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小学美育的“不可能三角”与发展路径思考

2021-11-28李骏翼高登科

美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村教育美育校园文化

李骏翼 高登科

摘 要:农村中小学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在落实“五育并举”,提升美育的品质与效果方面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及团队通过对西南某省偏远山区多所中小学的实地调研,发现师生们对美育的理解较为模糊,但相关期望与实践却非常多样。本文提出“农村中小学美育‘不可能三角’模型”假设,用以解释这一矛盾现象,并基于此模型拓展思考,认为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村中小学美育综合发展。

关键词:美育 农村教育 校园文化 “不可能三角”模型

“五育并举”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农村中小学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落实“五育”理应高度重视农村学校的地位与作用。“美育”作为五育之一,近年来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热点。笔者带着“农村中小学美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这个课题,走访了西南某省偏远山区多所中小学校,其中包括完全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规模在200人至700人之间,大部分是寄宿或半寄宿制。这些学校在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美育是什么?对于农村学校师生而言,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每个人对美育都有自己的认识,以至于难以达成共识。这是笔者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不同角色进行随机访谈后产生的印象。

与此同时,师生对学校发展的丰富想象和多元需求中,又蕴含着大量的美育元素。由此审视农村中小学未来的美育之路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厘清现实状况与问题根源,并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才能实现快速且可持续地发展。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师生们几乎能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脱口而出,并且高度认同这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但在师生日常话语体系中,对“五育”的使用与理解存在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比如,“美育”一词的使用频率非常低,师生对它的理解也较为模糊。对于“美育是什么”这个问题,学校管理者及部分教师只能指出“美育不等于美术”,而难以进行更深入的阐述。他们极少直接使用“美育”这个概念,而更习惯采用“美术课”“音乐课”“艺术节”“文化墙”等词汇,但其中显然也蕴含着大量和美育相关的元素。基于调研,笔者将学校师生对“美育”的理解与表达归纳为三种认知倾向。

其一,艺术技能倾向。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生源减少,部分空闲的教室被改造为美术、音乐、舞蹈专用教室,一些学校甚至直接建设了更完善的校内少年宫。大部分师生对美育的基本认知,依托的就是這些开展专门艺术技能教学的空间。但与此同时,笔者在调研中还得知,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兼职教师难以专注教学、课时被占用、部分设备禁止学生日常使用等情况。总之,将美育简单理解为艺术技能教学的观点比较普遍,发展障碍则集中在资源保障、师资专业与专注度等方面。

其二,实践体验倾向。谈及美育,相关学校非常重视艺术节、艺术比赛、艺术作品展示、外出参观参演等实践类活动的价值。一些学校管理者更将学校文化墙、荣誉陈列室、学生作品走廊等视为学校素质教育发展水平的证明。许多学校将教室走廊改造为学生文艺作品陈列区,并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开设主题体验课堂等实践活动。据持有这种观念的教师反馈,实践活动往往只惠及少数学生,且存在活动没有体系、效果不稳定等问题,甚至会出现部分绘画与手工作品并非学生创作,一些作品陈列时间过长等情况。综合而言,农村学校美育工作已非常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但存在覆盖面较低、活跃度有限、品质无法保障、价值挖掘不深等难题。

其三,心理感知倾向。通过调研获知,少数教师会强调美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认为要切实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有教师将新建心理咨询室视为学校美育发展的成就。持这种倾向的教师表示,对硬性要求学生参加艺术活动、艺术考试、艺术比赛等现象难以接受。简言之,如何让师生主动获取美的感受,也是农村中小学美育发展中更具深度的难题。

调研发现,不同角色对三种认知的倾向性有明显差异。其中,教师更关注艺术技能教学,学校管理者对实践体验类活动情有独钟,而学生更倾向于表达自身的喜好与感受,但这三种认知倾向并不绝对,尚且不适合形成结论型判断。

更为重要的是,大家对不同认知持开放的态度。比如,某教师虽然认为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是美育的重点,但并不会否认丰富的体验具有重要美育价值。大多数调研对象,在坚持其认知的同时,并不否定其他观点,有时也不得不放弃或做出妥协,其原因通常是资金匮乏、空间约束、师资欠缺、精力有限、专业能力不足、政策支持不够等。

20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提出国家财政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即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国家货币政策高独立性、汇率高稳定性和资金高流动性这三种发展期望之间存在逻辑悖论,不可能同时满足。后来,这种“三元悖论”的理论,被大量应用到管理、科技、社会等领域,即使逻辑并不十分严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至少解释了诸多美好愿望之间难以调和的现实矛盾。

笔者认为,美育也极可能存在类似的“三元悖论”:人们对美育发展的三种价值倾向,即艺术技能、实践经验和心理感知,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而这种内在矛盾与资金、硬件、师资等外部条件无关。目前这只是一项假设,尚需要更多实践和事例来证明。

城市学校的美育也存在“三元悖论”关系,只是没有形成鲜明的问题和阻碍。一方面,是因为师资相对充足,在某些维度上容易达到较高水准,从而掩盖了内部冲突。另一方面,在城市教育生态中,美育领域存在非常丰富的资源供给,家庭分担了美育方面的部分责任,从而弱化了学校美育内在矛盾的影响。

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资源不足是客观事实,制约着整体发展水平,更因为缺少校外责任分担者,悖论难题就只能由学校单独面对,最终造成了农村中小学美育的“不可能三角”难题。

基于美育中的“不可能三角”模型,回到农村学校场景,重新审视“农村中小学美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这个课题,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认知。

其一,关于认知不足的困境。基于上述模型,可以认为弥补农村学校师生在美育方面的知识短板,并不能化解“不可能三角”的客观制约,培训的促进作用很容易被理念冲突所消解,而培训的实际效用不能被高估。相对于“美育是什么”这样的认知型问题,农村中小学师生们更关注“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以及“能收获什么”等实际问题。

其二,关于资金与资源短缺的困境。农村学校师生认为资源不足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核心障碍,只要资源到位就能获得与城市学校一致的发展水平,实现教育公平。这种观点背后隐藏的是“追赶”逻辑,但“不可能三角”模型预示美育发展不存在这种简单的线性关系。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农村学校的基本运作已经有了充分保障,一味地强调提高资源供给,并不能解决美育发展的内部悖论。

总之,农村包括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基础教学条件已经得到改善。虽然师生认知不足、综合资源有限仍是现实难题,但似乎已不是现阶段美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即使给予相应的培训和资源支持,推进作用也会非常有限。

在美育的“不可能三角”模型中,综合发展水平可以存在差异,在特定维度也容易区分优劣,但理论上却不存在全局最优。中小学校的美育建设在达到一定水平后,追求“整体最好”这个不可能实现的结果,显然不如追求“局部特色”这个目标更加务实,这正好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育理念形成呼应。更为重要的是,既然不同理念之间的矛盾在美育场域之内无法协调,不如大胆跳出理论的框架,在实践中寻找促进美育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在调研中,有位小学校长明确表示:“美育我谈不了太多,能不能帮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做得更好。”其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视角,正暗含着美育发展的机遇。

事实上,已经有学者研究过“校园文化”与“美育”在某些细分领域下的关系,如“民间美术与校园文化之间,既是包含关系也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1]。更为重要的是已经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基于自身实践,提出了“借学校美育提升校园文化内涵”[2] 、“发挥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3] 、“美术教育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的重点”[4]等观点。

笔者基于调查与文献研究,运用“不可能三角”模型进行分析,归纳出三项特征用以论证“将校园文化作为农村中小学美育发展突破口”的合理性。

首先,美育和校园文化实践相关度非常高。虽然校园文化建设与美育不是同一类型的概念,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大量与美育相关的元素,如开展艺术兴趣课堂、举办艺术节、开展馆校合作、建设校园文化墙等典型的校园文化项目,同时也属于美育研究与实践的范畴。不仅如此,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规划与结果展现等阶段,为了提升文化表现力与影响力,还大量运用绘画、音乐、摄影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也是开展相应美育活动的良好机会。

其次,美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运作模式高度匹配。校园文化建设追求“特色”,与“不可能三角”模型所揭示的美育发展特征高度吻合,都呈现出基于差异化特点的共生模式,而非线性竞争之后的淘汰机制。有部分学校通过开设“艺术特长班”等方式推动学校美育发展,就很容易陷入应试竞争的漩涡。中小学美育虽然可以通过考评、比赛等方式实现激励等管理意图,但整体依然具有非常高的包容度,不容易形成严重的“内卷”现象。

最后,校园文化对美育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学校的校园文化定位,恰恰就是统筹美育“不可能三角”内部关系的外部力量,在不同项目与场景中,可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需求,选择适合的美育理念进行决策。近年来,政府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农村中小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农村中小学通常都是当地的知识文化高地,通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显然有助于学校美育产生更深远的社会价值。

寓美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既高度关联又相互独立,既风格呼应又兼容并包,既促进决策又提供资源,既扩大覆盖又长期稳定,既面向学校又拓展社区,这显然有助于实现中小学美育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要促进农村中小学的美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非常适合的突破口与动力源。

农村中小学美育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应通过运用美育“不可能三角”模型,深入理解诸认知倾向之间的复杂关系,根据学校的发展现状,设定合理的发展期望;通过选择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发展美育的关键载体,化解认知困境与资源困境,调解观念冲突,坚持五育并举,促进教育公平;通过积极实践探索,让美育成为提升中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李骏翼/清华大学社会美育研究所;高登科/清华大学社会美育研究所)

注释:

[1]龚波.民间美术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8.

[2]刘文.巧借学校美育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内涵[J].中国民族博览,2020(24):68-70.

[3]杨维平.发挥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J].湖北教育,2020(07):23-24.

[4]段朝辉.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一),2016:466-467.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美育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