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球兰常见虫害及防控
2021-11-29杨涓,李鹏
杨 涓,李 鹏
(北京市植物园 北京市花卉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北京 100093)
球兰一般生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温室及家庭养护时,常会发生虫害,清除幼嫩部位的虫害时,极易伤及植株,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针对球兰常发生的虫害,生产上以无公害药品防治为主,在注重防治害虫效果的同时,还应尽量降低药剂对其天敌和环境的影响;家庭中,则以物理防治为主,可定期去除带虫的叶和枝条,在保湿的前提下,加强通风。
1 蚧壳虫
蚧壳虫是温室及家庭栽培植物上常见的主要害虫种类之一,北方地区约200余种室内盆栽花卉深受其害(张玉晶,2015)。蚧壳虫常在球兰的叶片和茎上危害,特别是在叶背、嫩枝等处,以刺吸式口器深入植株的组织吸取营养,严重时对球兰生长影响极大,致使苗株逐渐衰退、黄化,且易感染病害而致死。
1.1 盔蚧
盔蚧为蚧科Coccidae盔蚧属Saissetia昆虫的统称。发生在球兰上的盔蚧体长约3 mm,雌虫被褐色至深褐色半球型蜡质层,喷施防治较困难。
1.1.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该蚧虫北京一年发生2~3代,常孤雌生殖,3-4月、8月及球兰花期多发生在枝条、花葶上刺吸危害。在北京,其室外不能越冬,温室内则无明显越冬现象。每头雌成虫产卵130~300粒,4月下旬、7月下旬和12月下旬分别是各代若虫孵化盛期。初孵若虫多栖于嫩枝和叶被,雌虫多固定于枝条上,分叉处较多(徐公天和杨志华,2007)。盔蚧为害会形成退绿点,影响植物美观,阻碍球兰正常生长,使其生长不良、长势弱,重者枯死。其排泄的蜜露、粘液,常导致煤污病发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阻滞呼吸。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或日光不足的环境有利于盔蚧发生。
主要见于粉色球兰Hoya‘Pinkie’、尖叶球兰H.acuta、阿日诺提阿娜球兰H.arnottiana、锡巴球兰H.cembra、白玫瑰红球兰H.leucorhoda等球兰上。
1.1.2 防治方法: 主要有:
(1)使用工具去除虫体;加强对球兰带虫枝条的修剪。
(2)药剂防治。选用强内吸性、渗透性药剂,30%蚧必治EC600~800倍液防治有较好的效果,可在蚧壳虫孵化高峰期叶面喷施2次(刘跃华 等,2004),一般间隔期为5~7d。春天越冬若虫转移期进行化学防治为佳,此期若虫尚未分泌厚的蜡层,药杀效果好。建议于室温28~32℃时操作,此温度下药液传导快,盔蚧在该温度下蜡质层会变软、利于药液渗透虫体、易中毒,杀虫效果较好(王玉英,2009)。也可在栽培土中埋入无臭、低毒、药效持久的3%呋虫胺颗粒剂(河北博嘉农业有限公司,下同),每盆2~3粒。
(3)家庭防治。可用2克洗衣粉,加水500克,或者取肥皂和水按1:50的比例溶解后,对植株上的虫体进行喷施。
1.2 粉蚧
粉蚧为粉蚧科Pseudococcidae昆虫,全球分布,适应各种环境。该科昆虫因体外被有白色或乳黄色蜡质覆盖物,如白粉披身,通称粉蚧(徐盼,2013)。武三安2009年统计在我国有害粉蚧有19属40种。
1.2.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粉蚧为刺吸性害虫,多发生在球兰花序、根部、枝条、叶片上,也常群集在球兰单花花梗处,植株枝条过密易于发生。粉蚧可造成受害植物的叶片发黄脱落、枝梢枯萎、长势衰退,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死亡。粉蚧在盆体的角落、盆底也较常见,防治难度较大。夏季高温、高湿天气为其高发期,5月~8月其为害最严重。温度对粉蚧繁殖有很大影响。随着温度升高,粉蚧的世代发育历期会缩短。在26℃时,粉蚧的世代存活率最高(徐盼,2013)。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粉蚧种群增长。药剂处理粉蚧的最佳时期为若虫孵化盛期。
主要见于褐边球兰H.fuscomarginata、护耳草H.fungii、迷你钟花球兰H.×minibelle、沿海球兰H.litoralis、丹尼斯球兰H.denisii、宽叶球兰H.latifolia、卡明球兰H.cumingiana等球兰上。
1.2.2 防治方法 主要有:
(1)利用毛笔、含酒精的湿纸巾擦去虫体。
(2)清除落叶杂草,修剪球兰残枝死枝,摘除受害部位,可减少虫害发生。
(3)药剂防治。选择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印楝素、苦参碱等生物源农药,生物源农药虽不能使受试害虫立即死亡,但施药后粉蚧几乎不再危害寄主植株,对寄主植株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速效性较好的阿维菌素EC4000倍液用药5 d防效可达到90%及以上。持久性较好的8 000IU/mL苏云金杆菌SC800倍液用药10 d防效可达到90%及以上。0.5%苦参碱AS700倍液在防治5~7 d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到90%及以上(周文靖,2019),或选用20%啶虫脒、2.5%氯氰菊酯防治(罗杰 等,2013)。也可在栽培土中埋入3%呋虫胺颗粒剂,每盆2~3粒。
(4)生物防治。温室内可释放异色瓢虫以及草蛉。
2 蚜虫
蚜虫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其具有暴发快、繁殖快、发生严重、虫口基数大等特点,如果早期不进行干预,严重可导致叶片失绿、畸形,对植物影响较大。由于蚜虫多为群聚,量大,且易见于植株幼嫩部位,有一定防治难度。
2.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北京球兰上为害的蚜虫体色柠檬黄至金黄,触角黑色,足黄色,腿节、胫节及跗节黑色,腹管黑色,与取食萝藦、地稍瓜等乡土萝藦科植物的夹竹桃蚜Aphisnerii形态极为相似。多发生在新叶、花序上,特别是花梗基部、总花梗与单花梗结合处,在叶脉上也可见聚集。蚜虫会排出含有糖分的排泄物,滴落在下部叶片上,高温多湿、通风不良时会引起煤污病发生,影响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蚜虫严重时还可造成球兰叶片变形、扭曲。
主要见于褐边球兰H.fuscomarginata、护耳草H.fungii、迷你钟花球兰H.×minibelle、杂交球兰H.rigida×H.acuta等球兰上。
2.2 防治方法
(1)人工喷水去除虫体,操作时需注意水压控制,以防伤害球兰幼嫩部位。虫害严重时则摘除受害部位。
(2)药剂防治。吡虫啉1 000倍液或溴氰菊酯1 000~1 500倍液,每周1次,连续喷施3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杨庆华和黄卫昌,2017);也可施用0.3%印楝素稀释500倍(赵应和姜培跃,2019),或在土中埋入3%呋虫胺颗粒剂,每盆2~3粒。
(3)家庭防治。可用2 g洗衣粉,加水500 g,或者取肥皂和水按1:50的比例溶解后,对植株上的虫体进行喷施。也可用70%的酒精直接喷洒蚜虫。或者取烟草末或烟丝20 g,加水500 g浸泡24 h后过滤,滤液加入2%的肥皂水500 g,喷于虫体上。
3 蚂蚁
温室内,有些蚂蚁与粉蚧是共生关系。粉蚧分泌富含碳水化合物和多种氨基酸的排泄物,称为“蜜露”。蚂蚁会用触角拍打粉蚧加速其分泌蜜露,进而取食、采集。同时,蚂蚁会驱赶天敌,使粉蚧免受寄生者和捕食者的侵害。但是蚂蚁对蜜露需求的季节性不同,因此粉蚧和蚂蚁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范围很大(邹旭婷,2018)。粉蚧通常靠蚂蚁的协助才能转移到另一植株上(G.Rohrbach等,肖倩莼译,1989)。据观察,当玉米耕葵粉蚧Trionymusagrestis所处环境遇到不利因素时,蚂蚁可以搬运其至安全适宜的环境,以保存其种群数量(杜永华,2014)。除了协助扩散,Malsch提出,在不良的环境下,拟毛蚁属Pseudolasius的蚂蚁会给根粉蚧(root pseudococcids)的成虫和卵提供庇护所(Malsch,2001)。
3.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北方温室内蚂蚁有多种,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冬季相对较少,多见于球兰花序及根部,往往伴随粉蚧出现。蚂蚁是一类杂食性昆虫,除蜜露外,植物的种子、花粉、果实都可成为蚂蚁的食物来源(邹旭婷,2018)。蚂蚁在球兰盆土中筑巢、体型较小、活动迅速,当人们给球兰换土时,蚂蚁会将卵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增加了防治难度。
主要见于迷你钟花球兰H.×minibelle、粉色球兰H.‘Pinkie’、沿海球兰H.litoralis、青铜器球兰H.caudata、尖叶球兰H.acuta等球兰上。
3.2 防治方法
(1)换土可有效防治蚂蚁。
(2)药剂防治。蚂蚁防治以饵剂为主,饵剂对施药人的危害小,对环境的污染最小。常用的饵剂有赵师傅杀蚁饵剂(主要成分呋虫胺,含量0.1%,辽宁省东峰日用品有限公司),颗粒状,可撒于蚂蚁出没的地方,灭杀多种蚂蚁,用量为1.25~2.5 g·m-2。以及拜灭易杀虫饵剂(主要成分吡虫啉,含量0.03%,拜耳(中国)有限责任公司),点状施用,可点于蚂蚁行走的蚁道、角落、地面、蚁穴附近,需清理干净食物残渣。用量每米1个药点,每个药点米粒大小、直径约5 mm(0.2 g/药点)。还可以用捷力威杀虫喷射剂(主要成分溴氰菊酯,含量2.5%,温州德润日用品有限公司),喷洒在不易擦洗掉的角落、缝隙处,使用剂量:10 mL·m-2,用后注意洗手。在栽培土中埋入3%呋虫胺颗粒剂,每盆2~3粒,也有一定效果。
(3)家庭防治。取烟草末或烟丝20 g,加水500 g浸泡24 h后过滤,滤液加入2%的肥皂水500 g,喷于虫体,也可不加肥皂水直接喷于盆土及盆底周围,可杀死土壤中的蚂蚁。将去皮大蒜压成小块,等距离放于表土,对蚂蚁有明显趋避作用(方化,2018)。
4 白粉虱
白粉虱属半翅目粉虱科Aleyrodidae,成虫体长约2 mm,停息时双翅合拢成屋脊状,翅面覆有白色蜡粉,故又名小白蛾子。白粉虱等粉虱类害虫成虫和若虫均吸食植物汁液,还可传播植物病毒造成更严重的危害,目前已成为园林、园艺、温室栽培及家庭栽培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刘银泉和刘树生,2012)。
4.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白粉虱常在球兰及盆土周围飞舞,成虫、若虫均在叶背集群危害,引起叶片变黄、萎蔫。若虫会分泌大量蜜露,严重者可污染叶片,导致煤污病的发生。
白粉虱体型微小,在北方室内繁殖能力强,1 a可发生10余代,世代重叠严重,无滞育和休眠现象,且具有一定飞行能力,易产生抗药性,防治难度较大。常见于白玫瑰红球兰H.leucorhoda、凹叶球兰H.obovata等球兰。
4.2 防治方法
(1)清除虫源、培育无虫苗。
(2)温室防治。悬挂黄色粘虫板,对成虫进行诱杀,也可在温室出入口和通风口处设置避虫帘,覆以300目白色冷纱或挂两层银灰色塑料条,预防白粉虱飞入(吴艳华,2020)。
(3)药剂防治。在白粉虱的发生初盛期使用1%呋虫胺颗粒剂或10%氟啶虫酰胺3 000倍液(李文和王成红,2018;陈金翠 等,2017)。也可选用25%扑虱灵乳油2 000倍、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200倍、22%氟啶虫胺腈1 500倍、22.4%螺虫乙酯1 500倍复配25%烯啶虫胺1 250倍等(李丽娜,2020;吴艳华,2020;陈金翠 等,2017)。喷药时间清晨为佳,此时白粉虱翅膀沾有露水,不便飞翔。
(4)家庭防治。2 g洗衣粉,加水500 g,对植株上的虫体喷雾。由于韭菜、芫荽、芹菜对温室白粉虱有趋避作用(母欣等,2020),故家庭中可以适量栽植,以保护易受害植物。
(5)生物防治。释放丽蚜小蜂等天敌。
5 蛞蝓
蛞蝓为腹足纲,柄眼目,阿勇蛞蝓科Arionidae、蛞蝓科Limacidae和嗜黏液蛞蝓科Philomycidae等动物的统称。蛞蝓食性杂,几乎分布于全世界,可危害多种花卉。在温室及室内环境十分有利于其发生和危害。蛞蝓多取食植物的叶、花、果实、幼芽、茎、块茎、根等,尤其喜食幼嫩多汁的部位(于君花,2009)。
5.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蛞蝓取食球兰叶片成孔洞或者缺刻,影响植物的观赏价值。且球兰被啃食的伤口,易遭到病害侵染。蛞蝓爬过的地方会留下粘液,导致球兰的气孔堵塞、降低叶片的透气性和呼吸能力。蛞蝓多发生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习性隐蔽、怕光,昼伏夜出,阳光直射2~3 h即脱水死亡。蛞蝓晚上从土壤、花盆底部爬出,22:00~23:00为活动高峰,危害球兰的叶片,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不易发现。蛞蝓常产卵于湿度大、隐蔽性强的土壤缝隙中,以成虫体或幼体在球兰根部湿土下越冬,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存活较长时间。蛞蝓一年当中有两个危害高峰,春季4-6月秋季9-10月(于永文 等,2017)。在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于君花,2009)。
5.2 防治方法
(1)家庭防治。家庭宜采用物理方法,可将菜叶放在球兰盆栽附近,吸引蛞蝓取食,或在夜间及清晨用手电筒照亮翻找。也可在蛞蝓经常出没的地方撒草木灰、生石灰。盆栽可由地面摆放改为高台摆放。
(2)温室防治。增光控水,浇水时见干见湿,以降低盆内基质的湿度。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清除杂草、换盆土、铺设地膜,可破坏蛞蝓的栖息环境,明显减轻蛞蝓危害。栽培前,对基质进行高温处理,混掺杀虫剂(佀彦粉,2012),推荐同时使用6%四聚乙醛(密达)颗粒剂和10%茶枯精粉(螺枯威)粉剂(蔡波 等,2016)。
(3)药剂防治。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300 g、白糖100 g、粉碎后的豆饼粉400 g,加水适量拌成颗粒状毒饵,傍晚前后撒于蛞蝓经常出没的地方,1周后再撒1次。或当清晨蛞蝓未潜入土中时,用80.3%四聚乙醛可湿性粉剂170倍液或10%食盐水进行喷雾防治,隔10~15 d再进行第二次防治(吕林涛和朱富春,2018)。还可使用蜗利特颗粒剂(四聚乙醛,有效成分含量6%,菏泽龙歌植保技术有限公司)拌细沙撒施于蛞蝓活动处,使用量0.6~0.9 g·m-2,有很好的杀灭效果,施药处不宜浇水、践踏,安全间隔期7 d,每季最多使用2次。在栽培土中埋入2~3粒3%呋虫胺颗粒剂也有一定效果。
6 小结
了解、总结害虫的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对于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如蚧壳虫的打药时间可安排在若虫孵化高峰、室温28~32℃时操作,人工剥除结合打药效果更佳。蚜虫多发生在新叶、花梗基部、总花梗与单花梗结合处、叶脉等隐秘处,喷施药剂配合助剂使用,可事半功倍。蚂蚁有筑巢及分食特性,彻底灭蚁宜采用毁巢及释放毒饵的方法。白粉虱因早晨翅膀沾有露水飞翔不便,喷药时间宜清晨。蛞蝓夜间活动,施药及诱集时间傍晚为佳。
室内虫害应防小防早,从源头杜绝,不生虫、低成本、少维护是温室虫害防治的“法宝”。进入温室的苗木、插条要仔细检查、检测,选取健康植株,对有虫害的苗木、插条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避免将有虫苗木、插条带进温室。栽培植物前,基质可先用杀虫剂、杀菌剂处理。温室附近,需定期除草,防止虫害滋生。以上措施均有助减少后期防治工作。防治药剂宜采用动物源、植物源、矿物源等无公害药剂。家庭防治应以物理防治为主,在防治害虫的同时又能保护环境,符合生态、健康的理念。
目前,国内外对球兰虫害研究、报道不多,知网检索后,只有少量栽培文章提及。《球兰》、《球兰:资源与栽培》、《The World Of Hoyas》等专著中的介绍也较为笼统(杨庆华和黄卫昌,2017;黄尔峰等,2016;Dale & Ann,2007)。因此球兰植保方面工作还有较大的可开拓空间。本研究仅对北方室内常见的球兰害虫及防治进行了梳理,工作仍处于初期阶段,还需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