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林业造林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
2021-11-28宋辉林浩李伟
宋辉 林浩 李伟
(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林业局森林资源监测站,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112)
人工造林种植需求日渐增大,提高林业树苗的存活率,以及种苗死因调查统计是很重要的,可以使国内林业根基打造工作稳步快速展开,这也是国内林业建设者的职责所在。社会发展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致使森林资源遭到很大破坏,绿地变沙漠,打破了生态均衡,降低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感,空气污染严重,所以推进林业发展是一条必经之路。
一、现代林业造林的主要方法
(一)分殖法造林
分殖造林法在种植方式上也被称之为分生造林法,是一种较为特别的造林方法,该种造林法在造林的过程中对选取造林的林木要求较高,因为,在造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主要采取的是将林木群的部分营养组织进行截取并移植的一种造林方法。在进行营养组织选择的过程中,往往选取目标林木营养最高、生长最为旺盛的枝干进行移植,提高其造林的成活率。分殖造林法的主要优点在于种植林木的成活率高、种植的成本相对较低且所需要苗木的培养时间较短等优点。而该种造林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其营养组织在前期生根快速生长的阶段需要丰富的养分,因此,在分殖造林法应用的过程中,往往对其造林地块的土壤要求很高,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土壤肥沃、具备大量营养成分的区域进行苗木的栽种,提高其苗木的成活率。同时,在种植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可以通过定期地对种植地块的苗木进行养分的补充工作,进而提高种植的成功率。
(二)栽苗造林
栽苗技术主要以培育饱满、抗倒伏能力强的幼苗,进而提高幼苗的根系和茎系稳定性。为了提高苗木的生存率并提高苗木的产量,需要种植人员明确苗木根系的生长要点,落实可行性较强的保护模式,可避免苗木营养不均匀、根系水分不足的问题,可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此外,注意栽苗的方式和注意事项,充分保障苗木的生长质量,也能降低苗木突然性死亡的概率,防止外界降雨、温度对苗木生长的不利影响[1]。
(三)插条造林
插条的主要原料是植株的枝条,选择高质量的枝条作为插穗,根据一定移栽要求将苗木移植到指定位置,也能为插条造林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其中,应注意插条所选取苗木的树龄在2年左右,原因是此时枝条的活力较好,成活率相对较高。另外,种植时间应固定在初春,待土壤回温、解冻后,选择1/3 的枝条插入至种植区域,能促使植株的根系可持续吸收充足的水分。同时,移栽期间应注意要保证土壤的平整度,再对种植区域土壤进行覆膜处理,可避免土壤表面温度不散失,进而提高苗木品质。
(四)播种造林
方法在当前的林业造林中,播种造林法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这种造林方法就是在林地上直接进行种子种植,不需要进行树苗移栽,可避免苗木在苗期生长缓慢。采用播种造林法,应先选择优质的树木种子,然后将这些种子在特定区域内播种。该种造林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将种子在土壤中直接播种,可以促使树木自然分布,并且形成比较完整的根系,操作也比较简单,有利于缩短育苗时间,在大面积造林种植中比较适用。采用该造林法,为使苗木生长速度及成活率得到保证,需要有关技术人员预先催芽。该方法一年中的任何季节都可以实行,不会受季节因素影响。但是,这种造林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造林场地条件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对于造林之后的幼苗抚育管理措施也有很高要求,需要保证种植区域内具有充足的水分,土壤也要比较肥沃,对于地理位置较差的区域并不适用。
二、提高营林造林生产的有效管理措施
(一)促进营林生产管理的创新性
现阶段我国林业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营林工作开展的方式相对单一,主要采取的方式基于传统的营林管理方式进行开展,而造林面积与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传统营林方式在林木种植数量及种植规模上的缺陷逐渐显现。为了避免该问题的进一步出现,其管理人员要对其营林生产管理不断创新,提高其管理的有效性。针对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而言,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引进竞争性的管理方式,积极鼓励更多的营林生产的企业参与到该地区造林工作之中,不断规范并提高其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及有效性,提高该地区林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分殖造林降低资源损耗
与植树造林方法一样,分殖种植的植物生存率较高,主要是通过种植植物的树枝和根进行发展,这是植树造林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第一是分殖,工作人员要对幼苗进行层层审查和筛选,选择亲本苗木,保证苗木的优良基因。第二植树造林方法通常适用于养分丰富的土壤中,例如松树和杨树等。第三选择适合造林地块和可以改良的土壤,以提高土壤肥力。重新造林技术相对简单,只要土壤具有足够的营养、多孔和湿润条件,就可减少资源损耗[2]。
(三)防治病虫害病
虫害防治是苗木成活率的重要依据。结合苗木种类和天气变化,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各种防治措施,提高苗木成活率,加强苗木生长期的田间管理,如定期记录苗木生长习性,生成客观数据,加强造林和技术创新,积极与行业内人士合作,改进育苗和造林技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的可持续造林技术。
(四)成立高品质的林业平台
打造林业基地平台,提升品质保障苗木的存活率。在培育苗木前,需要对土地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和考察,针对土地的特性,保障苗木的成长平台,确保孕育出健康的苗木,技术人员应该不定期对进行记录、观测和评估,制作苗木成长记录手册,对不健康成长的苗木和存在病害的苗木详细总结,找到有效的改进手段,确保苗木在高品质的林业培育平台中成长。
(五)加强苗木基地建设
在目前的营林工程中,良种壮苗非常关键,是保证造林质量的重要基础。苗木质量对于营林管理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需要有效进行苗木基地建设。在当前的苗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以市场实际情况为指导,依据客观规律及有关法律法规,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种苗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及抗病虫害能力。同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在苗木基地建设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及设计。另外,有关部门需要有效实施苗木基地的调查调研,对于种苗机构加强管理,对于大苗移植活动加强监督,对于枯死的苗木要及时铲除。同时,严禁苗木乱采、乱挖,依据限额指标对个体经营户进行量化分配,进一步细化台账登记工作,使苗木基地持续健康发展,为更好地进行营林生产管理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
(六)利用科学技术手段
加强幼林保护在目前的营林生产管理工作中,管理质量及效果的主要体现就是苗木保存率及成活率。为有效提升营林生产管理质量,需要以植苗成活率及保存率达标作为核心内容,对种植技术进行创新,对幼林加强保护及管理。在目前的营林生产管理方面,幼林抚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抗旱保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提升苗木成活率及实现幼林良好生长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及意义。在植苗工作完成之后,需要依据实际气候情况,有效开展抚育工作。此外,还需要对造林区域进行合理选择突破小范围林地内只能种植一类树种的局限,有效应用科学技术及创新手段,创新管理保护方式,使幼林成活率得到保证,更好地进行林业生产,使营林生产管理可以得到满意的成果[3]。
(七)增建良种培养基地
增建及优化良种培养基地,有效规划种植面积,提升林木的质量,进而提高营林生产的收益。单一树种种植容易使土壤营养缺失,应经常更新林木品种。为保障营林生产的经济效益,应积极培育良种并总结培育经验。
(八)改进造林方式,提升幼林的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大多数林业企业在营林工作中依然使用传统的造林管理方式,极易降低管理效果,甚至还会对种子的品质及企业经济提升造成影响。对此相关林业企业要改进现有造林方式,及时调整种植技术,引入多元化的营林理念及方式,同时要根据地区的不同,选择有针对性的林木种类,创建良好的生态基础,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此避免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提升林业经营方面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在实际营林生产过程中,对幼林的培育管理很重要,其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定期监控幼林生长,科学化、标准化、合理化地制订下一阶段的培育计划,还要明确幼林的品种、种植地区季节及环境变化等,找出幼林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具体内容如下。在幼林培育和生长过程中,水分是必要的要素之一,且林区土壤大多无法改变,只能对种植区的土壤水分进行管控。在幼苗培育中如果土壤水分较少,将会导致幼苗的根系出现木栓化,相反水分较多又会影响幼苗根系的呼吸作用。在开展幼林培育管理工作时,林业管理人员要重视土壤水分的管理工作,根据气象数据及幼林的季节需求制订专用的浇水方案,定期对土壤进行抽样检测,以便将其控制在合理且标准的范围内。且在种植前相关管理人员也要做好林区土壤的排水建设,避免在雨季因林地积水而导致幼苗损毁。同时,要不断完善优化幼苗更替、幼苗质量管理、幼林定时巡查等幼林管理体系,明确人员之间的工作职责,以此促进幼林培育工作的开展[4]。
(九)优化现有管理方式,全面推进生产管理
在实际林业经营过程中,想要提高林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解决现有营林生产方面出现的问题,首先,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转变思想,采用科学化的方式管理营林生产技术,提升管理的质量及实效性。如在实际营林生产技术研究过程中,管理人员要明确林木培育的优势及重要性,大力开展培育管理,同时要注意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林木,进行合理处置,避免混入不适宜本地栽种的林木,从而对全部的林木品质造成影响。其次,管理人员要根据林木的特点、种类等制订多元化的管理方式,以开展整体管理工作为主,改进现有管理方式,创建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及经济方面的效益。再次,要全面推进生产管理。在营林生产技术中,生产管理是最重要且基础的部分,所以在开展营林生产时,相关管理人员要根据所处地区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订管理内容,提升现有管理技术的科学性、系统性,确保林木稳定生长,且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能有效提升企业效益。
结束语:结合实践在对国内林业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的前提下,对林业资源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并应用合适的造林方法,从而促进林业资源的健康发展,增加经济利益,进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同时,在管理林业资源时要将林业造林工作充分落到实处,不断加强造林工作水平,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