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探索:科学内涵、逻辑理路、未来取向

2021-11-29张文彬王世泰

关键词:特色制度文化

张文彬,王世泰

(1.大庆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2.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文化制度的首要功能是凝魂聚神,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没有先进文化制度,社会将处于发展的“野蛮状态”。人类社会在自由和秩序之间的选择较量,探寻优良的文化制度治理,以此作为谋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在哪里等问题聚焦于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征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促进奋斗共同体思想基础,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之治的必然吁求。事实上,马克思无疑是第一位系统阐述人类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的思想家。马克思的研究数据来源多半是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但是观照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工业革命的风暴席卷了世界,马克思力图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从而探求一种先进的制度,来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对于其关于制度演化和变革的思想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断得到进一步阐发和推进。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由制度创新与文化治理视野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层面来回答中国社会主义为什么行的时代之问。探寻文化制度与国家治理的有机耦合,就不得不在现实与理性的互动因素之中,进一步思考二者的逻辑进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等都已经嵌入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之中,这是中国智慧对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中国贡献,也是对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一、科学内涵:实现中国之治的深厚支撑

综观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由器物到技术,再到制度,持续创新,在此过程中塑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制度是中国特色治理实践的精华总结。中华文明深厚悠久,无论是先秦子学还是魏晋玄学,抑或者儒释道合流,再或者宋明理学都彰显着治国理政的优秀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它富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制度的先进性体现在:第一,它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文化制度是公共政策执行力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植根于中国特色的政治实践之中。第二,它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品格。先进文化制度是在中国探索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中产生的。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反映时代趋向。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其独有的时代性和现实指向性,强基固本,激励和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创新的伟大实践,为中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供深厚的思想文化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围绕着一个主题。也就说,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持续在治理实践中完善先进文化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是中国之治的现实产物,它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的智慧,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持续奋斗探索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文化制度。

(一) 结构层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野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包括一个根本制度,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围绕主题展开的完善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探索形成了五个具体制度,也就是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权益保障制度、舆论引导工作制度、文化创作生产制度、中央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全面管治权的制度。从中国政治发展的具体实践层面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主要有八个,分别是:第一,学习制度。创新理论,运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完善各类各级层次的学习教育制度。第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国实际,开展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旨在推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为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体系。第三,文化建设制度。第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关制度。第五,舆论监督和管理制度。第六,文化创作和经营管理制度。第七,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的解释制度。第八,健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对中央政府负责的制度。第八,文化安全制度。国家会理领域中的各类安全,无论传统文化安全还是新型网络文化安全,都须增强稳住治理安全系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大叙事背景中逐步完善的,制度创新与文化治理的互动关系是完善其内在结构的关键力量。产生的先进制度,在结构层面,凸显了中国特色治理的优越性,它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的中国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优越性体现在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而推进全球文化治理形成科学合理的格局。

(二) 功能层面

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来实现中国融入世界发展的执行力。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除了适应国际政治秩序和环境变化,还要重视效能转化。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文化制度,强化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和制度体系的敬畏感以及执行制度的责任感,从而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国家治理效能的最大发挥,必将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能够转化制度优势,激发最大限度参与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贡献智慧。简言之,就是要深入挖掘,强势锻造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五大功能。

第一,保障功能。实现善治,先进制度的制定和效用体现在文化对于国家治理的保障功能。中国先进文化制度旨在破除陈旧思想,革新发展观念,梳理先进理念,改善治理工具,强化制度功效,从而保障整体上实现治理现代化。第二,规范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具有强大的社会规范功能。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文化制度,强化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和制度体系的敬畏感以及执行制度的责任感,从而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国家治理效能的最大发挥,必将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能够转化制度优势,激发最大限度参与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贡献智慧。第三,维护功能。先进文化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蕴主题,凸显其魅力,弘扬中国精神,坚定了全党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巩固了中国国家治理融入全球治理的中国特色。第四,凝聚功能。先进文化制度内蕴含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有效凝聚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认识,集合了不同群体利益交汇点和思想共鸣点,这样就能够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由此,中国国家治理的政治实践在不断进行制度的完善和丰富中就逐步凸显出来鲜明的中国特色,独有的中国气质,传承和弘扬中国制度治理的时代特色。第五,感染功能。文化是一个国家亮丽的名片。中国文化,具有丰厚的精神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思想优势,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和永葆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感染力,可以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原则、精神引领和智慧启迪。

二、逻辑理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文化,具有丰厚的精神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思想优势,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历史和现实层面,三者都统一于制度创新和文化治理,助推中国走向全球。

(一) 理论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形成的理论逻辑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先进文化的制度呈现的样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规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19 世纪德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在文化上,德国人颇为重视哲学基因的传统呈递。从18 世纪到19 世纪,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思想家,为人类提供了文化思想瑰宝。这一时期,尽管德国政治与经济较为落后,但是文化却超前发展。这是其独特魅力之处。认识到文化发展的超越性,就要走出经济决定论的误区。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然而,也不能一味地强调文化与经济的同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是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文化制度的显著效用。鸦片战争以后直到新中国成立100 多年,中国人民进行一场又一场文化制度探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等。这些中国之治的探索,突破了器物、技术、制度、思想的在各个层面的局限性,力图中外集合,求得治世良方。这一过程中,对文化的认知和把握逐渐自觉和清晰,完成了文化的近代转型,从而不断树立文化自信。制度的瓦解与重构都凸显持续奋斗的中国人民的生存样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不仅仅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的理性工具,而且也是中国与世界文化耦合形成的特色产物。中国共产党人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探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答案。从社会主义的整体景观描述到党的建设,谋发展导向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宽广的世界视野和中国情结中,审视文化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形态是人类制度文明的创新样态。它是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在中国的具体化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目标旨在构建成为一种稳定的、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制度体系。新时代,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中国之治”的破题之钥。

(二) 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着眼于制度共同体,旨在回答运用什么样的制度实现善治的命题。中国特色治理,既需要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这一系统工程进行顶层设计,也需要对先进文化制度进行考量。以历史递延来看,按照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家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审视,这是实现中国特色制度与中国特色治理融合重要思索。

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方面,中国制度与西方制度不同。中国制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以前,“器物、技术、制度”为关键词的探索,救亡图存,未能开启国家治理现代化。1956 年之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基本形成以及正式确立的三个发展时期,逐渐形成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外交、文化等领域内的,由根本制度、重要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具体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各制度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不断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

审视制度效用和治理能力,二者在中国特色治理之中,互构发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生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突破了传统社会的封建思想意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伦理的塑造,推进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自觉参与到国家治理活动之中,通过各项具体制度的落实,大力推进和培育国家治理效能实现所需要的社会基础,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功能的发挥水平。

(三) 现实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政治实践的魅力就在于实现中国之治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融合。破除旧制度,发展新制度,在中国发展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这是社会主义的现实魅力,这也是中国政治实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探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求索。从乌托邦开始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无一不折射着人类人们对先进文化制度的现实求索。先进文化制度也是在所处历史现实之中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产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系统、清晰地回答了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提出了13 个“坚持和完善”,为中国之治擘画规划图,指明未来制度建构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持续艰苦探索形成了具有显著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西方政治制度不同,它植根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实际国情,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主要就在于其制度保驾护航,提供支撑。小康社会,先进文化制度是文明社会的路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源于中国发展实践,其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之中。更进一步,现实层面,中国特色政治传播是文化制度的内核要求。着力培育信息量大、影响力强、全球覆盖面广的传媒集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运用,新媒体的充分利用,突出加强互联网传播建设,发挥新媒体的空间广阔、快捷高效、多元互动特征,优化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载体、传播层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创新先进文化制度和文化传播,推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融合,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现实底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来源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逻辑所决定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

三、未来取向:推进形成科学合理的全球文化治理格局

加强文化制度的国家传播能力培育,促进世界了解中国,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吁求。诚如上文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向世界必然要加强国家传播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传播体系。由此,推进形成科学合理的全球文化治理格局。

(一) 为全球文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一方面,中国在丰富和完善先进文化制度时,内嵌世界视野,诠释制度自信和文化自觉。对外和对内传播中,秉持国际化思维,贴近国际表达,创新话语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注重世界视野,采用国际化、故事化、人情化表达方式,转变说教色彩浓厚、内容空泛的传播方式。遵守国际规则,讲述中国故事。中华民族5 000 年来的历史长河,只要提到“治”,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和盛唐时期的“贞观之治”。以汉唐雄风闻名于世界的华夏之魂,曾使中国在长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之治”的真正实现标志应当是马克思所谓的“世界文学”局面落成。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嬗变之中,“中国特色”就蕴含着深厚优秀文化传统和悠久历史沉淀。“中国之治”的实现,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必要条件。以全球视野来阐述,进而解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等问题,这就为世界各国治国理政提供中国智慧。另外一方面,探索完善先进文化制度,要制定文化制度战略规划与多元统筹,健全对外文化交流制度。整合现有文化外交力量,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加强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治理,完善文化对外交流体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对外交流制度,打造适应现代国家治理的文化制度体系。这就为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文案”。

(二) 为世界文化赋新提供中国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凝结着文化形成的现实性要求。中国政治文明与世界政治文明相融合,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智慧,贡献中国方案。文化制度创新和文化治理擘画“中国之制”,彰显“中国之智”,实现“中国之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将中国从站起来推进到强起来,逐步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奇迹”,带给世界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制度。创造性转化各类文化遗产制度,让其保持活力,擘画“中国之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更快融入世界提供精神食粮,彰显制度自信。

(三) 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锻造先进文化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是新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中国表达。推动全球文化治理,弘扬中国制度魅力。1848 年,《共产党宣言》中不仅探明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共产党宣言》以“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为主要描述来表达文化制度产品的世界性特征。这就为当下世界各国文化治理和制度融合提供了基本理论参照。不难理解,正如《共产党宣言》所预测的“世界文学”的出现,体现了原本封闭的社会发展状态被更高级开放的社会状态所取代[2]。这里,“世界文学”显然是文化的代名词。当下,全球化发展,资本扩张,商品裹挟着各国的文化基因,悄无声息地传递着“世界文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构建,也要融合进世界文化元素,“坐集千艺之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促进世界文明精彩纷呈的发展,在实现中国之治的进程中,构建形成文化共同体,进而推进全球文化治理形成科学合理的格局。新时代,中国智慧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文明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和采纳世界文明精华,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共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类社会文明提供中国成就。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完美的特色党建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