莉迪亚的痛苦

莉迪亚是始终牵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很多情节都是围绕着她展开的。小说中写道:“毁灭与消融无处不在。然而,对于李家人而言,他们之间的连结却越来越紧密,是莉迪亚把他们捆在了一起。”[1]154莉迪亚是全书中活得最压抑、最沉重、最迷茫,也是集诸多矛盾于一身的人物。她在外貌上继承了妈妈的蓝眼睛,她看起来沉着又自信,三个孩子中父母最宠爱莉迪亚。毫无疑问,父母把本应也同样分给家里其他两个孩子的爱几乎全部倾注到了莉迪亚身上。但他们的爱却变成了沉重的大山压在了莉迪亚身上,让她无法喘息。“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在你身上,最终把你压垮。”[1]260但是直到死前,她哪怕一次也没有向父母表达过自己真实的想法,她内心的一切痛苦只有哥哥内斯知道,他多年来一直是莉迪亚内心的支柱,对于莉迪亚来说,内斯的存在就如同“在寒冷的冬日咽下一大口热茶”[1]171。但内斯最终要离开家去上大学的事实让莉迪亚和父母之间因为内斯而保持的平衡关系彻底断裂。最后和杰克的一场谈话直击莉迪亚脆弱的灵魂,她对杰克恼羞成怒是因为杰克说准了她心中的恐惧——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到底是什么让她错得那么离谱,为了寻找答案,她来到了那个错误的源头——家旁边的那个湖旁,最终阴差阳错引发了一场悲剧。

二、各种人物之间的冲突及矛盾

(一)詹姆斯和玛丽琳

詹姆斯和玛丽琳结婚时,玛丽琳的母亲就因为詹姆斯的身份不赞同他们的结合,她预测女儿未来的生活会到哪里都不合群,并且会后悔一辈子。玛丽琳母亲的话就代表了詹姆斯在美国感受到的种族偏见。但也正是这一点所谓的“不合群”深深地吸引了玛丽琳,她觉得詹姆斯一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与众不同”。但其实与周围格格不入的詹姆斯最想要适应环境,看起来普通平凡的玛丽琳却一直想要出类拔萃和不被他人的目光所限制。这就是他们两人根本的矛盾点。玛丽琳一直追求的不同是“生活与自我的标新立异”,但是被“囚禁在米德伍德死胡同般的小街上的那座房子里,她的野心无法施展”[1]248,所以对于詹姆斯来说,他很久之前就感受到妻子其实是为了她的各种心愿而活着,这种心愿起初是对于自己的,后来又转嫁到了女儿莉迪亚身上。

在婚后多年,他和妻子两人依然互相不理解。有一年玛丽琳离家出走,去追求自己多年前因为怀孕生子没有实现的医生梦,但是詹姆斯内心里却认为是因为自己能没给妻子想要的生活,她后悔和自己结婚才出走的。这个问题始终在,并且在莉迪亚死后开始爆发出来。之后在他与妻子矛盾频发并一直试图逃避的时候,他投向了自己的华人研究生助理路易莎的怀抱,有一瞬间他甚至觉得自己应该娶一个像路易莎一样的女孩,这个有着和他一样的中国面孔的女孩。詹姆斯的这段出轨经历和小说《革命之路》里的主人公弗兰克很相似。弗兰克在与妻子爱波的婚姻出现裂痕不知道如何修复的时候,他出轨了自己公司部门的打字员。他们两人都是借着出轨这件事来逃避婚姻问题,都是和妻子产生了矛盾但无法解决,于是寻求了一种转移问题的方法,让自己不再烦恼于当下的问题。但是矛盾依然在,詹姆斯在妻子发现这件事,两人争吵过后才开始冷静思考为什么一切会错得如此彻底,是他没能真正了解妻子,是他一直在忽视妻子的诉求,是他们一直都没有消除彼此间的误会。他们要说得太多太多,而这之后他获得了妻子的原谅,他们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莉迪亚和父母

作者在小说第二章开篇就一语道破了莉迪亚悲剧的根源,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小说中写道,“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呢?如同任何事一样,根源在父母。因为她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1]26。莉迪亚和母亲之间关系的重要转变最早源于母亲玛丽琳的一次离家出走经历。当时幼小的莉迪亚觉得一定是她有什么没做好妈妈才会生气出走的,她发誓如果妈妈能回来,她一定会去满足母亲的每一个愿望,这样妈妈就再也不会离开了。她无意中看到了那本妈妈平时每天都会看的烹饪书,当发现里面有些页被母亲的泪水打湿,她觉得一定是这本书让母亲痛苦,于是她偷偷藏了起来,然后和最终归家的妈妈说是扔掉了。但是此时的玛丽琳却觉得女儿读懂了她的心。她觉得这是一个征兆,预示着女儿也想和她一样过不平凡的生活,所以对于玛丽琳来说,“她要在余生中一直鼓励女儿,让她做出超越母亲的成就”[1]144。直到最后,玛丽琳才明白,莉迪亚真正想要的并不是出类拔萃的人生,而是妈妈能够开心。

长期以来,莉迪亚学会了在父母面前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母亲与父亲的双重压力让莉迪亚再也不堪重负,加之哥哥内斯离开家去上大学,和哥哥越来越远的关系也让她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三、混血之家的自我救赎

莉迪亚的死让这一个家庭本来就存在的问题变得越发突出,莉迪亚的确切死因困扰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也许最早推测出原因的是汉娜这个家里最小的孩子,也就是最被大家忽略的那个人。莉迪亚在死前的那晚,面对杰克对自己的质问,开始人生第一次认真思考到底为什么会如此痛苦,她的人生究竟从何时起开始错得如此离谱。她想明白了是她一直让自己活在恐惧之中,她害怕母亲会再次消失,所以为了维持这脆弱的平衡,实现母亲对她的每个要求变成了她的承诺和人生唯一的方向。从内斯把她推入水中又最终把她救上来的那个瞬间起,内斯就成了她全部的支撑。后来莉迪亚终于明白了,今后的人生不能再依赖任何人了,她可以自己去解决这一切。她决定坐着小船再次来到湖中,慢慢撒手自己游回岸边。但悲剧的是莉迪亚不会游泳。

在得知莉迪亚死后,詹姆斯和妻子的关系逐渐冰冷,后来他到自己的助理路易莎那里去寻求安慰。儿子发现了这一情况并告诉了母亲。在玛丽琳的质问和讽刺下,詹姆斯终于对妻子说出了多年来一直压在心里不敢也不想让家人看到的脆弱。“你又没有在别人都和你长得不一样的房间里待过,没有人当着你的面嘲笑过你,你也从来没有被人当作外国人对待。”[1]239这一次,换做詹姆斯离家出走了,一路上他都在重新思考造成这一切背后的真正原因。最终他和妻子都开始真正地理解和宽容对方。

韩裔作家Alexander Chee在为《纽约时报》撰写的书评中对《无声告白》有着这样的评价:“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但是伍绮诗想要表现的远不止这些,在这本小说的最后,伍绮诗表达出来这样的想法,作为“异类”,我们不能被社会或者其他人接纳,但也许真正重要的不是别人看你的眼光,而是你看自己的眼光。在伍绮诗的《小小小小的火》中,也描写到了两个他人眼中的“异类”:一个是14岁的少女伊奇,她特立独行桀骜不驯,家人都觉得她是一个叛逆又乖张的疯子;一个是艺术家米娅,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但是总是创作出惊人的作品。虽然他们两人在其他人眼里都很怪异,但他们却活得真实又忠于内心。

伍绮诗借助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让读者体会到,也许我们应该去关心我们真正珍惜和在乎的人,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心声。就像莉迪亚一家,最终他们开始学会真正去重视对方。詹姆斯开始平等且充满善意地对待儿子,玛丽琳也更加懂得去保护丈夫的脆弱。汉娜人生第一次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爱护。莉迪亚虽然不在了,但她却永远都在他们心中,影响着他们人生的每一个重要瞬间。对于莉迪亚来说,她的一生仿佛都是在告诉我们,“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猜你喜欢

莉迪亚内斯玛丽
忘却歌
德国在华顾问的神秘另一面
难忘的八个字
希腊克里特岛“幽灵孕妇”惊魂
和我一起玩
亡命救赎绝地求生,父女情长
摆脱假面,活出自我
摔出来的创意
女生玛丽莎Ⅰ
也用泥土造人的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