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治理
2021-11-29马晓彤马斐月
□孙 帆 张 婧 闫 鸿 马晓彤 马斐月
一、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及大数据时代对网络环境的影响
自2012年起,大数据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被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的海量数据。自此,21世纪在互联网领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类型、价值密度、速度与时效上具有鲜明特征,这就是大数据时代的“4V”特征,这些特征对互联网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数据量大(Volume)。巨大的数据量是大数据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庞大的信息充斥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如何在如此巨大的爆炸式信息里提取出所需的有用的信息并不容易,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工作而言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第二,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大数据涉猎领域非常广,不仅包括传统的格式化数据,还包括来自互联网的各种信息,如网络日志、图片、视频、位置信息,甚至包括个人信息等。在各种网络平台上,人们每天要面对信息类型繁多且信息量巨大的网络环境,这对互联网使用者的接收能力和辨别能力要求颇高。
第三,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Velocity)。这是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挖掘方式的最显著特征。大数据处理有著名的“一秒定律”,即在一秒钟之内,数据就会产生,且数据的时效性很高,数据产生后很短时间内便会失去其价值。许多网络平台都要求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数据产生的速度越快,数据量越大,平台的优势就越大,也就是说互联网使用者对信息的提取很大程度上由数据产生的速度这一客观因素决定,社会舆论的导向除了受网民的主观意见影响,在时效性上还受平台的大数据牵制。
第四,价值密度低(Value)。这一特征的出现并不突兀,在如此快速的数据产出和散乱无序的信息环境中,数据的价值要靠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各种方式进行筛选,再将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每个网民,大数据的价值密度自然又会随着网民个人主观因素的需求降低。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无疑为网络环境和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发现世界的通路,假设终点都在同一个地点,那么对网民来说要做的就是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爆炸时代里提取所需;对监管部门来说,就是要尽可能堵住“弯路”,过滤无效信息,营造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二、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暴力与“粉圈文化”的“化学反应”
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使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四大显著特征与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为公众发表言论创造了环境,为社会价值的舆论引导提供了载体。
网络的普及与多媒体平台的兴起让公众在虚拟的环境中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兴趣高涨,大数据时代庞大繁多的信息为公众发表言论提供了素材。网络的虚拟身份与现实的社会法则形成了张力,为网络暴力这一大数据时代下网络环境中的典型现象提供了机会。网络暴力是指用言语、图片、视频的形式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其危害严重,影响恶劣,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精神损害,而且它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会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环境和多媒体平台成为网络暴力的反应容器。“粉圈文化”在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群体效应等的催化作用下,成为网络暴力的重要反应成分。“粉圈”顾名思义就是某个偶像、明星或偶像团体的粉丝达到一定数量后所自发形成的狂热追星粉丝团体。通过百度检索,可以搜索到约2970000个“粉丝网络暴力”相关结果、约423000个“追星网络暴力”的相关结果。
三、大数据时代下粉丝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分析
1.粉丝社区成员受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环境的影响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4V”特征,信息受众在爆炸式的海量信息中会受到巨大冲击,对粉丝社区的个体成员来说,这种冲击会体现在他们“追星”价值观的偏差和不适宜或过激的“追星”行为等方面。
①爆炸式信息与现实社会因素导致的粉丝心理焦虑。
大数据时代散乱无序的数据信息在网络平台上铺天盖地,社会现实因素同样复杂难缠,混乱的信息体系让人们产生现实焦虑。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如果出现在公众人物身上,网民便会将对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当事人身上。
大数据时代信息产出快,价值密度低,一些数据信息难免失真,粉丝个体和网民在现实社会的压力中难以抽身,被各种现实问题困扰,只能在公众人物的“人设”中寻求一片净土,当“净土”出现瑕疵,粉丝心理落差过大,无法冷静辨别真伪,往往会以网络暴力的形式发泄现实焦虑。
②大数据时代粉丝群体年轻化。
主要以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为主的粉丝社区的成员,由于阅历少、情绪不稳定等固有特征,在行为上更易冲动,在价值观塑造上更易受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对庞大复杂的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限,也容易被虚假信息和舆论左右主观看法。他们无论出于怎样的目的去“追星”,其出发点都是企图将偶像作为一种情感寄托或者模范典型。
在粉丝心里,偶像是纷繁世界里的“白月光”。互联网环境为粉丝和偶像提供了频繁交流的平台,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使粉丝在心理上对偶像的亲密感和认同感增强。因此,网络上任何有损偶像的言论和行为都会让粉丝群体站出来与之抗衡,年轻的粉丝群体正处于血气方刚、情绪化的阶段,缺少分析事实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抗衡过程中,难免出现非理性表达和过激行为。
③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多元化加剧网络暴力的发展。
网络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局限于网络平台上的非理性表达,还会延伸到现实社会中的行为暴力,如跟踪、人肉搜索等实际活动。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类型多种多样,从图片视频到地理位置,从航班信息到家庭住址,都可能通过某些手段获取。大数据时代的这些特征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遭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比如,“黑粉”“私生饭”就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公众人物的私生活进行跟踪,更有甚者,会通过数据信息窃取明星的航班信息,换取里程数谋利,将网络暴力延伸到现实中,造成恶劣影响。
2.媒体平台的舆论引导受大数据快速高效特征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要求数据的产出速度快、时效性高,对盈利性质的媒体平台而言,谁产出的信息数据越多,谁的优势就越明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媒体平台以点击量、数据量作为衡量标准,这就使舆论导向出现了两大极端倾向。一是泛娱乐化倾向,随着大众媒体竞争的加剧,一些无内涵的文化作品产出,导致人们在大数据影响下价值观混乱。二是低俗化倾向。低俗化信息频繁触及社会道德底线,甚至颠覆人们原有的传统观念,极易使上网的人群迷失方向,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其“三观”偏离正常轨道。
大数据的快速产出使网络舆情发展过快,粉丝和网民来不及分辨真伪,大多受媒体平台的舆论牵制。有的媒体会抓住上面提到过的网民的焦虑心理以及粉丝社区成员年轻化、易受引导等特点引发话题讨论,提高点击量以赢得公众关注。一些网络“营销号”利用微博广告共享盈利,发布虚假消息“钓鱼”引战达到盈利目的。因此,大众媒体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注重对高品质文化的传播,网络监管部门和信息处理部门也应该及时过滤失真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3.大数据时代网络空间监管工作困难
①网络环境的匿名性。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环境以匿名的方式保护网民隐私,殊不知,这却成了屏幕两端未知身份的网民肆意攻击他人、发布不良言论的“保护伞”。大数据时代为公众提供了包容性极强的网络交流环境,但在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包容性使网民形成了一种错觉,即匿名的言论发布不需要负责。一些网民在虚拟空间中发表言论缺乏责任感。艺人由于公众人物的社会定位在网络平台上处于一个相对透明的状态,网络环境的偏差造成了粉圈中的个别粉丝肆意在多媒体平台上发布攻击艺人的言论。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网民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一特点在“粉圈”中体现更甚。匿名化特征使参与网络暴力的、年龄和素质不同的粉丝获得了空前的勇气,个体行为的影响力又会在群体传播的客观作用下被扩大。在匿名的保护下,网民发布言论的自律性大大降低,非理智言论也会因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层出不穷。
②大数据时代的庞大信息难以筛选。
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许多必要的措施去监管网络环境,但是由于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庞大,如此复杂纷繁的信息环境很难单纯依靠技术筛选过滤掉全部的无效信息。而且,对无效信息的定义太过主观,机器和智能无法精准地判断消息的有效性,只能过滤和屏蔽掉一部分有害信息,其余的大量信息实际上主要依靠用户本身去主观筛选。
四、结语
网络暴力是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是信息时代下大数据技术飞速进步的副产品,其成因涉及公众心理、媒体作用、社会环境、科技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
本文从研究网络暴力的学者观点出发,以大数据时代的飞速发展为时代背景,以“粉圈”为例,浅析了网络暴力形成的部分因素,希望能引发大家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规范自身言行做起,共同维护网络环境,将先进的技术用于发展,发现大数据技术的两面性,弥补漏洞,发扬优点。同时,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对信息和言论有分析辨别和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