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养猪业现状及发展举措
2021-11-29曹杰闫婧姣逯春香张家口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曹杰 闫婧姣 逯春香(张家口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张家口地区养猪业起步晚,发展慢,解放后逐步形成数量少,分布散的家庭式养猪业。上世纪70 年代前后,受“以粮为纲”的影响,在以家庭养猪的基础上,生产队、大队、公社盲目上马了集体养猪场,以生产农家肥支持发展粮食生产为主,以多种经营增加集体收入为副,但受体制、机制和技术、管理因素等影响,普遍亏损。当时,农户和集体养殖的商品猪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凭票供给的猪肉,对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养猪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进入本世纪的前10 年,张家口的养猪业仍处于家庭为主和小规模养殖场并存的状态,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向京津地区及山西大同等地销售。
一、现状
(一)养殖数量下降
张家口地区养猪数量经历了由50~70 年代的逐步上升、70~80 年代的平稳发展、1980~2010快速发展的过程。2014 年存栏、出栏分别为93.11 万头、231.36 万头,而2019 年存栏、出栏分别为76.3 万头、187.97 万头,五年内分别下降18.05%和18.75%。
(二)主导品种固定
上世纪90 年代前后,张家口猪主要品种是当地的土种黑猪,该品种抗逆性强、生长慢、肥膘厚,成为当地畜牧部门改良的对象。经过20多年的引进改良,当地土种黑猪几乎绝迹,目前主要品种是杜洛克、大约克夏和长白猪。近年来,部分企业通过挖掘、引进等方式,饲养了部分黑猪,品种为北京黑、东北黑猪等,但占比极小。
(三)生产方式进步
改进开放前后,张家口养猪的生产方式是有专门母猪和公猪的养殖户,公猪养殖户负责对外配种服务,母猪养殖户负责向农户提供45 天左右的断奶仔猪。农户购进的仔猪,经过基本上一年左右的饲养后出售给商业部门的食品公司。养殖方式是农户在自家小院一角建立猪舍养猪,饲料基本上是农副产品、泔水和野菜。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养猪散户的退出,养猪业向规模化推进,实现了分阶段、分群饲养,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自动饮水、上料、清粪等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过程,并进入了智能化管理的新阶段。
(四)规模水平提高
改革开放前,部分养猪户每年养殖1~2 头猪,如果养的多了,属于资本主义倾向,将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打击。集体性质的养殖场存栏也是数百头,很少有上千头的猪场。之后,由于国家政策的放宽,集体猪场下马。而户养则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养猪专业户,户养猪在几十头到数百头,促进了商品猪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供应,养猪户也增加了收入。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养猪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推进。据统计,张家口市出栏100 头的养殖户由2000 年27.17%上升到2017 年的53.18%,并逐步向种养结合、农牧互补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和适度规模家庭牧场发展。
(五)养殖成本增加
上世纪90 年代前,养猪成本小,养殖成本是自产或廉价的农副产品、泔水和食品工业下脚料及微薄的工人工资。进入本世纪,随着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进程的加快,猪的养殖成本骤增。一是征地增加了成本;二是购置设施、设备增加成本;三是购置饲料、同时近年来饲料价格一路攀升,增加了养殖成本;四是环保的要求,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增加了投资,加大了养殖成本;五是人员工资逐年增加,推动了成本的增加。期间尽管猪的销售价格也在上升,但仍不能抵消成本增加,导致养猪利润明显降低。
(六)疫病影响增大
上世纪90 年代前,养的主要是当地品种猪,疫病少,只要及时防疫可有效防制疫病的传播。近年来,因进口种猪及猪产品的生物安全不能完全保证,同时国内猪的养殖密度增大、猪的保健工作不到位等综合影响,疫病增多,不但增加了疫病防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而且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如2018 年的非洲猪瘟流行,造成了从业者巨大损失,影响其继续从事养猪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养猪从业者少、猪少、猪肉少、价格暴涨的恶性循环,对保障猪肉的有效供给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发展举措
(一)基本思路
以张家口“两区建设”为准则,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提质增效为方向,以保障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猪肉产品为目标,强优势、补短板、优结构、重科技、防疫病,构建标准化规模养殖、适度规模家庭养殖和家庭散养多种生产模式养猪新格局,推动养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工作
1.高起点布局
“两区建设”是张家口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因此发展养猪业必须遵循合理布局、科学发展。鉴于规模猪场具有用水量大、粪污产量大的实际问题,一是对现有猪场进行改造,在设施、设备等基础建设上提档升级,实现节水或废水循环利用和粪污资源化利用。二是在坝上地区等限养区,鼓励以户为单位适度规模养殖,实施粪尿堆沤发酵、粪肥就近还田模式。三是在适宜养殖区,推动发展资源禀赋与粪污吸纳能力相适应的猪场,妥善解决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四是积极倡导农户利用闲散院落自由发展养猪,实现“小群体,大规模”的家庭散养生产方式,除满足自己消费外,还能向社会提供。
2.多元化养殖模式
通过不同养殖模式,生产不同档次的猪肉产品,满足不同的消费者,提高猪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标准化规模养殖,按照生产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管理有方的总体思路,完善、提高、改造或建立一批标准化养猪场,引领养猪业发展,在保障猪肉产品的有效供给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二是推行散养,充分利用张家口土地面积大的优势,在草原或林地、草山、草坡采用放养的方式养猪,提供特色猪肉产品。三是认养,面对高端消费群体,通过线上宣传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吸引消费者眼球,到农村“签订单、下订金”认养猪,养殖户为其提供该猪的生长饲喂情况视频服务至出栏。四是养殖地方品种,通过各种渠道,挖掘、引进地方品种猪,按传统方式养殖,向个性化消费者提供地方特色猪肉产品。基本形成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主体,其他养殖模式为辅助的养猪新格局。
3.高标准生产
实行高标准生产,可促进养猪业高效发展。一是合理选址,科学布局,为猪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二是严格投入品的管理和使用,严禁使用违禁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生产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采用现代科技技术,提高科技含量。五是利用现代化、自动化生产设备,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六是猪场建立养猪数据库,把有关于猪的养殖信息全部进行录入,包括饲喂的饲料、兽药、检测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录入进行分析,达到猪场精准饲养,同时也能够保障食品安全。
4.高要求防疫
疫病是养猪的大敌,为此,必须建立执行严格的防疫制度,营造疫病防控人人有责的氛围;配备完善的防疫设施、设备,为猪生长建立密罐式的封闭环境条件;改善营养条件,加强寄生虫的防治,提高猪机体的抵抗力;制定并执行免疫程序,及时接种,并开展免疫监测,提高机体免疫力。总之,通过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疫能力,保障养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5.高品质营销
各养猪企业围绕张家口地区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洁、饲料和饮水洁净等特点,结合各自养猪特色,与屠宰加工企业合作,建立名副其实的品牌,增加产品的溢价能力。同时,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品牌,增加品牌的影响力,扩大市场覆盖面。打击品牌侵权行为,维护品牌的正当权益。此外,要合理进行人性化包装,并与冷链运输结合,创新推进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形成特色农业和农产品经营多元化共享平台,将产品推向市场,实现高水平经营。
6.高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生猪养殖过程进行合理布局与路径优化。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认养生猪业、观光生猪业、共享生猪业、云猪场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集成应用。利用生猪业生产、市场交易、投入品等数据资源,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授信、保险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引导乡村旅游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等开展在线经营,创新推进打通猪肉产品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形成特色生猪业和猪肉产品经营多元化共享平台。将生猪养殖从育种、饲养、管理、疫病防治、运输加工、市场流通等方面信息汇集起来进行整合分析,从而精准科学地进行饲养管理,实现养猪效益的最大化。
三、保障措施
(一)坚定信心
“猪粮安天下”,充分说明养猪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养猪从业者要充分认识养猪生产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强优势,补短板,严格落实禁养、限养和适养政策,完善环保条件。要坚定信心,将养猪当作事业,不论市场如何变化,持之以恒,永续发展,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稳定促进自身发展壮大。
(二)培育人才
在现代化养猪的今天,必须有专业性人才队伍才能保障事业的持续发展。为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培育养猪人才。首先要培养从业者爱岗敬业的精神,其次要培育其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再次要培训其法律政策和市场经济理论,第四要培养其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通过人才培育、队伍建设,挖掘生产潜力,提升管理水平,改善营销手段,促进养猪产业提档升级。
(三)争取支持
积极争取建立政府主导,发改、土地、环保、电力、交通、通讯、农业等部门支持的工作联席机制,优化产业要素,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金融部门,要探索货款担保新机制,破解养猪企业融资难;要探索生猪保险机制,面对疫情养殖户有所保障。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共同推动养猪产业发展。
(四)利用政策
充分利用国家支持畜牧业发展、粪污资源化利用以及智慧养猪的政策,保障养猪产业的发展。此外,要提高对养猪产业在巩固扶贫成果和乡村振兴中的认识,发挥其在种养结合、增加收入中的作用,以养猪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市场繁荣、收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