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目标
2021-11-29黄岩
黄 岩
(内蒙古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国际地位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使得我国的发展和治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也凸显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国家统一凝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在党的领导下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国家认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
从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伊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发学界共同关注并具体展开研究,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其提升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1]开始成为学界研究讨论的热点话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语境,涵盖着历史与现实、理论与政策的不同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理论研究的问题,更蕴含着具体的实践策略。
(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词的出现是当时人们对中国面临的内外部问题进行思考的产物,最初主要是应对外部世界所带来的危机,以及以一个什么样的整体形象实现民族的复兴。费孝通先生提出“我将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并由此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命题。[2]中华民族是全体中国人组成的共同体,这对形成中华民族是一个完整、准确的共同体的认知,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概念话题,无论是处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时反抗外敌侵略、反对民族分裂以及激发中国各民族团结一心的国家认同意识,还是面对环境形势变化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使命,中华民族都是以中国各民族之总称即中国的国家民族而被界定,“这样的民族具有几个典型的特征:一是与国家结合在一起,具有国家形式;二是由全体国民组成,国民共同体是其基础性的本质;三是有一个明确的族称,并成为国民认同的符号,国民则基于对族称的认同而结合为一个整体。”[3]中华民族概念从提出时起,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不断变化,其内涵经历了不断演进的过程。
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无论何时,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和理解都应将其置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及国家所面对的历史使命中去思考。今日,中国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概念应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基本立足点亦是思考国家和世界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
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进行了完整阐释,其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成为学界及理论热频词传播并运用开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而成,既是国内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又是建构起现代国家体制并承载着国家发展使命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要尊重组成这个大家庭的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更要凝聚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性,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去贯彻落实。
历史与实践证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政治共同体,也是文化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身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味着中华民族是国内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实体,各族人民在这个实体中以平等的身份和谐相处、团结互助、共同奋斗,是为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努力奋斗的共同体。
统一的国家为中华各民族的往来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地域空间,“大一统”的观念为人们提供了共同体的观念支撑,使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可能,伴随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凝聚成为利益共同体和身份共同体。“一个社会所达到的政治共同体水平反映着其政治制度和构成这种政治制度的社会势力之间的关系,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社会上各种社会势力的集聚化和多样化”[4]。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政治、文化、利益及身份的共同体,从整体意义上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命运共同体具有团结和凝聚作用。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所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在体认彼此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的历史基础上,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一个国家内的成员,既需要稳定的国家为其提供维护安全和秩序的保障,也需要有特定的精神文化为其提供情感归属和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对作为国家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的凝聚离不开国家制度的支撑,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全体人民对民族集体记忆的选择和未来的期望。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地域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容并包、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接近的民族关系,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加强民族团结
我国幅员辽阔、文明源远流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汇聚而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历史的馈赠,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迎来了历史上的最佳发展期,国家实现了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二以来,国家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为了战胜各种不利因素的挑战,中华民族必须齐心协力,铸牢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境内占全部人口9%的少数民族,在漫长历史中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与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
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绵延相续,共同团结奋斗、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开创的幸福生活,源于各族人民的相互认同与交往交融,从而将各民族的力量汇聚成中华民族统一的力量。我国56 个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各民族不断发展繁荣进步,在平等、团结的新型民族关系环境下,为提高整体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打开了良好局面。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大事业的重要保证。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高举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在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团结少数民族,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也是民族工作的核心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成为国家建设及实现国家富强之路上的根本保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力量之源。
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各族人民基于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交往交流,尊重的前提是各族人民彼此互动相互了解,这需要国家提供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国家提供通用语言文字及公民教育,经过大众传媒的宣传普及和引导规范,使各族人民不仅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记忆、风俗习惯、语言文化,更要掌握关于国家的制度体系、法律政策、公民权利与义务。通过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互相尊重、相互信赖、相互帮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感情。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加强中华民族团结,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大力培养中华民族意识和培育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准确认清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将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在多样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和谐之道,即始终如一地倡导国内各民族团结”[6],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民族和睦和民族友好交融方面成绩显著,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团结和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民族工作都要以此为中心。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国家认同
对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各个民族的自我民族认同与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属于两个层次同时存在的认同。民族认同是在民族互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是人的群体安全需求的表现,民族认同一经形成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民族认同所形成的价值和秩序是国家认同的必要条件,同时民族认同的价值追求或归宿一定是国家,获得国家形式的民族才具有了现代意义;国家认同是个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该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身份,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对国家利益关心负责的信念。国家认同是国家凝聚力的主要反映,为国家维系统一性、独特性提供重要保障。公民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培养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认同作为重要的国民意识,是促进国家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广大人民与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紧密相连。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民族和国家双重属性,社会成员既是民族的一分子,又是国家的公民。国家认同是更高层次的认同,国家认同认可并保护民族认同,并借助于民族认同中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因素得以增强。多民族国家需要不断引导并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从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要积极创新形式与手段,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通过有效的历史教育,使各族人民深刻了解和认识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悠久辉煌的历史,了解各族人民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融合、荣辱与共、共克危难的团结协作历史,强化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意识,将民族的认同与国家认同、公民身份协调统一起来。
现代国家建构都要经历内部整合的过程,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民族的人口中创造出政治的和社会的凝聚和认同,创造出把不同的族群联结在一起的制度文化,创造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特别是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共同心理,从而建构以认同为纽带的凝聚力,“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民族问题处理及民族工作中采取了许多创造性的政策,在中国领土疆域内,国家将少数民族与国家密切连接起来,在承认民族地位、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凝聚国民意识、促进国家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华民族的整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民认同基础,中华民族的整合,就是建立在承认多民族、尊重多元性的基础之上的国民整合与意志凝聚。各民族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机制中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构建国家民族,实现中华民族整合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就是国家意识,认同中华民族也即意味着对伟大祖国、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来说,精神上强大起来的基石是各民族休戚与共,凝聚这种精神的力量根植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长远和根本的角度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蕴。中华民族作为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国家认同的统一性、中华民族认同的一体性,都是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在国内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团结和凝聚而形成的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能够展示国家团结统一的国家形象。
面对当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及我国发展的目标,最关键的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国家认同既是每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目标。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指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认同,就是铸牢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发展成就的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文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凝聚各族同胞同心共筑中国梦,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主旨。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党着眼长远,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要求和部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的治理理念和治理实践也要与时俱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都要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实际,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所蕴涵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民族团结,凝聚国民共识,统筹国家治理和发展,为我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凝心聚力。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有中华各族人民紧密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信念,为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提供情感认同,凝心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繁荣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民族团结所体现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也是维护民族团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归宿,各民族成员相互之间平等相待、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主线和发展方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国家的发展目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历经沧桑,将56个民族、14亿人口紧紧凝聚在一起,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我们共同的非凡经历,才齐心协力创造了当前的美好家园,在这伟大历程中培育的民族精神和共同坚守的信念,是我们积累的财富,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始终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个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团结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固长城,才能够抵御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战胜前进路上的挫折和困难,夯实民族团结的基础,凝聚强有力的命运共同体,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从根本上说,是由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性所决定,并与当前及今后的国家的发展目标紧密相连。我国有14亿人口、56个民族,确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发展目标可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加以表述,并且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的建设及塑造来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9]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放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