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使“人生得意须尽欢”,终究“天下无人知我心”
——李白的盛名与孤独

2021-11-28刘红会

魅力中国 2021年35期
关键词:大唐李白

刘红会

(武警后勤学院,天津 300309)

一、少年孤傲——锦绣五脏青莲剑,人不彪悍枉少年

少年时代的李白,是一枚妥妥的学霸。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这样说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套用现在的流行语,那就是:有一种优秀,叫“别人家的孩子”。

当然,李白也不是只读书、读死书的传统“学霸”,在《与韩荆书》一诗中曾写到:“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御封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裴旻的舞剑为大唐“三绝”。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裴旻是火爆大唐的天花板级剑客,被世人尊称为“剑圣”,李白则是他最喜欢的关门弟子,勤学苦练加上天赋异禀,成为仅次于师父裴旻的大唐第二剑客。

此时的李白,文入选大唐“三绝”,武直逼大唐“剑圣”,然后开启了“一人一剑走江湖,千古情仇酒一壶,两脚踏翻尘世路,以天为盖地为庐”的游山玩水模式,他游金陵长干路,写下了《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他游安陆桃花岩,写下了《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他看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他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清代徐增的《而庵诗话》中有这么一段话:“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这位被徐增称为天才的李白,却是“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他是经过了“读书破万卷”的努力,才达到了“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但这位彪悍少年,却总是散发出一种莫名的孤傲之气。如果说他这时候是孤傲的,那原因一定是:我为什么这么优秀?我怎么可以这么优秀!每每读到这,我都能想起尼采给自己写的半自传,题目叫《瞧,这个人》,里面有几篇“神文”:《我为什么如此智慧》、《我为什么如此聪明》、《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他很苦恼地告诉读者:你们不要问我,我只负责优秀,仅此而已。如果,真的有什么秘密武器,它的名字或许叫做—“努力”

二、中年孤寂——仰天大笑蓬蒿者,月下独酌酒中仙

这个时代不会阻挡你发光,但是你也遮盖不了别人的光芒,上天并没有让李白一个人嘚瑟太久,路过湖北安陆的时候,他遇到了正在隐居的孟浩然,孟浩然自然是准备一桌饭菜,温上一壶老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同时,在孟浩然的极力撮合下,当地的名门望族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和李白是一见倾心。但是,宰相许圉师去世以后,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很快呈现颓败之势。人到中年的李白,猛然回头一看,全族40余口人,不过房屋数间,薄田百亩,花费日重,逐渐拮据。如果说,在此之前,李白还是托身白刃红尘的江湖侠客。那么,自此之后,他则是必须光耀门楣的乘龙快婿。

他拜谒辞赋大家李邕的时候,呈上的是一摞整整齐齐的诗集,而李却评价李白呈上的诗作说:“下里巴人之曲,桑间濮上之音,怎能登大雅之堂?”受此羞辱,遭此鄙视,李白自然心不甘情不愿,当下回敬一首《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心不甘、意难平的李白靠着一碗又一碗的心灵鸡汤终于熬来了命运的青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向全国颁布诏书,搜集人才,内容为:“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秀逸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具以名荐”,“久在草泽之间,诗文名动京师”的李白竟然同时得到了唐玄宗亲妹妹玉真公主和当时工部侍郎兼全国作家协会主席贺知章的推荐。40 岁的李白奉诏入京,顿时欣喜若狂,在家中设宴痛饮狂欢,并即兴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此刻开始,他一只脚迈进仕途,成为后来轰动朝野的“李翰林”。

初入京城,李白拜谒了贺知章。这次,他献上的是那首流传千古的《蜀道难》,贺知章被其中的山之高、水之急深深吸引,那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是让他心情激动,再抬头看看李白,身穿霞光紫衣,头戴逍遥巾,“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说了一句:“此天上谪仙人也”。从此,李白又有了一个别称,叫“谪仙人”。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亲手为他调羹,当场赐李白为翰林,所以我们现在也称李白为“李翰林”。李白可以说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没有经过任何考试选拔直接被授官职的文人,出道即巅峰,这样的出场方式,霸气十足。

随后,他受封翰林,成了御用文人,初春,随玄宗左右,赐宫锦袍,暮夏,伴贵妃身旁,赏群芳艳。但是很快,他厌烦了这种生活,只觉得权贵庸俗,深宫不堪,满庭皆是寂寞,天地写满孤独。他开始放纵,“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最后,醉中起草诏书,令高力士脱靴,触动了皇家逆鳞,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那个是非之地。

所以,李白的诗词,不是反映历史的真实,而是反映历史的情绪,那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王霸之气,那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英雄主义,这恰恰是我们民族处在鼎盛时期的那种伟大民族活力的折光。

赐金放还后,朋友岑勋和元丹丘给他送行,借着琼浆蜜露,他大笔一挥,随性写下了这首《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何等潇洒浪漫的人生态度,自信、明朗、壮烈,奔放、不羁、飘逸,一如惊涛卷岸,一如冷夜篝火,一如鲲鹏展翅,一如骏马游疆。

这是中年时候的李白,从养家糊口开始,一路求职,四处碰壁,不屈膝不低头,虽身处草野,却依然昂首挺胸,是一个仰天大笑的蓬蒿者。即使一步登天,被赐翰林,在名气和权势面前,仍然有着独立而清醒的思考,哪怕无人理解,哪怕只做个月下独酌的酒中仙。

如果说,少年时刻的李白更多的是一种孤傲。那么,中年时候的李白在这红尘俗世走了一圈,褪掉了些许傲气,沉淀了更多的人生思考。当然,他依然是那个优秀的李白,是那个浪漫十足的个人英雄主义大佬,只不过,他现在更能接受一个人的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狂欢,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三、晚年凄凉——笑歌悲歌临终歌,三朝三暮又三年

如果,仅仅只是孤独,那赐金放还后的李白,小日子过得还是相当不赖的。无聊的时候,去《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时候,也会受朋友之邀,来个桃花潭三日游,“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在李白迈入人生晚年的时候,大唐盛世也开启了它的挽歌,杨贵妃恃宠而骄,杨国忠奸诈贪婪,安禄山蠢蠢欲动,经济形势呈现迅速衰败之势,整个社会更是人心浮动,动荡不堪。李白整日游走在江湖之中,漫游于百姓之间,又怎会不知百姓的疾苦,又怎么感受不到这个时代的落幕?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本就是他们的最高使命。之前的种种孤愤落寞,如果说都是个人仕途失意,往后的种种烦忧愁绪,才是内心深处冒出来的家国责任。此时的李白,虽身处江湖之远,却时刻不忘庙堂之忧,他已经从一个豪气万丈的个人英雄主义蜕变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也正是因为这种蜕变,李白在我们心目中的分量才能足够重,才能真正意义上和杜甫并称为唐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随即而来的是全国各地的战乱纷飞,白骨千里,54 岁的李白,带着“奋起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报国之志和救世情怀,投身永王府中,然而另一位肃宗即位,永王被定叛乱,命运再次向他开了个玩笑,从此如山顶滚石,一落千丈,他先被判为死刑,后改判流落夜郎,这是他流浪途中写的一首诗:《上三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身处这个乱世,他又能期盼些什么呢?只不过是时光难度,逆境难熬。这是他的主动选择,他也从未后悔,只是他一个人的力量又怎么能抵挡住历史滚动的车轮?此时,李白59 岁,距离他辞世,仅剩三年,他的身体已大不如从前,身陷囹圄的他第一次感觉自己身上没了仙气,他在狱中说到“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狱中的李白第一次对于仙人这个身份有了质疑。

像极了《红楼梦》中最后看透一切的贾宝玉唱的那首《好了歌》,失望至极而又似乎看透一切的李白,从狱中出来的那一刻,悲喜交加,仰天大笑数声,低头悲吟几句,三杯清酒下肚,一股心酸涌上心头,挥笔写下了一首《笑歌行》和一首《悲歌行》。

《笑歌行》:“笑矣乎,笑矣乎。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

《悲来吟》:“悲来乎,悲来乎。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

翻一下李白文集就会发现,这两首诗的风格在李白文集中绝对独一份。但,这也是真实的李白,与其称之为两首诗,不如称之为“愤激之语”或“绝望之辞”,这是至忿、至悲、至痛心情的真实反映。作为一名声振寰宇,名播华夏的歌者,此时此刻,他的寂寞心境又有谁人能懂呢?就像他诗中所写“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此时的李白已经走进了生命的尽头,曾经的理想抱负,曾经的万丈豪情,或许已经和那曾经的大唐盛世一起埋葬在那再也回不去的时光中。而他,站在盛唐诗歌的顶峰,一身仙风道骨,潇洒不羁,也就注定了他“高处不胜寒”,龙擦拭土、御手调羹、贵妃研墨、力士脱靴,那曾经的一抹大唐风流也早已消散在落寞的心底。

在这样一个乱世,李白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762 年冬,他寄居当涂的族叔李阳冰家,“枕上授简”,将毕生诗文托付。但是,李白草稿万卷,却单单抽出了《笑歌行》和《悲歌吟》,具体原因他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并未提及,但我想,李白是那么骄傲、那么热爱生命的一个人,他想留给后人的,应该永远年轻的一种姿态。

弥留之际,李白也给自己写了一首墓志铭,名曰《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大鹏鸟一辈子都在奋翅高飞,只要它足够努力,就可以遨游空中,振动八裔,哪怕飞到半空,遭遇打击,被折断羽翼,也要用余风激荡千秋万世。年轻的时候,李白曾在《上李邕》中写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他向大鹏鸟学习,开启他灿烂的人生,也以大鹏鸟自喻,完成生命的终结。他以大鹏鸟做榜样,一辈子不断地向上向上,搏击九天,长风万里。生要扶摇万里,死也要飞振八裔。

所以他的死,可以说是一个诗歌时代的终结,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性格的终结。但是,这种时代的性格,诗人的魅力,却会永远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意义。

猜你喜欢

大唐李白
寻迹大唐
李白搁笔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梦回大唐
如何在大唐朋友圈优雅炫富
走,带你到大唐长安买“东西”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