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研究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
2021-11-29许文曲
许文曲
(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加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在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格认知状况及存在困境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对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进行深入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的概念阐释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从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居于最高层次的价值理念。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追求;民主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和谐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平等是实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权利;公正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再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爱国是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敬业是体现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是人类社会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和道德品质;友善是形成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3〕。
(二)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内涵
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4〕。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是指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勤学苦练、自尊自爱、诚实守信、明礼宽容、团结互助、敢于创新、报效国家”的行为趋向,培养大学生形成“明是非、辨美丑、思进取、敢担当”的健康人格,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尔基曾说过,伟大的目标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新时代大学生要想成为祖国建设人才,首先要树立崇高信仰,坚定理想,以建设祖国繁荣富强激励自己。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成为国家发展的有用之才〔5〕。重要内容是加强大学生爱国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敬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自强、自爱、自信、自律的品质,促进大学生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奋发向上,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创造价值〔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和相互影响的内在结构关系,其精神实质不仅为新时代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提供牢固的思想保证,还为新时代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新时代大学生人格认知现状及其问题
(一)大学生人格认知的现状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福建某七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共发出问卷1 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25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46%。为弥补问卷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对被调查者进行了访谈。调查全面考虑了被调查者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较全面地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人格认知状态,充分确保了调查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统计学处理上,采用SPSS21.0中文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处理。
1.对人格内涵的认知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55.10%(文中数据均来源于调研所获“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人格认知状态调查表”,本文表略)认为人格是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这一较全面概括的人格内涵,对人格内涵的认知较为成熟和全面。研究表明,大学生如果对人格内涵的认知过于肤浅和片面,易形成错误的人格行为,应引起重点注意。
2.对自我意识的认知与分析
在自我认知能力方面,69.87%的大一学生、77.93%的大二学生、74.10%的大三学生、88.24%的大四学生能够清晰认知自己。大四学生比大一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更强,但调查发现大三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比大二学生的较弱,应引起重点关注。在关注自身健康状态方面,81.74%的大学生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能够主动关注个人健康状况。
3.对责任感的认知与分析
在信守承诺方面,81.18%的大学生能做到信守承诺。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诚信意识和诚信观念,但仍有少数大学生存在诚信素养问题,应引起重点注意。在积极参加学校活动方面,78.95%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意识较强,但仍存在部分大学生集体责任感较弱,值得重点关注。
4.对人生态度的认知与分析
在生活理想和目标方面,58.93%的大一学生、69.37%的大二学生、76.58%的大三学生、84.62%的大四学生有生活理想和目标。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越来越清晰。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方面,82.60%的大一学生、74.32%的大二学生、71.90%的大三学生、84.16%的大四学生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大一学生和大四学生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热情较高,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热情相对较低,应引起重点关注。
5.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认知与分析
在新环境适应能力方面,62.50%的大一学生、73.42%的大二学生、77.41%的大三学生、89.14%的大四学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在社交能力方面,40.83%的大学生认为在社交场合得心应手。59.17%的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有待加强,应引起重点关注。
6.对情绪调控能力的认知与分析
在精神恢复调节方面,59.01%的大学生认为疲倦时短暂休息就能重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40.99%的大学生精神恢复调节能力薄弱,情绪调控能力认知消极,应引起重点关注。在情绪波动调节方面,24.00%的大学生认为一点小事就引起情绪波动,13.80%的大学生无法确定,37.80%的大学生情绪波动调节能力有待加强,应引起重点关注。
(二)大学生人格认知存在的问题
1.人格内涵认知缺欠、自我意识认知薄弱
在人格内涵认知方面,55.10%的大学生认为人格是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这一较全面概括的人格内涵,44.90%的大学生对人格内涵的认知较为肤浅或缺欠,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人格内涵的认知较肤浅或缺失,易形成错误的人格行为。
由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局限,社会阅历及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有些大学生不清晰自己到大学要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自我意识认知薄弱。调查结果显示,在自我认知能力方面,18.59%的大学生不能清晰认知自己,5.74%的大学生无法确定。部分大学生对自我认知能力较弱,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关注自身健康状态方面,18.26%的大学生不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状态,不喜欢参加户外活动。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认知薄弱,不主动关注个人健康状况。
2.责任意识认知淡薄、人生态度认知匮乏
在信守承诺方面,10.45%的大学生不能做到信守承诺,8.37%的大学生无法确定。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素养薄弱,责任意识认知淡薄。关于积极参加学校活动方面,14.67%的大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6.38%的大学生无法确定。部分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缺失,集体责任感意识认知较淡薄。
在生活理想和目标方面,19.70%的大学生没有生活理想和目标,9.89%的大学生无法确定。部分大学生对生活理想和目标不明确,对人生态度认知匮乏。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方面,12.60%的大学生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热情不高,9.09%的大学生无法确定。部分大学生对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热情较低,对人生态度认知消极。
3.合作意识认知不高、共情意识认知低下
新时代大学生是富有个性的大学生,他们中的一部分过度张扬自我个性,以自我为中心,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过分表现自我,人缘关系较差,嫉妒心较强,合作意识认知不高。在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问题上,他们往往以集体利益的价值标准去要求别人,以个人利益的价值标准来要求自己,自私心较重。做事做人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一心只想为自己谋利益,事事以自我利益为立足点,缺少对社会和别人的关心,共情意识认知低下。
4.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贫乏、情绪调控能力认知消极
在新环境适应能力方面,13.40%的大学生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13.16%的大学生无法确定。部分大学生对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贫乏。关于社交能力方面,42.66%的大学生认为在社交场合手足无措,16.51%的大学生无法确定。超过一半的大学生社交能力薄弱,社会适应能力认知缺欠。
在精神恢复调节方面,25.04%的大学生认为疲倦时短暂休息无法重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15.95%的大学生无法确定。较多数大学生精神恢复调节能力薄弱,情绪调控能力认知消极。关于情绪波动调节方面,24.00%的大学生认为一点小事就能引起情绪波动,13.80%的大学生无法确定。部分大学生情绪波动调节能力较差,情绪调控能力认知消极。
三、新时代大学生人格认知问题原因透视
(一)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一方面可以影响社会成员朝着相似性的人格结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大学生置身于社会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无处不在,影响着大学生对健康人格的正确认知。社会对文化的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反之,影响力就越小。在新时代环境下,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改变,市场竞争的残酷、生活节奏的加速、求职就业的严峻、官场职场的腐败、道德伦理的滑坡等都会给大学生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人格认知的正确判断。
(二)学校教育因素
随着高考选拔性特点的凸显,有的中学只重视高考升学率,不重视人格教育,学校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只重视高考应试内容,不重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广大青少年只追求眼前利益,只重视考试成绩,只过分顾及自己,不会去关怀他人,影响着他们对健康人格的正确认知。有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后,过分放松自己,没有意识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性,没有领悟到大学学习的真谛,与他人关系相处不好,精神松懈,意志薄弱,这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健康人格的正确认知。当然,大学教育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教育环境,会让大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反之,则会产生消极抵触的人格特征。总之,不良的学校教育模式会成为大学生对健康人格认知的绊脚石。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大学生一生中密不可分的生活环境。在家庭中,大学生可以学习社会生活知识、社会生存技能、道德伦理规范和生活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差异对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健康人格的正确认知。温馨祥和的家庭环境会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而压抑的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大学生人格正面发展。如父母对孩子过于宠爱,对孩子放任不管,易导致孩子形成依赖、娇蛮的人格特征,而父母如果能做到教养有度,给孩子正面积极的引导,会让孩子形成活泼、谦虚的人格特征。因此,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和关于健康人格的正确认知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家族遗传基因是大学生人格形成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因素,生理遗传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一般来说,与生物因素相关的特征影响作用较大,如智力、气质等。大学生童年时期与家人的亲子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影响着大学生对人格的正确认知。如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有助于大学生对人格的正确认知;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不利于大学生对人格的正确认知。此外,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状况,心理承受能力及抗消极情绪干扰能力等,都会让大学生对人格认知产生一定的偏差。
四、新时代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思政课堂教学,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提供精神动力
思政课堂教学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人格优化的重要手段。完善思政课堂教学,可促进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提供精神动力。一是规范思政课堂教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真正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导大学生人格全方位发展,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提供思想保障。二是鼓励大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研讨教学,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实质和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的必然联系,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内化,促进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有序进行,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提供精神力量。三是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内在结构关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提供理想蓝图〔7〕。
(二)夯实校园文化基础,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营造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主动占领校园舆论主阵地,引领校园文化主旋律,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提供理论依据〔8〕。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真正融入校园文化基础活动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提供环境氛围。三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增强以生为本的价值追求,培养大学生主体能动性,使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从“制度管人”向“制度育人”转化,使校园制度成为大学生自我内化的行为规范,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构建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对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具有重要实践作用。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实践“塑”人格;大学生要利用社会实践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我,以实践“炼”人格。一是高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让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计划中,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二是高校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转变以往社会实践活动只重视专业知识增长和专业技能提升,而忽视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育人功能,让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人格优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三是高校要根据大学生人格特点,分年级分阶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培育大学生情感体验,实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人格社会化,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提供丰富的实践内容。
(四)探索网络思想教育,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突破空间界限
“网络思想教育”是新型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起着重要作用。探索网络思想教育对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启示。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飞速发展,网络思想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立足点,对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发挥着空间引领作用。一是构建互联网网络教育新体系,形成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下教育的网络教育新格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原原本本地写入网络中,引领网络世界,占领网络空间,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提供全方位引导。二是建立“红色革命文化”宣传新阵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思想教育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实质和红色革命精神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输送到大学生中,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提供红色基因〔9〕。三是加强网络信息管控新手段,运用法律法规手段和网络技术掌控,及时了解网络新舆论,纠正网络不正当言论,约束网络不良行为,有效化解网络社会思想矛盾,为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提供优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