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类型与层次教育中《大学语文》教学的异同分析

2021-11-28刘春华

魅力中国 2021年41期
关键词:五年制大学语文专科

刘春华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江苏 苏州 215000)

作者作为艺术设计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大学语文》教师教授过五年制专科班《语文》,三年制大专班的《大学语文》和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班《文学》课程。虽然这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都是大学阶段的语文,但是因为授课对象的不同,它们在很多方面有差异,但又在一些方面存在共同点。作者在教授这三门课程以及与多届这三种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获益颇多。下文具体分析这三门同为《大学语文》的异同。

这三门课程在学情、课时、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与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学情分析对于授课的顺利展开非常重要

首先,这三门课程在学情方面的情况是不同的。学情是指学生的年龄,在此之前有关这门课程接受的教育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动力、期待和可能存在的困难。

(一)五年制专科的同学是结束初中的学习后进入我们学院学习的,这些同学年龄与初中毕业生相仿,15 岁至17 岁不等

他们将在我们学院接受五年制的学习而后取得大专学位,他们所学的专业往往是我院与地方一些特色手工艺作坊联合办学的专业,例如刺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这些同学在我院前三年的学习看成其接受的专业侧重性强的高中教育,后两年则是大专教育阶段。他们的语文基础是六年小学加上三年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而没有接触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他们即将在新求学阶段学习的语文实质相当于高中语文。其对于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动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如果学生本身就对文学文字比较感兴趣而在义务教育阶段也能得到较好的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则会表现出对语文科目的较大兴趣。同时也必须注意一点,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的重要地位和语文教师经常担任班主任管理班级这一事实,语文课对于他们而言似乎意义较其他课程稍有不同。而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则需要继续传授知识,进行情感与道德教育,但要淡化管理作用。

(二)三年制专科同学则大多数是年龄介于18至20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已经接受了完整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

在高中教育阶段,他们在教师指导下,接触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初步触及了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知识数量更多,结构更加完备。其对《语文》这门课的兴趣与上文对五年制专科学生一样因人而异。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同学都经历高三应试训练,其对于《语文》课的文本理解可能是从应试角度出发的。而应试教育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磨蚀其对语文的兴趣。另外,由于我院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所以,每个省份高中语文课本选篇不同,教师在授课时要力避讲授同学们已经学过的篇目。我院又同时招收成人教育与社招班的学生,他们也与那些应届高中毕业生一起学习三年制的专科《大学语文》,这部分同学虽然是少数,但是也应考虑到。这少部分同学大都已经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有些已经结婚生子,而后再回到校园接受教育。他们此前的学历情况也较复杂:有的初中毕业就进入工艺美术行业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有的则学习的完全不是艺术类专业而对艺术有兴趣并致力在以后从事艺术类工作的团结,例如我接触过原来学习医学和中文的同学。有的同学的第一学历可能是本科,而现在希望再获得艺术设计类的专科学历。有的同学的工作则是小学代课的语文老师,是授课教师的同行。应该说这些同学中的大部分学习语文的目的性更实用即拿到学分,因为他们同时还要工作和照顾家庭,能够放在学习上的时间更有限。而他们的语文水平较之专科的同学则更加良莠不齐。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类三年制专科学生外,还有少量的五年制专科学生,他们在完成了前三年的学习后进入专科阶段,需要学习大专阶段的《大学语文》。教学时候也要力避讲授他们以前学习过的篇目。

(三)第三大类则是我院与南京艺术学院合办的“3+2”与“4+0”的本科班同学

他们的《大学语文》课程叫作《文学》。我院一直有与南京艺术学院合办学历学位教育的传统。这部分同学也是应届高中生,年龄与三年制专科生相仿。他们的高考分数高于我院三年制专科生,与进入南京艺术学院学习的本科同学高考分数略低,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们对于进入大学以前知识的掌握更好些。这些同学将自己定位为本科生,虽然学历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但他们的学习动力与自我期待较之专科生都更高和积极。他们的《文学》课程安排在大二,他们此时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也更加熟悉,相应的,这也进一步提高了其对《文学》课程的期待与要求。

二、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课时不同

(一)对于五年制专科同学而言,他们的这门课叫作《语文》

这门课需要他们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和第二年中学习两个学年四个学期,每个学期18 周,每周两次课,每次课两个课时。每个学期为四个学分。教师虽然也会为五年制专科同学建设网络课程,但所有的课时都是以实地授课形式进行的,没有自行网络学习课时。语文这门课课时多,历时长,在这类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二)对于三年制专科生而言,他们的这门课叫作《大学语文》

属于公共基础课。其课时在我院经历了从一学年两学期到一学期的变化。由于我院采用“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目前《大学语文》的课时安排是学生学习一个学期,共18 周,每周一次课,每次两个课时,2 个学分。在18 周的课程中,有11 次是实地授课,剩余课时是学生自行进行网络学习。

(三)对于本科同学而言,他们会在我院学习三年而后进入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或者四年均在我院学习而后获得南京艺术学院的本科学位,因此他们必须按照南京艺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南京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把这门课程称为《文学》,放在大二整个学年,需要修习两个学期,每个学期18 周,每周一次课,两个课时,学分为每学期2 学分。虽然教师也会为本科同学建立网络课程中心,但其课时中没有网络学习部分,这种情况和五年制专科学生一样。

三、授课内容不同

首先,三类语文课采用的课本不同

(一)五年制专科的《语文》课采用的是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语文》编写组编写的四册本《语文》教材。这套教材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用书。每一册都有课本、教师用书和学生使用的《学习指导与训练》三种书。其按照体裁分类选篇,所选篇目范围为古今中外。每个单元均有“语文应用训练”部分讲解应用文写作。每一册都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影视文学”单元。从体例设置方面而言,这四本教材与高中课本比较接近,尤其其比较重视应用文写作与练习。但在选篇方面则更加自由和富有趣味性。

(二)三年制专科的《大学语文》课目前采用的是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尧、刘锋杰主编的高等学校公共课教材《大学语文》。这本教材所选篇目为从古代至现当代的中国文学作品。其将体裁和时代整合成一个线索,划分为十六章,所收录的作品包括诗、词、散文、赋与骈文、小说、诗话和词话、剧本、影视文学。每章中的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没有应用文写作部分。这本教材可以选择出典型的优秀作品,可以基本满足授课需要。

(三)本科班同学所用课本为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刘晔主编的高等艺术院校《文学教程》。这本教材的内容也确实与《文学》这门课的名称相称。其在前言中写道“文学作为一切艺术的基础,对于艺术的创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作为一门艺术——语言艺术,文学与艺术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既有相通的创作规律,又有共同的创作精神”[1]。这种表达与作者心中对文学与艺术关系的理解是相同的,也完全可以解释为何南艺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大学语文》的名称变为《文学》以及为何为这门课安排这么多课时。这些安排有淡化其公共基础课程强化其作为独立学科类科目的意图。这本课时收录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外国部分占据相当篇章。另外,其安排了概述部分,讲解各种文学体裁的中外发展脉络以及文学发展规律。没有应用文写作和练习部分。应用文写作的缺位,应该是这本教材认为其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创造性写作”(creative writing)而不是“应用型写作”(applied writing)。

其次,具体内容与侧重点不同。三类《大学语文》课程由于其层次不同,因此侧重点不同。层次越高越淡化对于字词文学常识的掌握的要求,而加强其对理论及其争议的理解掌握的要求。对于都要涉及到的理论讲解,要采取不同深度的处理。有的理论可以不明讲出来渗透在讲课中,例如对于五年制大专学生;有的则需要把理论主题讲出来,并辅以例子,例如对于三年自大专学生;有的则需要把理论讲清楚,并和学生就此展开讨论,例如对于本科学生。

四、授课方式不同

(一)五年制学生的教学多采用小班(30 人)或中班(60—90 人)形式进行。由于其《语文》课程课时较多,且班级规模不大,所以,可以经常开展课堂讨论。每个学期可以安排学生随堂观看两至三次教学视频,每次观看时间不超过40 分钟。

(二)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多采用中班(60 人以上)和大班(100—160人)形式进行。而且主要采用大班形式。因此大型课堂讨论不适合多次开展,教材采取个别提问和课后网络的方式进行弥补。同时由于实地授课次数少,所以,教师不在授课时安排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而将视频资源放到网络在线课程让学生自行观看。

(三)本科班学生的教学多以中班(60—90 人)形式进行。其班级规模适中、课时较充足,因此,组织课堂讨论和安排观看视频情况与和五年制学生一样。

五、考核方法不同

(一)针对五年制专科学生,教师在每次课后都要布置一定量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更多字词等知识。每学期有期末闭卷测试。

(二)对于三年制学生而言,其课后作业为每次课后的网络单选题,小组研究作业以及个人完成的画报或者写作。最后成绩由其进行网络学习的时长、网络问答题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和个人作业完成情况综合决定,而不设置闭卷考试。

(三)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平时有网络单选题和写作作业,期末有闭卷考试。其成绩由这三部分成绩综合决定。

上文主要分析了这三种层次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不同,接着作者将论述它们的共同点。

1.教学模式

这三类《大学语文》课程均采用了具有我院特点的网络、课堂、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建立网络在线课程,在其上发布所有课程内容,学生在其上完成作业和测试,教师在其上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实践。

2.培养目标基本相同

这三类《大学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相同的即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现当代以及外国某些具体时段的文学发展面貌;了解古今中外某些著名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内容;掌握文学与艺术某些共同发展规律以及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的共同准则。在能力目标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运用演示文稿进行公众展示的能力、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将授课中涉及到的艺术创作规律和准则自觉运用到艺术设计中的能力。在素质目标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爱国精神、人生情怀进而塑造其人格。

猜你喜欢

五年制大学语文专科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CBS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的应用