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民族工作的历史积淀:以王德三的民族工作思想与实践为考察中心

2021-11-29严海莲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云南革命

严海莲,周 松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切嘱托。一直以来,云南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云南是民族问题解决最好的省份之一,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云南民族工作具有优良的基因,云南民族工作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驱们的艰辛探索。

云南籍中共党员在党的早期历史上有着突出的表现。如最早的云南籍共产党员王复生,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了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与毛泽东同志也有过亲密接触,促进“云南革新社”的成立,推动云南青年投身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之中〔1〕406。又如白族青年张伯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写出了影响深远的《社会进化简史》一书,受到了毛泽东的赞誉〔2〕。再如“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以《大众哲学》一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些先驱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云南的传播,为云南民族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先决条件。

云南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之一,早期中共党员在民族工作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如云南最早的女共产党员吴澄,她不仅创办刊物《女声》以宣传男女平等,更深入滇南苗族地区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她不仅学会了简单的苗语,更是和苗族人民打成一片,为发动苗族斗争打下基础。云南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李鑫也曾深入民族地区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武装斗争。这些党员中以王德三同志在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贡献最大。

王德三同志是党在云南民族工作的早期开拓者,也是在党内较早提出需要在革命中重视少数民族力量的有识之士。他早期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对马列主义有较深的理论修养,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是周恩来麾下的重要理论工作者。他实践经验丰富,先后承担在陕西、云南创建党组织的工作。尤其是在返回云南开辟党组织之际,他在调查中逐步发现了少数民族在云南革命中的重要性,撰写了《少数民族问题大纲》和《夷经》,对正确解决民族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探索。

本文试图以王德三同志民族工作理论的形成和相关实践为中心,对其相关工作进行描述和分析,总结王德三同志民族工作的主要特点,以期深入挖掘云南民族工作的深厚历史积淀,更好地促进云南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一、转变:王德三思想成熟的过程

王德三是云南民族工作的早期探索者与实践者,曾任中共云南省委首任省委书记,于1930年壮烈牺牲。他在短暂的一生之中,从一名进步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思想上的不断成熟为其民族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从进步青年到初识马列

王德三出生于祥云县王家庄的一个耕读世家〔1〕433,自幼就渴望进步,从而较早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他在青少年时代便追求上进,为求新知,他不惜从祥云走到大理,从大理又走到省城昆明。在中学期间,王德三就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带头反抗巡警。转入昆明成德中学后,他又受《尚志》《救国日刊》等进步刊物的影响,更加渴望新知。就在此时,王德三收到了胞兄王复生邮寄的《新青年》。这是进步青年了解新思想、认识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思想启蒙刊物,这就让王德三较早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激发了他寻求真理的迫切愿望。王德三向往去到更远的地方,从而更好地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洗礼。

(二)从坚定信仰到创设党组织

“五四”运动之后,思考民族存亡问题成为马列主义者的重要使命,王德三在实践当中树立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定信仰,更加关注民族存亡问题,并在实践当中寻求革命胜利之道路。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王德三近距离、更深层次地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新知的渴求,促使他成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一员。不久,王德三转入哲学系继续学习。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正确认识及深入理解之后,王德三坚定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由邓中夏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王德三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钻研也更加刻苦,他的理论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开始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关著作的翻译工作,并在刊物上公开发表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文章,不断强化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

王德三积极投身革命实践,参与了多地党组织创建。随着国内革命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开始转入“地下”,开展地下党组织工作成为首要任务。为配合党的革命事业需要,王德三到陕西地区以开展教学的名义暗中建设党组织,这是他在陕西开展党组织工作的起点,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陕西地区顺利开展党组织建设以及在当地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奠定了基础。随后,王德三配合地下党员李子洲的工作部署,共同创建了当地的第一个党组织,即绥德四师党支部〔1〕444。在陕西开展党组织建设工作,为他后期返乡领导与开展云南地下党组织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从返乡领导革命到认识民族工作重要性

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王德三开始逐渐将革命的目光转向团结地方群众,并在云南革命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王德三依旧十分关注家乡革命问题。他与胞兄王复生等人在北京成立了云南“革新社”,创办了《革新》《铁花》《祥云》等进步刊物,革新社即后来的新滇社〔3〕,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种子传播到云南,唤醒了云南旅外求学人士的革命思想,团结了云南革命的斗争力量。北伐期间,王德三在周恩来同志的指示下,举办“云南政治补习班”并多次开展“倒唐”宣传,积极配合云南省内“倒唐”运动的策划与开展。军阀唐继尧下台之后,王德三被委派回云南加强云南地方党组织的建设,开始领导、组织云南的革命工作,直到被捕牺牲。

在领导云南革命的过程中,王德三认识到云南革命的复杂性,他率先将革命的目光转向团结人民群众,认为农工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4〕27。基于云南民族成分的复杂性,他强调了在农民运动中少数民族的革命力量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深刻认识到了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王德三同志从一个进步青年到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体现了他思想上的不断成熟。在领导云南革命过程中,王德三指出了少数民族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开启了云南民族工作的早期探索。

二、探索:王德三的民族思想及民族工作实践

王德三同志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一贯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中的革命问题。在回到云南之后他就一直关注农民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动农民参加革命,他对各地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在对农民问题研究中,王德三发现在云南这样的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进而在党内较早提出了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问题,在民族工作的理论及实践方面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一)早期重视农民问题

早在陕北地区工作时,王德三就已经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不应该单注重都会的运动、工人的运动。我们应该用系统的方法、整齐的步骤,把全国进步的农民组织起来,作成我们的中军。”〔4〕14他认识到“工农是最受压迫的阶级,同时也是最革命的阶级”〔4〕42,没有农民参与的革命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在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时,王德三更系统地思考了农民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地位问题〔4〕76。

在具体分析云南革命形势时,他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云南没有大资产阶级,没有大工厂,同时没有千百成群的壮大的无产阶级”〔4〕27,而“农民阶级占云南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因此要“唤醒农工,组织农工,使农工阶级作革命的主力军”〔5〕26。他认为斗争策略在于要“组织农民协会”,“把他们组织起来、教育他们,训练他们,引导他们与劣绅酷吏及一切恶势力奋斗”〔5〕45。他把这些认识都付诸云南的具体实践之中。在他的领导下,发动农民运动成为主要的革命形式之一。

1927年2月,王德三回到云南着手党组织的扩充工作,后任中共云南特委书记〔6〕71-72。在当时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下,王德三抓住机会开拓云南各地的党组织,依托学校等据点,开展了多样的党的建设活动,成立了多个支部、农民协会,使云南的农民运动得到迅猛发展。“四·一二”政变之后,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的精神,是年12月,王德三领导组建了第一届中共云南临时省委并任书记,进而确定了“以农运为中心”“武装贫农”的正确方针。

继而,王德三在蒙自小东山农民代表大会上号召农民阶级不分男女共同团结起来一起革命,彻底推翻封建势力,过上属于真正人的生活〔5〕118。在党的六大上,他着重对农民阶级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认为依据与土地的关系可将农村各阶级分为地主、自耕农、佃农以及雇农这四大类型,其中雇农虽是党在农村的理论上的基础,但雇农并非广泛存在,因此应以佃农为基础方才合理〔5〕125。

可以看出,王德三是党的历史上较早真正认识到农民问题重要性并在实践上较好地发动农民运动的先驱之一。也正是由于对农民问题的重视,尤其是深入山区的革命实践,使王德三在接触少数民族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少数民族是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发现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在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的时候,王德三还只是从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这种宏大视角去思考民族问题,还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笼统地接受世界上弱小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求解放的“民族运动国际化”〔4〕76的观点,并没能将目光深入到国内尤其是云南的民族实际中去。

回到云南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转变,在发动农民运动的过程中,王德三不断深入山区农村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尤其是1928年之后,白色恐怖笼罩昆明,王德三果断组织党团员向滇南铁路沿线、山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转移〔6〕84-87。在与少数民族的实际接触中,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发现了少数民族问题具有特殊性,同时还加深了对少数民族力量的认识。可以说,正是在对农民问题的关注中,王德三逐渐提出了少数民族是“农民问题中很重要的问题”〔4〕96这一重要观点。

王德三这一观点主要在中共六大的第二次会议发言中得以阐明。在分析农民问题的过程中,王德三根据在云南工作的实际经验,提出在工作中注意到的两个方面情况:一是农奴问题,主要是指大量少数民族群众被当作农奴,遭受汉族地主或官家残酷剥削的情况;二是“小民族”问题,此即指少数民族问题,着重强调“小民族”问题是农民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王德三认为,他们虽“小”但“很易团结”,因此他们的斗争也将是“有力的”,需要在农民运动中注意这一问题〔5〕128。

此外,从六大返回云南之后,王德三还在陆良讲话中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方法。他在分析了苗族与彝族的特点之后,提出适宜“做文化宣传工作”,以便争取少数民族群众的觉悟。可以看出,王德三较早认识到了不同的少数民族有其独特性,并针对少数民族遭受汉族地主压迫的普遍情况,提出可以尝试探索团结少数民族反抗压迫的普遍性工作路线的主张〔5〕141。

(三)消除民族隔阂,加强被压迫阶级的民族间团结

王德三同志认识到少数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之后,也十分注重工作方法。总的来说,他十分善于用“阶级兄弟”的视角为少数民族同胞理清共同敌人,进而消除历史上遗留的民族隔阂,以加强同处被压迫阶级的各民族之间的真诚团结。他在这方面思想的典型代表文献是《少数民族问题大纲》及《夷经》。

《少数民族问题大纲》主要是针对云南少数民族提出,王德三在文中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复杂状况,尤其关注到云南各少数民族一直深受汉族统治阶级压迫的悲惨境地,提出了党组织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斗争的领导”的主张,并设想了“民族平等”等重要原则〔7〕183-184。在千百年的封建传统中,云南各少数民族一直遭受严重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民族隔阂。王德三提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要实行民族平等的设想,对消除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是有重要意义的。

如果说《少数民族问题大纲》的性质更像是党内指导性文件,那《夷经》的性质就是直接面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宣传性发动性文献。因此,相较原则化的《少数民族问题大纲》,《夷经》是更不能忽视的文献。《夷经》又名《苗夷三字经》,是王德三为实现少数民族思想转化,使他们团结一致推翻剥削阶级的压迫统治而创作的,1930年以小册子的形式印刷出版。为了写作,他在深入到文山、蒙自、个旧、马关等滇南民族地区进行革命工作时,注意收集了关于少数民族基本生活状况的大量材料,进行对比、分类、整理。在这些调研材料基础上,又采取了少数民族较易接受的形式,用通俗易懂且便于少数民族记忆的言语,写出了全书。全书分六章,采用唱词的形式剖析了各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根源在于遭受着田主恶霸的压迫剥削,强调工农兵政权是“不分夷汉”的,号召各民族群众要“一条心”,发动“大家联合”起来,因为“只有团结是力量”,一齐进行革命斗争,一齐推翻军阀官场,杀尽豪绅田主,从而实现“夷汉扯平”“天下太平”〔4〕101-105。

《夷经》自身的这些特点和它所传授的深刻道理使它在云南少数民族群众内部广为流传,甚至被云南少数民族群众当作“经书”。在《少数民族问题大纲》的指引下,在《夷经》的广泛传播下,深受压迫的各族群众团结在了云南地下党组织的周围,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的解放而共同斗争。

(四)注重组织少数民族发动武装斗争

王德三深刻吸取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经验教训,坚决贯彻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较为注重斗争的方式和方法问题。在领导少数民族革命实践中,他领导组建了首批党领导下的云南少数民族军事武装,发动了云南少数民族武装暴动,还培养了首批云南少数民族干部。

1.组织了云南首批党领导下的少数民族武装

“四·一二”政变为共产党人敲响了警钟,没有自己的武装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王德三经历过那段黑暗的岁月,也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因此在民族工作实践过程中,王德三十分注重建设少数民族参与的武装力量。

“八七会议”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转换和工作重心的转移,王德三开始向蒙自、个旧、马关、文山等地的少数民族山区转移,他注重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很好地推动少数民族群众投身革命。1928年成立的“查尼皮游击队”和“小塘子游击队”就是他杰出工作的成果。其中“查尼皮游击队”是云南地方党组织建立的第一支游击武装,彝族群众占了相当比例;“小塘子游击队”是一支苗族群众武装,是云南地方党组织领导的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6〕71-72。

2.发动了云南少数民族武装暴动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王德三领导少数民族武装暴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28年10月,中共云南省临委在蒙自阿加邑筹划秋收暴动,当地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积极响应。1929年春,“小塘子游击队”击毙了作恶多端的地霸、保路队团首李增辉,为民除了一大祸害。1929年12月,“查尼皮游击队”消灭了盘踞在查尼皮与小东山之间的一股地霸武装,既为民除了害,也为党在这一地区的活动清除了隐患。1930年,为反对苛捐杂税,王德三发动30余村的各族农民参加武装暴动,击毙团长曹仁恭〔6〕117。

这些武装暴动不仅在当时为革命活动清除了隐患,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更是直接促成了少数民族群众的进一步觉醒,少数民族群众开始成为云南革命的重要武装革命力量。

3.培养了首批云南少数民族党员、干部

为了更好地动员少数民族群众参加革命,王德三高度注意发展少数民族党员,培养了如白族赵琴仙、回族马登云、彝族李开文等一批少数民族党员。王德三尤其注意培养民族干部。在麻栗坡工作计划中,王德三具体分析了该地的民族生活状况,强调在农民工作中要启发“彝亲”、团结“彝亲”,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吸收、培训干部〔5〕143,运用民族干部来动员当地的民族群众。少数民族出身的党员、干部更容易深入到少数民族内部开展工作,为更好地打开少数民族工作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德三同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领导云南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认识到在云南这种多民族地区,民族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不仅做了理论探索,更是在实践方面做了艰辛的努力。在他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原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首次传播开来,他创设的民族工作方法在今天仍得到了沿用。

三、贡献:王德三民族工作的显著特点

王德三在领导云南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根据云南少数民族的特点,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关系的实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思想和民族工作实践。他的早期探索不仅为云南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为云南民族工作重要的历史积淀。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民族问题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在革命的锤炼下,王德三始终坚持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一部分的观点,以这一原则为中心来思考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工作。他带头组织成立了“云南革新社”,积极向云南传播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斗争中,他十分注重以马克思主义宣传、发动和组织少数民族,认为云南目前的任务是“发动群众,加强党在群众中的领导”〔5〕123。为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王德三不仅亲自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践调研,学会了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更是以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了党的民族平等思想,解放了压迫民族的思想,团结了更多能够团结起来的力量,这也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和民族工作的胜利开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将少数民族问题的独特性与农民问题的普遍性相结合

通过对云南各民族的具体分析,王德三发现各民族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依其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加以发动和组织。但同时,他也深刻地认识到少数民族的独特性是蕴含在农民问题的普遍性之中的。虽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特点,但是各民族的现实境遇存在着一个普遍性的共同点,即少数民族均受到地主、官僚等阶级的压迫。因此,少数民族问题在当时主要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农民问题。同时,他还明确指出少数民族可以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革命力量,因此应将少数民族问题视为农民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王德三在省临委中设立了少数民族问题委员会这一专门部门,以便更好地开展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以及团结民族革命力量。

(三)相信少数民族的力量,注重培养民族干部

王德三一直秉持“小民族”有力量〔5〕128的观点,认为“少数民族在农运中是支有力的部队”〔7〕184。在实地调研少数民族状况的基础上,王德三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特点,指出苗族虽分九十八种,各种之间即使互不往来,却能够高度团结。以云南少数民族的这一显著特点为依据,他主持制定了《少数民族问题大纲》,对不同民族的工作方法方式进行了分析。这一纲领性文件强调了少数民族深受汉族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普遍性特点,指出少数民族能够在农民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支“有力”的队伍〔7〕183-184。他还十分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经他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最终也成长为云南革命工作的重要力量。

(四)高度重视民族团结

王德三同志一直重视革命阶级的团结问题,在革命之初他就十分重视团结各种革命力量。如他曾强调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革命力量,只有联合起来才能获得革命的胜利。他在蒙自小东山农民代表大会上指出妇女在革命斗争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跟男子们一样有力量,妇女同胞们要抛弃旧礼教的束缚,“走上前来”,一起革命追求“真正人的生活”〔5〕118。他还曾指出小商人和知识阶级同样受到帝国主义、军阀等的剥削,也应当团结起来,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4〕26。

当认识到少数民族在革命中的重要性之后,王德三就十分重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通过《苗夷三字经》,他向云南各族群众解释了各民族都受到“官家”的阶级压迫,强调各民族群众唯有团结起来才能“保护自己的幸福与安全”。王德三在理论上对民族团结的阐释启发了各民族群众的革命觉悟。

王德三还十分重视在武装斗争中加强民族团结,尤其体现在对各民族干部的培养上。他曾指出各民族群众“在民族感情上,很易团结”〔5〕128,因此十分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党员、干部,通过他们来发动少数民族群众。他领导少数民族武装斗争取得的成果,都是这种工作方法的良好执行的结果。

综上所述,作为中共云南省委的首任书记,王德三着眼云南革命的全局,将民族问题置于农民问题中去考虑,率先发现并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撰写了党内首部民族工作纲领性文献。王德三还在实践中亲自组织民族工作,发动并团结少数民族参加革命,为云南革命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条件。王德三同志的早期探索开了党在云南民族工作的先河,他的民族工作思想和早期民族工作探索成为云南民族工作的重要历史经验来源。

王德三同志在开展云南革命过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他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通过撰写宣传手册、创作革命歌曲等方式将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群众团结了起来,共同为云南革命事业的胜利而奋斗。他早期探索中所找到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在今天云南民族工作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依然在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提供着源源不绝的动力。

王德三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内较早真切认识到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并把民族工作当作农民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是我党在边疆民族地区较早重视和探索民族问题的领导人之一。王德三同志的革命生命虽然短暂,但他在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方面的早期探索中形成了其民族工作的思想与工作方法。他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历史贡献,不仅为云南民族工作开展提供了绵绵不绝的历史动力,也为我党的民族理论成型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在王德三同志壮烈牺牲90周年之际,他的民族工作思想与实践值得后人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云南革命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