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
2021-11-29徐春妹
徐春妹
(福州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506)
习近平在2013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此后他在2013 年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2013 年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2013 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2014 年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2014 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2016 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2017 年党的十九大、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重要场合对“讲好中国故事”进行阐发。习近平常常在调研、会议、出国访问等不同场合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提升了中华文化软实力,坚定国人“四个自信”,这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重要启示。
一、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
(一) 消除国际误解,向世界说明中国
经过4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一些国家想要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信息。然而有些国家不理解中国甚至曲解中国,例如“中国梦”被曲解为“霸权梦”“扩张梦”,“一带一路”被曲解为“产能输出”“中国式的新殖民主义”;还有些国家污蔑中国,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搭便车论”等奇谈怪论。面对部分国家对中国的误解,有必要发出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正如2014 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说的那样,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1]。由此可见,讲好中国故事,是为了向世界说明中国,消除对中国崛起的误解,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支持中国。
(二) 构建话语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
当前中国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活动,在汉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价值观念、思想理论、精神风貌等方面对世界的影响力较弱,而这些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话语在国际舞台上处于弱势,经常处于“无语”或者“失语”状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3 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2]。2018 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因此,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是为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 总结发展经验,坚定“四个自信”
中国当前虽然取得重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变革,但是也存在着例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收入分配差距大,生态环境保护急需加强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必要总结中国过去几十年发展经验,让国人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坚定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正如习近平所说: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底色和底气,这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关重要[3]。
二、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蕴
2016 年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时强调: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3]。这五个“讲好”是习近平对讲中国故事内容方面的高度概括,也彰显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方式。
(一) 讲中国道路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立场
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本质上是讲好中国道路和民族复兴的故事。习近平不仅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还经常讲述中国梦的故事。2013 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讲述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并讲述了中国在蒙受外国侵略、内部战乱的苦难故事,来说明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道理。2014 年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讲述了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结果都行不通,最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故事,来说明中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2019 年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讲述了五四运动的故事,说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勇于为改变命运而奋斗,我们民族一定能实现伟大复兴的道理。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的。2015 年习近平访问非洲时讲述了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 亿元人民币来援建坦赞铁路的故事。故事很好地说明了中国梦与世界是相通而不是冲突的,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世界他国梦想的实现。
(二) 讲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立场
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经常讲述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而不同”“和睦友善”都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2014 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引用了《左传》晏子关于“和”的对话,讲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中华文化,唐代中国与各国对外交流的故事,来阐述中国“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2014 年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时讲述了公元67 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中国洛阳,译经著说,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六抵印度,带去了中国的友邦之谊的故事,来阐述中国“和睦友善”的理念。2015 年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讲话时,讲述了隋唐时期阿倍仲麻吕同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来阐述中国“睦邻友邦”的理念。
当前,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等论调,根源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尤其是西方国家长期受到零和思维的浸润,难免以“修斯底德陷阱”的惯性思维看待中国的崛起。讲好中国故事,就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利观、和合文化讲好,向世界传达中华文化的“和而不同”的价值基因。
(三) 讲和平发展的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发展立场
习近平在出国访问或是在他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时,不仅向其他国家阐述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还经常讲述和平发展的故事。在习近平讲述的和平发展的故事中,往往既有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故事、也有当前两国友好交往的现实,体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也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外交政策。2016 年习近平在波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推动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讲述了从17 世纪中叶波兰传教士卜弥格向世界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傅拉都、戎格曼等波兰友人为中国提供医疗支援,再讲到当前“欢乐春节·波兰行”、波兰文化节等活动在中国举行,5 所孔子学院在波兰落地生根等文化交流。
在这些故事里,既有两国政府层面和平交往的故事,又有民间百姓友好往来的故事。2015 年习近平在巴基斯坦议会演讲时,讲述了2008 年汶川地震时,巴基斯坦出动所有战略运输机将所有战略储备蚊帐第一时间运到灾区,给予受灾人民很大帮助;2015 年也门撤侨行动中,中国军舰搭载176 名巴基斯坦公民从亚丁湾撤离的故事。2013 年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讲述了中国小伙子和美丽姑娘瓦莲金娜相爱结婚,后来瓦莲金娜回国,他们的儿子寻找母亲的故事;还讲述了冼星海在阿拉木图创作音乐作品,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的故事。
三、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
(一) 巧用名言典故,凸显文化底蕴
习近平常用名言典故来增强中国故事的文化底蕴,阐述深刻的道理。例如,2014 年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时,讲述了清官张伯兴的故事,引用《却赠檄文》全文来警醒党员要廉政。2014 年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时,讲述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来阐述互联互通的重要性,十分贴切。
习近平为了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经常引用中国或出访对象国的谚语、名言,既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理距离,又形象地阐释了深刻的道理。例如,2014 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讲述中国高度重视同教科文组织的合作故事时,引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来说明多种文明共存,引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来说明各国要秉持包容精神,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些谚语的采用,让听众更加容易理解故事及其所阐述的道理。2017 年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开创中越友好新局面》里讲述了越南著名将领洪水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中国赴越南军事顾问团首任炮兵顾问窦金波将刚出生女儿起名为“越华”等故事时,引用胡志明“如手和足,如杵和臼,如根和茎,如兄和弟”和中国“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来说明中越两国要厚植友好情谊,深化两国特殊友好情谊的道理。
(二) 融入个人经历,增添真情实感
将亲身经历融入故事,能够拉近听者与讲故事人的心理距离,增添故事的真实性。中国故事并不是远离老百姓,而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习近平在讲述中国故事时,经常将其人生经历融入故事中。例如,2012 年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演讲时,讲述1992 年他在福州工作时帮助美国人密尔顿·加德纳夫人圆了参观其丈夫心心念念的鼓岭(kuling)的故事,告诉世界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始终是国家间友好的根本。2015 年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时,讲述他在梁家河插队时老百姓的困难生活以及2015 年回到这个村子感受其巨大变化的故事,以此来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进步。2018 年习近平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让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扬帆再启航》,讲述了他在2000 年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推动实施福建省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菌草、旱稻种植技术示范项目的故事。
(三) 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易于理解
习近平非常注重话语表述创新,为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了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例如中国梦、生态文明、合作共赢、一带一路、“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发展新常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讲述故事,而是通过讲故事来表达中国的主张、观点和价值观。这些新概念通俗易懂,提高了中国话语权,获得国际的认可。
习近平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常常采用口语化、接地气的词语来让故事易于理解。2013 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讲述了中国近代以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道路的故事,用俗语“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说明中国人民对于中国发展道路合适与否具有发言权的深刻道理。2014 年习近平在APEC 欢迎宴会上致辞时,讲述了当时有关地方和部门共同努力使北京天气良好的故事,使用接地气的词汇“APEC 蓝”,来表达人们对良好天气的期待。2014 年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引用当时流行词汇“时间都去哪儿了”讲述自己个人的时间经历的故事,非常恰当、接地气。
四、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
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得以落实,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职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等内容的教育。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平发展等方面的故事,对于大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有助于高校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实践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方法论指导。
(一) 坚持相连相符,讲小故事明大道理
讲故事本身不是目的,通过讲故事来阐述道理才是目的,习近平讲述的系列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讲述的中国故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选择的中国故事不能偏离教学内容的轨道,二者是相连相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时,要找到中国故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点,做到中国故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两者之间相互融合,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例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立即启动一级响应,统一部署行动,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短短数日迅速建成,全国各地近5 万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支援抗击疫情,城市各个社区、农村迅速组织应对突发的疫情。中国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成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力、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及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讲好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习近平善于用故事来与听众沟通,而且善于选择与听众相联系的故事。习近平出访他国发表讲话或在他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时讲述的故事都是与中国或者出访国相联系的,这样既拉近了自己与出访国群众的心理距离,提高了人们对故事的关注度,也增强了故事的说服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时,不仅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大学生,只有贴近理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故事才能吸引人关注,才能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选择中国故事时要注重选择那些能与大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的故事,例如大学所在地发生的故事、与大学生专业相关的故事、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故事。
习近平所讲述的故事中既有大人物、英雄人物的故事,也有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的小故事,而这些普通百姓的小故事,反映的常常是大道理。例如,习近平讲述的中国小两口非洲旅行时将非洲所见所闻发布在博客上吸引了很多人关注的故事、澳大利亚眼科大夫格拉翰姆访华期间为多名眼疾患者动手术的故事、华侨“非爱不可”(Love of Africa)的妈妈团体和程爸爸(Father Cheng)给当地孤儿院送去温暖的故事、RH 阴性血型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无偿献血的故事、2012 年布拉柴维尔突降特大暴雨时,3 位受灾的中国华侨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12 名刚果邻居的故事、澳大利亚马克林教授来华任教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百姓,而不是大人物或者英雄人物。但是发生在这些普通百姓身上的故事能够反映出深刻的大道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讲好中国故事时,可以多选择小故事来讲,因为小故事比较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更能激励大学生。以身边真实的故事陈述中国发展的大事情,使学生能够以小见大,由内心生发对国家的理解和热爱并化为奋斗的动力。
(二) 坚持真实可信,以通俗话语真情讲述
故事离不开现实生活,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否则故事成了无本之源。真实、可信是中国故事的灵魂和根本、是中国故事立足之基。只有故事本身真实可信,故事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较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才能更好地教育人。习近平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是真实可信的,他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时要深入挖掘能够展现社会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真实故事,向大学生展现真实的中国。例如,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五位一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重视。中国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不是仅仅落在口头上,更落在实际行动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结合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例如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的故事、安吉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
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通俗化[4]。习近平讲中国故事时语言通俗易懂,采用接地气的词语来表达深奥的道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政治性强、理论术语较多、表达较为书面化。要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根据教学需要,转换为不失本真意义的教学话语表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通俗化的语言、简单明了的语言、大学生喜闻乐见话语来讲好中国故事、揭示马克思主义真理,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让大学生听得懂、记得住、喜欢听、想传播。
习近平讲故事时充满了真情实感,常常用情感来感染人,用道理来影响人。2014 年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演讲时,讲述了中澳之间友好往来的故事,用了“我期待”“我相信”“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等富有情感的语言。习近平在出访他国时的讲话或者发表文章讲述中国故事时还经常使用“我很高兴”“我们愿意”“我很期待”“让我们”等充满感情的词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述中国故事时不仅要讲述故事所阐述的道理,做到要以理服人,同时也要以情动人,带着情感讲述中国故事。要善于运用以真诚的话语取信大学生,以关切的话语拉近大学生,以感染力强的话语激发大学生的情感,才能让大学生真情叙事中浸润,进而让理性思索在情感锻造中得以升华。
(三) 坚持价值引领,主动及时讲述
习近平身体力行地讲好中国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家”。习近平常常在调研、出访、署名文章中讲述中国故事,通过讲故事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及与他国的友好交往,他所讲述的故事都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讲述中国故事,而且要讲“好”的中国故事。何为“好”的中国故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好”的中国故事应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引领大学生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讲好中国故事时,要做好正面宣传,对学生讲具有示范作用、引领作用、能够展现社会正能量、传播中国好声音的故事。特别是那些反映中国人民传统美德、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不畏艰难的改革精神、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奋发图强的爱国精神以及与他国人民友好往来等方面的“好”的中国故事,将这些“好”的中国故事的精髓传递给大学生,让这些“好”的中国故事教育大学生、影响大学生,使这些优秀的传统能够代代传承下去。
习近平不仅主动、积极地讲好中国故事,而且善于把握讲好中国故事的时机。例如,2014 年针对美国称“中国搭30 年便车”的不正确言论,他及时给予回应,在访问蒙古国演讲时,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和平,改革开放以来获得较快发展的故事,并说: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敢讲、会讲中国故事,要把讲好中国故事当成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针对错误言论时,要敢于亮剑,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例如在讲好英雄人物的故事时要坚决反对诋毁英雄人物的言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讲好“一国两制”的故事、香港历史发展和现状的故事,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近年来的香港问题;讲好中国协商民主的故事,来批判质疑中国民主的声音;讲好中国崛起与世界和平相处的故事,来批判“中国威胁”论;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来批判“中国式的新殖民主义”的错误言论。近期针对美国关于“中国病毒”的错误言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主动及时讲好中国社会各界努力抗击疫情使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及时向全球分享了病毒全基因序列、引物和探针,与世界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等多份技术文件,并通过捐赠医疗物资、派遣医疗专家等多种方式援助他国抗击疫情的故事,诠释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