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去产能”和“去产量”
——浅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之路系列评论之二
2021-11-29刘梦飞
刘梦飞|文
伴随“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中国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任务,诸多行业都启动了相关行动,并提出了分阶段的目标,规划了路径。国家发改委也于近日表示,正在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交通等行业领域的实施方案,积极谋划绿色低碳科技攻关、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等保障方案,进一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虽然下一步的具体举措尚未发布,但发展信号已经释放得非常明显。以碳排放“大户”钢铁行业为例,对于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描述已经从过去多年的“去产能”转变成了“去产量”。
变化值得关注。实现“双碳”过程中,一定要清晰区分“去产能”和“去产量”的任务之差。
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作为供给侧改革重点任务之一,开启了过剩产业的“出清”之路。有色金属行业2016年提出加快退出过剩产能,依法依规退出和处置过剩产量。随后,国家和行业相继出台文件,“点名”了以电解铝为代表的产能过剩领域。在调控过程中,行业在关停落后产能的同时,对部分领域的新增产能进行了严禁或者严控,一些受市场刺激爆发式扩张的无效产能也得到控制。到“十三五”末,和诸多重点工业领域一样,有色金属行业已经逐步实现了从“总量去产能”向“结构优产能”、从“化解过剩产能”向“防范已化解产能复产”的转变。
需要加以注意的是,“去产能”的主要原则是效益优先,目的是去除低端无效的供给能力、增加有效供给,从而提升企业和行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所以,从诸多行业“去产能”成果看,虽然数据颇为惊人,但支撑数据的,却多为无效产能或本就不在产量统计范围内的、被国家明确列入淘汰范围的落后产能。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去产能”可能出现“产能越去产量越多”:有的行业,市场价格好的时候,已经关停或者淘汰的产能又会开足马力,有的则会一手去产能、一手又上新产能,有的则是淘汰的旧产能转型升级为有效产能,还有的则是在现有产能基础上进行扩充……总之,去产能、增产量,既是怪圈,又可能是发展理顺的表现。
但不论是何种情况,对于当前聚焦的“双碳”目标,有待出清的落后产能固然仍是重点关注对象,但所有货真价实的产量,也都将纳入调控范围。只要有产量,就必定会发生与碳排放相关的生产行为。对于大多数工业行业来说,压减碳排放无非是几个方面的手段,一是建立排放、能耗、污染约束机制,限制产量,实现总量不增长或减少;二是在原有工艺结构基础上增加环保投入,或者进行流程缩短,以降低排放;三是应用环保绿色新技术,实现能源、生产及产品端的清洁化。后两种手段都需要漫长的研发变革周期和较大的投资,短期内难以减小,所以在短时间内,去产量是最为快速的选择。所以,那些在“去产能”之战中“幸存”或“变身”的项目,在实现碳减排的新一轮浪潮里,能否在“去产量”过程中独善其身,答案就不那么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