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共享工厂“三段式”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
2021-11-28杨保华李俊玲顾卫杰
杨保华 李俊玲 顾卫杰
摘要:在“中国智造”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高职拔尖人才,是加快解决高技能人才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贴近产业变革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崭新的探索与实践。共享工厂能够为高职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所必需的师资、技术、案例、设备及实践平台支撑,因此,学校依托共享工厂实施了拔尖创新人才的遴选机制、“能工巧匠”的混编师资保障及“独具匠心”教学组织模式-“三段式”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措施,在学生技能大赛、双创大赛、专利等学生创新成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说明了依托共享工厂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更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质高职人才。
关键词:共享工厂;拔尖创新型人才;工匠精神;三段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0-0256-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国民经济转型发展,新的岗位与技术不断涌现,相对应的劳动性质和职业内涵也产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劳动生产中的智能性和创造性成分不断加大,跨学科、跨行业及跨领域的复合型岗位不断涌现,传统模式培养的一般性人才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需求也日益迫切[1]。中共中央国务院各部委近几年接连发布了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与改革方案。比如,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202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新人才”[2];2020年9月23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又一次提出,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为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3];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再次针对职业院校提出注重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4]。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机遇期,高职教育担负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使命,在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拔尖创新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与“中国智造”的作用方面日趋凸显。因此,高等職业院校积极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英才教育”的机制,对实现工业4.0、“中国智造”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
1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拔尖人才一直都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热点,尽管各国对拔尖人才名称和说法不同,但对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都是一样的重视。国际上较有代表性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机制下培养了大批量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拔尖人才。通过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新加坡构建了“教学工厂”模式,形成学校、企业、实训中心相结合的综合型模式[6]。
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比如李建荣于2018年提出的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策略[7],方法林同年提出从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身心健康等关键环节入手,进行拔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8];卢荻菲尔则认为要在原有现代学徒制建设基础上,校企共同承担教学义务,互聘共用师资队伍等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探索与改革[9];杨皓岚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提供交叉专业领域、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设置教学与管理机制[10];高俊则提出拔尖人才应具备高职业素养、高技术技能、高创造力,跨学科、跨专业工作能力的行业专家、企业开拓性人才[11];孙华林认为卓越技能人才培养要构建实践体系[12];2020年,王二化、陈桂梅等人均提出高职院校依托科研平台培养有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13][14]等理念。
在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探索方面,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数量发展到质量内涵提升的转变,从职业专科到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进行相应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当前高职院校已逐步形成的运行模式,比如项目制教学、项目工作室、全人格教学、现代学徒制等等,多是基于单个专业领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迎合社会和市场对跨学科拔尖人才的需求,其拔尖人才的培养难以形成系统和推广的模式。究其原因,就是现有模式的支撑平台较弱,因此需要寻找构建合适的技术及师资支撑平台。“共享工厂”作为校企多元主体合作办学的最新模式,兼具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的双重属性,引入了现代企业文化、设备、人员等师资力量,能够更好地给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15]。其优势是一方面能够到达产业的资金;另一方面是企业深度参与,在获得产业的各类资源支持的同时,也让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真正落地,是改变传统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形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2高职拔尖人才的界定与类型
高职拔尖人才是指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可总结为具有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甚至具备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知识储备,具有积极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具有完善的思政及人格素质、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在复合型技术岗位进行开拓性工作的拔尖人才[4]。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高职业素养的复合技术技能型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从事某种工作及业务过程中完成特定任务或职责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从业者所具备的相关品质、专业技能、道德操守和职业意识,反映的是劳动者对待工作的态度、责任和韧度。由于拔尖人才通常工作在关键技术岗位,掌握着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机密,其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水平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后续发展水平,所以高职拔尖人才应具有完善的人格修养,勇担责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勤于钻研并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以及面对困难坚强不屈、勇挑重担的职业精神和综合素养。
2.2 高创造力的创新创造型
创造能力是指巧妙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创造性的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拥有丰富知识和经验是创造力的基础,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是创造力的保障。高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创造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于很多思维活跃、能力出众的优秀学生可通过两段式加强培养,一是建立导师制,为优秀学生提供全过程指导,带领其参与到共享工厂提供的科研项目全程实践之中,形成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载体;二是通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目的,实现对人才的聚集、培养与展示,最终将创新创业大赛的作品转化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活动的载体。共享工厂提供的企业经验和实践机会造就了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而这些拔尖创新人才又是企业技术及管理提升的关键。
2.3 高素质的管理型
校园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包括思想政治、感恩诚信、志愿服务、体育竞赛、文艺表演、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部分高职学生在策划、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管理能力和领导才华,这些既懂技术又具备领导能力的同学进入企业后大都进入管理岗位,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服务地方企业及经济的高职院校更应全方位培养具有高素质管理能力的拔尖人才,对已经具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拔高。在培育该部分拔尖人才时要一方面通过共享工厂,加强与已就业优秀学生干部进行交流探讨,了解高新企业的组织架构建设、事务管理、企业文化来寻找自身能力增长点,提升其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共享工厂,组建行业企业专门的领导力沙盘训练营,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机会的方式,提升其领导力。
2.4 兼具工匠精神的拔尖型
所谓工匠精神,是工匠对其产品的匠心独运、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对技艺持之以恒的钻研、对职业兢兢业业的敬畏、对品牌有明确的方向与专注的精神坚守[4],主要总结为五个方面:专注坚守、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诚信敬业、革故鼎新。工匠的高超“造物”能力不僅是工匠高水平技艺的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工匠精神”所体现的匠心独运、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钻研与高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相得益彰,而“工匠精神”中对职业的敬畏之心、对品牌初心的专注坚守与高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职业道德要求笙箫共勉。工匠精神要求具备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结协作、专注创新的工作态度和苦心孤诣、精雕细镂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敬畏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与以上高职拔尖创新人才所具有的高综合素养、高职业道德及高创造力的特征之间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高职院校更是首当其冲地成为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典范。
3共享工厂平台对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功能支撑
近年来,为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是通过共享工厂适应企业技术及产品快节奏迭代速度; 二是发挥现有的常州市工业互联网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优势,将现有平台融入共享工厂实现对跨学科拔尖人才的共同培养。共享工厂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优势如下。
3.1 共享工厂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工匠精神及跨学科素养的培养
当前,基于“双高计划”建设的目标,我国正在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使其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厂”,目标是为了实现其对职教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因此,对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来说,共享工厂是当前最好的政策机遇与组织形式。作为拔尖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就是遴选优秀学生,针对这批学习意愿和主动性比较强烈的学生,依托共享工厂提供的具有跨专业、新技术特性的实践平台,结合具有鲜活产业背景及工匠精神的企业案例,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更多的内在学习动力,从而促成了1+1+1>3的“学、产、研”文化协同效应和行为准则,包含基本的职业技术特征和工匠精神等[16]。
3.2 共享工厂的实践平台有利于搭建校企合作的纽带
共享工厂本就是校企多元主体共建,与大中型企业联系紧密。共享工厂与学校双方定时互派人员进行共同教学与交流学习,形成混编师资团队,能够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契合企业需求,让企业深度参与学生的培养,搭建起校企合作的纽带,为培养能够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拔尖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共享工厂有利于拔尖人才双创能力的培养
由于共享工厂提供的是企业目前正实际操作的典型项目,学生在参与该项目生成与研发的完整实践环节中,既能够使技术能力进一步锻炼,也能够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因此,本环节既是形成拔尖人才跨学科知识及高技术技能能力的关键,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4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共享工厂“三段式”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建构
4.1 拔尖创新人才的遴选机制
我校依据智能制造相关方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全校新生层次进行遴选测试,采用笔试、面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测试内容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与意识等方面,将各方面优秀的学生选入ICT创新班,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拓展学习内容,实行动态的评价和淘汰机制,指导拔尖人才相关的教科研工作。
4.2 “能工巧匠”的混编师资保障
基于共享工厂的“校企混编师资团队”由我校骨干教师、科研达人和企业主要研发人员组成,以此给高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混编团队的成功需要具备两个关键要素:其一,校企混编师资团队依托共享工厂的企业项目及实体,具备稳定、深入、持久利益纽带。在双主体的共享工厂下, 企业具备参与职业教育的驱动力,深度进行人力、技术、设备等核心资源的共享,成为共享工厂混编师资团队运营的前提;其二,共享工厂的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必须依靠全新的人事管理机制,通过对共享工厂“混编师资团队”实行企业化管理,实现在薪酬分配、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即是对团队中的专任教师进行双重考核,兑现双重待遇,首先要保留其学校编制与学校方面的福利待遇,再是对其进行公司制管理,考核自身能力和业绩,进而享受高于学校水平的绩效薪酬。与此同时,学校也对企业方工程技术人员的教学进行校方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基本教学、教师实践技术能力帮带、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及工匠精神培育等方面。通过校企混编实现团队内学校教师实践能力和企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共同成长,这一共享工厂混编团队机制,实现了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促进了整个团队业务能力的提升,打造了教师、企业、学校三方协同式受益的良好局面。
4.3 “独具匠心”的拔尖创新人才教学组织模式
位于长江经济带的苏南地区,拥有大批优势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是引领全国产业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在这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量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一批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高水平应用技能人才。围绕优势智能制造优势专业群,将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入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人才链,主动服务苏南地方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服务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于新兴产业对拔尖创新型人才需求,凭借基于共享工厂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和技术应用中心,从2016年起,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选拔一批有优势有特长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正式组建ICT创新试点班,先行先试,打破技能人才培养传统做法,在国内高职领域创出“三段式”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17]。
“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阶段为“课程+讲座”,通过共享工厂及混编团队提供双导师,以授课与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增强职业素养,提升专业学习兴趣,打牢专业基础的目标;第二阶段为“项目+实战”,通过共享工厂的企业项目实战来训练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论文、知识产权等形式培养职业素养,通过全程参与科研课题项目组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同时采用柔性化管理模式,允许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工作量和成果折算成学分,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研发创新工作;第三阶段为“竞赛+双创”,通过共享工厂的产教融合中心和技术研发平台夯实创新创业本领,学生在大二至大三上半学期这一阶段,根据不同专业和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及自身特长进入不同专业教师团队,直接参与由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师团队承担的各类科研与企业服务项目及各类竞赛活动。到大三下半学期,对学生实施分流培育,部分学生准备转本科阶段的超前学习,部分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通过个性化的培育指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知识新技能,明确今后就业的方向。同时通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及项目来锤炼人才、展示人才,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其流程如图1所示。
5基于共享工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经过对共享工厂校企双主体培育拔尖人才规律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校现已基本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规章制度的一套完整体系,培养了一批具备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为后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根据我校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结合共享工厂的建设方案与任务,形成三个学制贯穿式项目供学生选择:一是基于智能工厂的线上云及状态测试,二是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控机床状态监测及智能故障诊断预警系统研究,三是工业大数据分析与工业网络安全监测。每个课题组都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电子技术、信号处理、网络安全等多个交叉学科的知识,选拔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软件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大物联网应用技术等多个专业的优秀学生组成拔尖创新人才试点班,经过六年多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为加快推行基于共享工厂的“三段式”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我校采取混编师资团队,与企业共建“智慧工厂”校外产学研基地和产教融合创新中心,指导学生开发“工厂智能化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武进区“双十百千”行动创新创业奖。
第二,我校混编师资团队与革命老区的华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签约,实现南北跨越合作,争取到了3200万国家项目开发经费,增强了专业办学实力,抢占新型工业体系下制造业生态发展高地。
第三,2020年10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三届蓝桥杯国际程序设计大赛上,我校选择派出去信息工程学院的ICT创新试点班两名学生,与来自柏林工业大学、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60多名选手同台竞赛,在5个小时内独立完成涉及递推、递归、分治、字符串处理、搜索、数据结构、图论、计算几何等算法和算法思想等内容,分别获得了大赛C/C++和JAVA类二等奖的好成绩。
第四,團队获评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近三年,团队先后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大赛获奖2项,发表论文29篇,授权发明专利8件,主持纵横向课题24项,1人获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第五,2018年创新班学员完成论文17篇、申请专利36件,各类竞赛获奖8项,其中国家级竞赛一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项;2019年10月底各类获奖已经为10余项,论文8篇,专利申报15项以上。
如今,从创新班这个舞台走出去的毕业生,均走上软件工程师、大数据工程师等热门岗位。毕业生徐辉从全省百余万大学生中脱颖而出,入选“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成为当年全省高职院校中唯一1名获得该荣誉的大学生。2017年“蓝桥杯”二等奖获得者董成光,就职于杭州大搜车汽车服务有限公司;2016级创新班毕业生朱淦在南京木牛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总之,高职院校依托共享工厂在师资、技术、设备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运用“三段式”培养拔尖人才新模式,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在贴近产业变革和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做出的新探索与实践,正在成为智造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加快解决拔尖创新型人才不足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是高职教育赢得未来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 杨聪,孙宾宾.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3):55-56.
[2] 佚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中国德育,2010,5(8):5-22.
[3] 任占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治理意蕴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10-16.
[4] 周洪宇.解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J].湖南教育(A版),2021(4):23-25.
[5] 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复旦教育论坛,2011,9(4):19-23.
[6]佚名.国外三种职业教育模佚名式比较及对我国职教的启示[J].西北职教,2011(10):30-33.
[7] 李建荣,杨润贤.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4):36-38.
[8] 方法林.基于创新拔尖人才视域下高职院教师能力建设研究与实践——以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9):245-246.
[9] 卢荻菲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饪与营养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8(18):42-44.
[10]杨皓岚,周菡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交叉学科课程建设[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6(1):15-16.
[11] 高俊.高职院校拔尖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6:19-20.
[12] 孙华林,馬长胜.“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67-69,74.
[13] 王二化,朱俊.依托科研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4):52-54.
[14] 陈桂梅,龚方红.高职院校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8(14):65-69.
[15] 鲁武霞.高职产教融合的企业主体责任及其担当——混合所有制“共享工厂”模式的提出[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79-86.
[16] 朱厚望,谢盈盈.航空工匠人才培育困境: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审视与突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5):93-96.
[17]过国忠.常州机电:“三段式”模式,让高技能人才培养走向高质量[EB/OL].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2019-12-24)[2020-10-24].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9-12/24/content_846707.shtml.
【通联编辑:谢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