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基于“以学论教”视角下强化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素养

2021-11-28胡庭诚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德育工作初中

胡庭诚

摘 要: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之一,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肩负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使命。本文在立足教育现代化视角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实施家国情怀教育。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进行深度剖析;第二部分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挖掘进行探讨;第三部分是探究如何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实践

一、深度认识家国情怀素养的具体内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伟大民族。植根于民族血液深处的家国情怀,是实现国家富强、社会繁荣、人民幸福的重要精神力量,这也是能够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教师想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必须对家国情怀形成一定程度的自我认知,对其具体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深度理解。笔者把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分为这样几个维度: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强化可以适当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不仅有长城、故宫、苏州园林、大运河等优秀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戏曲、书法、绘画、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传统节日、习俗、饮食等,以及尊老爱幼、尊师重道、遵纪守法等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属于国家与民族的宝贵财富。

(二)对国家与民族发展存亡的责任感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来增强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从而培养家国情怀的思想意识。比如中国近代的一些革命英雄,为了摆脱列强侵略,为了推翻封建制度而做出种种艰难的努力与斗争。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朴素深厚的民族凝聚力。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明白自身的任务与使命,通过完善课堂教学来逐步完善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二、合理运用教学素材,适当扩充历史材料

(一)整理历史人物,丰富历史情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有历史人物的支撑,这样不仅可以客观反映历史现实,也可以增加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历史人物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历史人物在备课中处理得当,就能在历史课堂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整理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相关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加工。

部编版初中历史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描述比较丰富到位,教师只要对教材上的一些文字信息稍加整理,就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部编版八上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部分花了较大篇幅介绍了一些重要革命人物的典型事迹,第八课主要叙述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早期革命奋斗历程,第九课辛亥革命介绍了一些革命志士起义的大致经过。教师可以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汇总,适当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增加感染力。教师可以好好运用孙中山、秋瑾、黄兴等革命人物的相关故事素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明確事实,做到以理服人。

(二)扩充合适的乡土材料,扩展课堂教学视野

家国情怀的培养应该从具体实际出发,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认识到所在城市或家乡的历史变迁,并且能够亲切感受到家乡的魅力。因此,教师在备课和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挖掘、整合一些当地的乡土材料,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地方史,把乡土材料与教科书主干知识有机结合,用以扩充教学资源。

比如,在讲述部编版七下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时,苏州地区的教师可以选用地方县志中的一些重要片段来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苏州的经济发展概况,比如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秘色瓷莲花碗”以及其他各精美瓷器,然后挑选其中一件典型的文物叙述一下其制作工艺流程和历史渊源,让学生感受古代中国制造的强大之处,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三、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一)立足现实,以境动人

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是历史学科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学习历史离不开社会现实,历史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要关心社会现实,了解社会生活百态,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热爱,为家国情怀教育的强化奠定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立足现实的基调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增加历史学科的社会情境,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比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组织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活动,让班级学生以8人一小组为单位,提供几个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的专题,如家乡城市建设的变化,城市道路与交通建设的变化,家庭生活的变化,消费方式的更新等,通过发放问卷,走访社区等手段考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社会生活环境的巨变,最后让他们在课上汇报总结自己的问卷调研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相对于教师在课堂讲述社会生活变化的过程而言,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翁,更显得生动有趣。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社会现实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的美好强大,让家国情怀的教育有法、有情、有境,从而实现以境动人的目标。

(二)关注学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底蕴

在教育现代化的视角下,如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真正教会学生树德立人,修德成人,这也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值得反思的话题。

比如,笔者在讲述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中多彩的文学艺术时,涉及唐诗相关的历史知识会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呈现,挑一两首重点唐诗让学生朗读,并让音乐教师简单谱曲,让学生吟唱。比如在课堂结尾部分,笔者把谱曲以后成形的《早发白帝城》弹词开篇给学生欣赏,并引导学生跟着吟唱。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鉴赏、诵读与吟唱,让学生更能深入体验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以及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斗志。

参考文献:

[1]梁燕.浅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教学动态,2018(07)

[2]王诗卉.落实核心素养 培育家国情怀——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J].教育科研,2020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德育工作初中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