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非现场监管报表内部应用效率研究

2021-11-28孙扬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36期
关键词:财务公司企业集团

孙扬

摘要:财务公司的成立与发展顺应了金融深化改革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适应了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既可以有效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可以保障资金安全,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设立需经过中国银保监会的审批,并在持续经营过程中接受监管。非现场监管报表作为银保监非现场监管的重要举措,是监管政策的載体,兼具权威性、科学性、完整性、连续可比性等特点,财务公司可通过非现场监管报表深入剖析监管政策,确定风险偏好,保证风险限额管理成效,此外非现场监管报表可以成为财务公司大数据时代提高数据质量的抓手,是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高盈利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财务公司人数规模、业务范围、客户群体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非现场监管报表的应用效率普遍较低,主要由于大多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息化程度不高,盈利压力较大促使经营管理层对风险防控的关注度不足,且财务公司普遍缺乏专业数据管理人员,内部推广培训力度不够,导致内部非现场监管报表内部应用效率亟待提高。通过统一取数口径,加强数据治理,完善内控评级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手段可有效提高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非现场监管报表应用效率。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非现场监管报表;应用效率

一、引言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外必须接受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外管局等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督管理,对内作为企业集团的子公司,立足于集团,依托于集团,服务于集团,要接受集团的领导,整体上服从于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并致力于整合集团内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能力,发挥金融服务功能,面对内外部双重管控的经营环境,财务公司必须严格把控风险,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但是,相比一般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的规模普遍较小,存在人员数量较少、信息设备不完善等各方面的限制,所以需要探索各种符合自身经营情况的管理方法,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非现场监管报表作为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非现场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相对准确、完整、客观的反映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和风险状况,提高非现场监管报表内部应用效率,对财务公司经营管理决策、风险防范、业务拓展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将概述非现场监管报表的内涵及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而言,提高非现场监管报表应用效率的意义,分析目前非现场监管报表应用不足的成因,继而指出提高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非现场监管报表内部效用的措施。

二、非现场监管报表概述

(一)非现场监管报表的内涵

为了加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效率,推进公众服务,2003年11月4日,中国银监会决议启动“1104工程”,该工程有效缓解了监管部门及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部门的困难,实现了准确收集监管信息,统一管理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完善日常管理等目标。2007年“1104工程”报表体系正式投入使用,故非现场监管报表又被称为“1104报表”。

“1104工程”是中国银监会为了建立有效银行监管体系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银行业监管方式的一次革命,其建设原则为:职责分设、责权明晰、统一协调、运作高效,建立以“风险为本”的非现场监管报送框架,通过与现场检查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有效协作机制,实现当前我国覆盖面最广、最有效的监管体系,帮助监管机构及时识别潜在风险,判断银行的风险的严重程度。按照“1104工程”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划,银监会将配套实施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子系统,以监管报送系统数据为基础,实现定量指标评价自动化,定性因素评价规范化,提高对商业银行评级工作的准确性,提升评级工作效率。

(二)提高非现场监管报表内部应用效率的意义

一是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兼具权威性、科学性、完整性、连续可比性等特点,视角全面,易于发现经营问题,利于指导业务发展。“1104报表”是银保监会执行非现场监管的重要手段,自2007年首次报送以来,每年进行制度升级,以保证所采集数据的科学性,且每张报表每个数据单元都有严格的制度说明,口径清晰统一。“1104报表”的采集过程需要通过属地银监局主监管员、统计处、银监会层层审核,审核通过后数据锁定,一旦出现错报漏报,要系统通报并解锁重新报送,数据质量相对较高。整套报表覆盖了金融机构的基本财务信息、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与资本占用情况和各项监管指标等,统计维度丰富全面。因财务公司自身经营存在一定的资源限制,所以更应该提高对1104非现场监管报表的重视和使用,丰富分析视角,以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为各项业务更好更快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非现场监管报表是监管政策的载体,可通过非现场监管报表深入剖析监管政策,确定风险偏好,保证风险限额管理成效。1104非现场监管报表承载着大量的监管政策信息,如资本充足率计算系列报表,在计算的过程中可准确了解各类业务的风险权重、风险缓释措施和缓释比例,开展业务时可结合风险权重和风险缓释手段,在风险限额内最大程度发展业务。

三是非现场监管报表可以成为财务公司大数据时代提高数据质量的抓手。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世界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随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多样化经营程度的日益加深,正确的管理决策将越来越依赖于决策者对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全面了解,所以数据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将成为企业治理的重点之一。通过非现场监管报表的组织报送和系统建设进行数据治理,不仅可以提高报表的报送质量,更能全面梳理数据字典,制定符合自身经营情况的数据标准,提高各部门相关人员的数据管理意识,从而整体提高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数据质量。

四是报表数据作为监管评级定量部分的基础,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高盈利的重要手段。首先,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对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行业、交易对手规模等各维度均有统计,可以作为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依据,进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科目体系设计和内部转移定价等。其次,非现场监管报表作为银保监评级和中国人民银行风险监测评级的数据基础,是提升监管认可度的直接媒介,可通过提升评级结果拓宽业务资质,丰富业务品种,通过对标行业数据查找自身不足,补齐短板,而提高盈利水平。

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非现场监管报表内部应用效率不高的成因

因财务公司服务对象有限,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规模较小,相比一般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报表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明显不足,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程度不高,自动取数完整性难以保证

绝大多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基本对信息系统投入存在一定限制,且在业务开展初期,很难形成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完整有序的信息化规划,数据标准不统一,字段标识混乱,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统计过程过于依赖手工汇总,源系统数据的不完整、不规范使得管理部门无法对监管指标进行精细分析,降低了管理部门使用相关数据的积极性,导致数据报送后缺少连续对比及规律分析的过程,致使耗费人力物力统计的大量多维度数据并没有充分应用于财务公司日常经营管理。

(二)盈利压力较大,风险防控的关注度不足

非现场监管报表是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较为系统的定量统计,但因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特有的产业属性和金融属性,部分公司在服务集团和成员单位的同时,面临较大的股金分红压力,迫使经营管理层更注重业务开拓,一定程度上放松各类风险防控,风险偏好趋于激进。尤其在经济下行、信贷风险日益加大、利差空间不断压缩的环境下,仍需要不断拓展信用风险较高的业务,以确保利润增长,盈利性指标受重视程度明显高于约束性指标,对风险防控的关注度明显不足。

(三)缺乏专业数据管理人员,内部推广培训力度不够

由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人员限制,大多数数据统计人员为兼职,公司高级管理层对非现场监管报表报送的要求基本停留在不出现错报、漏报、迟报的层面,缺乏专业数据管理人员,各条线统计人员缺乏探索内部应用渠道的动力。此外,很多部门并不明晰非现场监管数据的统计范围、业务定义、计算规则和统计口径,从而无法确定这些数据是否能为自己所用,内部推广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四、提高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非现场监管报表内部应用效率的对策

(一)统一取数口径,持续健全监管数据制度体系

非现场监管数据采集、汇总、上报、应用需要一个明确的制度体系依据作为支撑。一是统一取数口径,确保监管数据业务制度覆盖所有监管数据填报要求,对监管数据的内容、方法和口径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保证每个监管数据项的归属关系及取数路径清晰、准确。并持续根据监管最新填报要求更新完善,规范监管数据源和监管数据项的归属管理。二是明确各相关部门及归口管理部门主体责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完善数据管理相关的协调、沟通和监督机制,持续推动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建设。

(二)全面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加大数据治理力度

一是梳理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确保各源业务系统数据标准完整、规范、一致,从而提高非现场监管报表平台自动取数比例。二是健全非现场监管报送平台数据校验与纠错机制,提高数据质量控制功能,灵活设定各数据字段间的逻辑关系,自动实现多维度的表内表间检验和预警提示,实现跨期校验、敏感校验,并自动提示异常变动及错误情况,以非现场监管平台提示的数据差错或数据异动为线索,开展对源系统的追踪核查,发现问题严格落实整改,实现提高数据质量闭环管理。三是完善数据治理的监督机制。内审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业务部门要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对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质量的检查和稽核,多角度审视数据合理性与取数逻辑的科学性,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以全面提升统计数据质量,优化工作流程。

(三)关注风险管理,完善内控评级体系

一是提高风险站位,增加约束性指标在财务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通过利益约束、薪酬激励等手段提升对非现场监管报表中风险指标的重视程度,充分运用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切实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强化非现场监管数据分析在决策预警应用中的作用。二是因地制宜,开发适用于财务公司业务规模的小型计量工具,将部分监管指标直接量化到各职能部门,在精细的成本分摊、资产负债管理、健全的资本规划和完善的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下,将各部门所应承担的风险成本、资本成本等通过监管指标进行量化,与公司财务预算相结合,均衡指导业务开展。三是强化非现场监管信息在合规检查、内外部审计等监督机制中的应用,提高公司整体对非现场监管报表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发挥非现场监管报表内部效用,为公司经营决策和风险管理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并通过扩大共享和应用,促进数据质量提升。

(四)注重人才储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一是加强培训,培训应不仅局限于非现场监管报送制度层面,还应涉及数据治理、数据应用等各方面,通过丰富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考核力度等手段,保证监管数据统计人员的专业性。二是强化数据共享和应用分析,以良好的应用效果促进公司领导及各部门对非现场监管报表的重视,强化数据分析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使得数据信息能更好地服务于精准营销和精细化管理,与此同时,广泛收集和分析客户层面的各类相关信息,及时察觉客户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财务公司的内部服务职能。三是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不断完善有利于提高监管数据工作人员积极性和促进其职业成长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提升非现场监管报表内部应用效率。

五、结语

非现场监管报表的应用对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而言,意义深远,然而由于人员、业务种类、企业规模等各方面的限制,非现场监管报表难以在财务公司内部充分应用。在大数据时代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可从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体系、完善信息系统、强化内控评价和加强人才储备等方面着手,以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为契机,对照非现场监管报表填报要求和“EAST”(Examination & Analysis System Technology)监管数据报送标准,全面梳理会计科目、客户信息、交易对手信息、相关合同、交易明细等底层数据,强化标准数据的采集、录入、上传等规范管理,切实推进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夯实公司数据治理基础,全面提升非现场监管报表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应用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乃福,刘颖.监管科技视角下企业银行賬户管理路径研究[J].银行家,2020(11):115-118.

[2]刘莽.关于人民币收付业务非现场监管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20(08):113-115.

[3]李敏.提高非现场监管报表在农信机构的应用成效[J].中国农村金融,2016(01):83-85.

[4]钟元华.浅谈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与对策[J].金融经济,2016,26(24):208-209.

[5]张传波.浅析财务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对策[J].新经济,2016,26(35):88.

(作者单位:国新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财务公司企业集团
财务公司信贷资产证券化浅析
新形势下铁路资金集中管理的思考
新常态下财务公司助力集团发展功能优势分析
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问题研究
企业集团财务中心运行优化分析
浅析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
论宝塔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