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11-29田宗会包永清
田宗会,包永清
(内蒙古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通辽028043)
中华民族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形成的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也是在近代百年来中国同西方列强对抗中形成的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在五千年前人类文明的源头就有体现。2018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以充分证据证明:距今五千八百年前后,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出现了文明起源的迹象。西辽河流域作为北方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成为中华文明三大起源地之一,更充分地证实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从“自在”走向“自觉”的民族客观实体
任何民族的生息繁衍都有固定的地理生存空间,中国五十六个民族聚居的空间“西部是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接横断山脉,地势下降到1000至2000米的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再向东则是海拔千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和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1]18,自西向东形成落差显著的三级阶梯,这片地理上自成单元的土地生存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的中华民族,在自然框架里生生不息,世代繁衍,铸就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夏商周时期,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形成初步的核心民族——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进入到元典时代,区域性的民族融合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将中华文明推进到帝国时代。“汉承秦制”,强盛的汉王朝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杂居融合,出现了统指当时汉族和内迁各民族的名称“中华”。隋唐进入大一统时期,唐朝开明、开放的政策带来了大唐盛世。盛唐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胡”气,是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结果。
公元91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在西辽河流域建立辽王朝,开启了中华文明新的历史阶段。辽王朝在同时并存的北宋、西夏等政权中居于主导地位,辽王朝以“中华正统”自居。打破了以长城为界、“内中华而外夷狄”的传统观念,把“中华”扩展到长城以外的更大范围,开启了“大中华”的历史新阶段。女真人建立的金朝、蒙古人建立的元王朝都传承了辽王朝“中华正统”的理念,元朝是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1271年,蒙古族大汗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立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范围的大一统,进而促进和巩固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融、统一、发展,奠定了元明清至今七百多年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局面。元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进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时期,“全国所有的民族地区,都置于中央直接派官的管辖之下,形成了在中央直接管辖下的行省和特别政区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国与邻国的边界已稳定地形成,已具有主权国家间划界国际条约的水准。在统一中国内以不同社会制度存在的各民族,无论是内地还是边疆、汉人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国人,这一认同的实际情况,在皇帝的训诰、大臣的奏议、私家的著述乃至词书及国际条约中都已得到反映。”[1]102在名称上,从最初的“华”“夏”“诸夏”到六朝时期出现的“中华”,直至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虽然含义有所变化,但是今天中华民族作为中国领土上所有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称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1840年至今,是中华民族从自发到自觉联合的历史阶段。1840年到1911年,中国境内各民族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自发联合,共同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分裂的阴谋,共同保卫了祖国的统一和疆域的完整,是中华民族由“自在发展”向“自觉发展”过渡的历史时期。自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有了明确的政治纲领,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阐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我们要“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2]752这个纲领揭示了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把中华民族联合成整体上升到理论和自觉意识的高度,进而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时期持续推动中华民族蓬勃发展。
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形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特征,是五千年文明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客观存在,是多民族共创中华历史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族”,是国内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与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各族群众心中,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维系着中华大地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各族人民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史,有可追溯万年以上的文化根脉,“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构成了“美美与共”、中华文化绚烂多姿的“一体”。国内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里争鲜斗艳、各美其美的艳丽之花;中华文化就是由这五十六朵民族文化之花构成的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五十六个民族文化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体现了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由自在状态转变为自觉状态,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同样,各民族互相尊重、美美与共的观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为因果。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更加坚实的根基。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促进各民族文化竞相开放、百花争艳的基石,是激发各族儿女对中华文化认同感、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文化动力,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文化支柱。
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聚合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集中体现。我们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过程中努力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论内涵的客观要求。”各民族要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责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3]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不仅保护和传承了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推动了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无论是在雪域高原、天山南北还是在祖国北疆、西南边陲,各民族地区的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完成了伟大的脱贫攻坚任务,共同奔向幸福、和谐、美好的新生活、新时代。
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全体中国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既紧迫又艰巨,需要各族人民亲如一家,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4]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紧密团结,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意义重大。语言文字作为人类交际和思维工具最重要的载体,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战略性工程,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理解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要作用。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其中包含语言认同。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涵养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符号之一,在凝聚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语言文字健康发展对保持民族文化先进性、增强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独特作用。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
激发各民族人民强大的内生动力,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我国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特别关心,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5]我们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构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进一步激发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内生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早日实现。
实践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确立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群众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史,凝聚成了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命运共同体。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涵养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也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符号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质朴、勤劳的文化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
四、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凝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各民族对祖国观念的认同,不是在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之后才产生的,早在1840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实际表现:“在明代中晚期,广西壮族及湖广土家族、苗族等兄弟民族的东南抗倭斗争;在明清之际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斗争中台湾少数民族所立的战功;清朝初期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在反抗沙俄入侵者的斗争中及雅克萨驱逐沙俄殖民者的战争中各族官兵所立的战功,都表现了在统一多民族中国确立的历史时期,中华各民族对祖国观念的大认同,表现出爱本民族与爱中国、保卫祖国与保卫家园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1]102—103
1840年以后,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赶走了一切犯我国境、鱼肉同胞的侵略者。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的家园遭遇外国侵略者,该民族的成员都奋不顾身、勇敢搏斗、宁死不屈地保卫家乡、保卫中国领土的完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了不分民族、党派、阶级、阶层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汇聚了磅礴的力量。例如活跃在冀中平原和冀鲁豫大地上的回族人马本斋,忠心耿耿、为党为国捐躯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满族人关向应,战果辉煌的侗族人粟裕,策动“百灵庙起义”的蒙古族人乌兰夫,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委壮族人韦国清,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彝族人罗炳辉,湖南桑植土家族人廖汉生等,都在战场上为了反击法西斯主义的侵略,为了维护主权完整、领土完整,不怕牺牲、奋勇杀敌。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是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少数民族民众的优秀代表。居住在中国大地上的所有民族的所有成员,都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使命,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过去曾鼓舞中华民族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在最困难的历史条件下,捍卫了祖国的统一与领土完整;今后同样会鼓舞中华民族,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中,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重振中华民族的雄风并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1]221
目前,世界进入风云变幻的深刻动荡期,我们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这些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我们肩负的任务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各族人民只有团结一心、凝聚共识,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怕牺牲精神、敢为人先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团结奋斗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现代化强国建设宏图大业。因此,全国各族人民要明辨大是大非,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历史经验证明,中华民族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只有凝聚共识,汇聚磅礴伟力,才能救亡图存。祖国的统一,代表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的统一,才能保障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大一统的思想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这个历史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质的飞跃。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国内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体现着党的智慧、中国人的智慧,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中华民族在奋起中探索复兴之路,迎来了前景光明、创造奇迹的今朝。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只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将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才能够加速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够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取得更伟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