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竹琴口述史*
2021-11-29肖杨新
张 强 肖杨新
(1.成都大学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2.江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筒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渐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20世纪30年代号称四川“曲坛三绝”之一的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四川竹琴音乐由单一的曲调分化演变成中和调、扬琴调等多种风格各异的派别调型。中和调又称“综合调”“中河调”,主要流行于川东、川南、川北,它由立门调、老南音调、南音调发展而来,又在这些曲调的基础上形成几个演唱派别;扬琴调又称“省调”,仅流布于成都及川西地区,其唱腔委婉流畅,有男腔、女腔之分。中和调、扬琴调均属板腔体,有“一字”“三法”“三板”“摇板”“大腔”等唱腔和俗称“苦腔”“苦平腔”的“垛子”“数板”等辅助唱腔。清末民初,四川各地相继成立竹琴行业组织,促进了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四川竹琴演唱流派很多,其中以贾树三为代表的“贾派竹琴”影响最大。贾树三将竹琴演唱的四句腔简化为两句,改“慢七眼板”为“快三眼板”,并将川剧的弹戏、胡琴戏唱腔和四川清音、民歌小调等大胆移植到竹琴音乐中,创造了丰富多变的“彩腔”,很快即流传四方。“贾派竹琴”的经典曲目相当丰富,有《三国演义》《包公案》《白蛇传》《风波亭》等几百个唱段,其中的唱词大都典雅华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2008年,四川竹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四川全境从事专业唱打竹琴的大概十余人,重庆能唱传统段子的也屈指可数,随着新时代电视、电影、多媒体的发展,四川竹琴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近二十年来,四川竹琴发展陷于停滞,作品匮乏,人才青黄不接,观众流失,市场萎缩,正面临严峻的危机,急需保护振兴。
访谈时间:2018年8月25日
访谈地点: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
受访者:付兵
采写者:张强
张强(以下简称“张”):付老师,您好,多久开始接触四川竹琴?
付兵(以下简称“付”):我算是曲艺界最老的老师了,我8岁就从事曲艺,我的父母亲都是搞曲艺工作的,从小耳濡目染,进入曲艺界是很早的。我接触曲艺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四川竹琴。
张:为什么有这么深的印象呢?请谈谈您的个人基本情况及从艺经历。
付:当时我的家住在成都市万福桥1号,属于金牛区管,我当时接触四川竹琴是因为当时邻居有一户盲人,他们有四个人,各自拿把乐器,也就是竹琴,同时,每个人扒在前一个人的肩膀上,边走边唱,这叫什么?“街道童”。唱的是二十四孝的戏文,当时唱的曲调都叫作“玄门腔”,这个就是道教的一种唱腔,因此,他们要行孝,讲礼貌,讲公德,因此,这给我印象最深。我唱我记得到的几句(付老师开始唱):“从前……这个地方要打板了……”。你问我的从艺经历,我是1955年正式入行的,当时拜会的是四川金钱板大师邹老师,他是我第一任师傅,当时就学习了很多门类,天天都泡在这些地方,看多了听多了自然就会了,再加上老师稍微教一教,就很快了,当时的门类好多哦,排除竹琴、扬琴、清音、金钱板这些,还有连箱、花灯。我的第二任师傅,是扬琴大师李德才的师兄雷子云。但我对四川曲艺每一个形式都很熟悉,你们学院派现在唱的do,re,mi,就相当于我们当时用的工尺谱,民间来说就是啷当调,这些我全部都会。
张:能说一下你们当时唱的工尺谱吗?
付:你问得好,也问得对,是你说的工尺谱,普通话就是你这么说的叫gōng chě pǔ,这些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不是说现在你们用的这个十二平均律不好,我还是读过书的,我当年是在四川音乐学院学习过作曲的,黄虎威就是我的老师。西方的理论是可以的,五线谱、音阶调式,包括旋法等。他们有他们的特点,但我们自己民间的东西也十分宝贵。工尺谱是我们自己最早的记谱方式,用的就是工、尺等字去记写它唱的名字,所以它也就叫做工尺谱了,应该是在唐朝就有了,那个时候流传得非常广泛,当时应该都传到日本、朝鲜了。在今天的部分传统戏曲当中,还是会有演唱或记谱的,我们四川的扬琴、竹琴一直用的就是工尺谱,但现在就没用了。我记得我师叔当时去学校教书的时候,刚开始教的就是工尺谱,后来就说不得行了,被拉起去培训,学习现在的乐理、简谱、五线谱等,然后四川扬琴就慢慢地开始用简谱了,后来很多乐器也逐渐被替代了,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是402,401的扬琴,在此之前,我们师傅雷子云、师叔李德才,还有陈免琴、易德全、张大章这些老先生用的都是两排条码,七个桥的小川琴。时代在发展,很多东西慢慢也就没了。工尺谱也是,你看现在我们哪个还用得到工尺谱,实际上最早的工尺谱好像是来源于乐器的指法符号,写法是从右往左记录的,如同当时的文字记录,但是现在也会横着来书写,根据它流传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还有艺术门类的不同,都还是会有差异的。一般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就相当于do、re、mi、fa(或升fa)、sol、la、si。我演示一段竹琴的你听听(演示中)。
张:能说说我们四川竹琴的发展源流及演唱内容吗?
付:四川竹琴是流行于西南地区的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也是我们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清朝初年流行在成都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2008年6月,重庆市三峡曲艺团、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联合申报的“四川竹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竹琴原名“名琴”,表演者手持渔鼓、筒板说唱故事。竹琴以散文解说,韵文歌唱;以第一人称代言体为主,第三人称叙述体为辅;说唱人物和故事,写人状物,抒情绘景,夹叙夹议,生动灵活。传统剧目除长篇的《三国》《列国》外,尚有中短篇的《琵琶记》《铡美案》《白蛇传》《花木兰》等,大多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从清初那个时期来说,四川一些城镇和水陆码头有道士流动于街头闾巷之间,持渔鼓、筒板,演唱二十四孝之类的节目,唱的是“玄门调”“南音调”。至光绪年间,始有非道流的艺人演唱,由街头进入茶楼酒肆,名曰道情,所唱多是戏文故事。20世纪20年代左右,成都的锦春茶楼、重庆的大观茶园成为演唱竹琴的固定书馆。此后,书馆日益增多,出现不少著名的职业艺人。从此竹琴进入繁荣旺盛时期。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现名,从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传过来的。主要以成都话为主,唱四川竹琴需要“一心多用”,除了说、唱、念白,还需要左右手并用地弹奏竹琴和夹击筒板,再配合形体表演来完成整个唱段。我还推荐你一本书叫《成都通览》,是光绪末年著的,宣统元年出版的,当时文报社出版的书,一共八册,第三册就专门讲了成都的有关现在的四川竹琴、四川扬琴、四川金钱板。这本书里面有文字的记载,绘画图像的记载,但有些东西是不全的。最早的艺人,叫灿徐徐,在《成都通览》上有,他教了一个艺人,叫贾宿三,但是有个问题在这,在旋律上,他唱的坝调竹琴,也就是我们四川扬琴的坝调,也就是成都扬琴调,比如说过门,我唱给你听(付老师边弹奏边进行演唱),这是四川竹琴中我所见的最早的坝调竹琴,也可能就是前辈唱的这个竹琴。在1925年有一个先生,十字辈的,叫李文华,就是从“街道童”转入四川扬琴的,他叫“肖宗慈”,书里面第一个名字,这是历史。他们竹琴唱的是什么调?我刚才给你讲了,四川扬琴的成都坝调。戏文唱什么呢?戏文唱的是四川扬琴的剧本,以三国戏为主,三国龙门阵,他们唱的是三国戏。四川扬琴的三国戏,是源远流长的,第一回合一直到最后,全部四川扬琴都有。当时这个本子的作者,通过考证,应该姓焦,三国戏的大部分都是姓焦的这个作者创作的。焦是衙门里面的一个司业,也叫师爷,唱的是四川扬琴的本子。光绪二十四年,曾经四川竹琴的盲艺人和四川扬琴的盲艺人打过一个官司,书上有记载。当时的总督主管文艺教学,既然你们唱的都是三国戏,唱法不同,形式不同。结果,谁败诉了,竹琴败诉了,唱腔是坝调的,但剧本是扬琴的,这个历史是这样来的。因此追寻到后面来,就是蔡先生,当时没有记录他的唱本与唱腔,有了蔡先生,教了贾宿三,还教了其他的一些门生,这些门生中有一个姓黄的,此人已作古。焦的学生中唯独只有贾宿三学的最好,因此当时我们四川有一个三绝,其中就有李德才的扬琴,贾宿三的竹琴,这又回到了我之前跟你介绍的情况,这些在成都二十四史里是有记载的。后来,贾宿三又传给了赵又成,他有个孩子,叫赵云龙,最后又传给了现在的张永贵。
张:还有其他老艺人吗?请谈一下四川竹琴的流派及艺术风格。
付:没了,坝调竹琴就是张永贵,他是四川竹琴国家级的传承人。他的唱腔非常复杂。必须学扬琴和川剧,就像我刚刚提及的,很多唱腔都是在扬琴的基础上建立的,唱的还是扬琴的东西,把竹琴融合进去了,现在已经80多岁了,也快撒手人寰了。但是张老师现在很无奈的是他没有传承人,也就是说“坝调”现在已经濒临失传。那么我们回到你问及的流派,这个坝调的创始人就是贾宿三,目前传承到张永贵这,这个流派吸收四川扬琴的曲调,丰富唱腔,委婉细致,韵味醇厚,是一种以成都话为基础的言传身教的说唱艺术,又称成都派。另一个派别为中河调,代表是重庆的吴玉堂,该流派唱腔朴素深沉,粗犷而有气势。多为一人坐唱。中河调集中在川东,也就是现在的竹琴,正宗的是川东竹琴中河调是加入了表演的。因此来说,我竹琴的唱腔分为中和调、坝调,他们的表演形式可分坐、站两种,表演人数可多可少,形式可自打自唱、对唱、表演唱。曲目丰富,唱调优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唱腔曲牌大致为九板十三腔。唱竹琴就是这么回事,(付老师又唱了一段)这就是贾派的唱腔,这段是赵云龙唱过的竹琴,他当时眼睛是看得见的,这个作品是通过红岩里面的一个故事改编而来,我刚刚唱的就是这个。整个贾派竹琴是没有过门的坝调唱腔,结构还是有的,一字三板以后,就开始他的唱腔,敲到一定程度,中间唱的时候,他又可能用口水再抹一下,必须要调整音高,是这样敲,要用手腕去敲(示范中),三个指头四个指头是有规矩的,好多人敲的是错的,这是我见过的,因为我接触过竹琴音乐教育,这应该是人民的艺术。后面竹琴就分了很多派,咱们川西坝子就叫坝调竹琴,不叫四川竹琴,先把这个定义词用清楚,也叫上河调竹琴。川东重庆一带,泸州,叫中河调竹琴,下河调就是万县以下的到宜昌这边,叫下河调竹琴,这个我要告诉你。书里面关于中国音乐集成四川卷里面讲的有,你可以参考,我送你的四川竹琴的书,也就是只能参考,不能取其一,因为害怕有些东西是错误的,上河调就是包括成都,中河调就是重庆泸州,下河调就是万县以下。张永贵老师就是坝调,唱的成都的,因此统称为四川竹琴,分了派,就像四川扬琴一样,扬琴也有上河调,也有中河调,没有下河调,有先生唱下河调,也记录下来了,那就是一个混血儿,抓什么都唱,但中河调那是存在的,就是泸州而不是在重庆,也不在万县,这是定义,不能乱来,学术要严谨。
张:谢谢付老师详尽的讲解,能说说您当时那个年代,四川曲艺的生存环境吗?
付:以前不管竹琴、扬琴这些演艺人都是盲人,为了养家糊口,就把大家相互的唱段拿来唱,为了挣饭钱,一唱就是40-50分钟。就是一个人唱一两个小时,一般的曲艺人是在街边和茶馆酒市,街头艺人按我们的话叫“撂地”,这种就是市井艺人“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高级一点的在茶馆,里面有清音演唱、扬琴、竹琴各种,就是茶文化的一类,就给艺人分茶钱,5元的茶就给艺人分5角钱,一般坐茶馆就是很有档次的艺人。在戏台上唱的都是老板、大腕、大咖那种,那种叫万年台,一般只有庙会时才会在万年台上演唱,或者县长来邀请你要举办个新年庙会才能去高戏台,非常有“腕”的才能上大戏台。在新中国成立前,江浙皖一带演唱的多是要饭的,也有一类贫穷的道士化缘时要唱。发展到后就不一定是道士演唱了。其实,四川竹琴是源于“道情”的,是民间说唱曲艺的一个类别,是一种单人边奏边唱的艺术形式。但是,这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在演唱时最重要的特征是抱在左腕子上右手拍着的“竹筒”或“渔鼓”,它又叫“道情筒子”“竹筒琴”。现代的竹琴,延续传统竹琴一些基本的唱腔,但是在它的传统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竹琴和扬琴、清音都是一样,都必须具备非常好的品格,在我们文艺圈都是这样说,如果没有很好的品格那演绎不出好作品。
张:为什么这么说呢?请说说我们四川竹琴有哪些作品?
付:竹琴对演绎者来说要有一个很高的品格,竹琴是一种非常具有文化底蕴的艺术,它有一个很高的品格,没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就容易听不懂。比如说像以前传统的一些唱段“曹操错杀吕布”,书里面有很多章节,但是在唱词里就只用了两句唱腔就把整个章节概括完了。如果你没有一定文化底蕴,对作品不了解,没有看过书,你就不清楚曹操为什么要错杀吕布,他们怎么有分别了。你没有好的文化修养,就听不明白竹琴唱段,在唱什么,为了传承被大多数人接受,现在的创作在这样的基础上又做出一些修改,包括现在的老师,很多老前辈,都在给竹琴写词,也很高雅,关于竹琴的传承“天地、神灵、滋养出婀娜多姿美少女,日月、精华、强壮了根扎……”现在的词就偏向于大众化,因为对于大众的接受度来说,这样就更容易通俗易懂。现在的新挑战就是既要保存一些传统的文化底蕴,又要能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你问及到竹琴的作品,其实之前扬琴和竹琴是可以共用本子的,也就是之前跟你说过的为什么竹琴中会有扬琴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对竹琴传统节目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比如说竹琴的传统唱本、唱腔、演技、伴奏等等,同时也编写并演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成都市曲艺团杨庆文演唱的《赶猪的人》、万州区曲艺团华国秀演唱的《华子良传奇》。传统曲目除长篇的《三国》《列国》外,尚有中短篇的《琵琶记》《铡美案》《白蛇传》《花木兰》等。
张:能说说跟四川竹琴相关的曲种吗?
付:其实我们四川曲艺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就本地的曲种就有近四十余种,其起源也可追溯到汉代以前了。在1959年成都的近郊出土了几尊东汉陶制说书俑,因此就有了“击鼓说书,喜形于色”,可见当时说唱艺术是非常的流行。唐宋时期就更加盛了,宋朝的岳珂曾评价到:“蜀伶多能文,排忧率杂以经史。”到了清代,通过外来艺术的流入与融合,各个曲种在语言、题材、曲调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在我们四川的茶馆,书场随处可见曲艺艺人的表演,也就是我们说的“坐馆”。很多达官贵人每逢喜庆的日子,也会将艺人们请到家中来唱戏,我们称之为“出堂会”。在《锦城竹枝词》中对当时成都曲艺发展盛况的描写是这样的:“清唱扬琴赛出名,新年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萧条市井上初灯,取次停门顾客疏,生意数他茶馆好,满堂人听说评书”。这里我说说评书,可谓是艺术之母,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建立在语言艺术之上的。我记得有个老前辈叫高林,现在已经去世了,他说一本书叫民国演义,他说的那都是真事,实际上发生什么事,他就拿评书来说。还有一位叫范白薇,他专门说《红楼梦》。什么叫评书,评书就是评论是非,探索学问。评书人就是一定要有文人气,得极其细致,拿一把小扇子,那真是把这个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透人情,是很有个人的魅力的。好多人都说过。哪吒是小英雄,姜子牙是老英雄,但是有人不这么认为啊,妖怪也能修炼成仙,姜子牙的祖师爷老祖宗就是一只蚯蚓修炼成仙的。八仙里面的张果老儿也是个蝙蝠修来的,一只耗子吃了盐,变成了蝙蝠,修仙转世为人,这就是张果老儿。张果老儿手里拿的是竹琴,还有一个拿金钱板的是魏征,魏征是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军师。他在评书界最出名的一出就是《魏征斩龙》。魏征梦中斩龙引出来的《西游记》,要是没有这个事情,《西游记》不就演不出来了嘛。这个故事说的是唐太宗,他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樵夫,一个是渔民,渔民他天天打鱼,能满载而归。樵夫则说他遇到了一个老神仙叫袁守城,是袁承刚的叔叔,他说从哪里撒网就可以满载而归,这个话被龙王听到了,他就去找袁守城,问道明天天气如何,袁守城说明天下雨。龙王又问天要下多大的雨,得知袁守城的答案后,老龙王回去把下雨的点数给改了,他为了想在这场赌局中赌赢而触犯了天条。在龙王被杀之前,袁守城就跟他说,让龙王去求他,并告知明天监斩官是魏征。他满口答应,就第二天让魏征陪着下棋,但魏睡着后梦中把泾河龙王给斩了,龙脑袋掉下来,天天在皇宫里闹鬼。天天闹鬼,魏征于是把吴秦琼和尉迟恭弄好了全身披挂整齐,在那边拿着充当门神,前门不闹了,后面开始闹,于是乎唐太宗就被吓死了,在马上就要咽气的时候,魏征给了唐太宗一张名片,让他去地府找人,能带他去还阳。等到了地府去问地府的人,说我们这里缺少贡品,有冬瓜有南瓜,就是没有北瓜,你去了之后一定要把北瓜拿来。唐太宗就问魏征怎么办。陕北那边的南瓜叫作北瓜,在那边找了一个农民,农民在跟他老婆吵架,他老婆就上吊自杀了。在火化老婆后农民自己也不想活了,就喝下毒水便死了。在去地府后被问及什么名字,农民说叫刘全进,我不想活了,专程来送北瓜的。地府这回道:没事,我让你媳妇还阳。但是她的尸体被火化了。但是有这么一个事儿: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摔了一跤后死了,但她的尸体还在,我将你媳妇儿的魂魄放在她的尸体当中,你回去之后就是驸马,媳妇儿就是唐太宗的妹妹,你愿不愿意回去?所以说我们成都有一句老话,你这个人是刘全进。为什么是刘全进,刘全进就是瓜,瓜娃子,瓜娃子就是这么来的。所有人就问他,是谁去送这个北瓜了,你看就是那个瓜娃子,自己也不想活了的瓜娃子,就是这么来的。后来龙王超度,开水中大会,主持就是玄奘,在这个大会上观音菩萨一眼认出来,你现在讲的是小乘佛法,现在我佛如来有大乘佛法三藏,在灵山大雷音寺,魏征后期到民间访贤,拿了三块竹板,有天才记在天才上,有人才记在人才上,就是这个三才板,所以说,他也就是我们金钱板当中的。
张:对于我们评书,我们四川曲艺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付:现在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是越来越大,包括四川竹琴、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等曲种在内的四川曲艺发展应该是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国家有好的政策、好的平台,会给予经费上的支持,鼓励作品的创作,人才的培养,包括我们这些传承人,每年我们也要写报告,告知国家我们今年又培养了几个学生,上了几节课,都要签字的。就比如说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就要启动活态传承的项目,给予经费给传承人,也会给予一定路费到学生那,给我们搭建传承平台,提供经费支持。我们很多艺术形式曾经是经历了很低迷的一段时期,虽然现在四川曲艺目前也面临种种问题、种种困境,比如说作品如何创新又能保留传统的精髓。创新,任何大的艺术家,知名的艺术家都是大大的改革家,但我们的改革又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试错的过程,要经历很艰辛的时期,甚至是瓶颈期,经历多次失败才有可能给大家带来一个认可接受的最终形式,时代在发展,受众群体在变化,这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还有就是如何将曲艺规范化、体系化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很难的过程。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勇于尝试,不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四川竹琴、四川曲艺必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