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2021-11-28廖志娟
廖志娟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实践证明,一部民族的复兴史就是青年的奋斗史,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留下的宝贵财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鲜活的教材,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江西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一)江西的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习总书记曾深情说到:“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这里是红色的家园,红色是江西最靓丽的底色,最鲜明的文化符号。在百年党史中,江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享有“三个摇篮,一个策源地”的美誉,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根据地。
(二)革命事件多
江西这片红土地上承载了太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记忆,尤其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安源工人运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都发生在江西[1],生动地演绎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三)革命英雄多
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革命领导人早期革命生涯都在江西。江西本土还涌现出以“江西三杰”、刘仁堪、曾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家。在党的领导下,江西儿女为了革命的胜利赴汤蹈火、前赴后继,有名有姓的烈士近26 万人,约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无名烈士更是不计其数。江西是开国将军最多的省份,在新中国1600多名开国将军中,江西走出了327 名,总数位列全国第一。[2]一处革命旧址就是一座精神丰碑,一段英雄事迹就是一本红色教材。
(四)革命旧址多
全省现有革命旧址2960 处,其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50 多处[3],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遗址、瑞金革命遗址、上饶集中营、马家洲集中营旧址群、湘赣省委机关旧址、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长征渡口等等。革命旧址见证了党和国家的峥嵘岁月,作为革命老区的江西,存有众多的革命旧址,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五)精神财富多
革命先辈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斗争实践孕育的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革命实践孕育的苏区精神、二万五千里长征孕育的长征精神、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孕育的安源精神、南昌起义孕育的八一精神、闽浙赣苏区孕育的方志敏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跨越历史时空,绽放着新的时代的光芒,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江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程的当代价值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是《概论》课教学的宝贵资源,用好红色资源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概论》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教学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概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4]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理论认识,是《概论》课的重要任务。而红色文化凝聚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历史和实践成果,反映了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发展的过程。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以生动的革命故事、革命人物等方式,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起来,可以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教学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一致,蕴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特质,昭示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概论》课犹如一部民族复兴的纪录片,记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而艰苦奋斗。《概论》课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教学要求,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教学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成长历史,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5]为什么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呢?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有着紧密而直接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这些自信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思政课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三、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基于翻转课堂融入《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探索,以《概论》为例,结合本校思政课小班教学的特点,能较好地实现师生、生生的互动和交流。专科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的主动性较差,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概论》课程的翻转课堂设计,从教学内容到考核方式,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学习都需要重新设计和构建。
(一)基于翻转课堂,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留下了“红色足迹”,经常到访革命圣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概论》课堂上,作为翻转课堂,老师需要成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探究学习,课后巩固学习等环节出发,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果。[6]而在资源的选择上需要多样性和本土性,从一个历史事件、一位革命英雄、一种革命精神、一件革命文物,找到红色文化资源和教材内容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提高思政课的趣味性。
翻转课堂强调教学的互动性,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合作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讨论、互动。例如,讲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问题时,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完成慕课学习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收集和分享八一起义、三湾改编、八角楼标语背后的故事等资料,让学生走进建军历史,寻找红色印记。课中根据教学设计,设置多个任务模块,结合红色文化资源,以词组游戏和主题讨论的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易到难,在检视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找到学生学习的漏洞,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可以看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成度和有效性不是很理想,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情适当精讲重点难点,理清知识框架,做好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课后可利用学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如指导学生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和书籍等方式,巩固和拓展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拓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二)注重课外教学活动,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强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红色文化是优质的课程资源,习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例如,根据《概论》课第五章邓小平理论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小平小道,了解伟人“三落三起”的传奇人生,并将学生的参观收获结合知识点融入到教学环节,通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深刻理解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和意义。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家乡红色旅游景点,并撰写调查报告,后期在课堂分享。根据后期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大部分学生表示作业完成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讲述家乡红色故事,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历史,见证时代的发展变迁,用真情实感感悟红旅文化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优化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课程成绩的过程性评价
传统教学中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分具有随意性、考察不全面性等特点。同时,因为专科生的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比较差,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感受学习的快乐,就必须让学生有意识的主动学习,见证自己学有所获的成长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过程性评价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法和量化分数等实时记录学生学业和成绩的形成和变化过程,通过自我评、学生评和教师评形成全面的评价结果。例如,在教学改革中,平时成绩是由超星网络教学平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构成。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主题讨论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教师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和表现进行打分。在小组作品汇报过程中强调学生评,由全班每人一票评出等级并得到相应等级分数。在学期期末还需自评,每个学生根据自身表现进行自评,引导学生找差距,从而全面形成学生的课程平时成绩。通过调查访谈反馈,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更为科学合理,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