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王士禛的蜀道诗看蜀道的文化意蕴

2021-11-29李宜蓬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蜀道汉中

李宜蓬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秦开蜀道置金牛”[1]1728,蜀道自开辟以来,就成为沟通秦蜀,进而连接西北和西南的重要交通线。蜀道沿线,有高山大河、险关要隘,更有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完全具备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基础。开展蜀道研究,开发蜀道资源,不仅要考察蜀道沿线的山川地貌,了解蜀道的变迁与存废,还要注意发掘蜀道的历史遗迹,将文物与文献对照,掌握蜀道的历史和现状,从而全面呈现蜀道的千年积淀和文化内涵。王士禛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著名文人,一生曾两次入蜀,三行蜀道,撰写诗歌数十首,记录入蜀的见闻和感受,对蜀道沿线的人文景观做了全方位的描写,全景式地展现了蜀道的文化意蕴,对于发掘蜀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做好蜀道文化保护和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将相得人杰,驱策芟群雄——王朝兴亡的历史感怀

秦岭横贯东西,是秦蜀的分界线。蜀道沟通南北,是秦蜀的交通线。关中是龙兴之地,西出则占据陇右,东进则攻取中原,南下则占据巴蜀,因此,想要统一全国,必须打通蜀道。战国时期秦与楚争夺汉中,“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2]207。汉初刘邦封汉王,筑坛拜将,韩信带兵沿陈仓道北上,“还定三秦”[2]321。汉末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政权在蜀道征战多年。唐代安史之乱期间,明皇自褒斜道入蜀。宋代吴璘吴玠在和尚原与仙人关与金兵大战。在国家兴亡、政权割据之际,蜀道的地位才越发重要。蜀道不通,则巴蜀游离于中央政权之外,为了国家统一,必须沿蜀道进兵,或南下,或北上,因此,蜀道是一条战争线,后勤线,是国家的生命线。王士禛进出蜀地,沿途高山大河,历史遗迹,不仅会触发行路难的慨叹,更会产生历史的沧桑之感。

蜀道,尤其是秦岭北坡,山势陡峭,险关要隘连绵不绝,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无数战争在此爆发,成为左右时局的关键。每到一地,王士禛都不免凭吊古战场,抒发其对历史的感怀。宝鸡为蜀道的出口,尚未入蜀,诗人就有了历史兴亡的感触:“险绝古陈仓,停车落日黄。霸图今寂寞,陈宝亦销亡。城郭秋云里,人家清渭旁。回看三辅远,秦树但苍苍”(《宝鸡县》)[3]744。汉高祖元年,“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2]3613。可是千百年过去了,王图霸业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而山川依旧,秦树苍苍,到底什么是永恒,怎能不让人感慨。益门镇是“入栈之始”[4]2542,从此将开始绵延千里的蜀道征程。战场上硝烟早已散尽,可是古战场的遗迹已足以让人凭吊:“天险当秦凤,提封界雍梁。栈云高不落,陇树晓还苍。古堠催征骑,秋风吊战场。山南明日路,渐入武都羌”(《益门镇》)[3]745。陆游“铁马冰河大散关”(《书愤》)[5]1346的名句千古传诵,因此王士禛经过大散关,也自然产生怀古之情:“石壁横千仞,盘盘上翠微。行人萦阁转,鹦鹉下山飞。战垒空埋镞,岩关几合围。云车与风马,仿佛夜深归”(《大散关》)[3]745。诗人行走在古战场上,看到战场的遗迹,古堠、战垒历历在目,虽然不免于破败荒芜,但是当年留下的箭镞依然提醒着诗人,这里曾经有过激烈的战斗。

汉中,刘邦的封王之地,“高祖受命,兴于汉中”(《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6]。王士禛走过褒斜道,来到七盘岭上,俯视汉中平原,不免想起西汉开国的英雄业绩:“当年号天汉,运归隆准公。将相得人杰,驱策芟群雄。一战收三秦,遂都咸阳宫。智勇久沦没,山川自巃嵸。跋马向褒国,日落烟濛濛”(《七盘岭》)[3]751。《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2]342生就帝王之相,并且得到“人杰”的辅助。“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2]381因此才能够“还定三秦”,开创西汉王朝。如今呢,则是人事代谢,山川依旧,无限的感慨,萦绕心中,跃然纸上。王士禛误以为汉台是拜将坛,因此他登临汉台,想起韩信拜将的历史:“绛灌当时伍,黥彭异代看。竟成隆准帝,不屑沐猴冠。磊落真王气,苍茫大将坛。风云今寂寞,江汉自波澜”(《汉台》)[7]753。韩信当年不屑于与绛侯周勃与颍阴侯灌婴为伍,但是到了后代却被当成英布、彭越一样反贼相看。韩信成就了汉高祖的一代帝业,千载以后,汉江波澜起伏,但往事则早已灰飞烟灭。

汉中,明代曾有瑞王宫。瑞王朱常浩,为明神宗之子,封在汉中,明末避乱逃到重庆,被张献忠所杀。王士禛至汉中,看到瑞王宫,“今瓦砾满目,惟存后殿一区,改兴元书院。前守钟琇所置也,朱门潭潭,尚极宏丽。殿前后丛桂、老梅、樱桃数十株。又观所谓西园者,有庭榭四五,桂花渐落,紫荆数株方作花,凄艳动人。有羝羊伏草中,惊人而起。因忆盛时鹤州、凫渚之乐,而今台榭已倾,曲池就平,不待雍门之琴乃泣下矣”[4]2546。感时伤事,王士禛面对瑞王宫的破败,心情如此沉痛,是与他对前朝无限怀念分不开的。王士禛作《故宫曲》二首,表达其作为朱明旧臣之后,对前朝的怀念之情。两首诗都是情景映衬的写法,其二写史,“往日朱门帝子家,柴车一去即天涯”[7]754,这是写史实,明末动乱,瑞王逃难而走;其一写今,“金床玉几不归来,空唱人间可哀曲”[7]753,纵使是金床玉几,也等不来瑞王了,更何况瑞王宫已然瓦砾满地呢,眼前荒凉的场景,更让人黯然神伤。

面对历史,后人会产生复杂的感情。其中有怀念,那是对英雄人物、不朽业绩的向往;有感伤,那是对时间飞逝、霸业成空的无奈;有故国神游的思接千载,也有万事成空的黯然神伤。蜀道,为诗人提供了感怀历史的素材。一处处历史遗迹,一点点历史记忆,都会触发王士禛的历史感怀,使眼前的山水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幻化为云烟往事。而其诗歌,不仅记录了他的历史感怀,更重要的是成为后人体察历史的重要纽带。历史与现实,投射到王士禛的诗歌之中,也自然带动读者的阅读体验,成为后人触摸历史的绝佳中介。

二、朝登武侯坪,遥酹丞相墓——鞠躬尽瘁的报国精神

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其鞠躬尽瘁的崇高品格,赢得了后人无限的崇敬。杜甫《蜀相》脍炙人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1]2433,写后人对武侯祠的寻访;“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对诸葛亮的怀念。陆游也有怀念诸葛亮的诗篇,“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游诸葛武侯书台》)[5]762。建兴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8]919。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师北伐,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后因病去世,“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8]927。汉中至今还保存有武侯墓、武侯祠等历史遗迹,供后人凭吊。

在王士禛入蜀途中所作的怀古诗中,被后人评价最高的,是其赞颂诸葛武侯之作。“至今筹笔地,犹见出师心。”(《武侯琴室》)[7]755诸葛亮为古代贤臣的典范,历来为后人所尊崇。沔县有武侯墓和武侯祠,“丞相诸葛忠武侯墓在山下东北向,史谓‘遗命因山为坟,冢足容棺’者也。墓前有祠,遗像俨然”[4]2547。王士禛《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曰:“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先问定军山。惠陵草木冰霜里,丞相祠堂桧柏间。八阵风云通指顾,一江波浪急潺潺。遗民衢路还私祭,不独英雄血泪斑。”[7]755伊应鼎曰:“汉中之名为天汉,以汉江象天河也。……故次句接言‘逢人先问’,以见夙慕之诚。‘惠陵’二句是问人而人告之之词。‘冰霜里’言其冷落,‘桧柏间’言其胜慨也。‘八阵风云’,思英灵之如在。‘一江波浪’,知遗恨之难平。英雄洒泪,犹是义愤所激;遗民私祭,愈见遗泽之流。就杜诗拓开一层说,用意更为沉着。”[9]318眼前有诸葛武侯的遗像,脑海中有杜甫的《蜀相》诗,心中有对诸葛武侯的无限敬仰,所以王士禛执笔命篇,才带有无穷的感情,和无法言喻的怅恨。惠栋谓:“神完气足,起结有力,盛唐总亦推上乘,那得不传?”[9]318诗学盛唐,诗属盛唐,这在王士禛诗歌中是不多见的,这源自诸葛武侯的感召,也源自杜甫的影响。

三、颇闻紫柏山,仙灵所游寓——传承有自的道家遗风

蜀道沿线,山高林密,洞府众多,历来是道家修仙养性的世外桃源。汉末张鲁割据汉中,传播五斗米道,“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10]2435。这就为后来的道教传播打下了基础。此后,在蜀道沿线,就有大量道观,也留下了很多道长修道的传说。

王士禛入蜀,记录多处道教修真的地址,因此也有很多体悟道教玄理的诗歌。凤县“北一里,豆积山上有崖阁,下临嘉陵水,唐冲妙先生隐处”[4]2542。凤县南,还有紫柏山,“闻其南紫柏山,有岩洞七十二,为仙真栖止之所”。王士禛再次入蜀,“过紫柏山留侯祠,相传辟谷处;并祀黄石公、赤松子。祠中有赵文肃公(贞吉)《归山诗》碑,临海王恒叔(士性)和作刻碑阴。紫柏山岭有古刹,峨嵋一老禅独居数十载,蛇虎驯伏,今九十有六矣,惜不得其名,灯下作颂古十绝句寄之”[11]3570。在褒谷口有郑子真谷。“褒水出谷,流至城东,南入汉江。《郦注》:‘褒水又东南,历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又南迳褒县故城东。’即褒国。西南有箕谷,郑子真谷口也。”[4]2545

紫柏山下的留侯祠,是祭祀张良的。但是后人辗转相传,那是张良辟谷得道的所在。《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自称:“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2]2048。乃学辟谷,道引轻身。王士禛《紫柏山下谒留侯祠》,题下自注:相传是辟谷处,并祀黄石公、赤松子。其诗云:“万木萧萧风昼吹,深山忽见留侯祠。清流白石阅今古,雪柏霜筠无岁时。辟谷真从赤松隐,授书偶作帝王师。也知乌喙逃勾践,未屑鸱夷学子皮。”[7]1259王士禛感到张良是真正的得道之人,从“偶作”可以看出其作帝王师并非其初衷,“真从”则可知其辟谷隐居是其终极理想,这符合《道德经》所说的“功成身退,自然之道”的逻辑。结尾两句写张良并非如范蠡一样畏馋避祸,而是真正的超脱凡俗。

经过勉县,有女郎庙,相传是祭祀张鲁女的祠庙。王士禛《女郎庙》题下自注:女郎山,相传是张鲁女。正是因为张鲁在汉中二十年,汉中才留下有关张鲁女的传说。《女神庙》一诗并未表现太多的道教色彩,而是充满了人间情怀:“朝过女郎道,遥望女郎祠。溪水疑环佩,春山学黛眉。千林丹橘熟,一径碧苔滋。日暮神灵雨,西风满桂旗”[7]755。山清水秀,春光如画,夜雨淅沥,仿佛是女郎的神灵所感,优美的环境,使人多了世外桃源之感,则心境和神思的缥缈不言自明。

当然,蜀道沿线,也有僧人隐居。王士禛第二次入蜀,曾写作十首绝句,赠送紫柏山顶的老和尚。诗题很长,《闻紫柏山绝顶有峨眉老衲独坐丈室数十年蛇虎皆驯伏今九十有六矣惜不得其名字乃作颂古十绝句属凤令寄之丙子岁四月七日栈中留坝驿灯下成》[7]1260,其中分别吟咏维摩诘、须菩提、惠持、道超、寒山、懒残、地藏琛禅师、发昌遇禅师、黄龙晦堂禅师、褒禅山僧十人,表现王士禛证道悟理的佛学素养。

蜀道沿线,高山峻岭,非常适合道教和佛教信徒修身养性。后人受此感召,也自然会产生高飞远举的超然态度,这是与现实政治和世俗生活相隔绝的环境,更是与功名利禄相矛盾的人生理想。王士禛虽然是纯粹的文人,但当他登临蜀道,也自然产生了超然物外的想法,这就体现了蜀道的思想价值。

四、僭忆公孙帝,危知大禹功——开辟蜀道的不屈意志

蜀道沿线,山势巍峨,水势奔腾,虽没有五岳太行、长江黄河那样的名山大川,却以其山水相连,绵延千里,行走艰难著称于世。李白形容蜀道难的诗句,历来为人所称颂,殷璠《河岳英灵集》誉为“至如《蜀道难》等篇,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12]53,这就为后代的蜀道诗歌打下了雄奇豪迈、悲歌慷慨的底蕴。

“天险当秦凤,提封界雍梁。”(《益门镇》)[3]745秦岭是雍州与梁州的分界点,是为北栈;而巴山则是梁州和益州的分界点,是为南栈。蜀道沿线,山势之高,以煎茶坪、凤岭、七盘岭、五丁关、剑门关为最。“孤峰分陇汉,两水划东西”(《煎茶坪》)[3]746,煎茶坪为北栈的最高峰,“高出众峰上,俯视四山云雾如沆瀣一气,皆在足下”。王氏自注云:“坪东水北流,西水南流”“南岐何地高,凤岭踞其右”(《凤岭》)[3]746,凤岭在凤县东南,是该县境内的制高点,“岭直上二十里,人马踏石稜上行。……下山十五里,过新江舖,两壁对峙,石势如奇鬼攫人”[4]2542。“磴道上七盘,大翮排天风”(《七盘岭》)[3]751,七盘岭虽“视凤岭仅及其半”,但因下面是平原,导致相对高程大,“遂登七盘岭,每盘斗折而上,渐入天际,下临江水数百丈,令人掉慄不已”(《秦蜀驿程后记》卷上)[11]3570。

相传大禹治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后代五丁开山的传说,也为众所周知。王士禛经过宁强五丁峡,看到山势艰险,涧水激荡,不由想起五丁开山的艰难。《雨度五丁峡》写诗人面对险绝山涧的痛苦:“五丁虚斧凿,愁绝畏登临。”但是再艰险的路,也要攀登。《五丁峡》一诗,写出了景象的神奇和登临的感受。诗人写大禹治水的功劳:“大哉神禹功,从此导江汉”[4]756,对先贤的感念,是中国人的深刻的家国情结所在,越是在艰难的环境下,越是感念先人筚路蓝缕开山劈石的奋斗精神。

五、故人推沈宋,诗笔各雄长——丰富多彩的文学书写

“危栈飞流万仞山”(《雨中度故关》),在蜀道上,山高水长路险,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王士禛笔下,每每将三者共同纳入诗中。其中的代表作就是《观音碥》[3]750。观音碥,原名阎王碥,号称云栈首险,其中既有高山,“奇石插天,犀株林立”,又有深涧,“飞湍箭激,凝为深渊”,因此足以骇人心魄,“凭高下瞰,令人魂悸”。此前陕西巡抚贾复煅石开道,王士禛的友人宋琬作《栈道平歌》记其事,一时唱和甚众,其文学价值也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13],王士禛谓其“语最豪健”,因此也作诗一首,诗云:

观音碥绝险,连山列天仗。奔峭洶波涛,大石蹴龙象。造物郁磊砢,及兹乃一放。急瀑何砰訇,磐石成巨防。渟为千丈湫,潭潭不流宕。怪物中屈蟠,岂无锁纽壮。傥然牛渚犀,穷此精灵状。颇闻贾中丞,于此铲叠嶂。故人推沈宋,诗笔各雄长。星宿森光芒,虬龙怒倔强。解鞍苔石滑,高歌一神王。更须巨灵手,运斤出天匠。镵我郙阁铭,敌彼小海唱。

前一部分写观音碥一带山水之势,群山陡峭,如同天上的仪仗;大石突兀,仿佛脚踏龙象;瀑布奔流,激荡磐石,发出轰鸣;潭水深不可测,静止不流。眼前的山石就像怪物一样,好在还被锁纽所捆束;但水中却隐藏着很多精灵,就像牛渚犀一样。其中“急瀑”四句,“写碥前水势,悬流注潭,冲激震撼,俯临千仞,足令观者神悸”;“怪物”四句,“想象之辞,极写一时精神恍惚之至也”;结尾四句,“乃欲假巨灵神手,运斤磨牙,将此诗句大书深刻,与沈宋并垂不朽也”[10]311。正是因为有了亲身经历,又有了李白、宋琬描写蜀道难的诗句作为比照,才使得王士禛迸发出创作的激情,将丰富的想象和卓绝的才华展示出来,陈奕禧《益州于役记》谓:“新城《蜀道集》题碥诗,极尽变幻之趣”[10]312,确属灼识真见。

入蜀,对王士禛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蜀道上群山叠嶂,激流跌宕,让王士禛充分体验到蜀道的艰难,见识了山川的雄伟,更让王士禛体会到蜀道文化底蕴的深厚。汉唐的强盛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而无情山水却亘古长青,又让人生出无限感伤。正是因为有了入蜀的经历,王士禛的思想才更见深刻,感情也更加深沉,其对蜀道文化底蕴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王士禛的蜀道诗有助于深化后人对蜀道文化底蕴的认识,对蜀道文化开发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14]。

猜你喜欢

蜀道汉中
汉中老年大学特色教学(上)
王宗山与“汉中密约”
蜀道向天开
打开剑门关,蜀道平仄而出(组诗选一)
入川行吟(通韵)
谱写汉中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新篇章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汉中仙毫
蜀道雄魂
汉中出台项10措施促经济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