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县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21-11-29
商水县种子技术服务站 许纳纳
近年,随着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小麦优质品种的更新换代不断升级,小麦生产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商水县小麦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商水县小麦生产水平还待进一步提高。笔者现就当前商水县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如下:
一、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整地质量不高,播种基础差
1.虽然旋耕机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作业速度,降低了整地成本,但也造成了耕层变浅。随着秸秆还田面积增大,秸秆棚架现象严重,种子坐土不实,出现缺苗断垄现象。
2.旋耕麦田耙地不实,土壤暄虚,易致播种过深,出苗不齐不匀,形成弱苗。暄虚麦田造成麦田透风跑墒,遇旱麦苗发黄,易遭冻害。
(二)施肥不科学,养分投入不合理
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重底肥,轻追肥;重施氮肥,轻施磷钾肥和微肥。造成小麦养分的供应与吸收高峰期错位。氮肥施用过量或追肥过早造成前期旺长、苗弱、病害加重,后期倒伏或贪青晚熟。部分麦田缺硫、锌、硼等微量元素。
(三)播种期不适,播种量不当
1.春性麦、半冬性麦播种期较早,早期形成旺长苗,冻害时常发生,且后期易倒伏。
2.播种量随意加大。商水县小麦一般每667 m2播种量8.0~12.5 kg,但有些每667 m2播种量超过15 kg,甚至每667 m2播种量高达25 kg,造成群体过大、个体弱、分蘖少、抗性差、成穗少、易倒伏、产量低。
(四)重产量,不重质量,小麦品质有待提高
一是农民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的意识淡薄。高品质小麦已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不断提高下的迫切需求。二是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有待普及,小麦生长环境有待改善。三是小规模土地经营阻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利于小麦生产质量的提高。
(五)品种利用不当
目前,商水县小麦种子市场化运作,品种多、乱、杂,农户购种有“盲目求新求异”现象,不了解种性,造成小麦生产损失。
(六)效益低,管理积极性不高
粮价低,人均地少,投入成本高,生产效益低,农民种麦积极性不高。
二、对策
(一)因地制宜,合理选好品种
小麦品种要从品种特性(冬春、早中晚)、丰产性(产量潜力)、抗逆性(抗病、抗灾)方面进行选择。适宜商水县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有周麦32、百农4199、丰德存麦1 号、郑麦7698、丰德存麦5 号、周麦36、周麦28、烟农999、丰德存麦18 号、丰德存麦21 号、西农20 等。
(二)提高整地质量,做到精耕细作
一是秸秆还田地块必深耕(松),加深耕层。二是旋耕地块必耙透耙实,避免因土壤暄虚造成麦田透风跑墒、遇旱麦苗发黄、冬季麦田受冻现象发生。三是连年旋耕地块必隔年(2~3 年)深耕(松)1 次。四是不漏耕不漏耙,土壤细碎,上虚下实,底墒充足。五是逐年加深耕层,增加耕作层厚度,改善土壤结构。
(三)平衡配方施肥
小麦每667 m2产量600 kg 的地块,每667 m2总施肥量为氮16 kg、五氧化二磷10 kg、氧化钾8~10 kg。基肥增施生物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小麦的抗逆、抗病能力。每增加50 kg 生物有机肥,可减少5 kg 化肥用量。注意微肥的合理应用,对缺锌、缺硼麦田,每667 m2可基施硼砂1 kg 或硫酸锌1~2 kg。
(四)把好高质量播种关
1.种子拌种。有效防治麦田地下害虫和生长期病虫害。如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杀菌剂+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进行包衣或拌种可防治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根腐病和地下害虫。
2.适期播种。商水县半冬性品种适播期为10 月8—15 日,春性品种适播期为10 月15—25 日。
3.适量播种。根据品种特性、整地质量、播种期、土壤墒情确定播种量。半冬性品种每667 m2播种量8~12 kg,春性品种每667 m2播种量10~15 kg。
4.播种技术要求。播种深度一般掌握在4~5 cm。推广宽幅播种和无垄匀播技术,充分发挥小麦个体优势,促进根系发育、苗蘖健壮、分蘖增加、抗性增强、亩成穗多、穗粒数增加、千粒质量增加。旋耕、耙不实的地块,播种前播种后镇压,踏实土壤,防止播种过深,有利于种子附土并吸水萌发,防止土壤跑墒过快。
(五)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
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职业技能等培训项目,加强对高素质农民及技能型、服务型专业人员技术培训,让农民由重治轻防、重虫轻病的传统防治观念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病虫兼治的观念转变,让农民由“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观念认识转变。
(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小麦规模化生产。
加强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让小麦生产真正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