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管理在新时代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运用
2021-11-28石先栋
石先栋
(湖北省引江济汉工程管理局,湖北 武汉 430000)
引言
水利工程是促进水利、生态、农业、航运等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设施,从大多数情况来看,水利工程管理范围较广,涵盖对水闸、泵站、渠道及配套设备的运管工作,还关联着沿线居民的生活饮水、农业灌溉等民生热点。水利工程还具有点多、面广、量大等的特点,这些特点也给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众多的困难,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问题会越来越多。因此,推进水
一、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一)标准化管理是水利工程有序运行的基础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泵站、闸站设备操作运行,河道渠堤的查险养护,水系的调度防汛及抗旱等业务工作。作为运管单位主体,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部门工作职责,合理分配各项资源,建立标准化管理流程和体系,保障标准化工作能得到有效执行。作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人员则应当充分知晓相关的业务流程、标准化管理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等。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地开展运行管理工作,才能为工程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二)标准化管理是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保障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就是要践行安全生产的理念,安全生产标准化不仅要包括运管人员的人身安全,还要包括工程管理单位的建筑物及设备的运行安全。启闭机是水利工程的常见水工机械,对于卷扬启闭机、液压启闭机、电动葫芦等特殊设备,还要进一步制定不同的安全操作规程,通过安全标准化管理运行制度,逐步强化运管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与人身安全和工程安全的重要性。另外,作为运行管理工作人员,应对工程项目验收后续的建设质量缺陷、设备故障问题展开监督整改,解决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问题,保证工程项目从建设到运管的平稳过度,全过程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三)标准化管理是适应新时代水利工程发展需求
新时代水利工程的管理要逐步走向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管理就是要实现水利工程新时代的现代化,现代化指的不是单一的硬件现代化,也不是软件的现代化,而是和当前行业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管理体制,以及技术先进的现代化管理设施、科学的调度监控手段、超前的管理理念和优秀的管理队伍等,从而全方面适应新时代水利工程发展需求。
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普遍现状
(一)分工不明,主体责任无法落实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单位与建设单位分工不明是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工程建设单位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中承担主要的管理责任,而运行管理单位是承担工程的运行管理责任。但大部分建设单位管建设不管运行,建设期间的遗留问题转嫁给运行管理单位,而管理单位的技术能力又有所欠缺,不能解决工程建设后的遗留问题,一般运管单位会委托专业的管理机构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管理,从而导致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很多权利和责任无法落实。
(二)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专业管理能力缺乏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部分管理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缺乏建设期间的技术资料、缺乏管理能力和专业经验,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管理单位仍旧存在行政领导管技术的现象,管理人员如果无法理解其中标准化管理内涵和本质,在制定管理制度或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管理危机,阻碍水利工程事业的整体发展。
(三)缺乏科学决策,影响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
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决策起着关键性作用,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成败。尤其是部分水利工程在标准化建设时缺乏科学性的决策,决策者只盲目追求“高大上”,流于“面子工程”,只看媒体展示效果,不讲现场管理实际,没有全面考虑多种因素,导致水利工程管理缺乏科学性,制约了水利工程的有效运行。
(四)水利信息化水平低,信息管理流于形式
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也关系着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部分工程运管单位的决策者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执行不到位,导致信息化建设也浮于表面,信息设备如同虚设,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信息化也趋于形式化,影响了水利工程的高效运行。
三、标准化管理在新时代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运用
(一)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度建设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水利工程项目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水利工程运管单位应当不断健全与完善运行管理制度,紧随时代发展步伐,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打破僵化思维管理模式,从新时代视角审视当前的运行管理制度,理性面对和思考运行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运行制度中的缺陷和不完善之处。
另外,还要从水利工程运行的基本模式为出发点,将运行管理工作作为管理单位的核心,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运行管理制度。水利工程事关民生大计,无论是防洪旱涝、农业灌溉、航运交通,还是调节水体生态,促进旅游发展,水利工程都与其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不断健全与完善水利工程运行标准化管理制度,可消除各种客观因素对水利工程综合调度运行的负面影响,使其充分发挥防洪旱涝作用,强化减灾能力,保证各行业领域的健康发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制度可借鉴国内外大型企业化管理模式,通过设立专项领导小组、专家组、或外聘第三方专业机构等方法,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宏观把控。在推行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应及时协调各方沟通工作,召开会议共同建立健全与完善管理制度,并对整个制度体系进行评估。同时,还需要加强水利工程的质量调查,严格遵循相应的调查流程。
(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标准化
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中,主要负责人和各运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运行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水利工程综合效益目标。在水利工程项目中,对各种各样问题难以避免,为保证出现的问题得以解决,需要水利运行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水利运管单位应当注重对运行管理人员的教育工作,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如设备原理维修维护培训、闸门运行工、河道养护工、安全员等培训内容。不断创造学习机会,注重职称评聘大比例向基层水利运管人员倾斜,积极调动运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其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了解国家新出台和颁布的法律法规,以此全面提升运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队伍。
(三)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
在工程运行期间,任何人都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如进行带电操作时,无论使用的是何种电气设施,都要严格遵照安全用电的规则,要掌握设备的承载力和实际运行状况,通常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分析相同时间段一同所开展的作业,设备会耗费多少功率。所以在用电作业时要避免在同一时间运行大功率设备,以防止产生严重的耗损,同时在用完用电设备后要马上进行降温,特别是室外设备,阳光照射后会产生较大的热量,这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就很有可能被烧坏,所以及时的降温非常有必要。而对于安全监管者来讲,也要遵循安全管理制度,要经常对工程现场进行检查,尤其是在高空作业时要确保做好安全措施,并对所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记录,并及时督办消除隐患,确保水利工程安全标准运行。
(四)创新管理模式
在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技术水平的过程中,需要对多样化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并加以应用。首先,注重精细化管理方法在工程管理中的高效利用,合理设置相应的管理工作流程,为工程运行质量和可靠性的不断提高,提供技术保障,丰富管理工作中的技术内涵,避免影响工程管理计划实施效果、管理效率等;其次,重视BIM 技术的引入及作用发挥,实现对工程建设过程的动态模拟化分析,为其管理方式的不断优化提供技术支持,促使工程在初期建设管理时就能够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持。最后,还应了解多样化管理方式作用下的工程管理状况,处理好其中的细节问题,使得工程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增强其风险应对效果,实现对精细化管理方法与先进技术的科学应用。
(五)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
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为了保证推行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配置先进的设备设施,应通过多渠道为标准化推进工作争取资金支持。在此过程中,要明确管理部门在其中的地位和主体作用,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力度,为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水利工程项目中非营利性特点决定了其在运行过程中投资与回报的不对称性,资金大量投入,但得到的回馈十分有限,此外水利工程项目运行周期较长,回报周期也较长,难以在短时间内营利。
另外,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还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会对工程项目的运行造成长久影响。尽管为偶然因素,但可预测性较低,这也是水利工程项目的风险性所在。当前,在水利工程项目中一般以政府投资为主,但部分地方性政府受财政实力的限制,无法自行承担其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项目运行费用。因此,在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管理过程中,还应当明确管理单位项目法人的主体地位,在履行资金保障责任的同时,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减轻政府主管部门压力,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能够顺利推进水利工程的标准化建设工作。
(六)数据信息技术的管理应用
水利工程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还要重视数据信息内容的综合性管理,具体指人工管理、文件系统管理、数据库系统管理三部分。数据库系统管理主要是以对象型数据库为基础,不仅有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内容,还包括了对象程序设计的理念和思想,在这两种情况下,数据信息分析和数据处理更加便捷。数据库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还可以让相关的数据信息存储分类更加规范,提高了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建立起水利工程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存储、编辑、检索、修改等进行完善,提高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建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共享信息平台,实现各种资源信息的共享。
结束语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和长远运营等问题。因此,需要从标准化创新管理的角度下手,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的整体运管水平和质量。本文通过阐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结合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标准化管理及相关体系建设的一些建议,试图解决我国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改进我国现阶段水工工程运管模式,为新时代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