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菜上三大类农药残留现状及原因探析
2021-11-29刘顺字廖远东郭淑贞赖秀桃谢泽纯邓家欣
刘顺字,廖远东,郭淑贞,赖秀桃,谢泽纯,邓家欣
(清远市清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广东清远511800)
我国是蔬菜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之一,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1]。叶类蔬菜在蔬菜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2]。叶菜类蔬菜通常指普通叶片、叶球、叶丛、变态叶为食用部分,常见品种有白菜、芥蓝、菜心、油麦菜、苦麦菜、生菜、芥菜、空心菜、菠菜等。叶类蔬菜能量低、纤维高、维生素与矿物质丰富、含有叶绿素和多酚等抗氧化物质,具备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还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是对人体非常有益的食用农产品[3]。
由于叶类蔬菜生长较快,生长周期较短,每个月都会有不同的品种上市,存在重茬与连种的普遍现象[4],这非常有利于叶菜类蔬菜上病虫害的生存和发展[5]。为了保证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人们过量喷施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促进了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由于采用化学防治的性价比较高,人们不惜多次大量地喷施农药,农药直接与叶面接触,叶菜类表面积大,农药残留原始沉积量高,且叶菜蜡质层薄,叶表皮上气孔数量较多,叶菜类农药残留风险较大。蔬菜的叶片与嫩茎,是参与蛋白质合成最旺盛的场所,也是参与代谢活动较旺盛的地方,对农药暴露风险高[6]。通过叶面喷施时,如没有超过安全间隔期,叶菜类往往农药原始沉积量很高,但半衰期较短;通过根部施药时,叶菜类蔬菜农药的原始沉积量较低,但半衰期相对较长[7]。种植环节造成的农药残留,虽然得到缓解,但仍然需要引起重视[8]。为此,笔者对常用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有机磷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三大类农药残留现状及原因进行了探析[9]。
1 叶菜上三大类易残留农药
1.1 有机磷类农药
有机磷类农药是分子式中包含碳-磷键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统称[10]。由于目前许多毒性高、残留期长的有机磷农药逐步被禁用和取代,一些毒性较低、残留期短、杀虫谱广、稳定性不强的有机磷类农药也呈递减趋势。有机磷类农药由于性价比高,部分具有内吸性的特点,容易被蔬菜吸收到植株体内,目前在叶菜类中超标情况仍有发现[11]。有机磷类杀虫剂品种主要有敌敌畏、乐果、辛硫磷、敌百虫、毒死蜱等[12]。有些低毒的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类型,为了增强药效,扩大杀虫谱,商家可能会添加一些有机磷类农药,也是造成叶菜类有机磷类农药超标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有机磷类农药已长时间使用,土壤环境中存在一些残留成分,也会造成叶菜类农药残留超标现象[13]。因此,为了从源头控制有机磷类农药的合理使用,减少源头投入,有机磷单剂农药在市面越来越少见,对控制叶菜农药残留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14]。有机磷类农药自身物理化学性质对于叶菜类蔬菜残留性情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不仅包括农药的水溶性、极性、饱和蒸汽压等,还包括自身结构中含有的一些元素和基团,另外还有环境因素等。有研究对甲拌磷等10种有机磷类杀虫剂进行对比,发现甲拌磷、马拉硫磷和倍硫磷普遍稳定性较差,乐果、毒死蜱和喹硫磷稳定性较好;除安全间隔期时茼蒿中毒死蜱残留量显著高于其他作物外,其他农药在安全间隔期、残留量无显著差异;在相同的施药剂量下,菠菜或苋菜总是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较高的原始沉积量、最大残留量和最终残留量[15]。
1.2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即指化学分子式中包含有-NH(CO)O-官能团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统称[16]。由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选择性高、毒性低、残留期中等,已成为有机磷、有机氯两大类农药的替代品,比较常见用在叶菜类蔬菜上杀虫[17]。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是通过衍生天然毒扁豆碱分子式开发出来的一大类常用农药[18],主要包括抗蚜威、灭多威、异丙威等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大部分是白色结晶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蒸汽压均不高,因此不易溶于水,易溶于甲醇等试剂,遇酸较稳定,遇高温或碱性环境容易降解,主要通过氧化、水解和结合的方式在生物体内降解[19]。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杀虫速度快,药效好,大部分半衰期较短,施用后容易降解转化,母体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其代谢产物大部分都同时具有较强的毒性,有的代谢产物毒性甚至更强,涕灭威的代谢产物涕灭威砜、涕灭威亚砜在抗胆碱酯酶的能力方面具有更强的活性[20]。所以,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中,必须同时检测其多种代谢物才是比较科学的[21]。目前叶菜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超标率、超标种类和超标蔬菜类型总体都呈现下降趋势,但超标现象还是会有出现。另外蔬菜生产基地的叶菜超标率呈下降趋势,部分超市、批发市场以及农贸市场3类场所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都呈波动趋势[22]。因此叶菜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问题还需重视。
1.3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菊酯类农药是通过改造天然除虫菊素分子结构开发的一大类杀虫剂[23]。菊酯类农药杀虫谱较广、选择性高、毒性较低、降解速度较快、容易进行生物降解,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菊酯类农药,目前已处于第二大杀虫剂品种的地位[24]。其品种主要有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氯氟氰菊酯等。虽然菊酯类农药相对有机磷农药来讲属于低毒农药,但其为神经毒物,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25]。菊酯类农药杀虫速度快、药效好,对140余种害虫有特效,且对地下害虫和螨类同样具有良好的防效[26]。由于菊酯类农药的广泛使用,加上长期以来的滥用与乱用习惯,促进了许多种叶类蔬菜害虫抗药性的产生[27]。菊酯类农药残留在叶菜类蔬菜的表面或内部,通过食用这些叶菜类进入人体,对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与遗传均有毒性作用[28]。有研究表明,如果长期接触菊酯类农药,即使浓度较低,也可能引发人体多类慢性疾病,而且菊酯类农药具有蓄积作用[29]。因此,设计合成更高效、低毒、易降解的新农药是从源头上降低菊酯类农药污染的手段。
2 叶菜上三大类农药残留原因探析
2.1 农药滥用情况较为突出
科技日新月异,蔬菜种植技术也突飞猛进,叶菜类种植也呈现室内室外等多种方式,同时蔬菜的生长周期也趋短,叶菜类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日趋严重,有的经过几轮农药喷施才能保障蔬菜的产量[30]。通过种植环节农药施用浓度、用量与频次的增加,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控,虽然叶菜类蔬菜外表新鲜完好,但蔬菜品质却无法保障,可能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毒害[31]。一些易发生病虫害又难以防治的蔬菜瓜果,通常农药的使用浓度较高、用量较大,但如果农药的喷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不但不会增强防效,反而会促进抗药性的产生。因为叶菜类蔬菜害虫抗药性较强,普通杀虫剂不能有效地杀死害虫,菜农为尽快杀死害虫只有选择高毒农药或增加农药浓度及用量,形成恶性循环,以致在有些叶菜类蔬菜中检出禁用的一些农药品种超标[32]。
2.2 叶菜类蔬菜农药安全间隔期落实不到位
叶菜类蔬菜在最后一次喷施农药到上市期间,需要一个安全间隔期,使喷施的农药能充分地降解,从而避免过高的农药残留被摄入人体内。一般农药安全间隔期为1~2周,但由于菜农种植环节往往喷施浓度高于推荐标准,所以正常情况下,间隔期应长于农药瓶上推荐的安全间隔期[33],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准确地约束种植户。种植户在利益驱动下,会根据市场的价格、天气、人工等因素随意地采摘上市。现农业部门主要对大型的蔬菜类生产基地进行安全间隔期的监管,但对成千上万的菜农,往往受人力和财力的约束,监管乏力。农贸市场虽然会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在进入市场前进行检测,但市场周边的菜农往往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检测。安全间隔期的落实,需要行业的自律与政府的监管相结合,同时需要相应的制度来规范,进而保障叶菜类蔬菜上市前的安全[34]。
2.3 叶菜类蔬菜准出准入制度不完善
叶菜类蔬菜准出准入是指蔬菜在上市前的检测之后才能上市,进入市场销售。检测需要依托检测机构,目前的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逐步从中央到乡镇建立起了5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切实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35]。但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健全,对叶菜类蔬菜的监测力度有待加强,监测范围有待扩大,监测品种有待增加,完善从乡镇到中央的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首先需要菜农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种植者是第一责任人的观念,需要种植大户逐步开展自种蔬菜上市前自检的意识,并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管落实[36]。同时需要完善乡镇甚至是村级农检机构,尤其是专职人员、仪器设备、检测场所等硬件的配置。严格产地的准出与市场的准入制度,并畅通衔接,联合开展日常的监测工作,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在基层一线进行化解,从农产品质量工作源头进行监控。并且逐步实施农产品追溯平台建设,完善生产、销售、餐饮等各个环节信息的共享,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的体系。同时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宣传,营造人人关注准出准入的氛围。
3 叶菜类蔬菜农药残留展望
我国叶菜类种植以小农小户为主,种植农户数量庞大,大多缺乏正确的农药使用知识,无法更新自身的种植观念与习惯。目前蔬菜中农药残留(尤其是叶菜)情况依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重点隐患。为保证居民健康诉求,寻求降低农药残留风险,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应该从源头、生产、流通各个环节加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管,需要建立高效、快速、准确、环保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开展准出准入检测。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用生物农药、绿色杀虫剂等低污染的替代产品,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品的投入。以规模化种植为前提,在源头环节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技术,规范农药的使用,减少农药残留超标风险几率,完善农产品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完善的法律依据,推广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多策并举,多方发力,才能保障叶菜类蔬菜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