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11-28李迪
李迪
(西丰县自然资源保护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铁岭 112400)
引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得突出进步,在实际发展阶段,工业化发展形式取得突出的进步,占地面积增加,也对耕地管理产生影响。在整个阶段中,耕地面积减少,对整体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必须立足现状,做好各项管理工作。耕地保护是一项系统性任务,不能脱离开发利用谈保护,也不能只重视数量、质量而忽视耕地生态。目前,我们对耕地生产能力的关心依然集中在单产的高低上,并没有很好地顾及因耕地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引发的农产品品质、风味变化等问题。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深化,消费者将会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风味,耕地保护也将必然更多地关注到生态保护这一环节,而耕地生态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制度建立还是比较欠缺的。在具体管理阶段,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各级政府部门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现特殊保护。
一、分析耕地保护面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分析问题
1.由于耕地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因为我国的国土面积相对比较大,并且是存在较为优良的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生产活动的实施工作。但是最近的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使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耕地的整体质量。重金属污染、“三废”排放等因素不断扩大土壤污染面积,加剧污染程度。土壤污染的隐蔽性较强,存在着较大的治理难度,需投入较高的成本,花费较长的时间。同时,很多农户的植保理念较为落后,对化肥、农药等过量使用。大部分农户在化肥、农药购买过程中,将其肥力、杀虫等效果作为关注的重点,化肥农药的毒性和安全性受到想要的护士,有机肥使用量比较少,同时一部分农户错误地认为施肥量和产量之间是正比例的关系,对于化肥存在过度的依赖,这样会导致其土壤出现板结和酸化等不良现象发生。
2.由于耕地保护意识比较缺乏
对于大部分的农户而言,仅仅只是利用耕地,并没有做好耕地的养护工作,过度的追求农业生产的效益,导致其耕地质量持续的降低,还有一部分农户普遍的认为,政府负责耕地保护和提升,并不需要过多的关注,所以将掠夺性耕作方式运用下去,对化肥农药等过量使用,以此来达到农作物产量提升的目的。农户往往年龄较大,不具备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不能够充分认识到耕地保护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受思维观念、收入水平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农户并不愿意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应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对于短期自身的利益相对比较重视,缺少较强的耕地质量保护意愿。此外一部分的农户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效益,出现了不规范的短期土地流转情况,这样也会显著降低耕地的长期种植力。
3.由于耕地质量提升结构并不合理
一是耕地质量受到忽视。管理质量和土壤质量以及环境质量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需要同步的保护和提升。但是我国一部分地区的耕地质量提升过程中,将管理质量和土壤质量等作为工作的重点,环境质量没有能够得到相应的优化。二是耕地质量内在提升效果不够明显。部分地区采取丰富的工程措施,如建设高标准基本田、改造中低产田等,没有深入开展基础性工作,如土壤改良、耕地监测等。三是新增耕地质量提升遭到忽略。结合近些年来廊坊市耕地质量提升工作实践可以发现,很多地区将拥有便捷交通条件、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作为提升的重点,新增加的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只有经过持续的培肥和耕作模式优化,新增耕地才可以逐渐地形成土壤肥力,但是一部分新增耕地因为不具有便捷条件,种植的作物也不适合地区环境,甚至有抛荒等现象发生。
(二)分析原因
1.由于产业发展并不均衡
在现如今发展的过程中,人口流动相对比较频繁,北方和西方向南方进行移动,农村人口也是向着城市进行迁移,在此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相对较高,所以出于在高危运行的状态下。县级层面的城市扩张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农民为主进行进程的拖动,为了下一代教育和老年的医疗保健,很多农民选择在城市生活。我国大概有两亿人向城市转移,占据二千二百万到四千四百万亩的优质耕地资源。在城市化发展中,建设用地的范围比较大,加上东北、西北和华北区域的人口转移现状,建设用地规模持续扩张。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重点,在我国内循环发展的背景下,政府以及其他部门需要持续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还要提高投入,通过耕地保护和合理化的管理工作,对现如今的管理情况进行改善。
2.由于耕地保护利益协调机制有待于完善
国家层面的利益是保障耕地资源的安全,在实际进行实施的过程中,要兼顾安全性和长期性和稳定性特点,通过地方层面的管理,能够最大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通过合理化的管理也是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实际进行耕地保护的过程中,本身有届次性、短期性和被动性的特点,在保护中由于缺少合理的管理机制,增加了内部管理的隐患。个人利益是指农民个体在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中得到的利益,耕地保护本身具备比较性和短视性的特点,只有做好各项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保障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
二、分析耕地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耕地保护意识
现如今人口逐渐地增多,但是耕地面积确在逐渐地减少,人增地减的矛盾问题将会不断的加剧,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地认识到土地问题是重点的问题,这也是直接的关系到区域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在后续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切实增强耕地保护的忧患意识,友好处理经济建设和用地需求等方面问题。在发展中必须将耕地保护放在首位,不断强化地方政府的管理主体,完善土地执法监督管理机制,针对出现的土地违法现象,必须及时处理。实际工作阶段,认真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和部门共同责任,使其能够将耕地保护的工作人员任期管理目标进行严格考核,在此基础上更好的保证耕地得到相应的保护。
(二)合理的开展耕地规范化的管理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进行耕地保护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如今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持续强化地方政府的保护意识,划定永久的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在初期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各级干部进行思想方面的指导,耕地保护的责任能够及时地落实到党委和其他责任人身上,各级的工作人员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当前管理的具体情况,不断开展务实管理。在当前管控阶段,解决重发展和轻保护的问题。积极落实耕地保护的责任,必须及时处理存在的耕地保护问题。针对重大的违法行为需要严格追究责任。整个过程中科学的规划管理很重要,要注意的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现有的政策方案,不断对耕地保护面积给予稳定,只有持续推广农田保护形势,才能完善现有的农村网络经济管理模式。在实际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规定的要求进行实施,强调的是公众参与到其中,并且树立起一个责任制度和两个网络建设方式,在基本农田日常管护的过程中,还要逐步的实现管理网络化以及监督社会化,在后续保护阶段,切实地进行耕地保护和基本管控。
(三)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方案
在实际实施中,需要实现对耕地范围的管理,做到开源节流,在后续管理中需要根据集中保护作为基础,针对于非法建设用地的情况,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关键部分的保护,有效的控制城镇的用地规模,充分的外而出现有建设用地的潜力,从而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发展向内涵挖掘转换,通过合理化的管理之后,减少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态势。在建设和耕地保护中,针对经济发展用地,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对必须占用耕地的项目,需要积极地进行抵制,避免存在滥用耕地的情况。
(四)实现生态上的耕地保护
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执行耕地补偿平衡,坚持耕地补偿数量和质量的平衡,日后发展中,还需要实现耕地的合理保护,完整的耕地保护十分关键,实施中需要保证耕地的盒子里和总体生态条件,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耕地质量和总体生态条件恶化,会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在具体的管理阶段,为了避免占多补少的现象,依据现有的规定,同时还需要对补偿耕地数量根据等级折算的方式进行落实。
(五)优化耕地保护实行网格化管理
在现如今耕地保护的过程中,通过网格化监管的方式,实施镇、村、组三级网格责任制度,一级向一级进行负责,逐级的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永久基本耕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基于永久基本耕地划区情况,在实施阶段设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注明保护面积、范围、示意图、责任村组、网格员姓名和举报电话等内容,然而对于有条件的村组而言,也是可以结合区域实际的情况,将网络化制度细化到农户,层层进行相互监督,协同保护耕地资源。
总结:综上所述,耕地质量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益与农业整体发展,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受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耕地质量呈现出稳步下降的态势。耕地保护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管理阶段的具体情况,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大管理力度。本文分别从切实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开展耕地规范化管理、落实耕地保护方案、实现生态上的耕地保护等方面入手,及时处理现有的问题,从而减少当前耕地保护阶段的各种问题,确保整体管理的有效性。针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部门需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多方面着手,深入落实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逐步改善地力条件,恢复土壤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