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思以及应对策略

2021-11-28刘洪艳肖怡

魅力中国 2021年51期
关键词:三下乡大学生活动

刘洪艳 肖怡

(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一、引言

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青年一代是大局的担当者,“三下乡”活动则是国家对青年的全面素质发展的生动体现,要求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侧重知识在现实问题的运用。同时,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发展经济、建设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农村为主阵地,将集中活动和经常性活动相结合。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致富能力。总体而言,“三下乡”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就缺乏组织管理,活动开展形式千篇一律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二、新时代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存在的不足

(一)活动前期准备不足

前期活动准备不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思想准备不足和策划准备不足。首先,大学生对于“三下乡”的真实意义不明确,仅仅将此作为任务完成,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大学生参与的“三下乡”其主要的原因为:通过实践活动来了解社会,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强社会责任感,竭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贡献等等。上述的这些目的体现了一定的“思想觉悟”那么另一些同学的答案就更为“实际”: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常常被用人单位看作是招聘的条件之一;部分高校为了鼓励广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除了专业课成绩可以计入学分外,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同样纳入了学分评估体系。由此可见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才能保证其实践活动“不变味”。其次就是活动本身的策划准备不足。在平时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任务重,留给大家准备时间不够充足,实践的地点、流程、形式的确定过于仓促;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缺乏经验。这些原因导致对于活动中面临的问题不能提前做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影响活动的效果降低整个团队的执行力。

(二)活动开展方式和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支持国家政策,以大学生为主体,在各地开展活动,但纵观其活动内容,不难发现各地开展的活动都以协助当地村干部完成日常的工作、对当地村民进行一系列的社会调研、义教、宣讲为主,但是这些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更多需要做的是分析数据背后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且存在一种趋易避难的心理,各高校其开展方式更加偏向于易于管理和执行,而忽视了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结果脱离实际,现实和理论联系不紧密,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更谈不上创新形式。

(三)活动只关注点,不能涉及面

大部分学校的“三下乡”实践活动,通常只持续近半个月,在半个月的时间内,想要真正地深入了解问题的成因并形成系统的分析并不切实际,不能及时动态地掌握现状,使得调研结果缺乏真实性,体现一种重短期结果,轻长期效应的倾向。许多高校开展实践的基地没有长期的合作,每年的实践地点不同,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形成一种“打一枪,放一炮”流于形式的效果。从人员的方面来看,参与“三下乡”的主体人员,大部分为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而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参与的机会少,忽视了普通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培养,而这种“精英实践”的育人作用不能满足社会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人才质量的普通要求,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专业优势,使得活动开展过程中所需用到的专业知识不对口,对于问题的解决缺乏专业性,如果能综合考虑人员的优势,实现选人标准的多样化,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三下乡”实践活动。

(四)主导力量单一,资金不足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充足经费的投入作为物质基础。许多高校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没有正确的认识,出现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因为定位不准确加之学校经费不足,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实践活动单独形成一个模块,提供专门资金给予支持和保障。即使部分高校意识到了专项资金问题,但是其投入的金额也是微乎其微,所以各高校在组织实践时,往往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社会弄一点、学校拨一点、系里掏一点儿学生出一点”,其中学生出大部分,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如想将各项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则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持,才能充分地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同时,大多数活动的主要单位是学院为团体,没有做到各个学院相互联合,或者各个学校相互联合,活动的规模和人才配备具有局限性,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主导力量过于单一,相对于各个个体的压力也会更大,从而会使得下属学校学院开展的活动内容受限。

(五)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转化艰难,缺乏专业指导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团队,虽然都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专业实践能力受限,阅历不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专业人员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而参与“三下乡”指导的老师多为某一特定领域的老师,不具备各项专业素质,在实践指导中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帮助农村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如何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这将涉及诸多领域,如医学,农学等等,如单靠校团委的老师或者主持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因为缺乏指导老师的指导,学生更加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无法实现实践成果的转化。

三、对于现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转变思想,提高思想觉悟

思想就像一根有力的缰绳能够牵引我们向前行,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让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要想从源头改变急功近利的心理和急于求成的问题,必须从思想上改变消极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三下乡”是对人才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的生动体现。各地政府应对活动开展的前期做好理论的宣传,积极将活动其中蕴含的意义跳脱出文字层面,加大宣传力度,不能以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而不给予支持,而应分拨与活动内容相对等的资金。高校本身因将“三下乡”的地位有清晰的认识,不应将其定义为普通的课外活动,而是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略。同时,高校也可将活动评价标准设置得更加多元化,从多个方面对于人员进行考核,从中引导参与人员能够从能思想层面引起高度重视。

(二)从实际出发,树立创新意识

“三下乡”是一个双向的实践过程,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是否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关乎着活动的成效。对于各种失败的案例,究其根本原因都是活动形式陈旧,无法吸引群众。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做的就是跟随时代的步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了解底层人民的切实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理论创新。例如马克思专业的同学通过理论宣讲将深奥的政策用更加通俗的方式讲解给当地的村民。在新时代的中国,科技发展迅速,懂得使用先进的技术则是是否能够实现创新的关键,将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新颖,改变传统的一个讲一群人听流于形式的模式,不让形式主义崭露头角。各高校也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队伍,对于参与的指导老师和同学进行有方向的培训,确保活动开展的质量。

(三)建立长期的活动基地,优化人才选拔策略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开展活动、服务社会的桥梁,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落脚点。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对于活动的效果有大的影响。各高校应该立足长远,结合实践,以求“少”“精”,在一个固定的地点进行长期的扎根助阵,适当的延期实践活动的时长,并与当地相关部门保持和谐的关系,充分了解当地的情况,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当地存在的问题,进行长期的数据调研采样,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如在实际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线上的方式,如创建微信群等方式,建立长期有效地联系。对于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发现其中蕴含的问题,从而采取对应的措施,对于重难点工作进行攻破。同时,在团队人员选拔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员前来报名,鼓励有想法、有才能、有高素质的同学参与其中,同时在人员选拔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人员的均衡搭配,做到各年龄层次,各领域合理分配,避免单一化,各高校可以跨学院跨学校,相互合作,做到人员队伍的最优化。

(四)融合社会多方资源,加强合作

在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引领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合作的地位也逐渐凸显出来。一棵树难成林,一方力量难成伟业。“三下乡”实践活动也是如此,如光靠一支队伍,一个学院,或者是一个学校难以完成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只有通过各方资源的整合加强彼此的沟通合作,才能筹众智、创佳举。在上述中也提到,资金问题也成为了“卡脖子”的关键因素,那么加大宣传力度,向社会各界人士募集资金则是权宜之计。人力和财力将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而合作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灵丹妙药。

(五)建立长期导师制度,专业人士带队指导

三下乡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培养和良好品行的树立尤为重要。对于人员的培训,贯穿了活动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是增强三下乡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在平时生活中,应常设社会实践团队,并且志愿者人员保持动态流动。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只有在平时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大型活动中得心应手,因此在学习的课余时间也需要由专业人士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如指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写时政论文、开展实践活动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则需建立一个长期的导师制度,而导师人员不得局限于一个特定的领域。同时专业人员也应该讲究引导的方式方法,将各种专业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与时代的最新理论相呼应,做到讲授内容的时效性和趣味性。在“三下乡”活动开展期间,导师更多需要做的是侧面引导,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活动后期,对于收集的资料,导师应加强引导让学生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问题和道理,从而提高成果的转化率。

四、结语

几十年来,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收到了不同人群的反响,对培养高校大学生也有深远的意义。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在实践中锻炼本领。在“三下乡”政策的引导下,充分的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世界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联系学校和自身的实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上,为乡村振兴,民族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对于存在问题,我们也应正面面对,不断增强活动的创新力与时俱进,突出活动的重点,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使得“三下乡”永不褪色,永葆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三下乡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