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参与式新闻的特点、实践与发展路径
2021-11-29□拥初
□拥 初
一、参与式新闻与社会治理
1.参与式新闻的特点。狭义来看,参与式新闻指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新闻实践探索。广义来看,参与式新闻是在近年来此类新闻实践基础上将其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新闻理念。就叙事框架而言,参与式新闻通过提供充足事实,使各方尽可能获得更加完整的信息,推进多元观点的充分表达与理性对话,调和社群矛盾。就新闻构造而言,参与式新闻不规避揭露负面问题,秉持直面真相的原则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理念,将公共问题有效解决路径的开掘视作报道重心与要点。就新闻语态而言,参与式新闻突破了媒体追溯过往、滞留原地的视野局限,将解决方案的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结合,体现一定前瞻性和预判力。
2.参与式新闻的中国实践。虽然目前新闻理论缺乏关于参与式新闻的专门论述,但本土媒体一直在进行对参与式新闻的探索。媒体机构既要做真实客观的记录者,积极面对社会问题,起到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二、参与式新闻在疫情报道中的实践与效用
1.发布权威信息,满足信息刚需。只有做到信息发布公开透明,才能让群众安心,防止引起恐慌。在疫情信息战中的关键节点,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权威信息发布是最好的稳定剂,能够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与扩散。
以《新闻1+1》为代表的传统电视直播节目在疫情暴发初期充当了重要的权威信息发布者的角色。2020年1月20日,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直播连线钟南山院士,指出新冠病毒确实存在人传人现象,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转折点,也在普通民众心中敲响了做好防护的警钟。此后,从1月27日起,《新闻1+1》增添“今日疫情分析”节目板块,邀请权威专家和抗疫一线工作者对当日疫情进行分析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当前,我国治理体系正朝着政府为主导、多元社会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前进。
2.赋权多元主体,加强社会协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新技术改变了传播场域的话语生产逻辑,激活了网络空间的边缘性权力,每个用户都是互联网环境下潜在的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记录专业记者缺席或未知的新闻报道与公共意见。
自2020年1月29日起,央广中国之声推出《天使日记》特别节目,邀请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语音自述的形式,记录与病毒斗争的日常工作情况。该节目充分发挥了广播的声音优势,将话筒对准医护人员个体,记录平凡人的人性闪光点,展现正能量与人文关怀,体现了全国人民风雨同舟的精神面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突出“人人”,这不仅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社会治理的责任与义务的强调,也暗示了社会治理的成果将会为每个人共享。而参与式新闻正是通过搭建融通传播场域,鼓励公民采用多种方式参与新闻报道,吸纳多元社会主体协同参与,打造新时代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贡献了力量。
三、参与式新闻发展路径探索
1.追求信息公开透明,发挥环境监视功能。普利策曾经将媒体比作是航船航海过程中的瞭望塔,当它发现前方的冰山或者暗礁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在安全的情况下,媒体的这一作用不一定能够凸显出来,但是一旦遭遇舆论危机,媒介机构的社会守望功能就被放大了。参与式新闻在发布权威信息时,除了要采纳官方消息来源,还应当深入新闻一线,传递多方声音,让信息公开,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充分发挥瞭望功能。
2.形成矩阵互补,实现同频共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尝试布局新媒体矩阵,以达到共振效果。例如,在疫情报道中,以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抖音等平台的特点与优势,并根据受众不同的需求和喜好,推进联动效果的最优化与信息发布的差异化,实现舆情信息的全覆盖。微博平台用以发布实时信息、勾勒全球疫况,彰显报道广度;微信公众平台用以整合汇总信息、深化详细内容,体现内容深度;抖音平台则以直击抗疫一线,增强现场感,表现生动画面。参与式新闻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应依赖于新媒体矩阵并不断推动其完善,强化信息的垂直分发,最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力量,为协商对话提供机会,为问题的解决集思广益。
四、结论
参与式新闻的探索与应用不仅仅是以建设性的理念推进新闻业的转型与发展,更是以赋权多元主体、提出解决方案、化解社会问题的姿态,参与到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中。媒体要发挥参与式新闻的力量,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坚持正向传播定力,为后疫情时代新闻媒体创新传播话语和手段积累丰富的现实经验。展望未来,在坚持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媒介技术的优势,必将是参与式新闻探索道路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