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哲学视阈下高校健身气功发展路径探析
2021-11-29冯晓丽
李 洁 冯晓丽 韩 涛
1.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2.临汾市五一路学校,山西 临汾 041000
“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是一种以意识为其根本的哲学,是一种意识本体论的哲学的话,那么与之迥异,中国古代哲学则为一种以身体为其根本的哲学,是一种身体本体论的哲学。”[1]“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哲学家都持朴素的身心合一论”[2]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身体哲学论一直以来扮演者无比重要的角色,由此产生了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健身气功是属于古代导引养生气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从古延续至今的一项锻炼身心的活动,在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占有重要位置。[3]“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既是项目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群众健身的需要。”[4]高校健身气功课程已成为我国教育部重点关注的课程,“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为进一步拓展健身气功的发展空间,全面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推动健身气功进入高校课程,与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合作举办了一期高校师资培训班。”[5]高校健身气功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加快健身气功在高校的推进步伐,领略健身气功“天人合一”“阴阳相济”“心专身恒”的哲学意蕴。研究高校健身气功的发展,要具有文化自信,立足本体,既立意深远又脚踏实地。
1 理性之思:高校健身气功发展历程
2003年我国开始推进健身气功进入高校校园,“2004年众多重点体育院校响应号召将健身气功体育项目正式加入到高校课程中,并把健身气功课程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6]2010年,首届高校健身气功邀请赛成功举办,“高校健身气功”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该邀请赛共有43所高校参赛,其中包括26所综合类院校。2011年高校健身气功邀请赛正式更名为“全国高校健身气功大赛”至今已举办十届。
图1 高校健身气功大赛参赛院校、参赛人数
高校健身气功大赛参赛人数逐年上升,第六、七、八、九届基本持平,表明高校愈发重视健身气功的发展。人数保持在440左右,2019年第十届全国高校健身气功大赛参赛人数创历年新高,社会对高校健身气功发展愈发重视,有利于高校健身气功的发展。目前为止,已有二百余所高校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但现如今,高校健身气功的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研究表明,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普及程度亟待加强“未开展健身气功项目的高校所占比例较大,为86%,而开设了健身气功项目课程的高校只有14%。”[7]以山西省为例,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并未系统开设健身气功课程。体育院校健身气功课程开设情况较为乐观,据有关研究显示,“在所调查的38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院校中,23所院校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占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院校的60.5%。”[4]正如朱克曼所认为的,“科学修养的核心标准是能否抓住‘重要问题’,是否能想出新的解决办法。”[8]
2 实践之惑:高校健身气功发展受阻的缘由
高校健身气功发展已有十余年,但现如今高校健身气功课程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从我国古代身体哲学的视角分析,健身气功对人体身心健康发展、思维意识的养成及树立文化自信方面作用明显,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及思想文化素养的培养必须重视,现如今,校园“西化”思潮蔓延,造成学生思想上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排斥,严重阻碍了健身气功课程的开展。随着高校健身气功的开展,出现健身气功组织结构愈发冗杂,课程开设只有数量变化而忽视了质量的提升等问题。教师作为高校健身气功的直接传播者,其对健身气功文化内涵及功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练兴趣及上课积极性,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仍有待加强。
2.1 校园“西化”思潮蔓延
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把身体看作是基督教所谓的“原罪”、黑格尔所谓的“坏的感性”,以一种外在于身体、否定身体的方式追求精神之超越的话,那么完全相反,中国古代哲学则把身体视为无限生命之坚实依凭,以一种内在于身体、肯定身体的方式彰显出精神的超越运动。[1]从古至今,中国优秀文化都显示出了其强大生命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不断进步,各种思想文化在不断交流与融合,在各种信息和文化的碰撞与对抗中,社会观念也日益多样化。”[9]在思想文化高度碰撞的社会氛围中,高校体育课程呈现出明显“西化”的特征,过度借鉴西方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我国一些传统的优秀项目逐渐被抛弃,中国优秀传统养生文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中,学校已不见其身影,造成其发展前景堪忧的困境。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与健身气功内涵相悖的所谓“大师”严重阻碍了健身气功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造成国民对传统体育项目信仰的污名化、高校学生对健身气功的认知异化,在此种消极社会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健身气功无用、“花架子”思想,当学生认为该项活动对自身并无益处甚至还有可能遭到同伴的嘲笑,其习练健身气功的积极性便会大大削减,更愿意选择搏击、跆拳道等实战性更强的运动。
2.2 课程组织结构的“内卷化”倾向明显
在校园“西化”思潮的影响之下,高校健身气功课程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明显的“内卷化”倾向。在科学发展的早期,学科的分化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现代各门科学发展迅猛,几乎找不到人类没有涉足的领域。在高校健身气功课程的发展中,针对其内容模式单一的问题,其采取的方式是排除对其他单个或多个要素的应用,但却不抵触在单个或多个要素内部进行发挥,其结果是渐进的复杂性,即健身气功课程课时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单调性这就是内卷化。2003年至今,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高校数量不断增长,却缺乏实质性发展,高校健身气功的发展陷入“实践乏力”的生存危机。在高等教育领域,此种趋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有利的一面,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也有不合理和不利的一面,学生只拥有健身气功功法的技能而未掌握其文化内涵,就不能融会贯通地使用技能,学习效果必然要打折扣。高校需要培养多样化人才,学生既要有夯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掌握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健身气功课程还停留在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授内容仍停留在功法技术动作上。在普通高校,虽然健身气功课程设置的课时不断上升,但仍以选修课为主、必修课为辅的模式进行,据调查,部分院校有意将课程模式设置为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但并未实施。
2.3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有待加强
中国传统哲学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引领者之一,作为是健身气功在高校的直接传播者,其专业素养必然要符合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功法技术动作,还要理解健身气功“依形躯起念”的文化内涵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哲学原理,作为一种立足于“身体行为”的哲学体系其为社会构建了一个“根身显现”的世界图式。体育教师要坚持传道授业与铸魂育人相结合,有研究显示“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师中65%的认为,对健身气功项目的传统文化基础理论了解不够,35%的教师认为自己了解传统文化基础理论。”[10]这表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大多没有掌握健身气功天人合一、阴阳相济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使学生对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与健身功效有清晰的理解,增强学生学练的兴趣,从而使健身气功成为学生调理身体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深刻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习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感。目前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要求动作规范化,而忽视了功法独特的健身医疗效果,动作不仅要调形、调息,更重要的是调心。教师在教学中更多要求的是形似,丢掉了健身气功本身的内涵。学生在不了解健身气功究竟是何物的情况下进行习练就造成其运动兴趣不强烈,普通高校健身气功课程往往以选修课形式进行,大多数学生选修此门课程并非主动,在这种状况下教师更要让学生感受到健身气功的魅力,转变学生的锻炼态度。
3 纾困之道:高校健身气功发展路径再思
近年来,各类课堂中的思政要素日趋显现,对提高高校人才的思想素养意义深远,为促进高校健身气功的发展,为我国培养全方面发展、身心健康人才,健身气功课堂中的思政元素必不可少。国内外疫情爆发以来,线上学习为学生居家学习、居民居家锻炼提供了良好平台,健身气功作为一门以习练为主的课程,仅仅依靠上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平台的构建可促进学生更好掌握课程要素。健身气功的开展离不开赛事活动,通过举办赛事活动提高师生参与度是非常必要的,但目前高校健身气功赛事活动内容、结构及形式均较为单一,当下应推进高校健身气功赛事活动改革,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激发其发展活力。
3.1 构建“体育+思政”协同教学模式
健身气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人的品德的净化,自古就有“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健身气功重在修心,培养美德。健身气功作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内涵丰富、健身价值高,高校健身气功课程可引入思政元素,为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健身气功育人优势、提高育人质量提供视角和保障。首先要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一,若要推进“体育+思政”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打造一支专业体育教师队伍是前提,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领会“体育+思政”的深刻内涵培养自我思政内涵;另一方面高校应搭建适合专业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专业发展平台是深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其次,要深入挖掘健身气功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培养新时期体育强国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采用多元手段加强健身气功课堂的互动性,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未来做一个健身气功的积极传播者。最后,应统筹课程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形式,立足健身气功课程特点,抓紧其促进身心健康职能形成针对性强、教育性强的课程目标。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利用,健身气功课程中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丰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接受专业知识及其中的优质思想政治元素。让学生了解到健身气功中包含的“仁、义、礼、智”等思想。高校要加强与地方武术协会与武术社团的合作,加强高校健身气功与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合。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健身气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对增强民族自信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2 构建混合式教学平台
马塞尔·莫斯指出:“人的第一个、也是最自然的技术物品,同时也是技术手段,就是他的身体。”[11]身体是体育运动的重要载体,进行体育活动身体自然强健,健身气功对调节身心健康、促进身体强健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混合式学习有机统筹整合了线上、线下学习优势,打通了传统课堂和互联网络的边界,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成为了一种令人期待的全新学习方式,也成为了当下教育创新的热点。[12]疫情期间,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全国上下都践行了线上学习的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的开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式。混合式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打破了线下单一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线上学习最早起源于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线上学习的基础,大学生慕课的开展是我国在线上课程模式的一个开端。疫情期间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大规模应用,相关技术日趋完善,对健身气功在高校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学习通等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在课余时间向学生传递健身气功对自身发展的健康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激发其习练兴趣。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通过线上模式督促学生进行巩固,健身气功作为一门以动作练习为主的课程,学生的练是最主要的部分,线上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障学生日常习练,所以要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
3.3 推动高校健身气功赛事活动改革
“赛事组织是体育项目的灵魂以及存在的根本。通过赛事推广,以武会友,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好的宣传;此外,还可以提高国民对中华文化以及民族项目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参与热情,促进全民健身开展。”[13]无论在社会还是在高校中,健身气功的开展都依赖于赛事活动,通过赛事的举办加强高校学生与教师对健身气功的参与度。“鼓励高校健身气功协会发挥本体能动性,积极开展各种健身气功活动和赛事,积极参与校园和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健身气功展演活动,增强健身气功吸引力,拓展健身气功的深厚文化内涵,以活动促发展,以发展促经济,以经济促项目。”[10]高校健身气功赛事的举办首先要有完备的竞赛规则与丰富的竞赛形式,其次要利用好体育传播媒介的作用,促进公众的广泛参与。利用好当前热门的大众传媒平台,让健身气功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当中。高校健身气功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在高校组织健身气功赛事活动可以参照社会举办的一些赛事活动与高校进行融合,赛事活动要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既要有集体性的也要有个人参赛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参赛需求,发挥好学校武术社团的作用,将健身气功纳入高校运动会主要内容,开展校园健身气功大赛,还可以将健身气功作为高校课间操的内容,可以选择健身气功中一些简单易学的功法,配备柔美的音乐在固定时间内进行习练,使其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4 结语
人体达到阴阳相济的状态可实现身心的和谐康健,健身气功遵循阴阳相济养生理念,对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显现,其本质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发展必然要遵从各类客观规律,若超出事物的临界点(度)必然会给自身与他物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14]健身气功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对人体身心健康的作用不容小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更应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积极的健康理念,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高校健身气功的发展对健身气功的社会普及度、高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虽然目前高校健身气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困境,但通过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平台,改革赛事活动,定能为其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