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老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2021-11-29郭如良李慧聪刘小春
郭如良,李慧聪 ,刘小春
江西农业大学a.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b.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c.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330045
引言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形势日益严峻,文化养老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养老趋势[1]。2020 年10 月29 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即将从轻度向中度演变的趋势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首次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提法,意味着我国将进入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阶段,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成为题中应有之义[2]。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天,老年人已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享受。在这一背景下,文化养老以更具人性化的养老理念进入人们视线,成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文化养老是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为前提,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交流思想感情为基本内容,以陶冶个人情操、享受晚年生活为目的的积极健康的养老方式[3]。文化养老的核心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其内涵完全契合积极老龄化所倡导的健康、参与和保障要义,符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然而,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学界对养老内容的关注主要聚焦在物质赡养和生活照料方面,而对文化养老的研究明显不足。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中的期刊作为搜索来源,以“文化养老”为主题、关键词、篇名进行索引,其中以关键词和篇名开始出现“文化养老”的年份2006 年为起点,明显看出2006 年以后的研究极为缓慢,后来从2012 年开始才稍有起色,但是整体仍呈现研究数量较少的局面。不仅如此,为数不多的关于文化养老的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对文化养老模式的整体研究相对较少。很多学者是从文化养老的某一领域展开研究,单独研究老年大学、体育文化养老、图书馆建设等,没有在整体的角度去系统地分析目前文化养老面临的问题,缺乏对文化养老模式的整体构建,又如在研究方法上,目前关于文化养老的研究多从某一地区或某一社区出发,采用个案调查法,不具有普遍推广性。这些不足对学界而言,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给予学者广阔的研究发展空间。鉴此,笔者拟以绵薄之力对近年来的文化养老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力争弥补一些研究空白。
1 文化养老的价值意蕴
1.1 顺应社会转型的现实举措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及阶层结构的变化都深刻影响着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尤其是随着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双重变迁,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养老挑战。根据2019 年1 月21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 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9 538 万人,比2017 年同期增加530 万人,其中60 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9%[4]。这意味着我国即将由轻度老龄化社会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同时,伴随着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四二一”结构家庭的大量涌现,家庭养老负担加重,老人无法获得全方位的照顾。此时,文化养老以充分激发老年人自主性的优势,使其从家中解放出来,主动融入社区集体生活,在娱乐休闲、文化学习、继续发挥余热中获得自我满足。此外,随着城乡二元结构格局逐渐被打破及阶层的大规模分化,农村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显著变化,同样开始追求多样化、创新性的养老方式,催生了文化养老的兴起。
1.2 适应积极老龄化的客观需要
积极老龄化的主张是国际社会积极应对世界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产物。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要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可以继续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5]。积极老龄化包含健康、参与和保障三根支柱。如今,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和身体状况的改善,老年人拥有了更多自由闲暇时光,对精神层面的渴求也更为热切。但目前社会对养老的关注仍多集中在养老制度的改革及养老模式的选择上,对老年人的内心关注甚微。为回应老年人的现实诉求,文化养老应运而生。文化养老除强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组织文娱活动充实内心外,更将老年人口视为开发资源,以老年教育为主体,充分挖掘老人潜能,使老年人在学习中重拾自信与尊重,在社会实践中重显价值。这完全扭转了视老年人为一种负担的错误认知,符合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要求。
1.3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确立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纵观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复杂变化,尽管继续发展存在诸多优势,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社会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解决老年人养老这一民生问题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人们不乏听到诸如此类的新闻:有的老年人由于精神空虚,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了结生命;还有老人因为不会使用手机支付、线上预约等,被孤立于社会之外。如2020 年11 月23 日,湖北宜昌一老人冒雨带着现金去交社保却被冷冷地告知不收现金,这位老人黯自神伤。由此可见,当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依旧困难重重,仅仅满足物质需求已无法改善其境况。文化养老的推进,可以促使老年人摆脱精神空虚,重新融入社会大潮,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体现,同时还将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1.4 实现文化强国的有力支撑
2020 年9 月22 日,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6]。讲话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吹响了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冲锋号。文化养老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有力支撑。首先,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通过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和大力推进老年教育,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使老年人在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文化自觉,增进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了解,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文化强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扩大,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日益高涨,无形中推动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后,文化养老关注老年价值,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一资源,对于继续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非凡意义。
2 文化养老的现实困境
2.1 宣传力度不够,文化养老理念薄弱
文化养老拥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未来必将成为一种广受推崇的养老方式。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文化养老尚停留在仅政府、社区工作者有所认知的阶段,公众的文化养老理念相对薄弱。目前,文化养老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网络、报纸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宣传内容大多是针对重大活动,而对于社区内小型活动的宣传不到位,且缺乏对典型事例的深度报道,吸引力不够。因此,当前文化养老的社会影响力较低,许多老年人甚至表示未曾听过“文化养老”[7]。加之老年人所在社区也鲜有宣传,使多数人对文化养老的定义难以说清,更意识不到文化养老的重大意义,错误地将文化养老简单理解为用来娱乐消遣、打发时间的方式。思想上未对文化养老引起重视,行动上便难以落实,表现为老年人获得家庭支持不足且自身缺乏主动参与性,从而制约文化养老的发展。
2.2 资金投入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老年大学作为文化养老的主阵地,其发展现状直接反映文化养老的实施状况。当前,社会老年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长,规模庞大的老年人群和有限的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老年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财政资金不足且尚未畅通融资渠道,老年大学建设面临基础设施落后、教学设备陈旧、教学环境欠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供需矛盾突出[8]。与此同时,在老年生活社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老年人还是依靠跳广场舞、打麻将或偶尔听听戏曲来满足精神需求,对于老年人希望获得的心理咨询、健康讲座、智能设备的使用教学等活动尚未能及时跟进。与老年活动匮乏类似,老年文化产品也呈现种类单一、数量不足的弊端,这与市场趋利特性不无关系,大多文化产品主动迎合年轻人的需要,而对养老服务和老年产品的投入严重不足[3]。
2.3 政策体制不完善,保障成效低下
一是法制保障欠缺。当前我国在文化养老领域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涉及文化养老的法律仅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该法虽为文化养老指明了大方向,但对老年人享有的具体权利、如何保障权利的实现等实际问题并未作出具体规定,且缺乏强制性的法律责任和惩罚措施,难以做到“有法可依”[9]。二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目前,各地老年大学以政府主办为主,也有企事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主办的。主管部门也各有不同,造成了老龄委、民政、教育、文化等部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管理无序的状态[10]。三是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对于养老保障的执行情况,多地还是基于物质保障这一硬性指标进行考核,未能建立关于文化层面的有效的激励考评机制与监督管理办法,导致专业服务人才短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层出不穷[11]。
2.4 自身特点复杂,实施难度偏大
与物质养老只需提供足够的物质供给,改善老年人生活条件不同,文化养老内容呈现多样性与多变性的特点。一方面,老年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身体状况、受教育水平及兴趣爱好互有差异,为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就需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个性特点,组织安排尽可能多样化的活动。这无疑为养老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难度。不仅如此,活动的有效开展往往需要提前确定参与人数,但老年人参与活动往往不受制度规范约束,而是完全出于个人爱好,加之老年人身体变数大,人员的稳定性便无法保证。另一方面,文化养老已超出基本养老保障的范畴,政府无力提供足够的帮助,亟需积极引入第三方的参与。然而,文化养老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经济效益不高,非政府部门缺乏参与热情。即便依赖政策补贴吸引到相关企业的参与,如何有效衡量其服务质量同样是一项难题[12]。
3 文化养老的实践进路
3.1 文化养老的基本实践方略
3.1.1 政府主导,多元驱动
由于文化养老的特殊性,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为继,必须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构建起由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企业和家庭协同推进的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资金投入,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公益、盈利、公益与盈利兼顾的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供给效率[13]。老年人则应树立养老新观念,广泛参与,最终营造文化养老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关心文化养老、人人关注老年人服务的新局面。
3.1.2 需求导向,多样开发
文化养老以“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为基本内容和途径,其最终目的就是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也更趋向多样化、个性化、多元化。为顺应这一趋势,应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由原来单一的体育娱乐服务项目扩展为包含运动健身、观光旅游、心理辅导、计算机教学等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并适当扩充文化养老场地,积极开发适老文化产品。
3.1.3 开拓创新,多化并举
在传统的文化养老方式的基础上,寻求文化养老工作的专业化、新颖化、智能化。专业化,就是通过建立文化养老服务人才的准入、培训、选拔、评价及激励的运作机制,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队伍,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文化养老服务;新颖化,就是要打造特色养老文化,在融合和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探索更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养老模式,形成文化养老的新名片和新品牌;智能化,就是利用互联网数字时代的优势,扩大适老化产品供给,填平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便捷的文化养老服务。
3.2 文化养老的具体实践路径
为最终实现文化养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需正视当前文化养老理念薄弱、供需矛盾突出、政策体制不完善、实施困难等现实困境,在遵循文化养老的基本实践方略下,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努力为老年人创造“学有平台、乐有载体、为有途径”的文化养老环境。具体的实现路径详见图1。
3.2.1 营造学习环境,实现老有所学
老有所学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老年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文化养老方式,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老年大学。为更好地发挥老年大学这一老年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应加快理顺老年大学管理体制,明确各主体在文化养老服务网络体系中的责任,避免因互相推诿出现管理真空地带。同时,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指导下,构建与文化养老配套的扶持政策体系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工作制度,使老龄委、教育、卫生、文化等涉老部门有策可循,为促进文化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14]。加强老年大学与高校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加快文化养老进度,不断优化课程安排,适当推出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及实践课程以提升老年教学质量[15]。加快与数字时代的接轨,增设老年大学的远程教学平台,使老年文化课程惠及更多群众。另外,文化养老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群众性强,必要的宣传必不可少。社区和社会组织应利用就近优势,通过海报、宣传横幅、广告等形式大力倡导“老有所学”理念,号召老年人广泛参与到老年教育的行列,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更好地融入新生活。
3.2.2 创设活动载体,实现老有所乐
老有所乐是依据老人心理、生理需要,积极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使老年人身心放松、精神愉悦,实现成功老龄化的一种途径。俗话称:“学有阵地,乐有载体”,创设活动载体是实现老有所乐的条件,但现阶段的现状尚不能充分满足这一要求。政府层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老年人基础文娱体育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体育馆、主题公园、休闲广场、歌剧院等休闲娱乐场所。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鼓励更多的企业投入到文化养老产品的开发,促进产品的多样化和亲民化。企业层面则应彰显企业家精神,主动迎合市场需求,不断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的产品,刺激老年人消费,为推进我国文化养老产业发展做出一份新贡献。社区及社会组织应发挥人道主义精神,除了健全文化养老基础设施,创新性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娱体育活动外,还应为老年人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16],如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书法作品展览、广场舞及诗歌朗诵比赛等,激发老年人的兴趣。个人和家庭层面要努力增进对文化养老的了解,主动走出家门,融入集体生活。
3.2.3 搭建工作平台,实现老有所为
老有所为是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作用,继续为社会事业尽自己所能的一项对策,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方式。首先,尽力倡导老有所为的理念。改变传统的“人老了就不中用”的错误看法,使社会和老年人自身重塑新观念,即老了一样可以发光发热,一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其次,强化技能培训。针对老年人感兴趣的项目,配备相应的专业人才,使老年人有条件习得想学的技能,实现能力再造,收获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和社会价值的信心。最后,为老年人创造老有有为的平台——人才服务平台。这是老年人成功迈向“新工作”大门的钥匙。对于身体状况良好且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退休老人,为他们搭建咨询服务平台或聘任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专门答疑解惑。同时,为热忱社会工作的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社区宣传员、城市绿化工、治安维持员、景区售票员等。另外,鼓励老年人互帮互助,在互助服务中互相成就。
4 结语
文化养老作为物质养老的补充,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体现,是当今人类养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养老是社会转型的现实举措,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有力支撑。针对文化养老理念薄弱,供需矛盾突出,政策不完善,实施难度大等现实困境,确定政府主导,多元驱动、需求导向,多元开发、开拓创新,多化并举的基本实践方略,以此开展相对应的文化养老实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老年大学的作用,让老年人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前自身素质,实现老有所学。创新活动载体,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让老年人能参与其中,放松身心,愉悦精神,实现老有所乐。搭建工作平台,根据老年人自身的优点,让其能继续发挥社会作用,实现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